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色延安(一)参观延安吴起镇“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

锡林

<p class="ql-block">纪念红军开始长征90周年,“美篇旅游”在2024年9月3日—9月7日组织了“重走长征路、红色延安行”活动。</p><p class="ql-block">我和妹妹有幸报名参加了此次活动,完成了我们姐妹多年来想踏上延安这片红色热土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这片黄土高原上的红色热土,它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故乡。</p><p class="ql-block">延安,它铭记着历史的荣光,它流淌着红色的血液。</p> <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p><p class="ql-block">这支红色铁流冲破重重封锁,跨越千山万水,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p> <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19日,延安,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中国革命的新起点。</p><p class="ql-block">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p><p class="ql-block">延安,这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人民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2日至9月3日,两位带队的“美篇旅游”的老师以及28位美友从各地分别登上了开往延安的列车,开启了“重走长征路,红色延安行”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9月3日,我从北京启程。参加这次“重走长征路、红色延安行”活动的大多数是北京的美友,我们乘坐的是18点46分从北京西站发车的T41次列车。</p> <p class="ql-block">图为我和两位美友以及两位美篇带队老师在列车上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妹妹是9月2日从成都启程,乘坐的是从成都西站发车的K998次列车,到达延安的时间是9月3日11点59分。</p> 妹妹到达延安后,利用我们还未到达延安的半天空闲时间,先行到延安城转转。 夜幕降临,妹妹还走到了延安宝塔山下,留下了延安宝塔山夜景的照片。 <p class="ql-block">9月4日早上5点02分,我们所乘坐的列车到达延安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延安火车站启程,前往延安吴起县,参观“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以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吴起县是陕北革命老区,位于延安市西北部,距离延安市大约150余公里的路程。</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吴起曾在此屯兵戍边23年,吴起县名即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吴起镇,标志着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p> <p class="ql-block">吴起,这片红色的土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向胜利的伟大历史转折,成为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和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出发点。</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它是在胜利山“切尾巴战役”遗址上建立的。</p><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占地面积约4.5平方公里,以“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是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的景点主要有: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广场、红军烈士陵园等。“中央红军胜利纪念园”是一个具有国家重点红色旅游目的地意义的纪念性主题公园。</p> 我们来到纪念园前,我们在这里合影留念。 <p class="ql-block">纪念园入口处是三个弓形门楼,在中间门楼上写着“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11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门楼后面就是沿着山坡修建的台阶和平地。台阶共有250级,寓意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程。</p> 每上一段台阶就会有一块小广场,小广场的两边是大型石雕像。 这幅石雕像反映了红军转移转折离开老区时军民分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这两幅石雕像反映的是红军翻越皑皑雪山、穿过茫茫草地的艰苦场面。 <p class="ql-block">这幅石雕像反映的是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场景,画面里两方面红军紧紧握手、欢呼胜利。</p> 在广场和石台阶的两边,还有许多红色的火炬。 <p class="ql-block">在石台阶的上方,有一个大广场,广场中间有一个矗立的石碑,石碑上刻着“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几个大字。</p><p class="ql-block">在碑身的下方标注着:1935.10.19的数字,这是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央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的日期。</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石碑高度为19.35米,寓意为1935年。碑底直径为10.10米,寓意为10月19日。</p> <p class="ql-block">在石碑的顶部有金色的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雕像。</p> 在这个大广场的前面,还有一个小号兵吹号的雕像。 在广场的后面,就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总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展陈面积1700平方米。 <p class="ql-block">纪念馆由序厅(长征路线图、主题雕塑)、红军不怕远征难、创建西北根据地、征师胜利到吴起、长征精神代代传五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通过声光电、模拟实景景观、文物展品等多种形式向游客展示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吴起镇“切尾巴”战役、吴起人民支援前线实况,以及记录长征的照片和实物资料等,反映了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进入西北苏区,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p> 毛主席说:“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从1934年10月10日到1935年10月19日之间进行的史无前例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中国革命史上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p> <p class="ql-block">延安吴起镇成为长征胜利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而彪炳史册,由此开启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p> <p class="ql-block">1934年,由于“左”倾错误领导,导致了中央苏区第5次反围剿失败。</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从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长征。</p><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有主力5个军团和中央、军委机关纵队共86000余人。</p> <p class="ql-block">从1934年10月25日至11月15日,中央红军连续突破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后,进入潇水、湘江地区。</p><p class="ql-block">11月25日,中革军委决定在广西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国民党军的第4道封锁线。</p><p class="ql-block">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发生激战,血战湘江,历时5天。</p><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000人锐减至3万余人。</p><p class="ql-block">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是军事上错误领导造成的严重恶果。</p> <p class="ql-block">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朱德、秦邦贤等。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会议集中讨论红军进军的战略方向问题,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会议同意毛泽东提出的放弃到湘西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川黔边地区进军,实行战略转兵。</p><p class="ql-block">黎平会议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瑞金后召开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会议否决了秦邦协、李德顽固坚持的军事上的错误领导,使中央红军开始从被动转为主动,并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和各军团负责同志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错误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党内所存在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问题,是我党实事求是,少数服从多数,民族集中制原则的重要体现。</p> <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后,为了摆脱国民党4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在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央红军开展了灵活机动的运动战,变被动为主动,纵横驰骋于川滇黔边地区,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之间,四渡赤水河,取得了长征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南渡乌江,兵临贵阳,前锋所向,威逼昆明。</p><p class="ql-block">红军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掉头转向西北,于1935年5月上旬,在云南境内的皎平渡等地巧渡金沙江,到达会理地区,把40万国民党军甩在金沙江以南。</p><p class="ql-block">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p> <p class="ql-block">会理会议后,中央红军北上通过大凉山彝族聚居区。红军在彝族区模范地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结盟的故事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下旬,红军到达安顺场,抢渡大渡河,又夹河而上,飞夺泸定桥,使蒋介石妄图把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迷梦彻底破灭。</p> 英勇的红军不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一切,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转战十一省,驰骋25000里,于1935年10月19日,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 <p class="ql-block">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武装斗争,进行浴血奋战,在陕甘边、陕北先后建立的两块根据地的基础上统一、发展、巩固起来的。</p> 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硕果仅存的一块革命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陕甘宁红军穿过的军装、草鞋、戴过的军帽。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中央红军的长征宣告胜利结束。 “切尾巴”战役:<br>陕甘支队到达吴起后,国民党的骑兵部队尾随追来,为了不把敌人带进根据地,毛泽东明确指出:打退追敌,不要把敌人带进根据地。<br> 10月20日,国民党东北军骑兵第三师、第六师和马鸿宾第35师骑兵团分别沿头道川、二道川追来。毛泽东和彭德怀指挥陕甘支队利用有利地形设伏,严正以待。 21日7时,战斗打响。陕甘支队采取分割包围的战术,把敌人包围在杨城子、塔儿湾、圪坻梁一带。经过数小时激战,歼灭敌三个团,击溃三个团,缴获战马1720余匹。“切尾巴”战役的胜利,是中央红军给陕北人民的见面礼。 战斗结束后,毛泽东作《六言诗·赠彭德怀同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吴起新窑院召开扩大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博古、周恩来、王稼祥、邓发、凯丰、彭德怀、李富春、聂荣臻、刘少奇、叶剑英和贾拓夫。会上,毛泽东做了《关于目前行动方针》的报告,张闻天做总结发言。会议回顾了长征的历程,宣告中央红军长征结束。批准了榜罗镇政治局常委会议关于红军落脚陕北的决策,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p> <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23日,毛泽东在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议上的讲话</p><p class="ql-block">“……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每人两只脚,长驱二万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的长征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与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军穷凶极恶的围追堵截,战胜难以想象的无数艰难险阻,历时一年有余,途经十一省,行程25000余里,于1935年10月19日进入西北苏区的吴起镇,胜利地结束了长征。</p><p class="ql-block">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吴起镇作为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中国革命新的出发点而举世闻名,彪炳史册。</p> 1935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带着吴起人民的深厚情谊,离开吴起镇,沿着洛河川南下,向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安塞县下寺湾(今属甘泉县)方向前进,走向新胜利。<br> 1936年5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在取得东征的胜利后,又开始了以吴起镇为战略后方的西征,以扩大根据地,迎接红军二、四方面军北上。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部队胜利会师。至此,中国工农红军结束了伟大的长征。 <p class="ql-block">长征,这是一次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长征的胜利,是一曲响彻云霄、震撼神州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凯歌!</p><p class="ql-block">长征中红军所形成的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人民军队和人民大众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