奥捷匈之旅~奥地利•维也纳

沧耳

维也纳,奥地利首都,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自13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维也纳曾分别作为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的首都及统治中心而闻名世界,在哈布斯堡王朝几百年的统治时期,维也纳一度发展为欧洲的文化和政治中心。维也纳历史积淀厚重,保留了很多历史悠久的建筑和老街区,风格协调、堪称艺术品的维也纳历史中心于200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美泉宫(德语:Schloss Schönbrunn ),欧洲最美丽的巴洛克式宫殿之一,坐落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Vienna)西南部,被称为维也纳的象征。曾是奥地利哈布斯堡正室的避暑皇宫。1848年至1916年统治奥地利、后来与迷人的茜茜公主结婚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1830年曾在这里居住,几乎在这个宫殿度过了晚年。1996年,美泉宫及其花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美泉宫是维也纳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 美泉宫的大门,立柱上的大鹰是哈布斯保王朝的象征。 <div>  美泉宫为巴洛克式赭黄色四层建筑。德语中这种赭黄色又称美泉黄,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宫殿都是这种黄色。广场东西两侧有对称的喷泉雕塑。</div> <p class="ql-block">  美泉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卡特尔堡,156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二世买下此处一座房子,还包括磨坊、畜舍和果园,这里从此成为皇室领地。1605年曾被匈牙利军队毁坏,简单修复后成为马蒂亚斯(1612-1619在位)皇帝狩猎的寝宫。传说1612年,马蒂亚斯在此处发现了清爽甘洌的泉水,命名为“美泉”,此后“美泉”成为这一地区的名称(德语:Schönen Brunnen)。</p> 西侧喷泉雕塑 东侧喷泉雕塑 <br> 东侧喷泉雕塑 <p class="ql-block">  马蒂亚斯的继任者夏季常来此地狩猎,并建造夏季寝宫。1683年土耳其人进攻维也纳,将夏季寝宫毁坏。1696年,神圣罗马帝国御用建筑师约翰·伯恩哈德·菲舍尔·冯·埃拉赫奉命在毁坏的夏季寝宫之上建造皇宫,即后来美泉宫的主体。</p> <p class="ql-block">  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玛丽娅·特蕾西娅在位期间,美泉宫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建,使得美泉宫与菲舍尔的设计大不相同,1743年至1763年间工程由奥地利和意大利的早期古典主义建筑师尼古劳斯·冯·帕卡西(Nikolaus Franz Leonhard von Pacassi,1716年3月5日—1790年11月11日)负责,美泉宫被改扩建成一座奢华的皇家寝宫,总面积2.6万平方米,可容千余人居住,仅次于法国的凡尔赛宫。美泉宫的大部分内装饰来自这个时代,采用的是洛可可艺术,这在奥地利极其罕见。</p> 玛丽娅·特蕾西娅去世后,美泉宫一直无人居住。直到19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再次将其作为夏季寝宫,拿破仑曾在1805年和1809年两次占领并住在美泉宫。弗朗茨二世时代,美泉宫经过一次翻修,美泉宫呈现的就是这次整修后的样貌。 <br> 美泉宫皇家花园的扩建在玛丽娅·特蕾西娅生命的最后一年——1780年终于完工,除了几个皇家专用花园外,大部分花园在已向公众开放。花园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硕大的花坛两边种植着修剪整齐的绿树墙,绿树墙内是44座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雕像。花园中的雕塑大部分是德国艺术家威廉·拜尔(Johann Christian Wilhelm Beyer,1725年12月27日—1796年3月23日)的作品,出自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和古罗马历史。 古希腊酒神的侍女 麦纳德 罗马神话的男女战神玛尔斯和密涅瓦,头戴战盔,身穿铠甲,手持宝剑的男神;头戴战盔,身穿蛇甲的女神。 门神雅努斯,他前后两张脸,既看过去又看未来。头戴战盔,身穿鳞甲的是女战神贝洛娜。 特洛伊的海伦。海伦是宙斯和凡人勒达的女儿,斯巴达国王墨涅拉奥斯的妻子。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趁墨涅拉奥斯不在劫走海伦 。墨涅拉奥斯后来伙同哥哥阿伽门农去了特洛伊打帕里斯,要找回海伦,这就是十年特洛伊战争。 花神芙罗拉,手持花环, <div>  园林的尽头是1780年修建的“海神泉”,水池中央的海神手持三叉戟立在礁石上,身边女神环绕相拥,四位男神驾驭着战马,破浪而出。</div> 美泉宫的至高点是建于1775年的“凯旋门”,这是一个早期的经典主义廊柱式建筑, 11道拱门一字排开,顶上的雕塑是一座栖息在球体上口中衔蛇的老鹰雕像——哈布斯堡(鹰堡)王朝家族的标志。最初是约瑟夫一世的早餐室。现在是咖啡厅,也是观景台。 美泉宫大花园占地两平方公里,是一座法国巴洛克式花园,所有花坛对称而建。 <h5 class="ql-block">  随着草地的生长,生物的多样性也在增长,花草地是昆虫的重要食物来源和繁殖地。除了和野蜂,鸟类和刺猬等其他动物也从中受益。因此,奥地利联邦花园在格洛里埃特山(Glorietteberg)修建了一个小型的生物圈。为此,花草地受到了广泛的维护,每年只修剪三次。1765年时的格洛里埃特山(Glorietteberg)是由玛丽亚·特蕾西亚皇后开辟的,根据宫廷建筑师约翰·费迪南德·赫岑多夫·冯·霍恩贝格的计划,修建了一条曲折的小路,中间的草地作为马车的饲料场。</h5> 美泉宫整个宫殿是巴洛克风格的,其中有44个房间是洛可可风格的。共有1441间房间,其中45间对外开放供游客参观。 <div>  1号厅为卫兵厅,两尊蜡像身着当年皇家卫兵礼服,站在通往皇帝办公室的门口。</div><div> 2号厅是台球厅,等待皇帝接见的地方。1855年至1860年这个房间曾被弗朗茨·约瑟夫的前任用作台球室。墙上的油画中间一幅再现了1758年玛丽亚·特蕾莎勋章第一次颁发的情形,两边的是1857年弗朗茨·约瑟夫为纪念玛丽亚·特蕾西亚勋章成立一百周年委托弗里德里希·阿勒曼德创作的,——弗朗茨·约瑟夫当时在大画廊举行了一个盛大宴会,并在宫廷花园台阶上举行了盛大的接见仪式。</div> 3号桃木厅,因其护壁镶板珍贵的核桃木而得名。镀金的装饰和参议壁桌是玛丽亚·特蕾莎时代的洛可可风格,弗朗茨·约瑟夫在这里接见来访者。一周两次,一上午能接见上百人。 <p class="ql-block">  4号厅,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门内是皇帝的私人贴身侍从Eugen Ketterl,他也是皇帝最忠实的朋友。</p> 墙上挂着茜茜公主和弗朗茨皇帝的油画像。 <br> <p class="ql-block">  弗朗茨·约瑟夫18岁登基,每天早上5点已经开始工作,几乎整天都在这张写字桌边度过。</p> 5号厅,弗朗茨·约瑟夫的卧室,墙壁上是家庭成员的油画或照片。 <p class="ql-block">  靠墙放着一张单人床。弗朗茨·约瑟夫常常工作到深夜,就在这张小床上入睡。 <br></p> <p class="ql-block">  7号旋梯阁,墙上挂着皇后的肖像画,她在此写信,记日记。 这个房间原来有个小楼梯通向皇后在一楼的房间,帝国结束后,旋梯被拆除。</p> 8号是茜茜公主的梳妆间,落地镜子前摆放着真人大小的蜡像,背对游客,展示着茜茜公主一头浓密且长及腰下的粟色长发。 <br> 为了保持纤细的腰身, 茜茜公主穿很紧的束身衣,加上控制饮食和运动,使得172 cm的身高一直保持体重在50公斤。 梳妆桌上摆放着各种化妆品。 9号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和茜茜公主的卧室,墙面和沙发都是蓝白色纺织物和紫檀木家具花纹的装饰,墙上挂着皇帝和皇后的画像。 1854年,弗朗茨·约瑟夫同他年仅十六岁的表妹伊丽莎白结为伉俪,这个房间是他们新婚的洞房。 今天这里有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房间。 10号皇后沙龙,这是伊丽莎白皇后(茜茜公主)接见来访者的房间。 象牙白和描金护墙板,浅色花卉丝绒墙壁。 说明牌提示:由于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原始家具进行了修复和运回,语音导览中提到的一些物品,有两个数字表盘的钟和画有玛丽亚·特蕾西亚孩子们肖像的粉彩画——其中包括马·安托瓦内特在狩猎时的肖像,已从皇后客厅中移走。 11号是皇家餐厅。在伊丽莎白居住的时候,在这里进餐客的除了皇帝夫妇和他们的孩子外,后来还有女婿、儿媳和孙子。与以法国菜为主的官方宫廷晚宴不同,这些私人晚宴以典型的维也纳特色菜肴和皇室最喜欢的菜肴为特色。弗朗茨·约瑟夫特别喜欢煮牛肉,这是一种叫做Tafelspitz的维也纳特产,而伊丽莎白更喜欢法国的烤鱼、烤肉和蔬菜,甜点是“不可避免的冰淇淋”。 平常的家庭晚餐6点开始,由3到6样菜组成。这些美食不是在宫廷厨房里准备的,而是在为皇室服务的单独厨房里准备的。为了让饭菜保持温热和新鲜,侍从得用暖箱将饭菜从厨房带到这里,然后在隔壁的房间用木炭或是汽炉加热后呈上餐桌。皇帝坐在桌子的中间,他的对面坐着皇后。伊丽莎白吃得很少,为了保持身材苗条,她常常还不吃东西,所以家庭晚宴她常常缺席。 墙上肖像是20岁时的弗朗茨·约瑟夫。弗兰茨·约瑟夫皇帝于1830年生于美泉宫主宫殿。茜茜公主的丈夫,茜茜公主本人也在此度过了她新婚后的快乐时光。 12号小孩㕔,这个厅的画像全部是玛丽亚·特蕾莎的女儿们的肖像。“欧洲丈母娘”玛丽娅·特蕾西娅生育了16个孩子,其中11个是女孩,五个早夭,6个成年。为了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政治圈的长期稳固地位,她采取了联姻的政策,将女儿嫁给各地的公爵或王子。拿破仑一世的皇后玛丽亚·路易斯就是女王的重孙女,也是政治婚姻的牺牲品。她的11个女儿,大多在年轻时因为政治原因远嫁他国。 <br> <p class="ql-block">  13号早餐阁,是位于宫殿西南角的一个小内阁,特蕾莎女皇的儿子约瑟夫二世的第二任妻子玛利亚皇后曾把它作为早餐室。早餐厅的墙饰是由玛丽亚·特蕾西亚的母亲,皇后伊丽莎白·克莉斯汀亲手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  14号黄色沙龙,是玛丽亚·特蕾西亚与丈夫早期的卧室。从这个厅开始,房间朝向花园一边。</p> 墙上的色粉画是利奥达尔的作品,画的是平民的孩子。 <p class="ql-block">  16号因厅内的水晶镜子而得名明镜厅。屋内以白、金两色的洛可可装饰为主。</p> <p class="ql-block"><br></p> 17号大罗萨厅 17号厅和18、19厅是根据著名风景画家约瑟夫·罗萨命名的。墙上挂着他绘制的风景画,其中一幅画的是瑞士阿尔高(Aargau)地区的一个城堡废墟——哈布斯堡家族的发源地。 <p class="ql-block">18号第一小罗萨厅</p> 19号第二小罗萨厅 <p class="ql-block">  20号照明厅,灯房,以前是负责宫殿照明的佣人准备灯火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21号大画廊(节庆厅)是整个宫殿的中心,长43m 宽10m,是举行皇家舞会、国事觐见和大型宴会的地方。</p> 尽管弗兰茨·约瑟夫家族将在一层的所有寓所都重新装修和装饰,但是玛利亚·特蕾莎女皇时期天花板的装饰,白色和金色的木格以及绘制在帆布上的风景画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这些在墙上和天花板上壮丽的粉饰作品充分显示出玛利亚·特蕾莎女皇时期精湛的建筑艺术。白色的墙壁上有水晶玻璃的镜子,亮晶晶的玻璃窗,窗与窗间的墙上都镶着玲珑的金色壁灯,壁顶与屋顶边白色描金的浮雕装饰,与大厅天顶画构成了一个洛可可风格的完整艺术品。 巨大的镀金木雕枝性吊灯可以同时点燃70只蜡烛。1901年美泉宫通电后,电灯代替了蜡烛。 <p class="ql-block">  奥匈帝国消亡后,这里成为音乐会的场所和国际首脑会晤的地方。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和前苏联国家领导人赫鲁晓夫就是在这里举行了他们历史性的会面。</p> <p class="ql-block">  中央的天花板是三张巨幅壁画,屋顶中心绘着一幅长长的椭圆形油画,天顶画是意大利画家格里哥里奥·古格埃弥的大作,描绘的是玛丽亚·特蕾莎统治时期帝国的繁荣景象,画面中心是女皇与丈夫弗兰茨·斯蒂芬。 中间的一幅,女皇和她的丈夫在画面的中央,围绕在他们身后的三个人物代表正义、仁慈和慷慨,象征统治者高尚的品格;王位之下右手边穿红衣的军官代表波西米亚;左手边持王冠的女王代表奥地利;上面头朝下持王冠的代表匈牙利。旁边还有代表尼德兰、米兰和托斯卡纳、西里西亚这些地盘的人物,另外就是代表军力、艺术和神使赫尔墨斯,充分体现了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领地极其丰富的资源。</p> <h5><div>1和平的祝福,携带橄榄枝,和谐与团结构成了经济繁荣的基础</div><div>2Gottertrias Trio of delties农业、葡萄酒种植和葡萄酒的三位守护神。谷神星,戴着麦穗冠,拿着一捆玉米,戴着常春藤和藤叶花环的巴克斯和水星,共同代表着经济的繁荣,<br>3商业。玛丽亚·特蕾斯和弗兰斯·斯莱潘的经济改革政策。这包括海上贸易、工业和商业的改革发展。</div><div>4葡萄栽培。在较长的南侧,是葡萄收获的描绘:一个溢出的大桶,农民正要倒空一桶葡萄。一些参加收获的人穿着宫廷服装,可能是在暗示葡萄也在舍恩布伦的荷兰植物园种植,并且皇室夫妇邀请整个宫廷参加收获。</div><div>5科学与艺术。在壁画的东侧,作为对较短的西侧商业的对比,阿波罗站在艺术和科学之上。按照传统的肖像经典,阿波罗站在帕纳萨斯山的中心,面对着手中拿着七弦琴的光芒。在他旁边的背景是音乐与长笛,诗歌与卷轴,和飞马作为诗意想象的象征。在前景中,阿波罗与缪斯一起站在一边,他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属性来识别:带有正方形的建筑,带有半身像的雕塑,以及带有调色板和画笔的绘画。另一边是代表哲学或神学、法学和医学的数字的科学。</div><div>6农业。在更长的北面,谷物收获被描绘成田园诗般的场景。农民割草,农妇捆绑,孩子们玩耍,还有一匹马和手推车。</div></h5> 《奥地利各省向帝国进献礼物(Austrian Provinces bringing their tribute to the Empire)》,意大利画家吉列尔米(Gregorio Guglielmi)作于1762年。巴洛克晚期向古典主义转型之前的洛可可风格。 22号小画廊(小节庆厅),与大节庆大厅相连,主要用于家庭庆典,如生日、命名日晚会和宴会等。 通过窗户,参观者可以看到下面的宫廷花园以及远处高坡上巴洛克风格的观景亭,它建造于玛丽亚·特蕾莎执政时期。 <p class="ql-block">  小画廊的两侧各有一个中国厅。23号是圆形中国厅。</p> <p class="ql-block">  8世纪的欧洲各国宫廷热衷于中国和日本的艺术,玛丽亚·特蕾莎不惜重金从远东进口亚洲艺术品,用于宫廷装潢,这两个厅可以说是这一时代风格最典型的代表作。描金的白色护壁镶板中镶嵌大小不同的中国漆画板,镀金边框的支柱上托放着中国的青花瓷瓶。此外,这两个厅的拼花地板也是杰出的艺术品,材料都选用了名贵木料,如紫檀、桃木等。 <br></p> 24号是椭圆形中国厅。 这两个小厅曾是女皇举行秘密会议和打牌娱乐的地方。 25号马戏厅得名于正墙左边的这幅油画。 <br> <p class="ql-block">  画面表现的是1743年玛利亚·特蕾西亚为庆祝从法国和巴伐利亚军队手里重新夺回布拉格,在宫廷冬季跑马场举行的大型马术游戏的盛况。</p> 另一幅描绘的是颁发圣斯蒂芬勋章时的场面。 <p class="ql-block">  26号礼仪大厅,玛丽亚·特蕾西亚在此举行家庭宴会或小型的音乐会。在玛丽亚·特蕾西亚时代主要用于小型庆典仪式,如婚礼和洗礼仪式。这个大厅的系列巨幅油画纪录的是玛丽亚·特蕾莎的大儿子约瑟夫同帕尔马公主伊莎贝拉的婚礼大典。新娘的98辆礼车进入维也纳,每辆车上都有不同贵族的族徽,它们代表了当时欧洲最大的贵族。</p> 1740年查理六世去世后,玛丽娅·特蕾西娅依照《国本诏书》规定即位,成为奥地利首位女大公。其即位遭普鲁士、法国等国反对,引发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45年扶立其夫弗朗茨成为帝国皇帝,开创哈布斯堡-洛林皇朝,自己则为实际掌权者。1748年以割让部分领土为代价取得普鲁士等国对其王位的承认。女皇统治时期,实行开明专制,并进行各项改革以增强国力。1756年联合法国、俄国发动七年战争,对抗普鲁士、英国,但最终未能收回西里西亚。战后继续推进改革事业。1765年弗朗茨一世死后与其子约瑟夫二世同掌朝政。1780年,玛丽娅·特蕾西娅病逝,享年63岁。玛丽娅·特蕾西娅是哈布斯堡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统治者,在40年的统治时间内,她使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重现并焕发了活力,奠定了奥地利大公国转变为现代国家奥地利帝国的基础。 28号蓝色中国沙龙。虽然是19世纪的装潢,但用的是18世纪从中国进口的高级墙纸。 <p class="ql-block">  1918年11月11日,在这个厅,奥地利的最后一个皇帝卡尔一世、弗朗茨·约瑟夫的一个侄孙,签署了退出政府、放弃行政权利的声明书。第二天,奥地利共和国宣告成立,哈布斯堡六百余年的统治历史也告结束。</p> 正在修复申布伦宫 <p class="ql-block">  29号漆画厅。1765年,玛利娅·特蕾西亚的丈夫罗马-德意志帝国黄帝弗兰茨·斯特凡突然去世,玛丽亚·特蕾西亚再也没有脱下寡妇装,此厅被改装成纪念厅,从北京皇家漆器厂进口的黑色漆画板镶嵌在桃木墙面中,并装饰镀金花边。</p> 玛利娅·特蕾西亚的丈夫弗朗茨·斯蒂凡,由意大利画家庞佩奥·巴托利画于1769年,他已去世四年。 <p class="ql-block">  油画《玛丽亚·特蕾莎女皇与她的三个儿子》,奥地利画家安东·冯·马隆(Anton von Maron,1733~1808)画于1789年。</p> <p class="ql-block">  约瑟夫二世和他的弟弟利奥波德,面对观众的是约瑟夫,那时他已经登基做了皇帝。画中桌上的书是孟德斯鸠的《法律的精神》,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是年轻皇帝热衷并熟读的一本书。</p> <p class="ql-block">  30号拿破仑厅。1805年和1809年拿破仑两度占领维也纳,期间就住在这曾是玛丽娅·特蕾西娅女皇的卧室。 照片中是拿破仑曾睡过的床,极为简单。1810年,玛丽娅·特蕾西娅的孙子、当时的皇帝弗朗茨二世战败后将女儿玛丽·路易丝嫁给了拿破仑,企图与法国缔结和平。拿破仑垮台后,玛丽·路易丝带着她同拿破仑所生的儿子回到维也纳就住在这里。</p> <div><br></div><div>上图小男孩油画(1815)主人公是法国拿破仑二世(Napoléon II,François Joseph Charles Bonaparte,弗朗索瓦·查尔斯·约瑟夫·波拿巴,1811~1832)。他是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与他的第二位皇后玛丽·路易丝(Marie-Louise)之子。油画作者是德国画家卡尔·冯·沙利斯(Carl von Sales,1797~1870),画作名称是《莱希斯塔德公爵扮演小园丁》,俗称“小男孩”。</div> 拿破仑一世退位时(1814)时任命儿子为皇帝,拿破仑第二次退位(1815)时,盟军联盟拒绝承认。“小男孩”是一个漂亮的孩子,有着长长的金色卷发。不幸的是,他年纪轻轻就感染了肺炎,1832 年,王子21岁的时候因肺病去世。 31号瓷器厅,因中国青花瓷而得名。 玛丽亚·特利莎女皇热衷于中国瓷器的收藏,一掷千金用许多价值连城的中国艺术品来装饰自己心爱的宫殿。因此,美泉宫内的中国陶瓷不可胜数,成为除中国本土之外,中国瓷器最多的地方。陶瓷厅没有一件瓷器,但整个房间一共有213幅仿青花素描,是皇帝弗朗茨· 斯蒂芬和几个皇室小孩的作品,有签名为证。 <div>  32号百万厅,得名于镶嵌在墙上的珍贵进口玫瑰木,是宫殿中最价值连城的房间,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最心爱的私人沙龙。四壁用玫瑰根木和镀金的木雕装饰,其间镶嵌的是印度莫卧尔王朝时期反映16、17世纪波斯王朝宫廷生活的宫廷细密画,被切成不同的形状镶嵌在这种高品质的木板表面,用镀金的洛可可画框将它们固定。长廊墙壁上挂着哈布斯堡皇族历代皇帝肖像画以及特利莎女皇16个儿女的肖像。这里原来是为皇帝歌功颂德的地方如今是奥地利共和国举办盛会和接见国家级领导人之处</div> 33号壁毯厅,得名于墙上巨大的比利时壁毯和座椅上的织锦绷面,18世纪的艺术杰作,画面展现的是集市和码头的景观,座椅织锦则是对一年12个月的写照以及十二星座的描绘。 <p class="ql-block">  34号厅,大公爵夫人索菲的写字间。</p> <div>  在19世纪,这个房间属于弗朗茨·约瑟夫的母亲,大公爵夫人索菲,茜茜公主的婆婆。</div> 35号红色沙龙厅(Schloß Schönbrunn Kultur)有一系列哈布斯堡帝王的肖像。 <br> <div>  神圣罗马皇帝利奥博德二世(Leopold II,1747~1792,1790即位),女皇玛丽亚·特蕾莎的第二个儿子,约瑟夫二世去世后继位。</div><div> 肖像画(1806)作者是出生于德国的匈牙利画家约翰·丹尼尔·多纳特(Johann Daniel Donat,1744~1830)。</div><div> 右下肖像画《奥地利利奥波尔迪娜大公夫人》(1815)。</div><div>玛丽亚·利奥波尔迪娜(Maria Leopoldina,1797~1826)是玛丽亚·特蕾莎女皇的女儿,巴西第一位皇后,即巴西帝国佩德罗一世(Dom Pedro I of Brazil,1797~1826)之妻,她还是葡萄牙王后。油画作者是奥地利画家约瑟夫·克鲁辛格(Joseph Kreutzinger,1757~1829).</div> 《身着金羊毛勋章的弗朗茨二世》(1832)作者是奥地利肖像画家弗里德里希·冯·阿默林(Friedrich von Amerling,1803~1887)。<br>  弗朗茨二世(Franz II,1768~1835),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1792在位),于1806年在拿破仑战争的困境中,不得已宣布神圣罗马帝国寿终正寝,同时宣告奥地利帝国的成立,成为奥地利帝国的第一位皇帝(1804~1835在位,称弗朗茨一世,Franz I),又称奥地利双皇帝。 他将自己的大女儿玛丽·路易莎嫁给了拿破仑,二女儿利奥波丁娜嫁给了巴西皇帝。 <div>  《奥地利皇帝费迪南一世》作者是奥地利画家利奥博德·库佩尔维瑟(Leopold Kupelwieser,1796~1862)。</div><div> 费迪南一世(Kaiser Ferdinand I,1793~1875,1835~1848在位),同时为匈牙利和波西希米亚国王。老百姓称他为“好人费迪南” ,他有癫痫病,不能独立执政,大权操握在素有“欧洲马车”美称的梅特涅的手中,这个人有出色外交才能,曾一度领导欧洲政治。</div> <div>  《萨伏依的玛丽亚·安娜》(Maria Anna of Savoy,1803~1884),玛丽亚·特蕾莎倒数第二的女儿。嫁给了费迪南一世(Ferdinand I,1793~1875,1835~1848在位),因此她是奥地利皇后,也是匈牙利王后。</div> <p class="ql-block">  36号露台阁</p> <p class="ql-block">  37号帝国厅,1723年,玛丽亚·特蕾莎的父母查尔斯六世皇帝和伊丽莎白·克里斯汀的卧室,1740年,玛丽亚·特蕾莎(Maria Theresa)和她的丈夫弗朗茨·斯蒂芬(Franz Stephan)搬进这个富丽堂皇的卧室。</p> 这张床是玛利亚·特蕾西亚订婚时定做的,原来一直放在霍夫堡皇宫她自己的房间里,1980年才移至此处。这张床一直用于仪式目的,例如,1741年约瑟夫王储的洗礼。 <p class="ql-block">  38号厅,弗朗茨·卡尔写字间。</p> 19世纪,这里是弗朗茨·约瑟夫的父亲大公爵弗朗茨·卡尔的住房。 <p class="ql-block">  39号厅,弗朗茨·卡尔沙龙。</p> <p class="ql-block">  </p> 奥地利的皇宫分为夏宫和冬宫,美泉宫是夏宫,冬宫则是霍夫堡宫。霍夫堡皇宫在德文中是宫廷城堡的意思,坐落在维也纳内城,曾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奥匈帝国皇帝的居住地,由旧皇宫(Alte Hofburg)和新皇宫(Neue Hofburg)组成。旧皇宫始建于13世纪,作为统制欧洲六百多年的大家族,哈布斯堡王朝在这里统治其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奥匈帝国,直到1806年弗兰茨一世皇帝宣布这个神圣帝国的解体。今日霍夫堡王宫已成为奥地利联邦共和国总统府和政府所在地。半弧形新皇宫建于19世纪末,1926年落成,1938年3月15日,希特勒在新霍夫堡皇宫的阳台上宣布奥地利从此与德国合并。如今,新霍夫堡皇宫内部是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和几处展览馆,图书馆拥有华丽的大厅,也常用来举办外事和商务招待活动。 霍夫堡皇宫外门是弗兰茨一世皇帝时代的产物。由彼得诺比勒(PeterNobile)设计,完全是由士兵们动手建造的。五座拱形门依次排开,落成于1824年的莱比锡大会战(盟军第一次从拿破仑军队手中收复失地)纪念日,以此为弗兰茨皇帝败北雪耻。 霍夫堡皇宫大门 皇宫依地势而建,占地面积达24万平方米,自1275年至1913年多次修建、重建,最终成为有18栋楼房、54个出口、19座庭院和2900间房间的“城中之城”。皇宫包括帝王办公、迎宾和举行盛大活动的上宅,起居住宿的下宅。集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以及仿古典式风格于一体,是欧洲各种建筑风格的“见证人”。 半弧形新皇宫,二层楼,整齐的一排石柱极具气势。 楼顶正中是一只头戴王冠、振翅欲飞的双头雄鹰,双头鹰正是哈布斯堡家族的象征。 英雄广场的欧根亲王(Prince Eugene of Savoy)雕像,建成于1865年,为纪念他诞辰202年,是霍夫堡皇宫区域内第一个非皇室成员的纪念雕像。 欧根亲王·冯·萨伏伊(德语:Prinz Eugen von Savoyen,英语:Prince Eugene of Savoy;1663年10月18日-1736年4月21日),又被称为萨伏伊的欧根,神圣罗马帝国陆军元帅,被认为是奥地利乃至欧洲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br> 欧根实则为法国人,1683年志愿参加维也纳之战,后转投哈布斯堡家族麾下。1693年成为元帅。1701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后,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挺进意大利。1704年,与英国马尔博罗公爵约翰·丘吉尔合作,在布伦海姆之战大败巴伐利亚军。1706年在都灵战役中再败法军,将法国势力逐出意大利。1707年后,与法国元帅维拉尔在马尔普拉凯、德南等地多次交战,互有胜负。1714年代表神圣罗马帝国签订《拉施塔特和约》。1716年至1718年,麾师深入巴尔干,大败奥斯曼帝国,夺取巴尔干重镇贝尔格莱德。此后长期担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参与奥地利内外政策的制订。1733年参加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6年在维也纳逝世,享年72岁。 英雄广场上的两尊英雄骑马像,均为奥地利历史主义雕塑家安东·多米尼克·冯·弗尔科恩(Anton Dominik von Fernkorn 1813-1878)设计。其设计受到德国画家Johann Peter Krafft(1780-1856)同题材画作的启发,駿马前蹄扬起,整个雕像只靠两条后腿支撑,技术难度极高。 <div> 卡尔大公(Archduke Charles)骑马雕像,落成于1860年,纪念他在1809年5月的阿斯帕战役(Schlacht bei Aspern)中击败拿破仑率领的法军,这也是拿破仑统兵作战以来的第一次惨败。</div><div> 卡尔·路德维希·约翰·约瑟夫·洛伦茨(Karl Ludwig John Joseph Lorenz;1771年9月5日-1847年4月30日),在战事频繁的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活跃于欧洲战场,并成为使拿破仑首次受挫的抗法名将,被认为是奥地利乃至欧洲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欧洲资产阶级军事科学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从德国1796年后战局论战略原理》《论将领的战术》等军事理论著作。</div><div> 卡尔大公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二世与皇后玛丽亚·路易莎的第三个儿子,出生在托斯卡纳大公国,年轻时被过继给切申公爵阿尔贝特·卡西米尔。 1790年进入军队。1792年至1793年参加普奥联军,武装干涉法国大革命。1793年,任奥属尼德兰总督。1796年至1799年为奥地利莱茵地区军事统帅,对法作战。1801年及1805年两次任宫廷军事委员会主席,任内曾进行军事改革,增强奥军战斗力。1809年第五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以奥军司令身份指挥作战。同年5月在阿斯佩恩-艾斯林战役中战胜法军,随后在瓦格拉姆、兹奈姆战役中渐显劣势,被迫与法军停战。不久后去职,至此除1815年任美因茨总督外,基本退出现役。1847年,卡尔大公在维也纳去世,享年75岁。</div> 玛丽亚·特蕾莎广场(Maria-Theresien-Platz) 玛利亚·特蕾西亚青铜雕像立于广场中央,高19.4米,德国雕塑家卡斯帕·冯·祖布希(Caspar von Zumbusch,1830-1915)设计,历时13年,于1887年建成。 <div> 玛丽亚·特蕾莎高坐顶端,手持权杖和诏书,右手前伸。雕像基座周围四尊骑马雕像是奥地利帝国的四位将军,站立的四尊雕像是当时得力的大臣,女大公的四位政治顾问。玛丽娅.特蕾莎23岁继承王位,执政40年。她头上戴着奥地利、匈牙利和波希米亚三顶王冠。</div> 玛丽娅·特蕾莎被称为“欧洲丈母娘”,她16个子女中11个是女儿,通过与欧洲有关国的王室联姻,结下政治关系,她的小女儿嫁给法国路易十六,大革命时夫妇俩被送上了断头台。 广场两侧相对称的建筑曾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下令修建的帝国博物馆,用来保存哈布斯堡家族的大量藏品。北侧为1889年开幕的自然史博物馆,南侧为1891年开幕的艺术史博物馆。 维也纳市政厅,是维也纳市长和市议会的驻地。 新哥特式建筑,正面有5座尖塔,中间的正塔高98米。据说当年修建市政厅时,教会规定非教堂建筑的高度不得超过100米,设计师在塔尖加上一尊高3.4米的"市政厅铁人",显示了人们对旧势力的挑战。 Wiener Eistraum是维也纳每年冬季在市政厅广场举办的大型冰雪活动。活动期间,市政厅广场变成一个巨大的冰面,吸引了各种年龄段的滑冰爱好者。 <p class="ql-block"> 国家歌剧院,建成于1869年,坐落在维也纳老城环形大道上,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p> 歌剧院首场演出的是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从此揭开了辉煌的序幕。 国会大厦,奥地利国会两院所在地。二战期间国会大厦曾严重受损,现已大部分恢复原貌。国会大厦位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市区中心,是在公元1874年由奥费尔汉森(Theophil Hansen)所设计,整栋建筑仿希腊式,素有"欧洲最美的国会大厦"的美称。 国会大厦是希腊复兴式建筑,由白色的花岗岩构成。三角檐上雕刻的是弗里茨一世向17个民族颁发宪法的场景。 国会大厦前的娜女神雕像,戴着金色头盔,左手的权杖代表公正,右手的天使代表自由。 金色大厅(英语:Musikverein;德语:Großer Saal,全称是Goldener Saal Wiener Musikvereins)是维也纳最古老、最现代化的音乐厅,被誉为世界五大音乐厅之一,与柏林爱乐厅、莱比锡布商大厦音乐厅、阿姆斯特丹大会堂,以及波士顿交响乐大厅并列。是维也纳最古老、也是最现代化的音乐厅,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常年演出地。从1939年起,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按照传统都会在这里如期举行,曲目全部由约翰施特劳斯家族成员的作品组成,并通过电视向全世界观众实况转播。   金色大厅位于维也纳贝森多夫大街12号,是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楼的一部分,整体样式仿造了希腊神庙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该建筑物中有多个音乐厅,除金色大厅外,还包括勃拉姆斯厅和莫扎特厅等演出大厅,以及办公室。 大楼由T·冯·汉森建于1867年-1869年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外墙红、米黄、灰三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 立面有三尊女神像。 大厅的空间并不太大,总面积932.08平方米,长48.80米、宽19.10米、高17.75米。观众席分上下两层,共有座位1744个和站席300个。 金色大厅是世界上音响效果最出色的音乐厅。天花板和墙壁使用防静电干扰的材料,木质地板,犹如小提琴的共鸣箱。听众处于任何位置,都能享受到无与伦比的音响效果。 大厅的整体设计十分精致,廊、柱、围栏都缕以花纹,敷以金萡,一派富丽堂皇,金光灿烂。 金色大厅是一个狭长矩形平面的演出场所。其屋顶是平顶镶板,精雕细刻,金光灿烂。 大厅的每根柱面上都飾以一尊金色的音乐女神雕像 维也纳城市公园,建于1861年。 施特劳斯金色雕像,落成于1921年6月21日,是维也纳最为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在这座雕像落成仪式上,维也纳知名乐团——爱乐乐团演奏了他的不朽名作《蓝色多瑙河》。 维也纳老城步行街区是以圣史蒂芬大教堂为中心,由克恩顿大街Kaerntnerstrasse、格拉本Graben大街以及科尔马科特Kohlmarkt大街三条主要步行街组成U形的商业街区。 圣斯蒂芬主教座堂(德语: Stephansdom )位于奥地利维也纳市中心,又称”维也纳心脏”,是维也纳的象征。钟塔每隔一段时间,会报出一阵悠扬的钟声。中心尖塔周围环绕着无数精雕细琢的小尖塔,塔尖高达137米,仅次于德国科隆大教堂。 原建筑是1147年圣化的第一座维也纳教区教堂。作为天主教主教所在地和奥地利最重要的宗教场所,斯蒂芬大教堂见证了哈布斯堡家族和奥地利历史上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并以其多彩色的屋顶成为维也纳最知名的地标建筑之一。 圣史蒂芬大教堂和欧洲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有教堂一样,屡遭劫难,几经改建。<br> 公元1147年,巴奔堡的戍边伯爵们就曾在此建造了一座方殿式罗曼风格的教堂。历经两次大火之后,波西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重新建造了一座方殿型的教堂。如今我们见到的西门及其左右两侧的门墙即是当时的遗迹,属于罗马式风格。<br> 十三世纪哈布斯堡家族入住奥地利后,又对教堂进行了重新扩建。在哈布斯堡的鲁道夫四世公爵的倡导下,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逐渐形成。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史蒂芬大教堂几乎没有中断过它的建造。十五世纪,南塔建成,高达136.7m,哥德式建筑风格;十六世纪,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北塔完工;<br>十八世纪时,大教堂又进行了一次扩建,同时对外面的墙壁以巴洛克建筑风格为基调进行了整修。<br> 1863年土耳其人兵临城下,教堂遭炮击;1809年拿破仑大军再次破门而入。对史蒂芬大教堂最大的破坏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几天,遭受炮火袭击教堂起火,屋顶、铜钟、管风琴和大部份玻璃窗画尽毁。重建和修复工作从1948年开始,一直到1962年。奥地利所有的联邦省份分别负责修复大教堂的某一个部分,这一精诚团结、共同修建史蒂芬大教堂的佳话流传至今。 <div> 史蒂芬大教堂的建筑风格多样,哥特式尖塔高耸入云,两侧屋顶的拼花图案以及代表哈布斯堡王朝的双头鹰引人注目。</div> 朝西的正门是罗马风格 圣坛是巴罗克风格。在坛背后是两块免遭摧残的玻璃窗画。 奥地利历代皇帝的葬礼在这座教堂内举行 <br>   在教堂附近的商业街区购物、用晚餐。 收费厕所 晚上宿维也纳的Senator hotel。 次日早饭后去布尔诺。 告别维也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