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 奥特曼</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2669652 </p><p class="ql-block"> 上海周围最出名就是松江的佘山了,但是你知不知道佘山附近共有九个“山峰”,历史上称为“松江九峰”。它们是佘山、天马山,横山、小昆山、凤凰山、厍公山、辰山、薛山和机山等9座山峰,远远望去,山峰连成一线,这些山峰虽说不上雄伟、壮观,却不失玲珑、秀丽。</p><p class="ql-block"> 佘山奥特曼去过很多次了,天马山也爬过,曾至连凤凰山也去过,但因为现在有部队驻扎而不能登山。</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5年的3月8日,我们骑行队从深坑酒店探访出来,便决定去到附近的小昆山看看去,听闻小昆山上有个二陆草堂是比较出名的。</p> <p class="ql-block"> 很快的小昆山园到了,才想到我们还没吃饭呢,我们一行匆匆在街上吃了一顿便饭,便又回到了小昆山的进山囗。没想到在这里进山居然还要买票的,虽然65岁以老人上可以免票了,但是我们都没有带身份证怎么办呢,好在经王队跟门口的阿姨通融一下也同意我们进去了。(门票是6元一张)。</p> <p class="ql-block"> 进了大门右拐就是上山的道,可怜上海所谓的山,就是平原上的小山包,这小昆山才54米高,还没有20层的楼房高呢。</p><p class="ql-block"> 据《小昆山镇志》记,唐建华亭县时,昆山县治迁至今江苏昆山市;时人为避两座昆山重名之烦,改华亭昆山为小昆山。</p> <p class="ql-block"> 小昆山为著名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的故乡,山上有二陆草堂,更有二陆当年的读书台遗址。</p><p class="ql-block"> 这里在上山的道旁塑了二陆的雕像,让我们后人也能瞻仰一千七百多年前二陆当年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陆机字士衡,出生于三国孙吴永安四年(261年),是江东高门大族陆家子弟,其祖父就是当年在夷陵之战中一把火烧得刘备大败而归以致病死白帝城的丞相陆逊;其父陆抗任大司马,曾率三万吴军大破西晋八万强兵。陆机是陆抗第四子,文章冠世,有“太康之英”美誉,所作《文赋》被人赞为“文书双绝”,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这里上山的道旁镌刻的是 陆机当年所作《怀土赋》“余去家渐久,怀土弥笃。方思之殷,何物不感?曲街委巷,罔不兴咏;水泉草木,咸足悲焉。”</p><p class="ql-block"> 陆机在东吴灭亡十年后前往晋都洛阳,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然而,思乡之情日益浓厚。为了排遣心中的思乡之情,陆机写下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怀土赋》</p><p class="ql-block"> 陆机通过描写家乡的景物,如曲街委巷、水泉草木,来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和怀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路上山,很快前面树荫中隐现“二陆草堂”四个大字,二陆草堂是当年陆机、陆云兄弟在青春年少时的起居读书之所,这座草堂不仅是他们发奋苦读的地方,也是他们后来退隐乡里、吟诗作赋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二陆草堂的茅庐了,相传在西晋时期,陆机兄弟二人便是在这个屋内读书作学问的。</p><p class="ql-block"> 当然1700百多年前的茅屋现今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确是不变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 陆机与陆云兄弟二人被世人合称“二陆”,他们不仅文采飞扬,而且为人处世也有可称道之处。《晋书》对他们有非常高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 陆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为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当年被誉为"太康之英"。</p><p class="ql-block"> 据说在现今的公务员考试中就有关于人文历史的一道选择题,问历史上被称为“太康之英”的是哪个人,备选人物为1. 皮日休,2、陆龟蒙,3、陆机,4、嵇康。你会答了吗?</p> <p class="ql-block"> 吴风凰三年(274),陆抗逝世,东吴由盛转衰,陆氏兄弟继承家族遗烈,苦撑危局分领抗兵,至太康元年(280),陆晏、陆意为国战死,东吴覆灭。</p><p class="ql-block"> 孙吴灭亡后,陆机与其弟陆云隐退故里,闭门勤学长达十年。</p><p class="ql-block"> 国殇之痛并未使二陆沉论,而是引发了他们对历史和兴亡更深刻的反思。以笔为剑,陆机撰写的《辨亡论》不仅是对东吴兴衰的冷静分析,更是以超越时代的视角,深刻阐述了知人善任作为国家兴亡的深刻洞见,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p><p class="ql-block"> 下面资料左边是《舆地纪胜》中关于二陆读书台遗址的记载,右边是(唐)房玄龄所著《晋书》中关于陆机十年闭门读书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太康十年(289年),陆机兄弟来到洛阳,当“十年磨一剑”的云间二陆,带着来自江南文化与北方文化融合的力量先后入洛,晋都洛阳的那片历史天空,彰显“玉出昆冈”、誉流京华的一片耀眼光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初到洛阳,二人一扫亡国郁气志气高昂,拜访了当时的名士、太常张华。得张华举荐使得二陆迅速声名鹊起,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张是指当时洛阳的著名文人张载、张协和张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西晋永宁元年(301),陆机因参与赵王司马伦政变,被交付廷尉治罪。</p><p class="ql-block"> 幸得成都王司马颖、吴王司马晏一齐救援,才得以减免死刑。</p><p class="ql-block"> 时逢中原多难,与陆机交好的江南名士顾荣、戴渊等都劝其回江南,但陆机仍怀抱壮志,矢志为民。他还作《豪士赋》讽刺恃功自夸的司马同,并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分封制,曾著《五等论》以说明。</p><p class="ql-block">下面资料是当时陆机所著《豪士赋》</p> <p class="ql-block"> 为感司马颖救命之恩,早已厌倦兵戈戎马的陆机不得不临危受命,参大将军军事,任平原侯,后世遂称其为“陆平原”。</p><p class="ql-block"> 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陆机代理后将军、河北大都督,在军中被谗言所害,临刑料自己得此而终的陆机淡然的叹道:“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陆机遇害后,“罪夷三族”其弟陆云也被处死。</p><p class="ql-block"> 在西晋乱世错综复杂的政治旋涡中,力图振拔衰微,重铸世族辉煌的二陆在官场几度起伏,最终却落得“穴碎双龙,巢倾两凤”空留“华亭鹤唳”的千古浩叹。</p><p class="ql-block">下面资料左边是陆机所作的《怀土赋》,中间是晋书中关于华亭鹤唳的记载,右边是世说新语中关于华庭鹤唳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 探本“上海之根”渊源。三国“华亭”初显史志,“亭”乃秦汉时县以下的行政单</p><p class="ql-block">位,“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多”。</p><p class="ql-block"> 当时,华亭是由奉县东境的一个亭。唐天宝十载(751),设华亭县。华亭县的设立,是上海地区以一个县的历史面貌正式亮相于中国政治舞台。</p> <p class="ql-block"> 南宋《云间志》记:“因陆云而名之”。北宋王安石过华亭时作《昆山》诗叹:“玉人生此山,山亦传此名。”明代陆蓉《菽园杂记》:“昆山在松江府华亭界,晋陆机兄弟生其下,皆有文学,时人比之‘昆冈玉片’。”</p><p class="ql-block"> 《晋书。陆机传》载:“陆机,字士衡,吴郡人也”,是历史定论。松江华亭,故吴之地,是由举县东境的一个亭,属吴郡域。</p><p class="ql-block"> 一代文宗双双陨落于乱世兵凶之时,仍念念不忘“华亭鹤唳,可复闻乎。”那华亭见证了二陆年仅四十余载的风云起伏,捂土长歌,激昂文字,魂梦所系,再逢云间。</p> <p class="ql-block"> 松江一一二陆的故土,其非凡才情与深沉情怀赋予了这块土地更为厚重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怀土赋》等作品,不只倾诉了他们对故土的深眷恋,亦将松江塑造成了江南文脉中不可替代的一方瑰宝。</p><p class="ql-block"> 明代陆蓉《菽园杂记》曾述:“昆山在松江府华亭界,晋陆机兄弟生其下,皆有文学,时人比之‘昆冈玉片’。”</p><p class="ql-block"> 二陆的文学与思想,如同涓涓细流滋润松江,其家国之情与文化智慧,铸就了</p><p class="ql-block">松江作为江南文化重镇的独特地位,更是将一脉租承的文化精髓代代相传,形成了跨越千年的深厚文脉。</p> <p class="ql-block">二陆草堂是二进的院落。这第二进的房间被称为平原厅,原由是陆机曾在司马颖门下任平原候,后世称平原君。</p><p class="ql-block">平原厅的展示题为“玉出昆冈__二陆文化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了解中国文明赓续的奥秘,既需穿越古今,更须洞见精要。</p><p class="ql-block"> 二陆的文学与书法,不仅在风云激荡的魏晋时代中独放异彩,更绵亘千年而泽被后世。二陆对家国桑梓的深情,对知行的坚守与创新,是我们深刻解析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以及松江独特的人文传承地缘文化的重要钥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展厅主要介绍二陆的文学成就。</p><p class="ql-block"> 魏晋是“文学的自觉”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陆机博学多能,善诗文辞赋,所作“文藻宏丽,独步当时,言论慷慨,冠乎终古”,其《文赋》是中国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和最早用“赋”体写成的文学理论著作。</p><p class="ql-block"> 陆云诗重藻饰,文好清省,兄弟二人凭借在文学上取得的高度成就,在六朝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书写了亮丽的一笔,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变,步入了一个自觉的新时代。《文赋》的问世便是在这一背景下,标志着文学从传统经学的影响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有着自身规律和理论体系的领域。这部作品不仅是基于广泛的创作实践,更是文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 《文赋》首次全面而系统地构建了文学理论的框架。脱离了儒家传统诗教的限制,该作以其独特的视角,深邃的见解和丰富的辞藻,全面剖析了文学创作的精髓。它提倡“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强调了情感与自然物象的和谐统一,以及创作中“意与词”的微妙关系,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理论提供了新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此外,《文赋》对于文风、体裁的探讨也极具前瞻性,其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p> <p class="ql-block"> 《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 《文赋》是我国古代研究文学创作特的。最早的一篇专论,在美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p><p class="ql-block"> 这里展示的是曾国藩所钞《文赋》局部,曾的铁画银勾,亦令人赞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文学之外,二陆皆工书法。陆机的章草《平复帖》,文句古奥,笔法朴拙,字形萧散,秃笔枯锋,点画苍劲,是现存时间最早且流传有序的名家书帖真迹,向有“墨皇”“祖帖”之称。</p> <p class="ql-block"> 《平复帖》是晋武帝初年陆机写给友</p><p class="ql-block">人的一通信札,因其上有“恐难平复”字样,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此贴以草书书写于麻纸纸上,墨色微绿,共9行84字,运笔古雅,笔意婉转,笔道苍劲有力运笔朴质古雅,章法潇洒意,风格平淡质朴,妙趣天成。 此帖是我国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天下法帖之祖”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流传于世的《平复贴》的原件复制品,原件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原内史吴郡陆机士衡书 </p><p class="ql-block">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量之迈甚,势所恒有,宜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p><p class="ql-block"> 《平复帖》诞生于西晋,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转型时期,无论是哲学、宗教,还是文艺,社会的大变革也影响着书法的“自觉”。《平复帖》之前的章草,大都是碑刻,难以见到墨法变化,而《平复贴》则是书法史上传世作品中最早的墨迹本,是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全文共蘸墨四次,墨色自然、虚实交替、变化丰富、风格质朴,墨色基本是由润到枯的自然过渡。</p> <p class="ql-block"> 《平复帖》不仅在中国书法史上</p><p class="ql-block"> 地位极为重要,是汉代章草书法向晋代书法今草过渡的有力实物证据,而且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正如帖中所言,乃“寇乱之际”。西晋自晋惠帝元康元年起,开始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平复帖》历经朝代更迭、政治混乱、兵祸连年的战争时代,在清代为皇家内府所收藏,乾隆皇帝将此帖赏赐给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又为恭亲王奕訢收藏。</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后世各种版本的影印件《平复贴 》 </p><p class="ql-block"> 在20世纪30年代的风云变幻之中,恭亲王奕訢后裔溥儒被迫挥泪出售家传宝贝《平复帖》。就在这份国宝即将流落他乡之际,一生酷爱收藏的大家张伯驹挺身而出,斥巨资4万大洋将其收入囊中,挽救了这份中华文化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随着战火逼近,张伯驹夫妇历经千辛万苦,将《平复帖》藏匿于布缝之间,带出了被日军占领的北京。</p> <p class="ql-block">张伯驹(1898年—1982年)字丛碧。河南项城人。中国近现代书画鉴藏家。曾不惜举债购入古代书画名迹,免《平复帖》《游春图》《上阳台帖》《道服赞》等国宝流于国外。</p><p class="ql-block"> 1956年与夫人潘素共献《平复帖》等书画名迹22件于国家。令《平复帖》成为了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清河书画坊》一书对《平复贴》的记载与描述。</p><p class="ql-block"> 《平复帖》,是我国古代目前为止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比大家熟知的王羲之都早了五六十年。它向我们真实的展示了汉朝隶书向东晋行草转变的一个过程,有“法帖之祖”的美誉,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 《平复帖》在兵荒马乱年代的传奇经历,张伯驹功不可没,且不说当年的4万大洋是多大一笔巨款,而冒着生命危险收藏,更是令斯人敬佩。</p><p class="ql-block"> 回想六十年代那浩劫,多少瑰世珍宝被毁之一炬,如今思之,依旧心情沉重,那是自毁文明啊。</p> <p class="ql-block">陆机手迹的宋代拓本。</p> <p class="ql-block">书法大师启功手书的论语绝句中对平复贴的评价“十年校遍流沙简,平复无惭署墨皇。”</p> <p class="ql-block"> 从二陆草堂出来,我们收获满满,继续向二陆读书台出发。当然,中间有犹豫有彷徨,因为我们在山的东面,打听下来,读书台在小昆山的西面,九峰寺的后面呢。</p> <p class="ql-block"> 终于到了九峰寺的后面,前面就是一千七百多年陆机和陆云在此读书的地方,称为二陆读书台。</p> <p class="ql-block">读书台位于一块长24米、宽8米的坡下平地上,台后有一屏石壁,上有历代文人的摩崖石刻。相传吴国灭亡以后,陆机、陆云退居故里,在此闭门读书十年。读书台距离“二陆”故宅约百余米远,我们时至今日,仍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古意。</p> <p class="ql-block"> 当年二陆在这里苦读十年,这也是“二陆”文学创作收获最多的十年。这期间,陆机写下了大量诗、赋、散文,尤其是《平复帖》,被誉为“法帖之祖”。其《文赋》也成为我国第一篇完整而重要的文学理论作品。清新秀丽的居住环境也赋予他们创作的灵感。</p> <p class="ql-block"> 前面来到九峰寺,九峰禅寺始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1648年,清顺治帝南巡时提出寺院应面向北京,因此九峰禅寺被改建为坐南朝北的格局,与大多数寺庙坐北朝南的传统不同,因而被称为“倒坐佛寺”。</p><p class="ql-block"> 可惜寺院目前是在修建,游客不得入内。</p> <p class="ql-block">又来到了山中的导览图,我们的位置在九峰寺,我们还是按原道下山吧。</p> <p class="ql-block"> 婉娈亭位于小昆山二陆草堂边上,是一个漂亮的六角翘檐小亭子,来到亭中,极目远眺,风景秀丽,亭名取自陆机诗句“仿佛谷水阳,婉娈昆山阴”,以表达对小昆山自然景色的赞美。</p> <p class="ql-block"> 离婉娈亭不十余米,便是大名鼎鼎的华亭了,当年陆逊功封华亭侯,载入《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后世因此最早得知松江古称华亭。</p> <p class="ql-block">陆机为人所馋,临行前说下“华亭鹤唳,安能复闻𠰠?”便淡然赴死。后世多用“华亭鹤唳”比喻感叹生平、误入仕途的悔恨。也有表现思念、怀旧之意,亦为慨叹仕途险恶、人生无常之词。</p> <p class="ql-block"> 陆机出身名门,“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文才倾动一时!这样的英杰之士,最终却落得受谗身死的下场,临死前的慨叹,想要再听听华亭之上白鹤的鸣叫,却也在没有机会了。如果不出来做官,隐迹山林,饮酒作诗,天天在华亭听鹤唳,是何等的逍遥自在!</p> <p class="ql-block">总体来说,小昆山园的山是不大,但是内容不少,里面的二陆草堂展厅令我们收益非浅。我们出了公园向前大约几十米,就来到了一座很出名的小桥,叫小昆山桥。</p> <p class="ql-block"> 小昆山桥建于清朝年间,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横跨于眉江与松昆河的T字形交汇处,地处小昆山园正门以西约20米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小昆山桥是一座典型的三叉拱桥,以其独特的造型而闻名。桥身没有桥墩,设计成三角形状,因此也被称为“三角桥”。整座桥梁采用传统石拱结构,展现了清代桥梁建筑的艺术与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 小昆山历代名人辈出,包括三国东吴大将陆逊、晋代文学巨子陆机、陆云兄弟等。前人将二陆比作美玉,以“玉出昆冈”来赞誉他们而,而陆机的“华亭鹤唳”则更成为令今人感叹不已的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 归途中,奥特曼一路随队骑行,心中亦泛起涟漪,怪不得人云,“不来二陆读书台,枉到松江小昆山。”</p><p class="ql-block"> 读万卷书,不若行万里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