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正气长留天地间</b></p><p class="ql-block"> ——纪念父亲百岁冥诞</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生日不错,农历8月初八。今天是他的百岁诞辰,又赶上9月3日的抗战胜利日,于我便是一个双重的日子。父亲的生日又会使我联想到民国的父亲节,那是公历的8月8日,我宁愿父亲的生日是这一天,那就更有意义了。</p><p class="ql-block"> 父亲于1997年12月去世,迄今25个年头。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有许多人怀念他,提起他,赞美他。</p><p class="ql-block"> 父亲作为音乐家,作为教师,他的水平应该很不错的。他早年就读国立福建音专师范科,主修大提琴、指挥,毕业后去江西九江同文中学任教,后回浙江,先后任教锦堂师范、余姚师范、余姚五中。以他正规音乐学院的科班出身(当时全中国只有三所音乐学院),在县市一级的学校教教音乐,足够胜任了。他的许多学生都很叹服他的音乐技能和教学水平,如处在偏僻的山区,余姚师范的音乐教学却相当正规,一律使用五线谱,这在六十年代十分罕见;如他指挥的合唱,和声准确,层次分明,尤其是《黄河大合唱》,激情四射,汹涌澎拜,许多年后学生们还津津乐道;如他扎实的大提琴基本功培养了不少小提琴苗子,每届都有学生脱颖而出;如他创作的《世界民主青年之歌》、《四明渔歌》、《红山颂》等歌曲,滋润并激励学生们敢于跨踏那高深的作曲门槛……</p><p class="ql-block"> 不过,同事和学生们在谈论这些的同时,往往还盛赞他的人品,他的人格魅力。</p><p class="ql-block"> 父亲从小就很正直,他在北仑的灵山小学读书时,学校里有一名地下党员的老师非常喜欢他。许多年后这位老师当上了杭州某区的法院院长,他写有一首诗给我爸——“尔虽年少有正气,忧国忧民识大义。愤情一曲满江红,春霭楼望北国天。”我想,若不是爸爸还是个小学生,毛尹老师一定会带他走上革命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夕,父亲在镇海当老师,学校的校长要他去教唱反共歌曲,被他断然拒绝。相反他却去教学生们唱《一张桌子》、《老天爷》、《黄河大合唱》等革命歌曲。后来,有许多学生都提到唱歌这些事,但他们不知道父亲是逆了校长的旨意来教的,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是需要勇气的。</p><p class="ql-block">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父亲仍有表现。由于父亲学生多,社会知名度高,常有外调人员来找他了解某人某人的的情况。在当时的极左气氛下,外调很不正常,往往是讲坏的方面,毋宁说是搜集坏人的证据。但父亲总是实事求是地评论被调查的人,以致那些调查者觉得他很不配合,甚至有一个人到了气急败坏的地步。父亲不为所动,他决不迎合那些人,决不迎合不正常的政治风向。我觉得,一个人的品德没有比在文化大革命表现得更淋漓尽致的,父亲以他固有的正直,赢得了人们后来长久的尊敬。</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余姚师范那些年,经常负责招生工作。他严以律己,铁面无私,总是保质保量地完成招生任务。他从来没有开过后门,在他手里,没有一个不合格的学生被招进来的。其实我们家里从来没有因为有人托过来,有人递条子的烦恼事,这大概是因为许多人都知道爸爸的性格脾气,有人怕碰壁,有人怕讨没趣。有一年,父亲录取了一批优秀学生,一问下来,里面竟有一个母亲学校校长的儿子,那时母亲在梁弄中学,和余姚师范仅隔一条马路,而且我们和那位校长也是认识的,打个招呼是很自然的事,但这位校长的儿子就是凭着自己的实力考进来了。反过来想,如果分数不够,他极有可能被挡在外面。</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生活上不萌私欲,不谋私利,克己奉公。有时出去招生,参加活动或外出购买乐器,他的公私分得特别清楚。他把替公办事的公交车票放在左边的口袋,把顺便办私事的车票放在右边的口袋,决不含糊。有一次,一位开琴行的学生请他一起去上海买琴,火车到达上海站要打的,那位学生不肯打坐夏利车非要坐桑塔纳,他看在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家后一直唠叨,说那学生是败家子,浪费了钢琴学会的钱。</p><p class="ql-block"> 曾经他有一个老同学犯了生活上的错误受到了处分,有人感到惋惜,有人觉得上级处分太严了,父亲则认为这是他咎由自取,不能宽恕。我当时对父亲的这个态度认为是有点过头,毕竟是老同学,哪能这样没人情味。岂不知这是符合老爸的道德逻辑的。父亲的道德底线很高,不要说犯生活上的错误,就是在女学生面前任何的轻佻言行都是不许可的,而他的老同学居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简直是不可思议!教师怎么可能犯这样的错误呢?父亲自己的私生活无可挑剔,他对学生都视为自己的儿女,如果老师对学生有事,那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因此他的态度没有惋惜,没有同情。</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亲戚中及邻里左右还是出了名的孝子。他几十年来无怨无悔地赡养祖母,对祖母的事从来都是高于一切的。父亲与祖母说话向来都是和颜悦色的,他也懂得老人的心理,知道老人就是喜欢和晚辈说说话,拉拉家常,所以平时都会很耐心地倾听祖母说一些生活上的琐事,同时他也会把工作上的事说与祖母听。祖母要是病了,父亲的脸上则满是焦急与不安,他坐在床前送药端水,寸步不离。记得邻居婆婆说起过一件让她感动的事:有一次父亲从余姚来宁波,到家时祖母刚好在午休,尽管当时父亲还没有吃中饭,他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忍心进屋吵醒午休的祖母,一直在外面等着祖母睡醒。父亲后来自己生病了,但每天不管自己的病体坚持去看祖母,七十多岁的儿子坐在一百岁母亲的床边嘘寒问暖,其情其景让我们子女动容。</p><p class="ql-block"> 我妹妹年轻时听别人说我父亲孝顺,很不以为然,认为父亲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上帮不了祖母什么忙,倒是她会照顾老人。后来妹妹觉得自己很幼稚,她认识到父亲对祖母的孝不仅体现在几十年毫无怨言的赡养上,更是体现在一个“顺"字上。因为孝顺的含义是尽心抚养父母,顺从父母意愿,孝易做到,顺则难为。年轻人对老人的絮叨不大能静下心来倾听,显得不够耐烦,有时还会顶撞几句。父亲则不会,他既孝且顺,几十年如一日,我们是远远比不上他的。</p><p class="ql-block"> 在音乐的家庭里,我们五个子女一个也没有继承父业,但父亲正直、无私、律己、孝顺的品格却深深地影响了我们,我们以此作为做人的准则,身体力行,永不偏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