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条全长31.02公里的公路,宽4—10米的道路承载着50后60后的人们无尽的记忆,也折射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这就是被称为“中国第一条跑汽车的公路”的百年老路——山东青岛台柳路。从1907年通车到今天,它足足跨越了118年,见证了岛城一个多世纪的变化。如今,新的时代元素赋予了它新的使命,让它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p><p class="ql-block"> 原台柳路起点就是现在的青岛市北区海慈医院对面到崂山南九水《柳树台》,本篇介绍的是青岛崂山南九水段。但是记忆最深的还是50后和60后的人,最早的3路公交车到李村走这条老台柳路。</p> <p class="ql-block"> 这是台柳路最东头的柳树台。上世纪初,德国殖民者在胶洲湾租借地东侧的崂山中部的柳树台村的东坡上建有一处西洋风格的避暑夏宫。这里有数栋别墅式建筑分别坐落在海拔450米高程的柳树台村东端高地上面。1900年青岛德国殖民地政府接到德国殖民公司柏林-沙劳顿堡科提出准备在崂山里修建度假别墅的建议。1903年地址选定在崂山中部的柳树台村东侧高地并由德国殖民地政府的建筑工程师普尔设计建造,次年的9月正式对外开放并以德国远东殖民地开发公司董事长麦克伦堡伯爵的名字命名为麦克伦堡度假别墅。整个建筑造价为15万余德国马克,所用的木料,砖瓦和石料均直接采自当地。</p><p class="ql-block"> 崂山柳树台麦克伦堡疗养院是青岛历史上第一座完全意义上的疗养中心,建于20世纪初期。疗养院由五个单人套间、五个多人套间和四个双人房间组成,并有餐厅、吸烟室和阅读报纸的,</p><p class="ql-block"> 1914年9月,日军堀内支队在崂山仰口湾登陆前后,德军破坏了这栋疗养院。</p><p class="ql-block"> 在抗日战争时期,这座建筑再次遭受了火焚的厄运,剩下断石残瓦如今也找不到了,只有图片见证了历史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柳树台村位于沙子口街道竹窝社区北,在折崮顶西北。</p><p class="ql-block"> “柳树台”这三个字仿佛带着岁月的痕迹,诉说着这里的故事。这里的一路,一水、一桥、一村似乎都有着老青岛人的记忆,都仿佛踏在历史的琴弦上,弹奏出往昔的旋律。</p> <p class="ql-block"> 竹窝村原叫猪窝村,因西山上有一个野猪窝而得名。1936年,时任青岛市市长的沈鸿烈途经这里歇步,探听得知该村名叫猪窝村,觉得不雅,他见山上有一片茂密的竹林就将猪窝村改为竹窝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柳树台的來历</p><p class="ql-block"> 因当时周围长有柳树,并处于山的平台之上而得名,海拔四百余米东西两山夹立,东上崂山巨峰。北去可到达北九水,旧时,凡游北九水景区着,多从南九水入山,经柳树台至北九水,故《胶澳志》记有,柳树台为入山之孔道,南赴巨峰东往北九水,于此分道,蓝水有柳树台诗为,青杨无一树,何以柳名台。游客攀松上,高楼临涧开。泉声听渐远,云意懒成堆。凤挂孤帆满,遥遥海外回。郁达夫首从柳村台游崂山留诗赞曰: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十里清溪千尺瀑,果然风景似江南。柳树台是青岛“台柳路”的终点站。一九三六年沈鸡烈主持修建的青石碑位于柳树台南口,碑名《嘉慧群黎》。村里常住居民有孙、刘、王三个姓氏。</p><p class="ql-block"> 公元二零二一年夏季、孙德强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石碑无言诉往事,几度春风几度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是老《台柳路》板房桥边上的石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是原青岛政协领导杨在茂老先生题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天地人和</span></p><p class="ql-block"> 刻着“天地人和”的石头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它像是在提醒着每一位到访崂山南九水的人,天地之广袤,人之渺小。我站在这石头前,心中满是对大自然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 这是民国二十五年四月时任市长沈鸿烈陆续整修“板房桥”和崂山的各处旅游景点,前来观光的游客也逐渐增多。</p> <p class="ql-block"> 石桥横跨在小溪之上,这桥承载着老青岛人去北九水和崂山巨峰的记忆,见证着百年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桥见证千秋事,两岸绿树映斜阳。</p> <p class="ql-block"> 老台柳路的“丁字桥”。该桥为钢筋水泥结构,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老乡叫它“大灰桥”,是不是因颜色灰暗或者因用洋灰修建的而命名,不得而知。这座桥最大的特点是桥栏杆长度不是等长的,像一个大写的“丁”字。</p><p class="ql-block"> 今路遇七旬山翁说桥,他记得很久以前,是一个阴雨天气,一青年驾车冲到桥上的栏杆车毁,栏杆竟没有断,只是被撞裂纹漏出很粗的螺纹钢,日本人侵略青岛时,德军用炸药包炸都没有炸坏,这座桥太结实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22年加宽后丁字桥,现为《大灰桥》,到桥底下还可以看到原用青石垒的两面桥墩。</p> <p class="ql-block">清晰可见的青石桥墩,那就是原来的桥的宽度。</p> <p class="ql-block">新立的大灰桥石碑~</p> <p class="ql-block"> 这里一直是战略要地,在桥南有兵营一座,德军、日军、国民党军、解放军都曾经在这里住过。</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进出青岛的“大动脉”这里是“中国第一条汽车公路”没错,这里是台柳路《柳树台》。</p> <p class="ql-block"> 台柳路上的《弹月桥》静静地坐落在小溪旁,它与旁边的山丘、大树相互映衬。桥身虽然有些斑驳,但依然坚固地横跨在溪流之上。它就像一位忠诚的卫士,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我站在这座桥上,仿佛能感受到往昔的热闹,那些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故事,都融入了这片山水之间,成为青岛人记忆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过了弹月桥就是台柳路崂山南十八盘!</p> <p class="ql-block">桥头还留着一块40多年前的石碑:</p><p class="ql-block">毛主席语录:<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span></p> <p class="ql-block"> 大石头村依山傍海,自然环境优美,是崂山茶的主要种植区之一,周边有多个茶园和农家乐。</p> <p class="ql-block"> 南九水老台柳路上雕塑却载着往日故事,绵延至今。</p> <p class="ql-block"> 南九水在过去这里是通往崂山主要交通道路,南九水也是崂山的一个圣境。</p> <p class="ql-block"> 大石村西一条进山路十几年前这还是一条土路,我从这里走过几次徒步到崂山《小崂顶》从西登瀛出。有时走小崂顶、盆盆罐罐、三叠泉、李家铺子到大河东出。</p> <p class="ql-block"> 沿着台柳路向南,穿过大石村社区的蜿蜒小径,大石村水库便如一颗隐匿于山间的明珠。一片宽阔的湖面映入眼帘。水库的山水深沉如蓝宝石般静谧,倒映着四周的山峦与天际,仿佛一幅天然的画卷。远处的山脉连绵起伏,云雾缭绕间更显神秘,只剩下内心的宁静与湖水的呼吸声相伴。</p> <p class="ql-block"> 走进“台柳路”沙子口街道大石头社区,一块古朴的石碑映入眼帘,上面刻着钢劲有力的“沙子口街道大石头社区”几个大字。这不仅仅是一块石碑,更像是大石头村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者,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诉说着岁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老台柳路清凉涧桥东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南九水”三个大字。这三个字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它就像一个路标,指引着人们走进这片充满回忆的地方。我沿着石碑指引的方向前行,仿佛走进了我的记忆长河,那些关于南九水台柳路的故事,也是曾经徒步走过的地方,就像桥下溪流一样在我心中流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碑文记载:南九水位干沙子口镇境域西部,发源于柳树台寨上村青峰顶之阳,东西折而北南流向,经竹窝大石村、东西九水,汉河堵村,至松山后村东转西北东南流向,在沙子口村东,南流入黄海•流程45公里,流域面积36平方公里,南九水河为季带性河,水质甘例,水,仅河诸村,至松山沿河风光明媚为游览胜地炫河由许多洞河水汇流而回转九次。位置又遥对北九水,故在1980年地名普查时定名为南九水河!</span></p> <p class="ql-block"> 新石碑下方的拱门形状设计,给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感觉。我从拱门下走过,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来到了过去。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了青岛人对台柳路的回忆。我静静地站在这里,感受着这片土地的气息,仿佛能听到过去登山的驴友们在这里的欢声笑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横架两山之麓,空悬大溪之上,岩石磷磷,山水潺潺,林壑幽美,佳妙绝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胶澳志> 弹月桥</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清凉涧村远处连绵起伏的大山,像是一幅天然的背景画,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更多的韵味。我走在这个小村庄外,仿佛置身于青岛人的记忆画卷之中,那些关于南九水柳树台和《台柳路》的故事,在这里得到了最真实的呈现。</p> <p class="ql-block"> 当你站在清凉涧新建成的桥头上,有那些老青岛人在台柳路上的美好的回忆,就像村后面这片崂山上的山林一样,永远生机勃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间云雾绕青松,九水风光醉眼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九水畔石碑旁,岁月悠悠话短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