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有“东欧巴黎”“多瑙河明珠”的美誉。1987年,多瑙河两岸60公顷的地带被列入文化遗产,布达一侧包括城堡区、盖莱尔特山、自由女神、碉堡等;佩斯一侧包括国会大厦、科学院大楼、圣伊斯特万大教堂及多瑙河上的四座大桥等。2002年,安德拉希大街、英雄广场、美术博物馆及黄地铁等也被列入文化遗产。 从巴拉顿湖的蒂豪尼(Tihany)小镇驱车135公里,到达布达佩斯已近傍晚。 <p class="ql-block"> 我们直接奔向夕阳下的多瑙河(Danube)。多瑙河是欧洲河流中长度仅次于伏尔加河的第二长河,发源于德国西南部,自西向东流经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最后注入黑海。多瑙河在匈牙利境内的长度为416公里,流经5万多平方公里的匈牙利大平原,从北向南贯穿整个国家,将布达佩斯一分为二,河西是布达,河东是佩斯。</p> <p class="ql-block"> 多瑙河是隔开布达与佩斯的唯一自然因素,也是它将二者紧密连结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多瑙河上有9座大桥连接着布达与佩斯,自北向南分别是新佩斯铁路桥、阿尔帕德桥、玛格丽特桥、塞切尼链桥、伊丽莎白桥、自由桥、裴多菲桥、拉吉马纽什桥和厄塞戈德铁路桥。其中,最年轻的拉吉马纽什桥于1995年11月建成。</p> 塞切尼链子桥(Széchenyi Lánchíd )因赞助人塞切尼·伊斯特万伯爵得名。是连接布达与佩斯九座大桥中最古老最壮美的大桥,也是城市合并后的象征和地标。始建于1839年,1849年完成,全长380 米,建成时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桥。用钢板压接而成的主索优美地悬垂,横跨多瑙河。桥头两端立着凯旋门般的桥头堡,各有一对狮子雕塑,四支狮子的爪子紧紧抓住两岸,象征布达佩斯紧紧相连。 玛格丽特桥Margaret Bridge是布达佩斯的第二座标志性桥梁,仅次于塞切尼链桥。桥中央是有轨电车道,两边是人行道和车道。这座桥分为两部分,呈165度夹角,中间伸出一条小桥-马尔吉桥,通往玛格丽特岛。玛格丽特桥长637.5米,宽25米。设计师是法国工程师ERNEST GOIN,建造于1872年至1876年之间。多瑙河布达佩斯段负担最重的桥梁,2009年开始封闭道路交通,通过一年的全面检修,玛格丽特桥以其全新的面貌展示在游客面前,更加光彩夺目。每个桥墩上都有精美的雕塑。 这里也是拍摄国会大厦的最佳视角,夜景尤其迷人。 <div> 自由桥( Liberty Bridge)是布达佩斯多瑙河上建造的第三座桥。建于1894年,桥长333.6米,宽20.1米。采用了当时最为美观的仿链型桥梁,因为桥身通体绿色,也被称为“绿桥”。1896年竣工,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亲临布达佩斯,为这座大桥的交付剪彩,并亲手安装了最后一个银铆钉。因此,当时该桥是以他的名字命名费朗茨桥,并一直延续50年之久。与伊丽莎白桥是“夫妻桥。</div> 桥柱的顶端装饰着四个Turul铜像,是古代匈牙利神话中类似猎鹰的鸟。如今,自由桥已经改为人行桥。 <p class="ql-block"> 伊丽莎白桥 (ERZSÉBET HID)也称“茜茜公主桥”,因桥身的颜色为白色,又被称为“白桥”。建成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斜拉桥,至今也是布达佩斯唯一一座在河中没有桥墩的大桥。经过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弗朗茨的特许,这座桥由他的妻子茜茜公主的大名伊丽莎白命名。</p> <p class="ql-block"> 裴多菲桥 PETOFI HID的命名得于诗人裴多菲·山多尔。桥位于布达佩斯市中心东南方,两端连接博拉罗什广场和戈德曼捷尔吉广场,为布达佩斯市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造型优美,也成为了布达佩斯著名的景点之一。</p><p class="ql-block"> 此外,迈杰里桥 MEGYERI HID是一座斜拉桥,M0公路从桥上通过。总长度1,862米,最大跨度达到300米。新佩斯铁路桥、阿帕德桥和拉科奇桥,都各自因为独特的建筑形态和背后的故事坐落在多瑙河上。</p> 多瑙河西岸是皇宫所在地——布达山,这边有马加什大教堂、渔人堡以及山下的圣安娜教堂;多瑙河东岸是平缓的佩斯,矗立着匈牙利国会大厦、科学院以及国家歌剧院和艺术宫等雄伟多姿的建筑。 布达佩斯国会大厦是匈牙利的地标性建筑,融合了匈牙利的民族风格,属于新哥特式建筑风格。 <p class="ql-block">我们上船啦</p> 乘船夜游多瑙河,国会大厦、博物馆、市政厅、链子桥、伊丽莎白桥、自由桥、裴多菲桥等逐一映入眼帘,蔚为壮观。 匈牙利国会大厦面向多瑙河,于1896年开工,到1904年完工启用,历时8年,楼高96米。 建筑式样模仿了俄罗斯国会大厦,由建筑师Imre steindi所设计,采用当时流行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把众多垂直细长的元素与尖塔融入了整个建筑中。 <p class="ql-block"> 整幢建筑除了用了40万块砖和100万块珍贵石材以外,还奢侈的用了重达40公斤的黄金为建筑材料,而且当时已经全面采用了电灯,电梯,机械通风,冷暖空调等先进设备等,</p> <p class="ql-block"> 晚上宿Therbal Margaret Island 的ensana。</p> 玛格丽特岛(margit sziget)是位于布达和佩斯之间的一片绿洲,多瑙河中心最大的孤岛公园。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游渔人堡,这是一座两层的白色建筑群,融合了新哥特、新罗马式以及匈牙利当地特色的建筑风格,被评为匈牙利令人印象最深的杰出建筑群。中世纪时,这里的渔民负责保卫这一段城墙,渔人堡由此得名。</p> 被雨果称为“石头的交响曲”的马加什教堂原本是布达圣母教会,最初建于1015年,因匈牙利国王马加什在此举行婚礼而改名,历任匈牙利国王的加冕仪式也都在这里举行,故又称“加冕教堂”。目前的哥特式建筑兴建于14世纪下半叶,19世纪后期大修。它是布达中世纪第二大教堂。1867年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和茜茜公主在这个教堂分别加冕为匈牙利国王和王后。 马加什教堂的拱顶由彩色玻璃镶嵌而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白色塔尖上那只嘴上叼着一枚戒指的乌鸦,是救马加什国王幸免于难的神鸟。传说马加什国王执政时,曾有人想用毒戒指暗算他,乌鸦飞来叨走了这枚毒戒指。从此,乌鸦在匈牙利是吉祥的象征。<br> 这座教堂的钟楼在教堂的一角,而不是一般哥特式建筑的对称设计。 马加什教堂旁边的广场上立有圣三位一体纪念柱(Sloup Nejsvětější Trojice),白色的纪念柱上分别有圣父、耶稣和十字架的雕像。三位一体是基督教的主要教义之一,即上帝包含圣父、圣子、圣灵三个格位,但三者又结合于同一本体,三位一体圣柱是此类建筑的典型。此柱是为了纪念欧洲战胜黑死病而建的,又称鼠疫柱。 “黑死病”,学名“鼠疫”,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的瘟疫之一。欧洲最早记录的黑死病起源于1347年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墨西拿(Messina),传播到了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1349年传播到奥地利、瑞士、德意志和荷兰,次年传播到北欧。1347-1353年,死亡2500多万人,中欧更是“重灾区”,严重的全城人无一幸免。在此后的三百多年间多次剧烈爆发,1679年,维也纳再次爆发黑死病,鼠疫几乎夺走了三分之二维也纳人的生命。为了纪念死于鼠疫的受难者,出生于维也纳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Leopold I,1640-1705)下令建造了这根鼠疫柱。最早只立了一根木柱,为了永久纪念,1693年建成大理石立柱,由当时奥地利下属的大公国联合出资,奥地利雕塑家保罗·斯特鲁德尔(Paul Strudel,1648-1708)设计。这座巴洛克风格的纪念柱是欧洲最大最精美的黑死病纪念柱,矗立在维也纳市中心的格拉本大街(Graben)中央,分为三层,顶端是金光灿灿的圣三位一体像;下面雕刻着一群天使立于云端,代表连接人类和上帝的桥梁,一位天使把象征着鼠疫的女巫推向地狱。中间柱身是半跪在地上的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他摘下皇冠,虔诚地向上帝祈求保佑自己的臣民。最底层是与病魔斗争的百姓。纪念柱整体为三棱面,三个角镶嵌有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领地盾徽。当时正值神圣罗马帝国如日中天,其辖地也体现在了这座纪念柱上。西侧是代表神圣罗马帝国的双头鹰,上方天使手持书卷,刻有“圣父创世者(Deo Patri Creatori)”的字样。东北侧是代表波西米亚王国的双尾狮盾徽,书卷刻的字意为“圣灵净化者(Deo Spiritui Sanctificatori)”。东南侧是代表匈牙利王国的红白条双十字盾徽,书卷上刻的字是“圣子救世主(Deo Filio Redemptori)“。纪念柱底层三面各雕刻有一段拉丁文的誓言,虔诚地为世民祈福。西南侧的主立面刻的是赞美上帝的词语;东侧刻的是“仁慈的上帝,您谦卑的仆人在1679年向救世主耶稣基督发誓:我和我的家族、臣民、军队和所有领地永远在您的慈悲护佑之下”;西北侧刻有“利奥波德一世,您谦卑的仆人,将尽所能感谢您于1679年将灾难性的瘟疫从奥地利移走”。这座黑死病纪念柱提示世人,勿忘瘟疫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惩罚。后来全国各地纷纷建造鼠疫柱。为了表示纪念和警示后人,欧洲不少城市都修建起“黑死病纪念柱”,例如捷克的克鲁姆洛夫小镇(Cesky Krumlov,俗称“CK小镇”)和布尔诺(Brno)等。 匈牙利第一任国王伊什特万一世(975–1038) 的骑马雕像。在他统治时期,马扎尔人完成了从游牧部落向封建国家的转变。他开创了一个时代,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和改革。 9世纪末,中亚的马札尔最强大的部落酋长阿尔帕德一举横扫匈牙利中部平原,在公元896年之后开始了对这片土地的统治。阿尔帕德酋长的曾孙盖佐认为,与欧洲为敌并不利于自己民族的存亡,他决定结束这样的游牧抢夺,给予族人安定。975年,在他继承王位3年后,率先加入天主教,后又让儿子伊什特万迎娶巴伐利亚公主吉塞拉,马札尔人从此融入欧洲。<br> 997年,伊什特万一世继位,统一了各部落。公元1000年,罗马教皇为其加冕为王,伊什特万一世成了匈牙利的第一位国王。1001年,教皇为伊什特万一世加冕,从此匈牙利升格为王国。1038年8月15日,伊什特万死于当时的首都塞克什白堡,尸身经过防腐处理,安葬在塞克什白堡教堂内的大理石石棺内。教会担心其遭到亵渎,决定转移安置到教堂的地下墓穴。因为相信国王的右手具有神奇力量,能够保佑国家安定繁荣,从那时起,他的右手就与尸身分开安葬,专门保存在教堂的宝库内。1083年,伊什特万一世被正式宣布为圣人。在匈牙利君王时代,所有国王的加冕仪式上,都会被授予伊什特万一世的国王大氅和长剑。<br> 匈牙利的《基本法》(宪法)规定,每年的8月20日是正式的国庆节。这一天不仅是匈牙利的建国日,也是奠基人圣·伊什特万国王的纪念日。 其基座立面的浮雕展现了国王生平故事。 露天观景台上有七座尖塔,代表公元895年伊斯特万一世建立匈牙利时的七个酋长。 渔人堡素有布达佩斯瞭望台之称,可以鸟瞰布达佩斯全城风光。 布达山下那座有两个尖塔的教堂是圣安娜教堂。圣安娜是圣母玛丽娅的母亲。布达佩斯有200多座教堂,其中近180座是巴洛克式风格的罗马天主教教堂,圣安娜教堂是其中最美的一座。 <br> 匈牙利现在的总统府,新古典建筑,二楼阳台挂着匈牙利国旗和欧盟旗,楼顶三角楣上的希腊数字“MDCCCVI”是总统府完工时间1806。这里最初叫作桑多尔宫(Sandor Palace),1806年,弗朗茨二世被拿破仑逼迫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神圣罗马帝国解散。此后,这里住的是奥地利帝国的匈牙利总督。 门口有两名卫兵站岗。换岗仪式。 多瑙河东岸是平缓的佩斯,矗立着匈牙利国会大厦、匈牙利科学院、多座大酒店、佩斯舞厅,国家歌剧院和艺术宫等雄伟、美丽多姿的建筑。 <br> 多瑙河西岸是皇宫所在地——布达山。匈牙利布达皇宫始建于13世纪“阿鲁巴多王朝”。奥斯曼帝国入侵占领布达期间长期失修;十八世纪开始部份重建,十九世纪中期起得到修复及扩建,成为新巴洛克式建筑。二战时又遭毁损,战后成立特别复兴委员会,重建布达皇宫。 皇宫北大门 门柱上的雄鹰青铜雕 皇宫前的喷泉雕塑 匈牙利布达佩斯布达城堡上的布达王宫外雕塑群 如今的皇宫主体分别是布达佩斯历史博物馆、国家画廊和塞切尼国家图书馆。配殿部分被辟为“布达佩斯历史博物馆”,新古典式建筑,楼顶立着四套铠甲。 城堡山上这座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新楼叫做“斯大林巴洛克”,新巴洛克式,现在是全国最大的藏书地——塞切尼国家图书馆(National Széchenyi Library)。 这是国图后面连接布达佩斯历史博物馆的连廊,新巴洛克式样,拱门顶端有匈牙利国徽。拱券上有两座女神雕像,左边拿书卷的是掌管历史的缪斯女神克里奥(Clio),右边拿棍子的是掌管悲剧的缪斯女神墨尔波墨涅(Melpomene)。 中央大市场,位于多瑙河佩斯一侧的自由桥桥头旁边,由设计巴黎艾菲尔铁塔的设计师设计,是布达佩斯著名的"百年市场"。当年一些西方国家政要来匈访问,这里几乎是必到的参观之处。 布达佩斯最初的地铁线是Metro 1线,即黄线。 千禧地铁线Metro 1(官方名: Millennium Underground Railway or M1) 是欧洲大陆第一条地铁线,世界上仅次于伦敦的第二条地铁线,建于1894年至1896年,行驶在安德拉什大街的正下方,全长5公里,共有11站,途经歌剧院、英雄广场和塞切尼温泉等景点。200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 黄地铁 英雄广场(Hősök tere)是布达佩斯的中心广场,是匈牙利人民为庆祝建国1000周年而建,由匈牙利19 世纪著名的新巴洛克学派雕塑家佐洛·捷尔吉和建筑学家斯奇凯丹兹·奥尔拜特主持设计和施工,1896年完工。广场中心矗立着一座36米高的新巴洛克式圆柱形千年纪念碑(millenniumi emlékmű),柱顶不见长着双翅的加百利天使雕像(左手高举象征着自由的洛林双十字架,右手高举王冠,表明匈牙利人在皈依基督教基础上取得建国的定居权),听说今天去“维护保养”了。 千年纪念碑基座上的青铜群雕是开国之主阿尔帕德和7个马扎尔部落首领,公元896年来自东方的游牧民族--马扎尔人向西跋涉,其部落领袖阿尔帕德大公把7个主要部落联合起来,进入欧洲中部喀尔巴阡盆地,建立了匈牙利王国。 群雕中的7位部落首领:阿尔帕德、埃勒德、胡鲍、陶什、孔德、翁德、泰泰尼。 雕塑侧面镌刻着“896~1896 年”的字样。 两座高达16 米的弧形柱廊形成一个巨大的凯旋门,弧形两端间的距离为85米,弧深25 米,两侧对称的弧形石壁上方,4个角端上有4 组表现劳动人民的雕像,分别反映了战争与和平、劳动与财富、知识。 马车上有一位手持橄榄枝的女子,代表和平。 手持艺术品和树枝的男女,象征知识和荣耀。 <div> 扛镰收割的男子和撒种的农妇,象征劳动与财富。驾着奔驰的战车的勇士,象征着战争。</div> 弧形石壁廊柱之间矗立着14 位匈牙利历代著名统治者的青铜雕像,雕像下面的浮雕反映了其主要功绩,他们代表了匈牙利各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基座刻有其名字和在位年代。这是匈牙利第一位国王伊斯特万一世。 伊什特万一世(匈牙利语:I. István,970年-1038年8月15日),被称为“圣伊什特万”(匈牙利文:Szent István,英文:Saint Stephen),原名沃伊克,匈牙利阿尔帕德王朝大公(997年-1000年或1001年)及该王朝的第一位国王(1000年或1001年-1038年8月15日),被视为匈牙利国家的创建者。 圣拉斯洛一世(匈牙利语: I. Szent László;1040年6月27日—1095年3月29日)匈牙利阿尔帕德王朝的国王(1077年—1095年在位)。他是贝拉一世的儿子,母亲是波兰公主里切扎。 1063年贝拉一世去世后,拉斯洛和长兄盖佐一世一起以承认堂亲卡尔曼为匈牙利合法国王,换取包含匈牙利三分之一的贝拉一世的前公国。拉斯洛、盖佐和卡尔曼在接下来十年里联合统治匈牙利。在此期间他在特兰西瓦尼亚对抗两支突厥族入侵者佩切涅格人和库曼人,并因救下一名被掠的匈牙利女孩而留下了日后《圣拉斯洛传奇(SaintLadislauslegend)》的蓝本。 卡尔曼(匈牙利语:Könyves Kálmán;克罗地亚语:Koloman;斯洛伐克语:Koloman Učený;1070年-1116年2月3日),匈牙利阿尔帕德王朝国王(1095年—1116年在位)及克罗地亚国王(1097年—1116年在位)。盖佐一世与希腊情妇所生的私生子、克罗地亚公爵阿尔莫什的兄长。卡尔曼是一位学者型的君主,被称为“学者”、“爱书者”或“书虫”。卡尔曼的雕像耸立于布达佩斯的英雄广场,与圣伊什特万及叔父圣拉斯洛并排。 父亲盖佐一世逝世时,卡尔曼及弟弟阿尔莫什皆年幼,由叔父拉斯洛一世继承王位。根据匈牙利编年史,卡尔曼虽然身型瘦削,但性机敏,思考决断。所以拉斯洛一世在位时,曾要求卡尔曼去当修士,但是卡尔曼不肯。1095年,当拉斯洛一世出征波希米亚前,决定以阿尔莫什为继承人,卡尔曼不服,便偷偷地逃到波兰。拉斯洛一世去世,他返回匈牙利,兵不血刃地夺得王位。1096年初,卡尔曼在塞克什白堡加冕为匈牙利国王。他像当年国王分封给贝拉一世及盖佐一世的例子将三分之一的王国分封给阿尔莫什为公国。即位后,卡尔曼解决了十字军东征时路过匈牙利的问题。 安德烈二世 II. Endre( 或称安德拉什二世 II. András;斯洛伐克语:Ondrej II)(约1175年—1235年10月6日)匈牙利阿尔帕德王朝的国王(1205年—1235年在位)。贝拉三世之子。他在与长兄伊姆雷国王长期争斗并把伊姆雷之子和继承人拉斯洛三世(只是个幼儿)及其母阿拉贡的康斯坦丝赶出匈牙利之后成为国王。 在他执政时期,匈牙利的王权日益衰弱。屡屡和土地贵族发生冲突,因为他们掏空皇室财产,使国家陷入几近无政府的混乱状态。1213年贵族造反杀死他的第一任王后梅伦的格特鲁德(Getrude of Meran)。1217年—1218年,安德烈二世参加了原目标为叙利亚后攻向埃及的毫无成效的第五次十字军东征。失败归来后,1222年,安德烈二世在贵族要求之下颁布了《金玺诏书》。诏书对中小领主和大封建主作出很多让步。其中限制了皇权,保障司法,应允改善铸币,并给予贵族权力可对抗国王法令。 贝拉四世(匈牙利语:IV.Béla,1206年-1270年5月3日),匈牙利阿尔帕德王朝国王(1235年—1270年在位)。安德烈二世与他的第一任妻子格特鲁德所生的长子。 1235年继承父亲安德烈二世成为匈牙利国王后,贝拉四世便试图挽回其父颁布的《金玺诏书》给王室带来的损失,企图废止把王室领地分封给大贵族的做法,以制止封建割据的发展。1241年,正在东欧进行西征的蒙古帝国在列格尼卡战役击败波兰王国-条顿骑士团联军后,转向攻击匈牙利王国。贝拉四世依照风俗,派遣使者手持带血的宝剑,号召众附佣前来驰援,同时也向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求援,并联络库曼人参与抵抗蒙古人的战争。 查理一世(1288年—1342年7月16日)匈牙利国王(1308年—1342年在位)。匈牙利安茹王朝的创建者。 <br> 在加冕后的几年里,查理一世致力于镇压大封建主的叛乱,1312年结束了长期的内战。查理一世在匈牙利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他把权力从贵族议会收回到国王手里;建立一种“荣誉制度”,向服从国王的贵族提供优惠条件(比如允许拥有更多城堡),从而牵制贵族力量;发展匈牙利的经济和贸易。他用发行成色稳定的金币的方法抑制了通货膨胀。查理一世的政府并且以训练强大的骑兵而出名。 拉约什一世(大帝)(匈牙利语:I.NagyLajos,1326年3月5日-1382年9月11日),安茹王朝的匈牙利国王(1342年—1382年在位)和波兰国王(卢德维克,1370年起)。 拉约什一世在1351年颁布一部意在巩固封建制度的法典,禁止把贵族采邑收为国有,但若该贵族绝嗣,土地收归王室;确认中小贵族享有大领主所享有的种种特权。拉约什一世统治时期,中世纪的匈牙利国力达到了顶峰;任内对外进行多次战争,扩展匈牙利的领土。拉约什一世统治时期,中世纪的匈牙利国力达到了顶峰;任内对外进行多次战争,扩展匈牙利的领土。 亚诺什·匈雅提(匈牙利语:Hunyadi János ,英语:John Hunyadi,塞尔维亚语:Sibinjanin Janko,罗马尼亚语:Ioan de Hunedoara;约1387年—1456年),一译约翰·匈雅提 ,匈牙利王国军事统帅,匈牙利摄政王(1446年—1452年) ,绰号“白骑士”。 匈雅提是东欧历史上的著名的英雄人物,1446年,匈雅提出任匈牙利幼主拉斯洛五世的摄政王。面对强大的土耳其人,以悬殊的弱小兵力与之对抗,多次以弱胜强,长时间的阻挡了奥斯曼帝国对欧洲腹地的入侵。1456年,奥斯曼帝国新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发动新的进攻,包围贝尔格莱德,顽强的匈雅提又组织了一支3万人的匈牙利、波兰、捷克和德意志骑士的联军,向守城者提供粮食和武装,7月22日取得一次最辉煌的胜利,不但解围成功,而且突入敌军营地(贝尔格莱德之围)。为纪念这次胜利,教皇加里斯都三世称赞匈雅提是基督教护卫者中最英勇的人,并规定这一天为主显圣荣节。随后,军中发生瘟疫,匈雅提不幸染疾,于8月11日病死在军中 匈雅提·马加什一世(匈牙利语:Hunyadi Mátyás,1443年2月23日-1490年4月6日),或称马加什·科尔温(拉丁语:Matthias Corvinus,克罗地亚语:Matija Korvin,罗马尼亚语:Matia Corvin),是一位匈牙利及克罗地亚国王(1457年-1490年)。 1457年十三岁登基,至1490年突然身亡一直统治整个帝国。马加什是一位优秀的领导人,是一位天才的政治家,行政官员、立法者和演说家,他曾留学意大利,并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成就推广到匈牙利,建立欧洲15世纪最大的收藏历史记录、哲学和科学成就的图书馆科尔文纳图书馆。马加什懂得匈牙利语、罗马尼亚语、克罗地亚语、拉丁语,后来又学会了德语以及捷克语等许多斯拉夫语。马加什平定了贵族们的叛乱,组织独立于大贵族的雇佣常备军“匈牙利黑军”(fekete sereg)抵御外敌入侵。成为波希米亚之王(1469-1490)、奥地利公爵(1486-1490)。 博奇考伊·伊什特万(Stephen Bocskay,1557年1月1日- 1606年12月29日),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和匈牙利亲王(1605年-1606年在位)。 民族解放的英雄博奇考伊·伊什特万从小在巴托里宫廷中长大,并受到特兰西瓦尼亚亲王西格蒙德·巴托里的信任。他主张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结盟。但在1599年,巴托里的继承者夺取了他的领地。1604年,他去寻求土耳其人的支援,并协助土耳其人把哈布斯堡的军队赶出特兰西瓦尼亚。1605年匈牙利国会选举他为特兰西瓦尼亚公爵,奥斯曼苏丹艾哈迈德一世(Ahmed I)赠予一顶波斯珠冠。1606年被大臣米哈伊‧卡陶伊(Mihaly Katay)毒死。 拜特伦·加博尔(Gábor Bethlen,1580 - 1629年11月15日)特兰西瓦尼亚亲王(1613-1629)和匈牙利国王(1620-1621)。 拜特伦·加博尔出生在匈牙利北部的一个著名基督教新教徒家庭,年幼时被送到巴托里(Sigismund Bathory)的宫中。后因与巴托里发生纷争,逃往土耳其避难。奥斯曼苏丹艾哈迈德一世当时是特兰西瓦尼亚的宗主国皇帝,曾拨给他一支军队,并宣布他是特兰西瓦尼亚公爵。三十年战争期间,当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忙於对付1618年的波希米亚叛乱时,他夺得匈牙利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占领了波若尼。1620年议会选举他为匈牙利国王,但考虑到匈牙利信奉天主教的贵族不会允许一个新教徒当国王,他就没有加冕。这时,他与斐迪南重新开战。1620年同斐迪南签订和约。1621年放弃王位,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公爵。1623年又对斐迪南开战,结果以失败告终,翌年签订《维也纳条约》。此后,他计划建立东方联盟,目的在于把土耳其人赶出匈牙利和欧洲。他希望得到斐迪南的支持,向斐迪南的一个女儿求婚,但是遭到拒绝。于是,他联合德意志诸侯,1626年再次占领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匈牙利。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节节胜利,他又被迫在1626年同斐迪南签订《波若尼条约》。 特克伊·伊姆雷Thököly Imre (1657.9.25-1705.9.13)匈牙利爱国者,匈牙利基督教新教信徒在反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奋斗时的领袖。 出身于土地所有主家庭,其父因参加匈牙利贵族反哈布斯堡皇帝利奥波德一世而被处死。他前往特兰西瓦尼亚,随后领导匈牙利新教信徒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暴政。1680年当选为反抗军总司令。由於利奥波德一世忙於对付法国路易十四,他占领了上匈牙利很大一部分地区,迫使利奥波德恢复匈牙利的自由(《肖普朗条约》〔Treaty of Sopron〕,1681),承认他对匈牙利北部有一半主权。1683年,他联合土耳其人进攻维也纳(维也纳之围),遭到失败。1690年土耳其人立他为特兰西瓦尼亚公爵。他在泽尔奈斯特打败帝国的军队(同年8月)。1699年缔结《卡尔洛维茨和约》后。奥斯曼帝国势力削弱,他被迫流亡土耳其。 费伦茨·拉科齐二世(Ferenc II),18世纪匈牙利民族运动的领导者,特兰西瓦尼亚大公,匈牙利民族英雄。 拉科齐在领导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期间,致力于创建民族国家,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政府,军事上创设正规军,经济方面推行重商主义,大力发展贸易。他曾颁布法令,给一些农奴村庄以豪伊杜城市特权,并在1708年的沙罗什保陶克国会法律中把当兵的农奴从地主桎梏下解放出来。但这些措施遭到维护自身特权的贵族的反对,成果有限,未能阻止失望的农民退出独立斗争。尽管如此,拉科齐仍被认为是匈牙利民族抵抗运动的象征。 拉约什·科苏特(Lajos Kossuth),1849年匈牙利共和国元首。 早年从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宣传活动。后被选为匈牙利议会议员。1848年匈牙利革命初期任匈牙利新政府财政部长。奥军入侵时,任国防委员会主席,积极组织力量将其赶出匈牙利国境。1849年匈牙利宣布脱离奥地利帝国独立,任国家元首。由于未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和团结非匈牙利民族,在俄国、奥地利联军侵入和反动军官叛变下,被迫辞职。革命失败后流亡国外,后死于意大利。他在匈牙利人民的心中享有崇高的荣誉,当今人们提起他,还亲切地叫他“科苏特老爹”。全国有很多广场和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表达了人民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怀念和敬意。 广场一侧是匈牙利艺术馆。 另一侧是匈牙利国立美术馆,新古典主义风格,馆内藏有莫奈、梵高的著名绘画及罗丹的雕塑。 爱奥尼亚 英雄广场正对着安德拉什大街(Andrássy út),这条大街长2.5公里,修建于1872年,是为连结伊丽莎白广场与城市公园,以缓解平行的国王大街的交通压力,东北端止于英雄广场,1876年8月20日(国庆节)完成。大街原名共和国大道,1885年以计划的主要支持者、首相安德拉什(Gyula Andrássy)的名字命名。 安德拉什大街建好后,由匈牙利和其他国家银行提供资金,街两旁的建筑于1884年基本完成,大部分房屋入住的是贵族、银行家、地主和古老的家族。 <div> 安德拉什大街是布达佩斯标志性的林荫大道,遍布奥匈帝国鼎盛时期的各种古典建筑群,它们大多具有精美的立面、楼梯和室内设计,如匈牙利国家歌剧院。2002年安德拉什大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div> 国家歌剧院(Hungarian State Opera)初建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期间,匈牙利安定辉煌之时。1833年,这座宫殿式的皇家歌剧院落成,同年,约翰·斯特劳斯在此举行音乐会。1849年,奥地利镇压匈牙利革命,歌剧院被夷为平地。1873年,奥匈帝国皇帝下令在原址建造新歌剧院,公开招标,建筑改为漂亮的浪漫主义式样。工程始于1875年,耗时9年, 1884年9月27日,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亲临竣工典礼。二战中又惨遭毁坏。解放后,在原址恢复原貌,还原19世纪的建筑结构和艺术装饰,内部设施进行了现代化的改进,这里的音响效果仅次于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和巴黎歌剧院,居欧洲第三位。 歌剧院对称的外立面装饰富丽典雅,许多石雕的雕刻细节代表了当时精湛的艺术造诣与追求,同时又透露出无处不在与音乐主题的联系。 歌剧院的二楼是五开间的阳台,阳台两边,连带转弯处,有四位缪斯女神的雕塑。二楼屋檐上的雕塑,是历史上知名的16位作曲家。 大门两侧有两尊雕塑,一边是弗伦兹·李斯特,匈牙利最伟大的作曲家。 另一边是费伦茨·艾凯尔,匈牙利民族歌剧的奠基人。他开创了匈牙利本地的音乐团体组织,是歌剧院的首任艺术导演。作有国歌和脍炙人口的历史题材歌剧。 <br> 两侧转角处,各有一尊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 布达佩斯的有轨电车。 国会大厦是布达佩斯的地标性建筑,1896年庆祝建国一千年的时候在哈布斯堡治下兴建的纪念碑建筑,采用当时流行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把众多垂直细长的元素与尖塔融入了整个建筑中,典型的新哥特式风格,尖顶、雕塑、饰纹装饰极尽华丽壮观。高268米,22个小尖顶,精雕细琢,是世界建筑艺术中的珍品。圆拱顶高96米,象征祖先马扎尔人896年来此定居。它还是仅次于伦敦议会大厦的全世界第二大议会建筑。 <div> 国会大厦北侧立有伊斯特万·蒂查(1861一1918)伯爵雕像。伊斯特万·蒂查是匈牙利资产阶级政治家,分别于1903-1905年和1913-1917年任匈牙利总理,1918年被杀害。</div> 国会大厦北侧多瑙河边的小广场上的群雕,北侧是科苏特(1802-1894), 1849年匈牙利共和国元首。早年从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宣传活动,后被选为匈牙利议会议员,匈牙利1848年革命初期任匈牙利新政府财政部长。奥军入侵时,任国防委员会主席,积极组织力量将其赶出匈牙利国境。1849年匈牙利宣布脱离奥地利帝国库里,任国家元首。由于未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和团结非匈牙利民族,在俄国、奥地利联军侵入和反动军官叛变下,被迫辞职。革命失败后,流亡国外,后死于意大利。 南侧是民族英雄弗拉西斯·拉科齐王子的骑马雕像,拉科齐是1703年到1711年期间领导平民起义反抗奥地利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压迫统治、争取匈牙利王国自由的民族英雄。 国会大厦外立有两尊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英雄雕像。 国会大厦南门广场上的塑像是安德拉什·久拉(Andrássy Gyula)(1823年- 1890年),奥匈帝国匈牙利王国首相。安德拉什大街(Andrássy út)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国会大厦位于Kossuth lajos square广场,面向多瑙河,建筑式样模仿了伦敦国会大厦,由建筑师Imre steindi设计,采用当时流行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匈牙利国会大厦中央圆顶高96米有象征意义,是因为匈牙利人于896年迁移到这里定居。从正门外第一个台阶起,到穹顶大厅也是96级台阶。 除了刺破苍穹的锥形中央圆顶外,国会大厦上部尖顶林立,有两座高达72.6米的哥特式尖塔和22座小尖塔。 <p class="ql-block"> 第四、五夜均宿匈牙利布达佩斯Therbal Margaret Island 的ensana。</p> 这两日早上都在岛上散步。 早饭后乘车离开布达佩斯。 多瑙河畔,看到了60双铁鞋,电影导演坎·托加(Can Togay)和雕塑家鲍尔·久拉(Pauer Gyula)为纪念纳粹大屠杀(holokauszt)受害者的雕塑作品。 当年刽子手们行刑时通常会脱下犹太人的鞋,拿去交易。这一雕塑作品2016年被评为全球第二大最具影响力的公共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