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弄杂忆(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里说的“古弄”,是位于无锡市人民中路40号的原清代侍郎侯桐的府第,人称“少宰第”,严格的说应该是“少宰第”的备弄。田玉自解放初期便生活在这里,从而耳闻目睹了侯氏“少宰第”在解放后的变迁和颓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何谓“少宰第”?按明、清的称法,一般来说内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的侍郎称为少宰,相当于副部长(部长即是尚书),因此他的宅第被称为少宰第。清朝各部的侍郎与明朝不同,各部有两位侍郎(明朝只有一名侍郎),分别为左右侍郎,满族、汉族各一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老无锡们都知道,无锡历史上,曾有两处少宰第,一处为崇宁路的东段的那个少宰第,是孙氏少宰第,建于明代万历(1572-1620年)中叶,是状元孙继皋的宅院。而驳岸上(后改名人民路)的少宰第是侯氏少宰第,始建于清代道光(1821年—1850年)初年,是清嘉庆进士、吏部右侍郎侯桐的旧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驳岸上少宰第的宅主是侯氏名人侯桐。侯桐(1779—1860),字玉山,号叶唐,无锡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奉天(今辽宁)府丞兼学政,陕、湖北、浙江等地乡试主考,太常寺少卿,内阁学士,武英殿总纂修,国史馆副总裁等职。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升兵部右侍郎,次年任吏部右侍郎,级别为正二品。赐紫禁城骑马。咸丰十年(1860年)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查无锡县志,驳岸上的路名在光绪《无锡金匮县志》才出现。据文史专家郁有满先生介绍,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侯桐告老回乡,当时有43只官船,因没有河道到家门前,便专门开了条小河浜,用青石砌成驳岸,于是称为驳岸河,路则称驳岸上。当时的河道用青石砌驳岸的极为少见,侯氏的经济实力由此可见一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侯氏少宰第,始建于清代道光初年(1821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侯桐少宰第的前门开在原驳岸上(现人民路),后门则在映山河,前后进深达百余米。备弄长约六十多米,至主人厨房而止,再后面则是后院以及一些帐房等辅助房屋。目前公开的文章一般都说是五间五进,其实不然。这“五间五进”只是到转盘楼为上,仅仅是侯桐少宰第的主要建筑,并不包含它的一些辅助建筑。实际无锡侯氏家族的建筑远远大于目前所谓的“少宰第”,据老一辈的侯氏后人介绍,驳岸上从东门一号开始,一直到十六号都是属于侯氏家业。直到日本侵略者占领无锡,才把东门一块炸为平地,原来那里的侯氏家人大多迁往上海或国外,到后来成了苏北逃荒之人搭建滾地龙的场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解放时,侯氏家业还保存有驳岸上小学一所,为双轨制完小,其总部(3至6年级)在人民路24号,分部(幼儿园大班和1、2年级)在人民路42号。另有一个外操场在东映山河花园弄。其实这操场原来也是少宰第花园的一部分,被分割开后另外在花园弄开了个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文 革后期,驳岸上小学并入东林小学,总部原址建成童装厂,分部成为“教仪公司”。再后来,人民路改扩建,从东门开始,一直到人民路40号少宰第的备弄前部全部被拆迁,侯氏家府只保留下一条残存的备弄和左右两边的房屋,算是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本文主要讲述的是这条备弄的情况,与朋友们分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未完待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拆迁前的古弄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