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7年2月14日的下午,如同被命运的丝线牵引,我随着三亚市摄影协会的摄影团队奔赴莺歌海渔场采风。那是一场探寻美的旅程,渔场的景致想必有着独特的韵味,但两个小时后踏入莺歌海小镇时,我才发现这里有着别样的魅力。</p><p class="ql-block">一进入小镇,那海的味道便扑鼻而来,像是大海伸出了无形的手,热情地欢迎着每一位到访者。街道两旁的老式骑楼,如同岁月的守护者,它们零星地散落在三四层的楼房之间,散发着古朴而宁静的气息。沿着那充满海味的街道前行,莺歌海的码头渐渐出现在眼前,像是一个隐藏在时光深处的宝藏,等待着人们去发现。</p><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我站在莺歌海渔业港口海边街道的旁边。目光所及之处,皆是一幅绝美的画面。那是一种能让心灵瞬间沉静下来的美,仿佛时间都为它停滞。渔港由大小两个码头组成,它们就像一对兄弟,各自承担着自己的使命。码头是小渔船的温馨港湾,这里海水浅,小渔船停靠极为方便,可以直接抵达岸边沙滩处,然后迅速卸货。这里是船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小鱼、虾、螃蟹等海鲜在这里直接批发销售,随后入库冷冻,那是一片充满生机与忙碌的景象。</p><p class="ql-block">而大渔港则像是一个巨人,从海岸边的路旁延伸到深海水深处。那运送船上货物的土路坝高高地高于海面,宛如一条巨龙直达深海处大渔船停靠的地方。坝上路两边及海上的渔船都插满了红旗,在夕阳的映衬下,那红旗随风飘舞,仿佛在诉说着莺歌海的故事,也彰显着美丽的中国海的威严与活力。</p><p class="ql-block">在岸边公路上,我看到了一位老渔民。他坐在泡沫垫子上,静静地修补自家的渔网。他就像一本活着的历史书,在我的请求下,他开始讲述莺歌海渔民的老故事。故事从莺歌海这个美妙的名字开始,莺歌海湾的得名有多个古老传说,但都离不开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活力。其中一个传说仿佛将我带到了过去,在那片海湾上有一大片沙墩,酸豆树、鸡啄树、野波萝、龙骨树等树种和丰富的水草生长得郁郁葱葱。那茂盛的草木,翠绿葱青,吸引着一种叫“莺歌”的海鸟成群结队地常年栖息于此,于是便有了“莺歌海”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p><p class="ql-block">莺歌海渔港有着3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段漫长而厚重的岁月。自宋末期开始,几十万闽南的莆田人为了逃避战乱,一路向南迁徙。他们就像一群寻找希望的候鸟,几经辗转,从雷州半岛横渡琼州海峡登陆琼山,最后从琼山迁徙到莺歌海定居下来。从此,他们便以捕鱼为生,开启了与这片海域相依为命的生活。当年的莺歌海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港湾,它就像一个简陋的驿站,供渔民上下驳船,就这样一直延续了300多年。直到2017年,莺歌海渔港及码头配套设施的建成,才彻底结束了莺歌海港湾驳船的历史。如今的新渔港,可以停泊600艘渔船,这是时代发展的见证,也是莺歌海渔业走向现代化的标志。</p><p class="ql-block">在新渔港建成之前,莺歌海渔民的渔船只能停在当年的港湾里。由于莺歌海地貌独特,海水涨退、流水湍急,经常风大浪涌,渔船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停靠,船与船之间被风浪吹打,经常互相碰损。所以,当时造船用的板料都比较厚实,船也因此加重了吃水位深。当捕鱼归来,潮水一退,船因吃水深不能靠近岸,鱼与网具需要人力搬运,那是一种极其艰苦的劳作。然而,智慧的莺歌海渔民并没有被困境打败,他们想出了一个减轻人力的运输工具——牛车海运。这是一种充满创意的运输方式,牛车海运主要运送鱼和渔网,从海里拉到岸上进行分类处理冷藏。让人惊讶的是,这种古老的牛车海运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浅水海滩,牛车可以直接下海里装卸货物,然后再从海里运到沙滩和岸上。在国内,莺歌海渔港是海上唯独还保留这种牛车海运的地方,这是莺歌海独特的文化符号,也是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奇特景观。</p><p class="ql-block">如今,莺歌海渔港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还有闻名全国的落日美景。那夕阳下的渔港,渔船、红旗、修补渔网的老渔民,都被染成了金色,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画面。而那独特的牛车海上运输方式,更是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及摄影爱好者前来采风。他们带着好奇与向往,来到这里,想要探寻这片土地的秘密,想要用镜头和心灵记录下莺歌海渔港的每一个瞬间。</p><p class="ql-block">莺歌海渔港就像是一幅岁月与现代交织的画卷,它的每一笔都蕴含着历史的沉淀,每一抹色彩都闪耀着现代的光芒。它是渔民们的生活依托,是古老传说的承载者,也是无数游客心中的梦幻之地。</p> <p class="ql-block">莺歌海渔港,有一条带状礁石,当地人称为亲水礁岩。向东南方向有效地抵挡了狂风暴雨和滔天巨浪对海滩的侵蚀,才使得在300多年前,莺歌海渔民先民到此渔猎定居。还有“莺歌海湾,城西十百四十里,湾之上游,海滨有片石,长二十丈,宽丈余。上有石床,方八尺。床前列三石,形如礁,水注常满,俗称为‘酒杯石’。”退潮时分,行走在海边,延绵的礁岩沿岸分布,礁石面上青苔及红棕色海草映照着渔港。礁岩上覆盖着海蛎紫白斑驳的外壳,自然形成的石窝蓄满海水,清澈见底,可见其间生长的鹿角海花、太阳海葵和青色的石蟹及小鱼小虾,犹如一个袖珍的海底世界,让人目不暇接。酒杯石的北面有一个长8米、宽6米、深0.6米的礁落(石坑)。传说在清宣统年间,有一条大鲨鱼潮涨时在此片礁面上穿游,当它发现这个石坑后非常喜欢,直到退潮后大鲨鱼还恋恋不舍地横卧在这个礁落中摇头摆尾,后来当地人称这个礁落为“鲨鱼落”。莺歌海海湾还有一段特殊的亲水礁岩,它是锦绣龙虾群生活栖息的地方,莺歌海渔民称之为“龙虾盘石”。</p> <p class="ql-block">莺歌海渔民从大海的浪涛中走来,在大海的浪尖上摔打,磨练出一种粗犷性格。长期与大海相处的日子里,莺歌海渔民不但掌握捕鱼和航海的技术,与此同时也形成了许许多多与“渔”有关的生活习俗,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使之成为独特的渔耕文化。莺歌海的渔耕文化包含着莺歌海人在渔业生产中独创出来的渔具渔法,有在神奇耕作技巧中总结出来的潮汐流水表、海底打桩、海底割根等方法,还有在贸易经商中绘制出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图、水程志录。他们还有在渔事礼仪中推崇的祭船、喊彩、祀海神、谢妈祖的活动等等。</p> <p class="ql-block">海鲜美食是莺歌海人原汁原味的祖宗菜肴,特别是渔船上活水煮活鱼更加可口滋补,当地一直流传着一句谚言“长白山的人参汤不如莺歌海的鲜鱼汤”。莺歌海人粗犷、豪放、好客,无论是重大节日,还是婚寿喜庆,均要设宴款待亲朋邻里,主菜当然是海鲜。莺歌海的海鲜美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莺歌海还是海南,乃至中国最漂亮看落日余晖地方,在这里坐在岸边,听海浪冲刷拍打沙滩礁石,看过往的大小船只走近又走远,还有缓缓西沉的太阳,太美好了……。</p> <p class="ql-block">莺歌海又可以见到“牛车海运”即用牛车从海里运渔获及渔网的独特人文景观,全国唯一。</p> <p class="ql-block">莺歌海渔村经常风大浪涌,又没有停靠的渔港,所以船位吃水深,不能靠近岸,智慧的莺歌海渔民,想出一个轻减人力的运输工具……牛车海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