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着历史沧桑的瑰宝之地—北陵公园

anli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沈阳北陵公园</span>的前身是清昭陵,始建于1643年,经过康熙、乾隆等朝代的增建和改建,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这座历史悠久的大型公园,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更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这里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魅力交织融合,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北陵公园占地面积达330公顷,走进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葱郁的树木和错落有致的园林景观。园内古木参天,绿草如茵,四季分明,景色各异。春天,万物复苏,百花齐放;夏日,绿荫蔽日,凉爽宜人;秋天,枫叶如火,层林尽染;冬日,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绝佳场所。</p> <p class="ql-block">北陵公园是沈阳市内最大的公园,其占地广阔,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这里历史的沧桑与自然的壮美相互映衬,共同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动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作为清朝皇家陵寝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昭陵无疑是公园内的核心景点。清昭陵,又称北陵,是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合葬陵墓。公园周围矗立着6座下马碑,碑上以汉、满、蒙、回、臧五种文字庄严地刻着“亲王以下各等官员至此下马”的字样,时刻提醒着人们,前方正是帝王的陵寝所在。</p> <p class="ql-block">门前一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子,仿佛在诉说着古代皇家的威严。中门通常是关闭状态,游客们从左右两边的出入口进出。</p> <p class="ql-block">清昭陵于1963年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公园,2009年又被评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清昭陵是中国古代皇陵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北陵公园不仅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宝库,也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的休闲胜地。公园内设有皇太极广场、皇太极湖等景点,游客可以在此感受到清朝皇家陵寝的庄严,也可以在湖边漫步,享受自然的宁静。此外,公园还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和休闲设施,如划船、自行车租赁等,适合全家人一起游玩和探索。</p> <p class="ql-block">昭陵前园区汇集了绝大部分景观区,沿主干道东西两侧主要有荷花湖、儿童乐园、游船码头、皇太极广场、芳秀园、友谊园、柳堤等。</p> <p class="ql-block">荷花池</p> <p class="ql-block">昭陵的选址和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风水理念。陵寝背靠天柱山,前临浑河,左有龙山,右有虎山,形成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理想风水格局。</p> <p class="ql-block">中园区是茂密的古松及次生林区,现存古松2000余棵,松龄接近400年,是目前国内现存最主要的古松群落之一,其中著名的"神树"、"凤凰树"、"夫妻树"、"姐妹树"、"龟树"等象形树更是树形奇特,形神兼备。</p> <p class="ql-block">北陵公园皇太极湖水域辽阔,有游船可荡舟于湖上。每年的五一,十一期间,都有大型的花展,平时根据季节的不同,也栽种不同种类的花卉。</p> <p class="ql-block">沈阳是一座历史悠久塞外名城,也是大清朝的龙兴之地。有着“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公元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于此,并更名为盛京。在1636年,皇太极在此称帝,并改国号为清。</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上的皇太极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高大的皇太极青铜像,四角金龙环绕拱卫,帝王气场两米八,站在这儿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皇太极的雄才大略。</p> <p class="ql-block">在昭陵中轴线的中央位置,立着皇太极的雕像。皇太极的文治武功,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人物。在辛亥革命之后,统称皇太极是著名的军事家。它在位17年,完善了八旗制度,与蒙古联盟,统一东北全境,多次给明军以沉重的打击,为大清朝取代明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盛京三陵,指早期的三个清朝皇家陵寝,即辽宁省沈阳市郊的清福陵、清昭陵和抚顺市新宾县永陵镇的清永陵。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其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昭陵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帝王墓之一,也是清朝位于关外的皇陵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昭陵有这样一条很长的中轴,中轴心正对着沈阳市皇姑区的北陵大街。我们沿着中轴线一直往前走直奔主题。</p> <p class="ql-block">铺在这条中轴线上的石板,经过岁月的侵蚀,很多已经破裂了,现在用铁栅栏保护了起来,这是历史的痕迹,也算留给我们后代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昭陵全陵占地16万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包括华表、石狮、石牌坊、更衣厅、宰牲厅,中部,从正红门到方城,包括华表、石象生、碑楼和祭祀用房,沈阳北陵公园自然风光,后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宝城,这是陵寝的主体。</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的正前方,就是石牌坊,始建于是康熙年间,是一坐仿木架结构的牌坊,使用歇山式的建筑风格,看上去非常的恢弘大气。</p> <p class="ql-block">穿过石牌坊,我们看到前方这座大红色的门,叫做正红门,它就是陵园的正门了。</p> <p class="ql-block">陵园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神道尽头,便是清昭陵的主体建筑——宝城宝顶。宝城为圆形,周围环绕着红墙绿瓦的宫殿式建筑,显得庄严而神秘。宝顶之上,是一座高耸入云的明楼,楼内供奉着皇太极及其后妃的牌位。</p> <p class="ql-block">整个陵园建筑布局严谨,对称和谐,既体现了清朝皇陵的威严气势,又融合了明朝皇陵和满族建筑的特点,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除了清昭陵外,北陵公园内还安葬着其他几位清朝皇帝的陵墓,如景陵、福陵等。这些陵墓虽然规模不及清昭陵,但同样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貌。</p> <p class="ql-block">游客在游览清昭陵的同时,也可以顺便参观这些陵墓,以更全面地了解清朝皇陵的历史和文化。整个陵园建筑布局严谨,对称和谐,既体现了清朝皇陵的威严气势,又融合了明朝皇陵和满族建筑的特点,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过了正红门,在这个陵园的中轴线上,是神道,神道两侧,是石像生和华表,石像生有石狮子、麒麟等。</p> <p class="ql-block">华表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古代建筑物。相传华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据说尧帝在位时,在交通要道设立木柱,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后世的皇帝便下令把这种建筑建在陵寝前或者是宫殿前,以表示皇帝纳谏从流,不固执己见。</p> <p class="ql-block">华表上的蹲兽叫犼,传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其生性好望,所以把它安放在华表上边。在陵寝外面的华表上也有一对,只不过头的朝向不同,朝向陵里的是望君出,告诉皇帝不要沉缅于悲痛之中,要及时回到朝中处理朝政。头朝外的叫望君归,告诉皇帝不要忘记先祖的功德,要时常来拜祭。</p> <p class="ql-block">步入陵园,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神道,两旁矗立着栩栩如生的石象、石马等石雕,它们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家的威严庄重。石像生位于正红门内,设立于清顺治七前(1650),位于神道两侧,分别为石狮、石獬豸、石麒麟、石马、石骆驼、石象。</p> <p class="ql-block">神道两侧是已300多岁的青松翠柏和石像生(象、骆驼、麒麟、白马等),石兽下面有须弥座,座高1米,长2.7米,宽1.5米,座上雕刻纹样锦袱,四角各附一古钱。须弥座四面分别刻有石榴、卷草、宝相花等图案。石座的精美衬托了石兽,使它们更显得华贵而威武。</p> <p class="ql-block">昭陵内的石像生、碑刻、彩绘等雕刻艺术精美绝伦,体现了清代高超的工艺水平。这些雕刻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研究清代早期的文化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据《清世祖实录》记载,清顺治七年(1650)四月乙酉“昭陵立象、卧骆驼、立马、坐狮子、坐麒麟各一对,擎天柱四、望柱二”。其中的坐兽就是獬豸。石兽间距10.9米。石兽群统称为石像生。</p> <p class="ql-block">神道正对的这座亭子,就是昭陵的神功圣德碑亭了,碑文是用满汉两种文字雕刻的,上面定述了清太宗皇太极的生平,创业的艰辛,以及他的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隆恩殿:供奉皇太极牌位的主殿,又称“大碑楼”,里面是清康熙皇帝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用满、汉两种文字为皇太极立的碑,重10万多斤,共1810字,由清初名臣高士奇撰文,记载了皇太极一生的丰功伟绩。驮碑的是赑屃,龙九子之一,力大且性情温顺、任劳任怨。</p> <p class="ql-block">碑石采自北京房山县,重达10万多斤,在北京与沈阳之间每隔数里打一口井,将地面变为冰道,用人力拉来的(用牲畜被视为亵渎)。</p> <p class="ql-block">方城,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仿照盛京陪都城堡轮廓外形建造,是盛京城的缩影,也是昭陵主体祭祀区。城高6.15米,南北长146米,东西长120米,城墙以青砖砌成,门洞两侧有磴道可供上下,这种形如城堡的方城是昭陵的特色之一。</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为了遵从孝庄皇后的遗嘱,孝庄死后,灵柩并没有运往沈阳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时安放在离北京125公里的清东陵,在“暂安奉殿”中,一安放,就是37年。直至雍正3年,才在原处就地起建陵园,将孝庄皇后葬入地宫。</p> <p class="ql-block">方城、宝城、月牙城,与碑亭相对的就是隆恩门,过了隆恩门就是方城,它是昭陵的主体建筑,隆恩殿居于其中,后面是明楼,明楼内立有“太宗文皇帝之陵”碑,碑文为满汉两种文字。左右有配殿,四边有角楼。过了明楼,是宝城,它下面就是葬有皇太极夫妇的地宫。</p> <p class="ql-block">方城是昭陵的核心建筑之一,城墙高耸,设有角楼和城门。方城的四角均建有角楼,方城的城墙宽阔平坦,用方石板铺就,城墙有垛口,方城的最北部是半圆形的宝城,周长202米。</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几百年前的方城上,我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眼前的建筑恢宏壮观,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短暂。</p> <p class="ql-block">清昭陵的主体建筑——宝城宝顶。宝城为圆形,周围环绕着红墙绿瓦的宫殿式建筑,显得庄严而神秘。宝顶之上,是一座高耸入云的明楼,楼内供奉着皇太极及其后妃的牌位。</p> <p class="ql-block">方城和宝城之间的城楼叫明楼,沿明楼外侧的台阶下去,在宝城和方城之间形成一座半月形的城池叫月牙城。月牙城形同月牙而得名,喻意“人有悲欢...清昭陵是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群,记录和承载着历史的进程,耸立的建筑就好像一部部历史的教科书,向世人讲述驻留在岁月深处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p> <p class="ql-block">方城和宝城之间的城楼叫明楼,沿明楼外侧的台阶下去,在宝城和方城之间形成一座半月形的城池叫月牙城。月牙城形同月牙而得名,喻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牙有悲伤离散之意,隐含对故去之君的哀悼。宝城的中心凸起是叫丘冢,中心栽有榆树一颗,宝顶之下就是安葬陵主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地宫。</p> <p class="ql-block">月牙城正北的琉璃照壁,据说就是陵寝的地宫入口,照壁上有13朵牡丹花,按照一定顺序按动就可打开地宫的入口,当然,这只是传说。</p> <p class="ql-block">从月牙城向南,通过明楼下面的门洞,就是隆恩殿,门前有大小神态各异的狮子。</p> <p class="ql-block">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共计296年。从皇太极建立清朝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共传十二帝,从皇太极建立清朝开始共有十一位皇帝,入关以后共有十位皇帝,统治者为爱新觉罗氏。</p> <p class="ql-block">昭陵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满、汉、蒙等多种文化元素。建筑物的设计和装饰既有满族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汉族的建筑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皇家陵寝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清昭陵位于沈阳市城北十里许,"俗称"北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合葬陵墓,是清初三陵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帝陵建筑之一,东配殿。</p> <p class="ql-block">清昭陵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1644年,清迁都北京,沈阳故宫成为陪都,但先后有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东巡盛京(沈阳),每次都必先到福陵、昭陵祭祖,因而这里也留下了他们活动的遗迹。在此特举办《清昭陵遗存文物展》,以给广大国内外参观者。</p> <p class="ql-block">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从开创基业到朝代结束,有296年历史、12位皇帝。作为中国帝制时期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自称"天子",受命于天,皇权神圣不可侵犯。他们的生活吃穿用等物奢华至极,他们的后宫生活充满神秘感。此展览将皇帝及后妃像按先后顺序展示,关于清朝历史及朝服制度的变化从中也可略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清昭陵图。</p> <p class="ql-block">清代皇帝世系图,努尔哈赤(天命)、皇太极(崇德)、福临(顺治)、玄烨(康熙)、胤禛(雍正)、弘历(乾隆)、颙琰(嘉庆)、 旻宁(道光)、奕詝(咸丰)、载淳(同治)、 载湉(光绪)、溥仪(宣统)。</p> <p class="ql-block">清太祖高皇帝(初谥武皇帝):努尔哈赤,年号天命(1559 一 1626),姓爱新觉罗,是女真族(满族)的杰出首领。其先祖猛哥帖木儿,祖统一女真诸部、创立八旗制度、建立后金政权,卒于天命十一年,终年68岁,葬于沈阳东陵之“福陵”。</p> <p class="ql-block">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清太宗,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1626年,袭承汗位,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完善中央统治机构。四次遣兵入塞,攻城略地。后又创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统一女真各部,为清王朝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朝开国皇帝,葬于沈阳昭陵。</p> <p class="ql-block">孝庄皇后是中国历史上颇具名气的皇后,她一生辅佐、培养了顺治、康熙两位贤名君主。是清代著名的女政治家,孝庄太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全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出生于蒙古科尔沁,系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之妃、顺治帝的生母、康熙帝的祖母,葬昭昭陵。</p> <p class="ql-block">福临(顺治):清军入关的首位皇帝,迁都北京;整顿吏治,稳定秩序;统一全国,军事能力上可能没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也可能是没体现,他改多尔衮的“勤兵黩武”为抚剿并重,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在位期间施行了一系列土地改革,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以说是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出生于北京紫禁城,顺治帝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清朝第四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玄烨8岁登基,16岁即除权臣鳌拜夺回大权。军事上削三藩,收台湾、驱沙俄,创“多伦会盟”联盟蒙古。政治上中央集权,注重休养生息,庙号圣祖。。</p> <p class="ql-block">弘历(乾隆),开创康乾盛世达到全盛;编著《四库全书》;有很高的书法、诗文造诣,在位60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63年4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对乾隆的赞誉基本脱不开“文治武功,臻于极盛”之类的话,但负面评价也不少,包括但不限于六下江南花费巨大、任用贪官和珅、强化专治体质、文字狱等。</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清朝12位皇帝、皇后的介绍,但我来不及一一介绍。</p> <p class="ql-block">皇太极﹣孝庄文,系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寨桑之次女,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的生母。孝端文皇后哲哲是她的姑母,宸妃海兰珠是她的姐姐,亲姑侄三个女人同事一夫,这在清一代是空前绝后的,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十分罕见。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称帝,完善后妃制度,并建五宫,本布泰(孝庄本名)名列第五,被封为永福宫庄妃。孝庄文皇后一生历经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历四帝,她的名字与清朝初,许多重大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的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和孝恭仁皇后乌雅氏。</p> <p class="ql-block">1644年,清迁都北京,沈阳故宫成为陪都,但先后有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东巡盛京(沈阳),每次都必先到福陵、昭陵祭祖,因而这里也留下了他们活动的遗迹。在此特举办《清昭陵遗存文物展》,以给广大国内外参观者。</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里,我深感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历史人物有了直接的交流。清昭陵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让人心生敬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