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捷匈之旅~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

沧耳

<p class="ql-block">  这是奥捷匈之旅的番外加餐,从匈牙利西北部的杰尔古城去了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布拉迪斯拉发城市不大,只有45万人口,被称为最安静的首都,这里历史悠久,老城区较好地保存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以巴洛克式建筑为主的风貌,古堡特别多。其中最古老的布拉迪斯拉发城堡建于12世纪,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建筑,四角矗立着角楼,象一张倒扣的“八仙桌”。布拉迪斯拉发城堡最初是古罗马城堡,作为要塞,防备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如今最古老的部分于公元13世纪重建,新的部分则是玛丽亚·特瑞莎为她的女儿Christina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  布拉迪斯拉发位于多瑙河畔,维也纳的下游。自八世纪起斯拉夫人就在此定居,十世纪时这里成为匈牙利王国的领土,1526~1784年,匈牙利王国曾定都于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布拉迪斯拉发成为斯洛伐克首府和这一地区最大的贸易中心。</p> <p class="ql-block">  1993年1月1日起,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解体,斯洛伐克成为主权国家。2003年加入欧盟。</p> <p class="ql-block">斯洛伐克总统府</p> <p class="ql-block">蓝色教堂</p> <p class="ql-block">  圣伊丽莎白教堂,位于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东部,始建于1907年,1908年完成,设计者是著名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师Ödön Lechner。因其外观是独特的天蓝色与白色相间的装饰,又称为蓝色教堂(Blue Church),是匈牙利天主教堂中新艺术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斯洛伐克国家歌剧院,是斯洛伐克歌剧院和国家芭蕾舞团的演出地。早期的古典剧场建于1776年,1884-1886年被维也纳建筑师改造成如今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p> 国家歌剧院前面有一个大广场,称为霍维兹多斯拉夫广场。广场上竖立着斯洛伐克最著名的诗人帕沃尔·奥尔斯扎格·霍维兹多斯拉夫的雕像。 国家歌剧院的门前有一个喷水池,喷泉上的雕塑是一个骑在雄鹰背上的音乐神童,下面是四个怀抱着大鱼的小孩,鱼嘴里不停的在向外喷水,使人感到非常舒适和清凉。 <br> 老城中央广场旁的一个路口,青铜雕塑《守望者——工作中的男人》,1997年由著名的艺术家维克多·胡里克创作。 一位正在工作的劳动者从井中伸出,面带微笑地趴在地上,似乎是在歌颂劳动光荣。 斯洛伐克圣马丁大教堂(St.Martin's Cathedral)是一座哥特式建筑,由主体建筑、圣Brigida教堂和北面建筑群组成。长约69.37米,宽22.85米,高16.02米。 主体建筑完成于1220年,北面建筑群约在13世纪中期建成。教堂于1452年开始作为大教堂使用,但直到16世纪末才完工。 16世纪,布拉迪斯拉发成为匈牙利首都,圣马丁大教堂成为加冕教堂,从1563年到1830年,共有11位匈牙利国王(10位国王和玛丽娅·特蕾西娅女王)及8位王后在此举行加冕仪式。 教堂的钟楼高85米,顶部有重30公斤的镀金匈牙利国王王冠复制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五个钟被融化铸成大炮,2000年增加了五个新钟。 十八世纪前,教堂经历自然灾害和法国大革命的破坏,十九世纪进行了全面修复,包括室内装潢和外观的罗马式塔帽重建。 教堂内部有三个通廊,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明亮的照明。   布拉迪斯拉发的老城区中央广场是市中心最大的广场,又称哈夫涅广场(Hlavne Namestie)、老市政厅广场、主广场。1945年4月4日,苏联红军从德国手中解放了这座城市,广场曾改名四月四日广场,后又换回“主广场”。 这里有古老的市政厅、罗兰喷泉等建筑,还有日本、希腊等国的大使馆。<br> 主广场上的“拿破仑士兵”又称"掉队的士兵",头戴标准的拿破仑帽,身披大衣,赤足弯腰伏在一张长椅的靠背上,半边脸被帽蟾遮住。身后是他的祖国法国大使馆。 <br> 这个“站岗士兵”的身后是日本和希腊大使馆。广场周边的很多房屋被各国租为使馆。 <div>  罗兰喷泉位于老城中央广场中心,是该市的地标,又称马克西米利安喷泉。修建于马克西米利安二世时期的1572年,当时作为消防设备使用。喷泉由雕刻大师A. Lutringer设计,喷泉底部为直径9米的圆形水槽,中间树一个10.5米高的方柱,柱顶上是手持宝剑、身着盔甲的城市守护神罗兰。<br></div> 喷泉的正面,有座绿顶钟楼。   主广场东北侧的老市政厅连同它45米高的钟塔是老城区的地标,由建于14–15世纪的老建筑群组成,它是斯洛伐克最古老的市政厅,也是该市现存的最古老的石制建筑之一。原建于1370年,山形墙带有哥德式鐘楼的建筑,1421年在二楼加建了小礼拜堂及政务委员办公室,塔楼最初是为防御而建,现在已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老市政厅曾用于召开市议会、法院议会,还用来接待包括国王在内的重要来宾。16世纪时,对这座建筑物进行了扩建。1733年大火后,对遭受火灾的塔楼进行了修葺,塔楼正面改建为巴洛克式风格,但内部绘有原始壁画的哥特式小礼拜堂被保存下来,并加了另一座楼房成为现貌。在几百年多次修缮中,仍保留了不同时期、风格各异的部分建筑与装饰。1868年被辟为博物馆使用。 钟塔另一侧的建筑是教堂。 喷泉背后的奶黄色建筑,是建于1868年的博物馆。 <br> <div>  前方白色尖顶高耸的塔楼建筑便是米歇尔门,也叫米哈依门,米迦勒门,是布拉迪斯拉发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中世纪围绕老城的五个城门中仅存的一个。</div> 米歇尔门始建于1300年左右,曾是整体城墙中的拱形城门,起初是个低矮的哥特式塔楼拱门,16世纪时改建为文艺复兴式,18世纪中重建,城门上加盖了巴洛克风格的绿顶钟塔,塔顶是天使米歇尔的雕像,共51米高。 登上塔楼就可俯视城堡及市景。顶部的钟塔内开辟为小型兵器博物馆,大多数展品为中世纪的兵器。 1436年,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在为布拉迪斯拉发确定的城徽。 布拉迪斯拉发城徽 米歇尔门洞里的石板街道上有一个铜制的地理原点标盘,上面标示着布拉迪斯拉发到世界各大城市的方位及距离。 这里距离北京743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