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波忠魂--宋锡文的通信人生传奇

锦绣山河(李成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份首届530工程指挥部工程部无线电报务员培训班毕业合影。二排左三:通信科科长宋锡文、二排左四:司令部副参谋长赵宝贵、二排左五:通信科参谋沈永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九七八年工程部第一批有线通信骨干培训班合影:二排左三通信科参谋靳忠其、二排左四通信科科长宋锡文、二排左五通信科参谋赵春雨、二排左六通信科参谋沈永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战火青春,电波为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 年,朝鲜半岛被战火点燃,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整个世界。远在辽宁盖县的宋锡文,心中的爱国火焰也被这场战争熊熊燃起。他怀着一腔热血,毅然决然地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投身到抗美援朝的伟大战争中,成为一名电台报务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朝鲜战场的环境恶劣至极,崇山峻岭间,敌人的炮火随时可能落下,而宋锡文和他的战友们,却要在这枪林弹雨中,背负着沉重的电台设备穿梭前行。敌人深知通信对于志愿军的重要性,于是展开了无休止的电磁干扰,试图切断志愿军的“神经中枢”。在那密如蛛网的山间小道上,宋锡文和战友们常常在敌人的轰炸间隙,迅速架设电台,手指在发报机上飞速跳动,“嘀嘀嗒、嗒嗒嘀”,简单而急促的电码声在硝烟中响起,每一个信号都承载着生死攸关的战情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宋锡文凭借着精湛的收发报技术和超乎常人的抗干扰能力,一次次在敌人的电磁封锁中找到了突破口。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前线部队急需后方支援,然而敌人的干扰让通信陷入了绝境。宋锡文紧闭双唇,额头上满是汗珠,他全神贯注地调整着电台频率,尝试着各种方法突破干扰。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信号成功发出,支援部队及时赶到,扭转了战局。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他和战友们如同一座座坚固的通信堡垒,连接着前后方,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保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三零工程指挥部通信科电台罗会木台长(后排右)和夫人(前排右)、电台姚东礼台长(后排左)和夫人(前排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三零工程指挥部通信科参谋靳忠其(右)、电台报务员张超群(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三零工程指挥部参谋赵春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学成归来,再启征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朝鲜战争结束后,宋锡文带着满身的荣誉回到祖国。但他深知,现代战争中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想更好地为国家的通信事业贡献力量,就必须不断学习。于是,他主动请缨,前往通信学校深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通信学校里,宋锡文如饥似渴地学习无线、有线通信的使用与维修技术。从枯燥的基础理论知识,到复杂的实践操作,他都学得一丝不苟。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反复钻研各种通信设备的原理和维修方法。遇到难题时,他会虚心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直到完全掌握为止。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刻苦的努力,他逐渐成长为一名通信全科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毕业后,宋锡文被分配到总后勤部汽车三十五团,担任电台台长一职。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和更高的职责要求,他丝毫没有懈怠。他不仅自己精通业务,还注重团队建设。他经常组织电台成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交流,分享自己在战场上的通信经验。在他的带领下,电台的通信效率大幅提升,抗干扰能力显著增强,为汽车三十五团的日常训练和紧急任务提供了坚实的信息保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三零工程指挥部通信科电台报务员李小康在抄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三零工程指挥部通信科参谋陶宝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勇挑重担,创新领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职务的升迁,宋锡文先后担任了汽车三十五团通信股长、副参谋长等职务。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但他对通信事业的热爱与追求却从未减退。在那个设备相对落后、条件艰苦的年代,他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改进通信网络的措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次,部队在执行一项紧急运输任务时,突遇恶劣天气,狂风暴雨导致通信线路中断,信息无法传达。宋锡文得知情况后,迅速组织技术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抢修线路。他亲自爬上电线杆,指挥着大家行动。面对恶劣的天气和受损严重的线路,他冷静思考,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性地搭建起临时通信系统。他将不同的通信设备进行组合,通过调整频率和信号强度,成功地恢复了通信,确保了任务指令的及时下达和情况反馈,为任务的圆满完成立下了汗马功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三零工程指挥部通信科电台报务员王建民(前排左)、报务员李义生(前排右)、报务员马春全(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三零工程指挥部通信科电台报务员邸洪涛在发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三零工程指挥部通信科电台报务员张银先在发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2 年下半年,一纸调令将时任汽车 35 团副参谋长的宋锡文紧急调往格尔木。从此,他的人生轨迹与一项震惊世界的超级工程——格拉输油管线工程紧密相连。宋锡文以 530 工程指挥部通信科长的身份,带领着一支英勇无畏的通信队伍,开启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征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宋锡文带着首批从总后勤部有关部队抽调的通信干部战士——沈永生、成诗文、杨方大、程凤堂、李长荣、王建民、邸洪涛、候国胜、张玉琴、姜晓荆、杨照华、王安珈、孙杰等人,踏上格尔木这片神秘而严酷的土地时,他们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昆仑山脚下的戈壁滩,寒风凛冽,荒无人烟。简陋的营房成了他们的临时家园,而设备的匮乏更是让通信建设雪上加霜。没有天线支撑杆,宋锡文便带领大家用废旧油管改制;为了制作地锚,在零下 20 多度的严寒中,他手把手教大家把木头桩子涂满沥青,铁丝要拧成麻花状,地锚坑要挖到冻土层以下。老报务员候国胜至今记忆犹新:“宋科长对工作要求特别严格,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虽然辛苦,但都充满了干劲。”大家用老虎钳一点点缠绕铁丝,手上的血泡结了痂又磨破,但那份坚定的信念却如同昆仑山的冰雪一般,永不消融。当电台首次试通时,宋锡文和战友们布满冻疮的脸上绽放出了久违的笑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三零工程铺设输油管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三零工程架设通信线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三零工程指挥部通信科电台报务员高松、报务员张超群、报务员李义生、报务员马春全、报务员张秀学等战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格拉输油管线工程建设的全面铺开,总后勤部和西藏军区各部队陆续抽调了十个建制团(管线总队、工建二一 0 团、汽车十九团、汽车七十七团、汽车四十九团、步兵一五四团、通讯工程大队、勘测设计大队、西藏军区第三野战医院、管线管理团)和四个独立营(汽车七十八团第四营、汽车三十五团第三营、步兵一五五团第二营、陆军一八二医院第一所)进驻到工程沿线。而整个上千公里工程施工和数万施工部队的通信联络任务,全部压在了宋锡文科长的肩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宋锡文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在上级通信部门的支持下,他又从总后勤部西安办事处所属部队中抽调了罗会木、姚东礼、靳忠其、赵春雨、张守儒、李小康、张超群、陶宝俊、马春全、马叩长、李成曙、蔡银舫、程国平、潘友国、高瑞宝、刘文相、严三花、张秀学、易敬香、高国栋、姜凤武、郝平、李义生、李章群、张银先、高松、张泽泉、李友等百余人,组建了一支精干的无线有线摩托化通信队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支队伍分散地部署在从格尔木到拉萨的上千公里青藏线上的纳赤台、不冻泉、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唐古拉、安多、那曲、当雄、拉萨等施工站点上。他们在极其恶劣的气候环境下,面临着一个又一个严峻的挑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三零工程指挥部通信科电台报务员张泽泉在发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三零工程指挥部通信科电台报务员李义生在发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三零工程指挥部通信科电台报务员张秀学在抄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四、高原奋战,无畏艰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青藏线沿线,平均海拔在四五千米,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不足平原地区的一半。许多战士初到高原,便出现了头痛、恶心、呕吐等严重的高原反应。然而,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他们没有退缩,而是迅速调整状态,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冬季的青藏线,寒风凛冽,气温低至零下几十度,狂风能将人吹倒;夏季则暴雨频发,雷电交加。在这样极端的气候条件下,通信设备的稳定运行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通信线路经常被风雪、暴雨损坏,为了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战士们风雪无阻地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三零工程指挥部通信科电台报务员候国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三零工程指挥部通信科电话班班长张玉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三零工程指挥部通信科电话班话务员王安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次,五道梁站点突然遭遇暴风雪袭击,通信线路被积雪压断。得知消息后,驻守在附近的战士们立即冒着严寒前往抢修。他们顶着刺骨的寒风,一步一步艰难地向故障点前进。到了现场,大家迅速行动起来,用铁锹铲除积雪,用双手接续线路。由于天气太冷,工具都变得异常冰冷,大家的手被冻得通红,甚至失去了知觉,但他们依然咬牙坚持。经过数小时的奋战,终于恢复了通信。这样的故事在青藏线上数不胜数,每一次抢修都是对战士们意志和毅力的考验,他们深知,自己的每一分努力都关系到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除了恶劣的气候,通信设备的简陋也是他们面临的一大挑战。由于地处偏远,物资供应困难,许多站点只能依靠有限的资源来维持通信。然而,战士们凭借着聪明才智和顽强毅力,不断创新突破,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们利用废旧材料自制工具,对损坏的线路进行修复;他们发明了一种简易的防雷装置,有效降低了雷电对通信设备的影响。在青藏线上工作的六年多时间里,宋锡文科长带领通信战线上的干部战士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忍受着孤独和寂寞;他们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条件,选择了艰苦的工作环境。然而,他们从未抱怨过一句,而是默默地坚守在岗位上,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着通信保障的传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三零工程指挥部通信科通信班班长姜凤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三零工程指挥部通信科电话班班长张玉琴(右)、打字员李斌(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传承精神,培育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格拉输油管线工程建设结束后,宋锡文担任了总后勤部西安基地指挥部通信处副处长,负责整个西北地区总后勤部所属部队的通信联络工作和通信队伍建设。在这个新的岗位上,他继续发扬着在青藏高原上锤炼出的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精神,为西北地区的军事通信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除了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卓越成就,宋锡文还特别注重人才的培养。他深知,人才是通信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年轻干部战士,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勇于担当。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批批优秀的通信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了部队通信战线的中坚力量。在他的带领下,530 工程指挥部通信系统有数十名战士被提拔为干部,部分战士退伍回家后也成长为地方干部或有关方面的专业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宋锡文对年轻战士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他经常给战士们讲述自己在战场上的经历,教导他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他说:“通信,就是战争中的眼睛。我们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任何时候都不能掉链子。”在他的影响下,汽车三十五团、530 工程指挥部、西安基地指挥部的通信工作形成了严谨、高效、创新的良好风气,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为部队的整体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九七四年二月通信科宋锡文科长和通信科战友于格尔木送行退伍战士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 排 : 姜 小 荆(左一) 杨 照 华 (左二、退伍战士) 李 长 荣 (左三、退伍战士)李 成 曙(左四、退伍战士) 张 玉 琴 (左五)王 安 珈(左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 排 : 张 银 先(左一) 张 秀 学 (左二) 陈 国 平(左四) 、 高 瑞 宝 (左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 排 : 蒋 中 胜(左一) 候 国 胜(左二) 潘 有 国(左三 )姜 凤 武 (左四)蔡 银 舫 (左五)马 春 全(左六)郝 平 (左八)后 排 : 王 建 民 (左一)李 小 康(左二) 颜 德 福(左三) 安 绍 治(左四) 程 凤 堂(左五) 易 敬 香(左六) 沈 永 生(左七) 成 诗 文 (左八)邸 宏 涛 (左九)宋 锡 文(左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六、战友情深,精神永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岁月如梭,转眼间,格拉输油管线工程已经建成四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工程,追忆难忘的军旅生涯,重温畅叙战友情谊,2018 年 4 月 16 日至 18 日,在山东省菏泽籍原 530 工程指挥部通信科靳忠其参谋、赵春雨参谋的热情组织下,三十多位 530 工程指挥部通信老兵和军嫂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相聚于山东菏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战友们一见面,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他们握手拥抱,久久不愿松开。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分享人生的酸甜苦辣经历,事业的成功喜悦,家庭的幸福快乐。虽然宋锡文老首长因年事已高、身体不适未能参加,但他依然心系战友,特地向这次战友聚会赠送了书法作品:“千里眼群战友菏泽聚会留念”和一幅菏泽牡丹画。看到老首长的礼物,大家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一起奋斗的日子,心中充满了温暖和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里眼群战友菏泽聚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排左起:陶宝俊、田植花、吴青荣、刘秀芹、李斌、张玉琴、郭艳芹、齐润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排左起:王建民、程凤堂、马叩长、李小康、李义生、李章群、邸宏涛、张银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排左起:高松、侯国胜、靳忠其、赵春雨、张泽泉、张守儒、李友。 2018.4.18</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宋锡文老首长因年事已高,身体不适,未能参加这次山东菏泽战友聚会,特地向这次战友聚会赠送了书法作品:千里眼群战友菏泽聚会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宋锡文老首长因年事已高,身体不适,未能参加这次山东菏泽战友聚会,特地向这次战友聚会赠送了礼品:菏泽牡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岁月已悄然流逝,宋锡文老首长也永久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传奇故事仍在部队内外广为传颂。他用一生的坚守和奉献,诠释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他是通信战线上的英雄,是民族精神的脊梁。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当我们享受着便捷高效的通信服务时,不应忘记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的通信工作者,更不应忘记像宋锡文这样的老一辈通信英雄。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为国家的通信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宋锡文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通信史册上,成为后来者学习的楷模和精神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通信人,为了国家的通信事业,勇往直前,永不放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晚年时的宋锡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文作者简介:李成曙,男,1955年3月出生,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人。1970年12月入伍,先后在总后勤部工程兵205团(5911部队)、总后勤部西安办事处(后字203部队)通信站收信台、总后勤部格拉输油管线工程指挥部(530工程指挥部)电台服役。1974年2月份退伍,退伍后先后为江苏省盐城电厂、滨海电厂工人,滨海县公安局派出所民警、刑警队侦察员、治安股副股长、滨海县政府法制局副局长、局长、滨海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等,擅长处理大型群众闹事、非正常死亡停尸闹事等疑难复杂事件。2015年3月退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