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安顺老风景·大府公园</p><p class="ql-block">有朋友建议我画大府公园。的确,大府公园是安顺老风景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我对大府公园认知实在太少。以前在安顺生活的时候,大府公园对于我就仅限于人民广场和主席台这部分,大府公园最具有公园样子的地方,是安顺县委、县政府的办公区域,虽无禁令,作为学生的我总是觉得不该到办公地点去打扰,因此那些绿树成荫的美景,我只是远远张望,更何况,绿树与广场之间,原本就有一堵围墙。</p><p class="ql-block">大府公园的名称,应该是民国时期就有了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国民政府将一直以来就是安顺最高权力机关所在地的“大府”部分区域辟为公园,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说起安顺城中心的这块地方,自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2年)安顺建城以来,安陆侯吴复建成普定卫的时候,就选择这块地方建置卫署了(靠西街)。当年的卫署建成什么样子,现在已经不好设想。但卫署的旁边留有一个很大的坝子,用于兵士骑射操练及考缺是肯定的,这个坝子的名称,就叫卫坝。卫坝四周用围墙围起来,围墙外的街道叫做围墙街,也叫范衙街,是普通百姓生活的地方。只在东面留有一个出入口,叫卫坝口。</p><p class="ql-block">这块宝地自明初设立卫署以后,后续的历代官员几乎都选择围绕这块地方扩建或者重建衙署施政办公。贵州提督署自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移驻安顺,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后废止,共在此处沿袭234年。这期间接续不断的增修扩拓,使其日臻完整。李本琛、侯锡爵、李芳述、王文雄、张文焕、杨天纵等都在这里驻扎过。这其中,声势最大、规模最宏的恐怕要算清康熙年间来此驻扎的第十任贵州提督张文焕了。</p><p class="ql-block">张文焕,字灿如,甘肃宁夏(今银川)人,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的武状元,授头等带刀侍卫,直隶张家口副将。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升任大同镇总兵。他到任那年,康熙皇帝驻跸太原行宫,“率诸皇子及善射侍卫等射。上亲射二次,发矢皆中。既而命总兵以下,千把总以上及太原驻防官兵射。”(事见《圣祖实录》卷二一三)张文焕武功超群,得康熙皇帝赏赐亲笔题写的“建牙统众”四字匾。</p><p class="ql-block">我看到过这块匾的拓片,宽50厘米,长151厘米,康熙皇帝的手稿可能是用一张四尺宣纸题写的。“建牙” 出自《晋书·姚兴载记下》,指武臣出镇树立牙旗,象征军权和指挥。“建牙统众”寓意颇深,说明张文焕深得康熙皇帝器重。在进剿噶尔丹时,张文焕三战皆捷,因此在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他以军功升任贵州提督。次年,又升任云贵总督,总管云南、贵州两地提督军民事务兼巡抚事,成为清朝九位最高级别的封疆大吏之一。</p><p class="ql-block">安顺这个地方,自古为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当年傅友德率30万大军收复云南的时候,就把安顺作为大本营,决胜之战则是在曲靖的白石江边展开的。清初朝廷设云贵总督,把总督府设在安顺和曲靖,总督一边驻半年,应是根据历史、地理所做出的决定。</p><p class="ql-block">提督是一省最高军事长官,每当提督出行时,都会在提督署对面的街口鸣炮助威。九门火炮震响起来,气氛煞是威风。张文焕任贵州提督之后,府内竖起“建牙统众坊”,把康熙皇帝的题匾复制在坊额,五彩油漆的“御书坊”威严而庄重。辕门内高高的旗杆上,“建牙统众”的大旗迎风飘扬,三里之外就能看到,其威仪拉得满满。</p><p class="ql-block">《续修安顺府志辑稿》这样评价设在安顺的提督署:“贵州衙署以提督署、巡抚署为最阔大,而提督署地势雄峻,规模宏敞,较省垣巡抚署尤有过之。前清入关之初,重武轻文,黔属边陲,提督重臣非亲信功臣不以居。……署之营建,良非偶然。”</p><p class="ql-block">要画大府公园,完全凭空想象是不行的,翻开有关康熙时期的贵州提督署资料,真是五花八门,各抒己见。虽然有的文字记录得十分详尽,连几面旗帜、几步梯坎都十分清楚,但仔细推敲,总觉得不太现实,是按常规的理论设想。我不敢采信的是“建牙统众坊”前有石狮,后有高坎,这和现存的唯一一张建牙统众坊照片极不吻合。石狮可能会被推倒挪开,但高坎在那个年代不改变建筑的前提下无法拆除。构思很久,最后我决定以吴忠兴先生的《安顺府署图》为依据,我知道吴先生是依据《续修安顺府志》的记载来复原的平面图,他长期从事文保工作,不会无根据的画出府署的某一个建筑。我只消把这个平面的图形还原成直观的画面,再加上自己的构思和理解,我想告诉大家的东西就展现出来了。</p><p class="ql-block">画府署,避不开画建牙统众坊。这个有文献记录的石木结构的“御书坊”,是安顺88座牌坊中分量最重的一座。在画的过程中,唯一踌躇的地方是吴图的建牙统众坊是放在仪门的后面、大堂之前的,按一般常规,这座牌坊应该放在头门之前,给它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但仔细一想,建牙统众坊是张文焕到来之后才加上去的,又是皇帝的恩赐,放在自己的大堂前面以镇堂威也未尝不可。更何况,目前仅存的这幅建牙统众坊的照片上,前后并没有梯坎和石狮。(画完之后我看到涛志发来的他画的平面图,建牙统众坊也是在仪门和大堂之间,我就放心了。)</p><p class="ql-block">我最欣慰的是,平面图中对清光绪年间,知府瞿鸿锡将红岩碑摹刻于石上,在府署中建亭保存已有记录。咸丰初知府常恩所建之“伴云楼”、“贺雨楼”以及庋藏《安顺府志》版片的志书楼,平面图中均有表现,说明这是一个历代增建修缮以后比较完整的展示。</p><p class="ql-block">建议我画大府公园的朋友大都曾经是公园里黑大楼的住客,他们对这栋大楼保有特殊的情感。的确,这栋大楼伴随过他们的青春年华。然而,我合计了半天,还是未能把黑大楼画进画里,因为黑大楼的位置,占据着府署辕门前后的位置,不好构图,风格上也难统一。更何况洪福远老师早就用水彩写生单独画过黑大楼,他已经画得很好了,再画已很难有新意。</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以原提督署南花厅及内箭道、演武厅等处改建的“大府公园”,从卫坝南端打开围墙直通西街,用于聚会时疏散人流。老百姓将它与原有的卫坝口联合起来,变成了北街与西街之间的便捷通道。时值省立安顺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开办,经当时的县政府批准,住进了大府公园,原提督署头门至影壁、辕门等处被用来办学。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国立贵州大学工学院自贵阳迁至此处,划职业学校归工学院附辖,范围从辕门直至二堂及北花厅、武库等处,并在原箭道修操场、球场等。大府公园几乎变成了校园。抗战胜利后,工学院迁贵阳花溪,仅余职业学校,没有多久就解散了。刘涛志先生微信告诉我:“民国时期以提督署大门中轴一线改为贵州工学院,遂有民国东洋风‘黑大楼’之建,实为新校舍。”这就更加明确了我原先的想法。</p><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解放军进入安顺的时候,大府公园已处于长期无人管理状态,人为破坏相当严重。人民政府在这里建立专员公署。大府公园的名称还一直保留,卫坝广场则改称人民广场,广场东头建戏台(讲台)一座。这个戏台开大会时它就是主席台。安顺早年的群众集会包括动员会、庆功会、公审会等,几乎都是在这里召开的。文艺汇演、地戏表演、技能竞赛,都曾经在大府公园举行过。广场上还可以开展各类活动甚至展览。我小时候曾经在大府公园看过一次花鸟鱼虫展览,那是用白布围起来收费的展览。在这个展览上我看到了难得一见的蜂鸟,至今不忘。戏台的后面有两扇门,上梯坎进门就可以进入戏台。门从来不上锁,哪个小孩都可以拿上棍棒,到戏台中央去充当一回英雄。</p><p class="ql-block">然而,这个戏台和总督署的建筑并不在同一个时空。不画,广场空无一物,我小时候那点记忆还没有附着的地方。于是,我想起中国画有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推而广之,我能不能采用错位时空的表现呢?这也是中国画常用的手法。实际上,我画的衙署部分,也包含了从康熙到光绪的多个时段。</p><p class="ql-block">画是基本完成了,发出来让大家看看,尤其是让安顺的老人们看看,如果时间条件允许,我可能还会画第二稿、第三稿,一直到满意为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