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赵洪洋</p> <p class="ql-block"> 说起武汉竹雕博物馆,不得不提起它的创建人夏先重先生。夏先生是一名企业家,从事名家竹雕收藏与研究三十余年。2015在武汉<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滩大禹神话园腹地,毗邻晴川阁与黄鹤楼,投资创建</span>武汉竹韵堂竹雕博物馆形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史文化片区</span>。其后又在东西湖马头谭文化遗址公园,设立竹韵堂竹雕博物馆。以明清竹雕文玩为主题,收藏涵盖笔筒、臂搁、砚台、根雕摆件、竹编等类别,总数超2000件,其中不乏明清名家作品,如“朱小松款仙人乘槎”“清溪山人款栖霞仙馆图竹笔筒”等镇馆之宝。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是国内首个私人竹雕专题博物馆,藏品数量与专业性均居全国之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东西湖马头谭文化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公园里林木翠绿,花红柳绿,清风送爽,湖光倒影,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竹是岁寒三友之一,其天生秉性为人称道,文人墨客无不倾慕于前。生前已有节,冲高尚心虚,弯而不折,挺而不僵是其品格。白居易一生爱竹,他的住处都种有竹子,“潇洒城东楼,绕楼多修竹”。苏轼认为竹子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把它提升到人的品味,“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郑板桥终生痴迷于竹,从植竹到画竹,他的名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表达了对竹子坚韧品格的赞美。竹子还有它柔顺、矫美、清凉爽心的一面,“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是杜甫对翠绿竹的赞美之声。</p><p class="ql-block"> 竹子有为人赞颂的品格,是广为家用的材质,取其雕琢成为工艺精湛的艺术品,很有观瞻价值。下面让我们走进东西湖马头谭文化遗址公园竹韵堂竹雕博物馆,欣赏竹雕之美。</p> <p class="ql-block">竹韵堂大门和古风建筑群落</p> <p class="ql-block">馆主夏先生在给参观者讲解竹雕文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展厅里,一件件明清时代的竹雕精品静静地陈列在玻璃柜中。竹块不过盈尺,却雕琢着层峦叠嶂、流水人家,更有文人雅士徜徉其间。透过放大镜细观,可见山石纹理清晰,人物神态生动,连衣袂褶皱都纤毫毕现。这些作品,历经数百年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着温润的光泽,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审美追求与精神境界。刀锋上的千年绝唱,竹雕艺术中的文人精神与生命美学。</p><p class="ql-block"> 竹雕艺术自唐宋萌芽,至明清达到鼎盛。文人雅士们在这方寸之间,找到了寄托情怀的载体。他们以刀代笔,将胸中丘壑倾注于竹节之上。朱松邻、朱小松、濮仲谦等大家,不仅精于雕刻技艺,更深谙诗文书画,他们将文人画的意境融入竹雕创作,开创了"文人竹雕"的艺术流派。</p><p class="ql-block">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山水、花鸟、人物等传统题材,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其中蕴含的文人意趣。一件笔筒可能雕刻着"竹林七贤"的典故,一个香炉或许描绘着"兰亭雅集"的场景,一个提篮,刻印出五谷丰登、玉树花魁。这些作品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是文人精神的物化呈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竹雕艺术与文人生活密不可分。书房案头,竹雕笔筒、臂搁、砚屏等文房清供,既是实用之物,又是审美对象。文人雅士在把玩这些器物时,既能感受其形式之美,又能体味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竹材的选择与处理是一门精深的学问。雕刻家们深谙竹性,懂得如何根据竹节的长短、粗细、纹理来设计作品。他们尊重竹材的自然形态,追求"因材施艺"的境界。一件上乘的竹雕作品,往往能巧妙利用竹节的天然形态,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 竹雕技艺的精髓在于"以少胜多"。雕刻家们运用深浅浮雕、镂雕、留青等多种技法,在有限的竹材上创造出无限的空间感。他们懂得留白的艺术,知道如何以最简洁的刀法表现最丰富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竹材的天然纹理与雕刻家的艺术创造相得益彰。竹节的自然起伏成为山峦,竹纹的疏密变化化作水波,这种巧妙的结合,展现了东方艺术"师法自然"的美学追求。</p> <p class="ql-block"> 镇馆之宝 作品以“仙人乘槎”为主题,源自古代传说,仙人乘木筏渡天河,寓意吉祥长寿,题材罕见,极具艺术价值。作品采用立体圆雕,仙人、木筏、波浪等元素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动感十足。朱小松以刀代笔,线条流畅,仙人神态飘逸,衣纹自然,波浪翻滚,细节处理细腻,展现了高超的技艺。</p><p class="ql-block"> 朱小松作品存世稀少,此件保存完好,题材罕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p> <p class="ql-block"> 这两件钟馗头像,栩栩如生,把钟馗那种嫉恶如仇的神态勾画的维妙维俏。</p> <p class="ql-block">竹丝画:以竹为笔,绘就大千世界</p><p class="ql-block"> 一门以竹为笔的艺术,将竹子的柔韧与艺术的灵动完美结合。匠人以刀为笔,以竹为墨,将竹子劈成细如发丝的竹丝,再经过染色、编织、粘贴等工序,在画布上勾勒出山水、花鸟、人物的神韵。竹丝画起源于民间,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匠人们将竹丝编织技艺与绘画艺术相结合,创造出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竹丝画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需要经过选竹、劈丝、染色、编织、粘贴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求匠人具备精湛的技艺和极大的耐心。</p><p class="ql-block"> 竹丝画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竹丝的天然色泽和纹理,赋予了画作独特的质感和层次感。匠人们通过竹丝的粗细、疏密、颜色的深浅变化,表现出山水的气势磅礴、花鸟的灵动活泼、人物的神韵风采。竹丝画既有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之美,又具有独特的工艺之美。</p><p class="ql-block"> 竹丝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竹丝画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成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收藏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参观将要结束之时,忽然诗意迸发,脱口而出:</p> <p class="ql-block">《竹雕》</p><p class="ql-block">巧手雕竹韵,匠心化神奇。</p><p class="ql-block">刀锋游走处,万象尽生机。</p><p class="ql-block">山水藏幽意,花鸟展灵姿。</p><p class="ql-block">千年传技艺,美誉满华夷。</p> <p class="ql-block"> 竹雕艺术的现代价值不仅在于其审美功能,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追求。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手工制作的温度、自然材料的质感、传统文化的底蕴,恰恰是治愈现代人精神焦虑的一剂良方。</p><p class="ql-block">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竹雕艺术犹如一条绵延千年的文化长河。它承载着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记录着传统美学的演变轨迹。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艺术形式来安顿心灵,传承文化。让刀锋继续在竹节上起舞,让千年的绝唱永远回荡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