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告别捷克的克鲁姆洛夫城堡,午饭后,驱车218公里到达奥地利的萨尔茨堡。</p> 萨尔茨堡位于奥地利的西部,地处阿尔卑斯山北麓,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45年萨尔茨堡获得城市自治权。5世纪建成了第一座修道院圣彼得修道院。萨尔茨堡德语意为“盐堡”,因产盐而于696年由圣·鲁佩特建城,用于开展富有"白色黄金"之称的盐贸易。699年巴伐利亚公爵将萨尔茨堡这座古罗马城市献给了萨尔茨堡的第一任主教鲁佩特,以便主教在这块土地上传教,并将新建的圣彼得修道院作为他的住所,鲁佩特成为圣彼得修道院的第一位院长,此后他也成为了萨尔茨堡的主保圣人。739年萨尔茨堡成为主教的驻地,774年萨尔茨堡大教堂第一次落成。798年4月20日,应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的请求,教宗利奥三世将萨尔茨堡升格为大主教的驻地,管辖几乎整个老巴伐利亚地区,即下巴伐利亚、上巴伐利亚、上普法尔茨和如今奥地利的大部分地区。此后萨尔茨堡先后曾是属于东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15世纪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地。 为了同巴伐利亚争夺着盐和关税,沃尔夫·迪特里希在1611年授意占据了巴伐利亚的贝希特斯加登,而巴伐利亚随即占据萨尔茨堡,并决定让霍亨埃姆斯的马尔库斯·西蒂库斯接替沃尔夫·迪特里希,他在1628年完成了保留至今的大教堂。马尔库斯·西蒂库斯的继任者洛德龙的帕里斯伯爵在三十年战争中采取了明智和谨慎的政治中立策略,使得萨尔茨堡免受战火之苦,与埃贝哈德二世共享“萨尔茨堡之父”(Vater des Vaterlandes)的称号。大主教作为宗教的最高权利掌握着国家的统治权,直到1803年被作为赔偿割让了弗朗茨二世的兄弟托斯卡纳大公斐迪南三世。1805年,奥地利人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失利,泰罗尔被割让给巴伐利亚,作为交换,萨尔茨堡划归奥地利。1809年,奥地利再次失利,萨尔茨堡被移交给了巴伐利亚。1816年,拿破仑战败,萨尔茨堡归还给奥地利。自此,萨尔茨堡成为了奥地利的一个州。这种既是侯爵又是大主教的统治形式将萨尔茨堡变成了宗教和文化中心。许多世纪以来萨尔茨堡一直保持着繁荣与昌盛,是奥地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是奥地利继维也纳、格拉茨和林茨之后的第四大城市,有着众多城堡、宫殿及教堂,城市建筑风格以巴洛克为主。阿尔卑斯山的秀丽风光与丰富多采的建筑艺术浑然一体,使萨尔茨堡被誉为世界美丽城市之一,其老城区于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p class="ql-block"> 萨尔茨堡要塞是萨尔茨堡市的标志,屹立于老城区僧侣山南端的悬崖上。萨尔茨堡要塞是为了抵御巴伐利亚的侵略由大主教格布哈德从1077年开始建造的,但他并没有亲眼见到要塞的完工,由于格布哈德在1076年的继任权斗争中站在教宗的一边,又曾支持对立国王施瓦本的鲁道夫,因为不忠实于亨利四世,这位大主教在斗争结束后被驱逐,而由亨利四世任命了一位对立大主教。最终是由格布哈德的继任者们完成了萨尔茨堡要塞的工程。经历代主教的不断扩建,形成了一个长250米,宽150米的庞大城堡,四周是又高又厚的城墙,是"建成以来从未被攻破的要塞",也是中欧现存最大的中世纪城堡。要塞的缆车系统是世界上最早的缆车之一,建于公元1515年。1982年,缆车修建成为进出要塞的主要交通工具,萨尔茨堡要塞如今已成为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馆内展示了要塞各个阶段的演变历史,以及一些兵器、乐器和木偶等收藏品。</p> <p class="ql-block"> 萨尔茨堡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是欧洲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的出生地,也是著名指挥家卡拉扬的故乡。萨尔茨堡大教堂一侧的广场被命名为“卡拉扬广场”。广场上的大金球顶站着一位男人,据说就是卡拉扬。金球下方有一个很大的棋盘。</p> <br> 萨尔茨堡主教座堂原为萨尔茨堡总主教的驻地,以其雄伟的立面和巨大的圆形屋顶体现了其阿尔卑斯山北侧第一座巴洛克式教堂的风格特征。 从774年最原始的罗曼式教堂,历经一次次的扩建、翻新、大火损毁和重建。1598年的一场大火后,1614年主教马库斯·史提库斯依照桑提诺·索拉力的设计开始重建这座大教堂。1628年,新教堂在巴黎斯·罗德龙主教主持了大教堂的落成仪式。古伊多巴尔德·图恩主教于1660年让乔瓦尼·安东尼奥·达利欧设计修建了大教堂的穹顶。1944年10月16日教堂的圆顶和部分圣坛被盟军轰炸摧毁了,之后又在其原来的结构基础上修葺扩建,直到1959年才整修完毕。 刻在门栅栏上的年代标志“774”“1628”“1959”记录了这三次修葺。 <p class="ql-block"> <br></p> 萨尔茨堡大教堂的前庭。 广场的中央矗立着1766-1771年建造的圣母柱。 萨尔茨堡主教宫殿广场位于主教座堂北边。 广场中央的喷泉是中欧最大的巴洛克式喷泉,1488年就已经存在,喷泉的铸铁柱立于1583年,上面展示的是萨尔茨堡的市徽。685至1687年间修复成八边形喷泉。因为建材是有缝隙的砂岩,为防止冬天下雨结冰后破坏喷泉结构,被围挡起来。 主教宫殿东边的主教宫殿广场是萨尔茨堡旧城区最大的广场,老市场 Alter Markt在13世纪时就是萨尔茨堡中心的贸易市场,这里还举办各种传统活动,冬天有圣诞市集。 博物馆入口 萨尔斯堡博物馆(Salzburg Museum)是奥地利城市萨尔斯堡的博物馆,展示主题是萨尔茨堡及其附近地区的艺术和文化历史。博物馆创建于1834年,2005年博物馆搬入现在的地址。 莫扎特广场位于萨尔茨堡的主教宫殿广场东北侧。 直至1781年莫扎特搬去维也纳之前,他住在现在的莫扎特广场 (Mozartplatz) 附近。 1842年,在他死后51周年的纪念日,Makartplatz广场上的莫扎特雕像落成。据说原计划是在他50周年忌日立雕像,结果在要立雕像的地方出土了一块罗马时代的镶嵌画,这项考古工作耗费了较长时间。 <br> 1997年萨尔茨堡老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塑像前面的地面上的刻字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 被联合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萨尔兹堡老城区,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包含了中古世纪和巴洛克风格两种建筑群的城区。 <div> 老城最著名的建筑是莫扎特的诞生地。粮食街道9号 (Getreidegasse 9) 一栋名为哈格瑙尔之家 (Hagenauer Haus) 的中产阶级公寓楼,这座六层楼房外墙是米黄色的,三、四层楼之间的外墙上嵌有白色艺术字 Mozarts Geburtshaus “莫扎特出生处”,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诞生在楼房里。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位小提琴家,他们一家从1747年至1773年期间在这栋房子的3楼一共住了26年。如今这里已经被改造成了莫扎特博物馆,该博物馆于1880年在国际莫扎特基金 (International Mozarteum Foundation) 的牵头下开办,非常完整地维护了莫扎特在此居住期间的面貌。在拱形大门旁刻有"莫扎特博物馆"几个字,顶端有莫扎特头像浮雕。从1917 年起,这座公寓楼房就作为莫扎特纪念馆对外开放。博物馆的一到三楼能参观莫扎特一家的居住环境,莫扎特小时候用过的小提琴、肖像画、文件和他早期的作曲稿件等。 </div> 萨尔茨河总长225公里,是流经萨尔茨堡,地跨奥地利和德国因河的多瑙河最长和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它另外的一个名字叫盐河。 萨尔茨河上的爱情桥栏杆上挂满了同心锁,恋人们以此宣示和祈祷他们的爱情。 过桥去萨尔茨河对岸的新城区,寻找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米拉贝尔宫。 路过莫扎特居住地 Mozarts Wohnhaus。1773年,莫扎特在去维也纳进行了三次巡演之后名声大噪,位于粮食街道9号哈格瑙尔之家的公寓已不够用于举办社交活动或接待贵族人士,莫扎特全家搬到了当时的舞蹈大师之家 (Tanzmeisterhaus)。该栋建筑属于莫扎特家的朋友洛伦兹·斯波克纳 (Lorenz Spöckner)。1944年10月16日,这栋房子在盟军的空袭中被炸毁了三分之二,1955年国际莫扎特基金会将剩余部分购买下来,并逐步修复成原样。 <div> 米拉贝尔城堡是于1606年由萨尔茨堡总主教沃尔夫.迪特利希·冯·莱特瑙 (Wolf Dietrich von Raitenau) 为他的情人莎乐美·阿尔特 (Salome Alt) 而建造的,取名“阿尔特瑙",由两人名字组成。他们共育有15个孩子,但其中5个早亡。在迪特里希成为萨尔茨堡的主教后,他不断地向罗马的教皇申请赦免他们,以使他能正当娶阿尔特为妻,但他们的关系从未得到罗马的承认。此举在当时也属伤风败俗的,因主教是不能有世俗婚姻的。罗马教皇在1612年将他强行免职并关入要塞囚室一直到死。他的继任者为尽快扫除这个不守教规的大主教留下的痕迹,将宫殿更名为米拉贝尔宫。据说,米拉贝尔是一个起源于意大利的女性名字,由意大利语的“钦佩” (mirabile) 和“美丽” (bella) 两个词在一起组成。</div> 在1690年附近,当时的主教约翰·恩斯特·冯·图恩 (Johann Ernst von Thun) 在城堡的旁边又修建了一个巴洛克花园,其中轴线和萨尔茨堡大教堂、 萨尔茨堡城堡位于一起,构成了一个非常华丽的视觉效果。 米拉贝尔花园,有以希腊神话为主题的雕像、此起彼落的喷泉及花团锦簇的花坛,是电影《音乐之声》中,女主角玛丽带着孩子们欢唱" Do Re Mi "的地方。 现在的米拉贝尔宫,这幢三层浅绿色坡顶的白色楼房,是1818年的一场大火之后重新修建的。其大理石厅曾是大主教的舞会大厅,莫扎特小时候曾在此演出。 曾经的主教宫殿,现在的萨尔茨堡市政厅,被誉为"世界最美的婚礼殿堂"之一,主要用于举办包括婚礼在内的大型会议、颁奖典礼、纪念活动和音乐会等。 宫殿正前方的飞马雕像水池,是1913年由因斯布鲁克名将卡斯帕·格拉斯精心雕刻并安装的,象征着这座城市的音乐与艺术传统。这尊飞马雕像曾在萨尔茨堡教堂附近的广场上陪伴了近三十年,后被迁至米拉贝尔广场,最终在1913年“安家”于米拉贝尔花园。电影《音乐之声》曾在此取景拍摄。 晚上宿奥地利的林茨,次日去"明信片"小镇——哈尔施塔特。 2月14日,情人节。早饭后,驱车百余公里去哈尔施塔特。一路上,圣沃尔夫冈的雪景绵延不断,圣沃尔夫冈湖( Wolfgang see )是萨尔茨卡默古特最有名的湖,周围被茂密的林带、绿地和陡峭的群山环抱,古朴的小镇房屋建筑富有特色。 哈尔施塔特是奥地利的一个村庄,位于阿尔卑斯山东部地区萨尔茨卡默古特,海拔512 米。有丰富的盐矿,历史上这一地区因盐而致富,被称为"世界最古老的盐都"。 <p class="ql-block"> 哈尔施塔特的盐矿开采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末期,凯尔特人在此开采山盐,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盐坑,其盐矿至今已有超过7000年历史。从公元前900年起,哈尔施塔特就开始大规模开采盐矿,曾为维也纳的皇室提供了大量财政收入。盐矿业的发达促进了哈尔施塔特当地经济的繁荣,使其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也吸引了众多浪漫的画家、艺术家、诗人和作曲家,留下了大量优质的建筑和艺术品遗迹。</p> <p class="ql-block"> 哈尔施塔特被誉为"明信片"小镇,是一座在巍巍青山和宝石般的湖泊间伫立的湖畔世遗小镇。以具有哥特式屋顶的天主教堂和细尖塔的清教徒教堂为中心,散布着建于山坡斜面色彩斑斓的住宅、庭院以及花团锦簇的露天咖啡厅。哈尔施塔特于1997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及文化双遗产,也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小镇"。</p> 哈尔施塔特长住居民1200多人,每年却有近80万的世界各地游客。 哈尔施塔特湖湖畔 小镇依山傍湖,土贵如金,埋葬方式特殊。数百年前小镇在逐步修建中已规划好了墓地,但由于镇上的人口渐增多,原规划的墓地不够用了。所以镇上决定,逝去的人入葬10年后,由亲属将其骨骸起出,留下腿骨和颅骨,由专业的纳骨师存入纳骨堂保存。头骨先贴上标签,再艺术性的绘上装饰纹样。 小镇的尖顶教堂。教堂里另有一间密室是纳骨堂。 <br> 集市广场是哈尔施塔特镇内的小型广场,是居民的生活中心。 集市广场正中央是圣灵三位一体雕塑的圣柱和喷泉,周边是各种小礼品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