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家“80”后欣赏元谋土林美景。</p> <p class="ql-block"> 三月十五日,我收到了来自湖南老家快递的《彭氏家乘》卷首、卷八、卷九。当晚,我便开卷阅读。记得《彭氏家乘》八修筹备时,组委会多次邀我参与,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心存遗憾。今天《彭氏家乘》八修工程圆满完成,我心中特别高兴!在此,对《彭氏家乘》八修圆满发行表示热烈祝贺,对参加《彭氏家乘》八修的全体宗贤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p><p class="ql-block"> 当我看完《彭氏家乘》,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贤对话,聆听教诲。不仅增长了学识,懂得了追源溯节、修谱工作的传承深意。更是理清了彭姓先祖的来龙去脉。</p><p class="ql-block"> 彭氏先祖篯铿尧封之彭城,以国为姓,即彭祖,子孙以国为氏。彭无二宗,自古以来无异。篯铿受封于大彭,繁衍于荆楚,迫迁于秦陇,再盛于江淮。</p><p class="ql-block"> 《彭氏家乘》收录了富祖桂二郎子昌房后代。经多方考证:吾族历朝历代,英才辈出,代有贤达,遍布全国各地。放眼今日,人才灿若星辰,各行各业都有出类拔萃的人物,不胜枚举。上下四千年,期间,或以军功、政绩而位列王侯;或以道德文章而钦题国瑞;或为忠贞义烈而名标正史;或以鸿才博学而广育英才。</p><p class="ql-block"> 此次《彭氏家乘》八修,经族中贤达研究,采取与时俱进、新式新招,去旧时不足,立盛世新潮。男女平等,女子承祧。</p><p class="ql-block"> 《彭氏家乘》八修,总结了以前七修的经验,弥补了因时更替,世事沉浮,许多历史人物资料散失的不足,为寻找佐证材料,修订宗贤不辞辛劳,阅万卷书,行万里路,力求完美,克服修谱工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然而,族中贤达无分老少,“仰先贤之德泽,继谱牒之千秋”,献计献策捐钱出力,实为功不可没,贡献巨大。</p><p class="ql-block"> 在《彭氏家乘》卷首,刊有《府君三元先生传赞》一文,重现一代名医、我的父亲彭三元先生医者仁心,大爱精诚的家国情怀,体现了族人对父亲发自内心的敬重与爱,以族谱传赞刊发,流芳百世。在此,我受母亲刘鲜艳女士之托,代表全家人对参与《彭氏家乘》八修的各位尊长、贤达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小诗一首以表敬意,请族人和朋友们雅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彭氏家乘》万古流芳</p><p class="ql-block">——读新修《彭氏家乘》寄谢诸宗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月家乘到蓉城,</p><p class="ql-block">湘传云帙启新程。</p><p class="ql-block">芸编夜展心潮涌,</p><p class="ql-block">祖德时闻涕泪横。</p><p class="ql-block">文武勋华铭简册,</p><p class="ql-block">沧桑世系证功名。</p><p class="ql-block">春晖共沐传薪火,</p><p class="ql-block">一脉长承万里情。</p><p class="ql-block">——彭天明2025.03.12于成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 仁心铸就的生命丰碑——追忆父亲彭三元的医者人生</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彭三元是一名中医医生,他出生在水深火热的旧社会,成长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他的一生见证了历史的风云浩荡,体悟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看到了伟大的祖国旧貌换新颜的巨变,也深知老百姓的疾苦。他是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在共产党的培养下,从贫穷的山村里走出来的好干部、好医生,他是用一生践行”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好医生。他的一生平凡,却闪耀着大爱的光茫;他的医术精湛,却为人低调谦和;他一生清廉正直,自始至终不忘初心。他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时时刻刻都浮现在我的眼前,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p><p class="ql-block">一、赤子初心:从苦难中走出的杏林新苗</p><p class="ql-block"> 1936年秋,湘南丘陵间的祁东县大高塘村,七兄妹中的第三个孩子降生在简陋的土砖茅草屋里。这个穿着草鞋或赤脚跑过七十二道山梁的少年不曾想到,未来自己将用银针丈量生命的温度,与中草药相伴一生。十岁才踏进学堂的父亲,每天跋涉二十里山路到铁堂冲学校读书,风雨无阻,直到考上湖南中医药大学。从此,油灯下泛黄的书页里,不仅藏着《伤寒论》的奥义,更孕育着"悬壶济世"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在毛坪乡联合诊所当学徒的岁月里,少年的他像海绵般汲取中医药智慧:清晨替师父彭谷龙捣药时观察草药的纹理,深夜抄方时揣摩君臣佐使的配方;他那时起,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1957年那个丹桂飘香的九月,当这个背着粗布包袱的青年走进湖南中医学院时,家乡的晨雾仿佛都在为他加冕——这是新中国的春风里,最动人的知识改变命运的注脚,是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离开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士背朝天”的家乡,来到了“天高凭鸟飞,海阔凭鱼跃”的省城,开启了新的人生之路。</p><p class="ql-block">二、大医精诚:五十载仁心仁术的生动注脚</p><p class="ql-block"> 大学毕业后,父亲分配到江华县人民医院工作。在江华瑶山的密林深处,人们常看见一个背着竹篓的年轻医生。他时而俯身辨认草药的脉络,时而与瑶族药师促膝长谈,医院后花园的"百草园"里,每株药草都凝结着他对祖国传统中医药的发展思考,那个在出诊路上总揣着笔记本的身影。1962年父亲调回祁东县人民医院工作,他以医院为家,用三十八年的光阴将中医药与西医药结合起来,并发扬光广;将治疗疑难杂症的瑶医验方与现代医学结合起来,编织成独特的诊疗体系。</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问诊台前永远上演着生命的奇迹:他会从产妇的食补方里发现止血的玄机,在患者掌纹中读出肝脏的密语。1992年深秋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当现代医学仪器在儿媳的病床前沉默时,是父亲用三十多年积累的"三七炖鸡"辩证施治经验,在生死边缘写下回春的传奇。</p><p class="ql-block">三、清风傲骨:医道尊严的当代诠释</p><p class="ql-block"> 在商品经济大潮汹涌的九十年代,父亲的诊室始终是一片净土。面对药商递来的金边名片,他总是说:"处方笺不是支票本"。那些翻山越岭求医的乡亲们记得,彭大夫开出的药方里,永远优先写着田埂边的车前草、后山的金银花。退休后婉拒诊所"干股"时,他的理由朴素得令人动容:"白大褂沾不得铜锈味"。</p><p class="ql-block"> 父亲六十岁时,不幸身患肺癌,手术切除左肺。他用自己发明的中医药配方进行调理,与肺癌博斗二十年,成为远近闻名的“抗癌英雄”。</p><p class="ql-block"> 父亲过世后,母亲在整理遗物时发现的檀木箱里装有十多本日记本,静静诉说着医者的坚守:褪色的会议证件、照片,串联起基层医疗改革的足迹,泛黄的笔记本里168个妙方如星斗排列,那些未发表的论文手稿上,还留着深夜批注的蓝黑墨水痕迹。这位总是自称"草根医生"的老人,用毕生心血在湘南大地筑起一座无形的医德丰碑。</p><p class="ql-block">四、薪火永传:穿越时空的精神馈赠</p><p class="ql-block"> 父亲走后的每个清明,家乡的乡村里总浮动着熟悉的药香——那是他手植的杜丹、芍药、杜仲树在吐露新芽。当我们翻开他手写的《中医处方诗笺》,平仄韵律间流淌的不仅是医术传承,更是"医乃仁术"的永恒。那些被他治愈的患者,如今带着儿孙来到墓前,讲述着"彭大夫"是如何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轨迹。</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时代,父亲笔记本里工整誊录的中医验方,正在实验室里焕发新的生机;他坚持半世纪的出诊日记,成了研究基层医疗史的珍贵档案。当年轻医生们诵读着他编写的《农村中医药实用教材》,恍惚间又看见家乡那个在晒谷场上教村民辨识草药的身影,恍惚间又看见家乡的小道上那愰动的马灯——这何尝不是最动人的薪火相传?</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彭三元医师,用数十年光阴写就的中医人生,恰似一味传承千年的古方:既有《黄帝内经》的智慧沉香,又带着泥土的芬芳;既保持着传统的君臣佐使,又融合着现代的科学精神。这位始终自称"草根医生"的老人,最终在时光长河里留下了比锦旗更闪耀的印记——那就是千万患者眼里的生命之光,是杏林园中永不凋零的仁心之花。当三湘四水的晨雾再次漫过他曾跋涉的山路,我们终于懂得:为人民服务的医者,从未离开,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特别感谢彭红生叔叔提供宝贵的原始资料及图片!)</p><p class="ql-block">《医者仁心,大爱精诚》</p><p class="ql-block">——致父亲彭三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您把湘南的贫瘠</p><p class="ql-block">熬成三指搭脉的晨昏</p><p class="ql-block">竹篓装满星斗时</p><p class="ql-block">瑶山的露珠正在银针上结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药碾转动七十二年光阴</p><p class="ql-block">碾碎战火 饥荒 肺癌的阴影</p><p class="ql-block">处方笺上开出的春天</p><p class="ql-block">总带着车前草谦卑的体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深夜台灯舔舐医案</p><p class="ql-block">墨迹在宣纸上长出年轮</p><p class="ql-block">168个秘方在木箱里发芽</p><p class="ql-block">长成漫山遍野的当归与黄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您用拒收的红包称量医德</p><p class="ql-block">让铜钱草在诊室窗外枯荣</p><p class="ql-block">那些翻山越岭的锦旗</p><p class="ql-block">最终化作墓碑旁不谢的迎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把听诊器贴近黄土</p><p class="ql-block">依然听见您的心跳</p><p class="ql-block">在每株草药的脉络里</p><p class="ql-block">续写着悬壶济世的基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彭天明,湖南祁东人,彭三元先生长子。现为四川省诗歌学会会员、四川省草书研究会研究员、四川省毛体书法家协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科谱作家协会理事、成都蓉之声合唱团文化委员、成都市武侯区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