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龙生九子”的说法有很多种版本,其中明武宗内阁首辅李东阳在《怀麓堂集》中所记载的版本较为常见,以下是这九子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1.囚牛</p><p class="ql-block"> - 身世渊源:囚牛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鳞虫之长瑞兽龙的长子,母亲为牛。“龙生九子”的说法在明朝开始广为流传,李东阳在《怀麓堂集》中记载了囚牛为龙之长子。</p><p class="ql-block"> - 形象特征:通常被描绘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身形健壮,头部两侧各有一只角,身体后有一条长尾巴,身上覆盖着鳞片和龙须。也有龙头蛇身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 性格爱好:在众多龙子中,囚牛性情最为温顺,不嗜杀不逞狠,专好音律,耳聪目明,能辨别万物声音,常常化为龙形,蹲在琴头欣赏音乐。</p><p class="ql-block"> - 文化内涵:囚牛代表了中华民族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其形象常被刻画在琴头上,成为对音乐、艺术等美好事物追求的文化符号和传统,也被视为带来好运的吉祥之兽,具有招财进宝的寓意,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p> <p class="ql-block">2.睚眦</p><p class="ql-block">- 身世与形象:睚眦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和豺所生的神兽,为龙生九子之一。它龙首豺身,身形矫健,龙角尖锐,脊背鬃毛如火焰,眼睛圆睁,怒目而视,血盆大口里利齿森然,整体造型充满攻击性。 </p><p class="ql-block"> - 性格特点:睚眦性格刚烈,好勇擅斗,极度记仇,具有强烈的争斗意识和不屈的精神,“睚眦必报”即形容其哪怕是极小的仇恨也一定要报复,但它对认定之事忠贞不二,在守护正义、追随恩主时,又会勇猛无畏、毫不退缩。</p><p class="ql-block"> - 文化寓意:睚眦代表了勇敢无畏和坚决果断,象征着面对艰难险阻时毫不畏惧、勇往直前的决心,是一种积极向上、敢于挑战的精神体现。它既被视为看护天下兵器的神兽,又被当作能克杀一切邪恶的化身。</p><p class="ql-block"> - 相关典故:战国时期,范雎遭须贾告发被毒打,后逃往秦国为相,劝说秦昭王攻打魏国,并羞辱须贾,要求魏国送来魏齐首级,魏齐最终自杀,《史记》评价范雎为“睚眦之怨必报”,由此形成成语“睚眦必报”。</p><p class="ql-block"> - 艺术呈现:早在殷商时期,出土的刀剑上就出现了类似睚眦图案的纹样。随着时代发展,其形象逐渐丰富立体,在古代的兵器、青铜器、雕塑、剪纸、绘画等工艺中常有出现,如宋代的掩月刀、明清时期刀柄上的龙首形象等。</p> <p class="ql-block">3.嘲风</p><p class="ql-block">- 身世与形象:嘲风是龙和凤凰所生的儿子,为龙生九子之三。其形态介于龙与凤之间,身形修长,色彩斑斓,头部保留着龙的威严,羽翼与尾部则如同凤凰般优雅,背后通常有一双翅膀。</p><p class="ql-block"> - 性格特点:平生好险又好望,喜欢冒险和游历,常出现在高山之巅或险峻之地,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因此被视为勇敢和探索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 文化寓意:在中国民俗中,嘲风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辟邪安宅的作用。它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 相关传说:齐国的国君在一次作战中失利,退到河边眼看敌人追来,忽然飞来一只大鸟,齐君跨上大鸟躲过一劫,工匠把这个形象雕刻在宫殿前头,寓意化险为夷。</p><p class="ql-block"> - 建筑应用:嘲风的形象常被用于宫殿、楼阁等大型建筑的飞檐角上,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使建筑轮廓更加生动,还体现了古人对于建筑装饰精益求精的追求,以精致雕刻展现建筑的高贵庄严。</p> <p class="ql-block">4.蒲牢</p><p class="ql-block">- 身世渊源:在古代神话传说中,蒲牢是龙的第四子,但其母亲的说法不一,有海蛇、蛤蟆、蟾蜍等多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 外形特征:形状像龙但比龙小,部分传说中称其头部两侧有一对锐利的尖角,背生双翼,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 </p><p class="ql-block"> - 性格特点:生性胆小,特别害怕庞大的鲸鱼,常因鲸鱼攻击而大声吼叫,但它同时又好音好吼,喜欢发出洪亮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 文化寓意:蒲牢被铸为钟纽,象征着人们对洪亮声音的追求,以及对其能够震慑邪恶、警醒世人的期望,也代表了龙的力量和威严,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 相关传说:蒲牢在龙宫中因天天大嚷大叫让龙宫不得安宁,被龙王赶出龙宫。有一次,面对鲸鱼一族数万巨鲸组成的阵仗,它借着风力攀上浪尖,发出大吼,把鲸鱼震飞出去,最终冲破包围逃到岸上。</p><p class="ql-block"> - 艺术呈现:蒲牢的形象常见于古代的钟纽之上,如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钟纽便是蒲牢的造型,使得钟声雄浑有力、传播悠远。在一些雕塑、绘画及工艺品中也能见到蒲牢的身影,多展现其威武又略带惊恐的神态,为艺术作品增添神秘色彩和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5.狻猊</p><p class="ql-block">- 身世渊源:狻猊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的第五子,其母为狮子。</p><p class="ql-block"> - 外形特征:狻猊形似狮子,身如狮般强壮,部分传说中称其生有双翼。它被赋予了中国文化中的鳞甲形象,头部只有披垂而下的鬃毛,面部造型更像老虎,通常采用“虎头、龙爪、虎尾”的造型来表现,爪似锋刃,头有垂鬃,身披鳞甲。 </p><p class="ql-block"> - 性格特点:狻猊喜静不喜动,好坐,平时喜欢安静地坐着,同时也喜欢烟火。</p><p class="ql-block"> - 文化寓意:在中国文化中,狻猊被视为护法兽,象征着威武与贵气,是勇敢、无畏的瑞兽,也有驱妖辟邪、镇陵、守护宫门和府邸的寓意。</p><p class="ql-block"> - 相关传说:远古时期,星村霞斐洲上猛虎出没,武夷君命令神兽狻猊前往星村东南镇守,最终狻猊化为一对狮子戏球的形状,成为守护村庄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 应用领域:狻猊的形象常出现在佛教造像、香炉、宫殿建筑、铜镜纹饰以及民俗活动中。如隋唐时期用狻猊石雕镇守陵墓,明清时期的“狻猊戏球”压胜钱镂空,灯光透过钱体泄出,狻猊之影随灯舞动。</p> <p class="ql-block">6.赑屃</p><p class="ql-block">- 基本信息:赑屃,又称霸下、驮碑龟、鳌、龟趺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传为龙生九子之一,一般排在九子之首,不过关于其具体排行存在争议,一说第一子,一说第六子。</p><p class="ql-block"> - 外形特征:赑屃形象为龙首龟身,长着一口锋利的牙齿,龟身有甲壳,四肢粗壮呈爪状,称为麟脚,尾巴较短。 </p><p class="ql-block"> - 性格与能力:赑屃力大无穷,好负重,有异力。上古时期,它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p><p class="ql-block"> - 文化寓意:从象征意义来看,赑屃头呈龙首状,是祥瑞和权力的象征;身体为龟的形态,代表着长寿与坚韧;麒麟足则预示着好运到来。此外,“龙龟”谐音“荣归”,寓意“衣锦还乡,荣归故里”。</p><p class="ql-block"> - 相关传说:相传女娲炼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后又有传说渤海之东有五座仙山浮动,天帝命15只巨鳌分作三班用头托住仙山。而在大禹治水时,赑屃被收服,帮助大禹推山挖沟,疏通河道。治水成功后,大禹担心它再次兴风作浪,便让它驮着刻有其治水功迹的沉重石碑,既满足了它好负重的喜好,又限制了它的行动。</p><p class="ql-block"> - 应用领域:在古代建筑中,常被用作驮碑的神兽,多见于皇陵、寺庙、道观等大型建筑前的石碑下。在玉雕、石雕等工艺品领域也较为常见,人们常以玉石、铜、陶瓷等制作成龙头龟形状的工艺品,寓意长寿、负重、镇煞迎福。</p> <p class="ql-block">7.狴犴</p><p class="ql-block">- 基本信息:狴犴又名“宪章”,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瑞兽龙的第七子,也有说法认为是第四子。</p><p class="ql-block"> - 外形特征:狴犴形似虎,部分形象描绘其头上长有龙角,身上带有龙鳞。 </p><p class="ql-block"> - 性格特点:狴犴平生好讼,急公好义,仗义执言,明辨是非,刚正不阿,是正义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 文化寓意:在古代司法领域,狴犴的形象代表着法律的威严和公正,警示人们遵守法纪。它不仅是牢狱的象征,更是黎民百姓的守护神,寓意着守护公正、辟邪驱恶,能给人们带来公平和安宁的期望。</p><p class="ql-block"> - 相关传说:相传南宋时犴裔负责监牢工作,他善待囚犯,却遭贪官陷害。犴裔被处斩时发誓化为野兽报仇,死后天空出现一头形似麒麟有硕大翅膀的神兽狴犴,它将奸臣们卷上天空摔死在山头,此传说代表了百姓渴望正义的心声。</p><p class="ql-block"> - 民俗文化:浙江上虞市上浦镇冯浦村的“狴犴龙舞”始于南宋,2009年入选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演时,由旗手和戴面具的表演者与狴犴龙互动,形式丰富。</p> <p class="ql-block">8.负屃</p><p class="ql-block">- 基本信息:负屃是中国古代神话中龙生的第八个儿子,别名螭虎,父亲是龙,母亲是青龙。</p><p class="ql-block"> - 外形特征:身似龙形,是所有龙子中最像龙的,也是血统最纯正的,其身姿矫健,全身覆盖着鳞片,头部微扬,眼神深邃,有双角,眉宇间流露出清秀之气。</p><p class="ql-block"> - 性格爱好:雅好斯文,痴迷文学,擅长书法,喜欢舞文弄墨、吟诗作对,是兄弟九个当中的“秀才”,常被描绘为一位风度翩翩的文士,优雅而高贵。</p><p class="ql-block"> - 文化寓意:因拥有丰富的学识和智慧,被封为智福之神,是文学艺术和文化的守护神,人们相信它能够带来灵感和智慧,激励人们创作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 相关传说:为了能写出惊世文章,负屃曾变成文人公子周游天下寻奇文,后在一块残破石碑上发现传世之作,便现出真身盘旋于残碑之上,让佳作被世人发现。此后,人们树碑立碣时,常将负屃雕刻在石碑顶端。</p><p class="ql-block"> - 常见应用:在中国古代,负屃的形象常出现在宫殿、祠堂、陵墓等建筑的石碑上,它盘绕在石碑头顶和两侧,与底座驮着石碑的赑屃相配,使碑座更为典雅秀美。</p> <p class="ql-block">9.螭吻</p><p class="ql-block">- 基本信息:螭吻,又名鸱尾、鸱吻,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被认为是龙与鱼结合所生,也叫鱼龙。</p><p class="ql-block"> - 外形特征:通常被描绘为龙头鱼身的形象,头部类似龙首,宽额、凸眼、高鼻,嘴巴异常宽大,口阔嗓粗,作张口吞脊状;身体呈现鱼的形态,布满鱼鳞纹路,尾部卷曲,形如鸱鸟的尾巴。 </p><p class="ql-block"> - 性格习性:平生好吞,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还能喷浪降雨。</p><p class="ql-block"> - 文化寓意</p><p class="ql-block"> - 避火消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螭吻属水性,被认为具有镇邪、避火的功能,人们将其置于屋顶,希望借助其神力避免火灾发生。</p><p class="ql-block"> - 权力尊贵:龙是皇权的象征,螭吻作为龙子,自然也继承了这种象征意义,常被置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的屋脊之上,以彰显尊贵和威严。</p><p class="ql-block"> - 吉祥幸福: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螭吻也继承了这种寓意,人们相信将其置于家中或办公室中,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p><p class="ql-block"> - 历史演变:螭吻最初是鱼尾的形状,称“蚩尾”“鸱尾”,后受到印度摩羯鱼形象的影响,逐渐演变为半龙半鱼的样子,唐朝以前的鸱尾加上龙头和龙尾后,到明朝以后逐渐定型为螭吻。</p><p class="ql-block"> - 应用领域</p><p class="ql-block"> - 古代建筑:常被用作屋顶的装饰构件,是宫殿、庙宇等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重要饰物,不仅增加建筑美感,还起到避火消灾的作用。明清时期,更是成为重要的建筑符号,广泛应用于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中。</p><p class="ql-block"> - 雕塑艺术:常被作为雕塑的题材,艺术家们通过精细雕刻和塑造,将其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 民间工艺:常被用作各种工艺品的装饰图案,如陶瓷、玉器、铜器等工艺品中,都能见到螭吻的身影,体现了人们对其形象的喜爱和尊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