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爬过了“客家神山”,逛过了客家古村落,“上山下乡”之后该“进城”了。长汀古城又称汀州古城,地处武夷山脉南麓,南与广东近邻,西与江西接壤,为闽粤赣三省的古道枢纽和边陲要冲,被称为“福建西大门”。长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久负盛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设置汀州,是唐代福建著名的五大州之一。至宋代,汀州府与省内其他七府构成了享誉海内外的福建八闽。从唐代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间,汀州一直是历朝历代州、郡、路、府的治所,是闽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唐宋元明清皆谓金瓯重镇,州郡路府县均称华夏名城”之盛赞。</p><p class="ql-block"> 长汀是客家人的发祥地和集散地。自晋代永嘉之乱以后,客家先民怀揣中原文明、衣冠南渡,筚路蓝缕,万里南迁。其中一部分进入闽粤赣边繁衍生息,将中原优秀文化带到闽山汀水,在客家母亲河的滋润下,与原住民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为客家先民,经过漫长的融合发展,客家先民逐渐人口、经济和文化上占据优势,形成了中华汉民族的客家民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俗、服饰、建筑、风土和饮食文化,世世沿袭、代代传承,并从长汀走向五湖四海,创造了极其辉煌的业绩。汀州是客家民系的最后形成地和客家文化的策源中心之一,是客家人走向世界的重要起点,在千年客家文明史上有着及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名副其实的客家祖地。因古代汀州作为第一个府治行政机关而存在,所辖八县均是福建省的纯客家县,故汀州城被海内外客家人称为“客家首府”、汀江也被誉为“客家母亲河”。至今,仍有许多海内外客家知名人士慕名而来寻根谒祖。</p> <p class="ql-block"> 2月28日,今天去长汀。龙岩到长汀有高铁,车程50分钟左右,很方便。上午也不必起大早,坐九点多的高铁去长汀。长汀高铁站有公交车(3路)到古城中心,我们在三元阁下车,不用过马路,长汀博物馆就在旁边,于是就先进博物馆参观。</p><p class="ql-block"> 长汀县博物馆原为长汀县革命纪念馆,1983年更名为长汀县博物馆,是福建省最早成立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设于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内。走进博物馆大门,上台阶,迎面是“汀州试院旧址”。汀州试院始建于宋代,是汀州禁军署址,元代为汀州卫署旧址,明清两代辟为汀州试院,是汀州所辖八县科举应试考秀才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试院的前面有两棵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古柏树,树高约12米,树干粗大,古柏植于唐代,已有1200多岁了,树龄正好是汀州城同年,是汀州古城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汀州试院占地一万余平方米,正中的大厅是试院的大堂,两边复原的房屋就是原来考试的号房,大堂后面的房屋是学使和募客以及监考人员住宿的场所。建筑古朴、环境清雅,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三月十八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此隆重召开,中共福建省委、团省委和工农群众团体共100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派代表任弼时出席并指导大会,张鼎丞主持大会。大会通过了《土地问题》《实行劳动法令》等一系列重要决议和宣言,正式宣告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现在大厅复原陈列当年大会会场。</p> <p class="ql-block">试院两侧分别是汀州客家博物馆和长汀革命历史陈列展览。汀州客家博物馆展示汀州客家历史渊源,客家文化,长汀的人文景观、非遗传承等等。</p> <p class="ql-block">长汀革命历史陈列展览在各旧址均设有复原陈列、专题展览及辅助展览,展出各类革命文物,苏区、红军等革命历史方面的珍贵图片。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作为福建苏区首府和中共苏区经济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红军故乡”。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叶剑英等中共领袖、开国元勋都曾在这片青山绿水间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在革命博物馆的最尽头,有一间小屋曾是1935年5月关押过瞿秋白的地方。当年瞿秋白正是在长汀遇害。</p> <p class="ql-block">从博物馆出来,过马路就是三元阁。三元阁实际是汀州古城墙的城门楼之一。城楼为重檐歇山式两层楼阁,底层面阔三间。据史书记载:唐大历四年(769年),长汀县迁白石村,迁州之始,刺史陈剑令“筑土为城”,三元阁就是当时所建。宋治平三年(1066年),汀州太守刘均对汀州城墙进行了扩建,挖护城河,并为州城开辟:颁条、鄞江、通远、兴贤、济川、秋成六道城门,当时的鄞江门就是现在的“三元阁”。明洪武四年(1371年),汀州卫指挥王珪筑窑烧砖,州土城全包于砖石,并把“鄞江门”改为“广储门”。崇帧六年(1630年)“广储门”改名“三元阁”。</p> <p class="ql-block"> 时间已近正午,三元阁周边吃饭的店铺很多,韦先生说不用吃太饱,说不定一会儿还要吃别的小吃。真是难得!韦先生一向米饭为王,不吃米饭就感觉“吃不饱”的,现在也会“留点肚子吃小吃”了。简单吃过中饭,准备去看卧龙书院,手机上一查地图,离此才几百米远,不必坐车了,穿过三元阁后面的南大街慢慢走过去。</p> <p class="ql-block">南大街据说是唐宋古街,曾是乡绅大户聚居之所,店铺、民居、古祠堂沿街而立。当然,虽然是“古街”,现在街边建筑肯定不是古代的了。今天气温升高了,正午阳光下竟有几分初夏的感觉,按理说南大街应该是“步行街”,但街上行人很少,走在街上却“胆战心惊”,因为不时有电瓶车、摩托车从身边呼啸而过。</p> <p class="ql-block"> 卧龙书院始建于南宋邵定年间(1228~1233年),是汀州历史最悠久的书院,杨时、朱熹、杨方、王阳明等历代大儒都曾在此讲学。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汀州籍士人取得进士功名的有309位,取得举人功名的有1752位。南宋时期修撰的地方志《临汀志》记载:“卧龙书院,清堂之左,旧名卧龙堂。”旧址在汀州府治内,因背靠卧龙山而得名,同时也寓意书院的学子们像卧龙一样学业有成后蓄势腾飞。但是斗转星移,时代变迁,书院湮灭在纷飞战火中。大约十年前,长汀县政府易址重建了卧龙书院。新书院占地面积约20亩,总建筑面积67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取址在三元阁以南,汀州城的中轴线上,与北面的汀州试院遥相呼应。由文昌阁、藏经楼、讲坛、求真馆、龙学馆五座主体建筑组成。遵从书院规制并江南园林格局,形成一轴二区三庭院的布局,并引入西溪活水环绕其间,周边佩以亭台、流水、连廊等园林景观,成为长汀新的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卧龙书院设东、西、南三门,正门在南,翘角斗拱、气势磅礴,入门青砖照壁“进德”二字跃然而出。进德修业,求学的首要目的是增进品德,这是书院“校训”,亦为办学宗旨。</p> <p class="ql-block">照壁之后,是“讲坛”,见厅中天子壁朱熹题字“明伦”复匾。匾下是“万世师表”孔子的巨幅画像。昔日杨时、朱熹等大家到汀州讲学,各家学派在此传学交流,王阳明、宋慈在书院留下足迹。讲坛天井里重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建筑哲学理论。</p> <p class="ql-block">出“讲坛”西侧门,步入长廊,廊旁辛夷花开正艳。</p> <p class="ql-block">过长廊入”藏经楼”。“藏经楼”门外对联书云:满腹读书举头莫负汀江月</p><p class="ql-block"> 两肩家国心底常掀翰海潮</p><p class="ql-block">楼内古柱上均挂书法名家名联,正厅展示着汀州有关历史资料和文献著作,杨成武、傅连暲、涂通今等孝廉人物故事,左厢房陈设非遗剪纸实物,右厢房是形态各异的天然奇石。书香气息浓厚、丰富内涵。</p> <p class="ql-block">出”藏经楼”沿回廊绕过池塘往南,“龙学馆”伫立眼前。2013年11月28日,成龙亲自去参加了长汀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启动仪式,并且宣布,他把自己收藏多年的徽派古建筑无偿捐赠给了长汀县。而这座古建筑就是现在位于卧龙书院内的龙学馆。它以卯榫结构为主,由木匠们将远道运来的木构件按着图纸重新拼装而成。馆里展示了成龙在影视领域的成就以及他与长汀的深厚渊源。</p> <p class="ql-block">出“龙学馆”往东走过照壁到“求真馆”。王阳明曾到闽地弘道讲学,将“致良知”的种子播撒在客家首府,引导客家人不断向上、向善。陈剑迁州,汀州日繁,民皆德之。求真馆则以王阳明心学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为主题,结合卧龙书院弘道讲学的历史背景,设置了特色展馆。同时,这里设有汀州刺史陈剑研究专题馆,让人对汀州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知行合一,求真务实,是客家人代代相传的人生信条。</p> <p class="ql-block">“求真馆”北面是个广场,广场西边是个戏台,,连着长廊和“卷云亭”。</p> <p class="ql-block">再往东,是书院里面最高的建筑文昌阁,一楼供奉万世师表孔子像,二楼文昌帝君兴文运,三楼魁星提笔点状元。雕梁画栋、精致恢弘。文昌阁是长汀重文重学的体现,读书人追求功名的重要地方,常有游人驻足瞻仰,虔诚祷告,祈福寄愿。</p> <p class="ql-block">出了卧龙书院,去寻文庙。汀州文庙,又称孔庙,汀州府学,建于宋绍兴三年(1133年),是汀属八县推崇儒教的重要场所。汀州文庙历史上曾经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但是文庙许多附属建筑由于历史原因移作他用,现在保留了棂星门、泮池、拱桥、戳门、东庑西庑和大成殿等主要建筑。文庙正在围栏修缮,不过还可以进去参观。参观过许多地方的文庙,现在的汀州文庙似乎乏善可陈。所以我都没拍照。</p> <p class="ql-block">从文庙走到东大街,路过一个小巷口,见有个“报恩寺”,走近一看,在施工,而且看起来不像古迹,是新建的,于是就没进去。又走到几步到了老古井巷口的福音医院旧址,这里原是英国人创办的教会医院。大革命时期由傅连暲任院长,医治过许多“八一”起义部队官兵。土地革命时期,成为第一所红军医院,毛泽东多次在这里养病,并在福音医院休养所起草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著作。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初,福音医院迁往江西瑞金,改为“中央红色医院”。但是现在医院旧址大门紧闭,韦先生近前一看,原来人家中午休息,下午两点半才开门。现在才两点钟。估计附近的辛耕别墅(1929年毛泽东、朱德、陈毅都在此住过)也是要“午休”的,所以我们就没去。直接沿东大街往前走,去看木工传习所。</p> <p class="ql-block">木工传习所,全称应该是中国客家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习所木工馆。长汀客家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中的土木工程,不仅秉承了汉族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式,同时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濒临灭绝。为更好传承和发展长汀客家历史文脉,2022年,长汀县利用当地四大历史街区之一的东大街73号闲置公产房,创建了国内首个客家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习所木工馆。该馆围绕打造“中国客家地区唯一、福建省首座传统客家建筑营造技艺微型博物馆、传习所、体验馆”的目标,以“记忆、传承、发展、欢乐”为宗旨,汇聚客家长汀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木工行业的精华。著名作家和民俗学家冯骥才亲笔题写馆名。</p> <p class="ql-block">馆内展示分十个篇章,以人性化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中的展览展示、科普教育、教学研习、名匠引领、同行交流、师徒结对、多元化的体验娱乐项目和全年不间断的非遗文化活动等,呈现客家传统文化盛宴。</p> <p class="ql-block">“九厅十八井”是客家民居的几种典型代表(围屋、土楼、围龙屋、九厅十八井、碉楼)之一昨天我们在培田古村见过。现在木工馆里有木制模型展示。</p> <p class="ql-block"> 从木工馆沿东大街继续走几步,就是汀州古城墙朝天门。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汀州,为唐代福建著名的五大州之一;至宋代街市逐步形成,大规模的街市形成于明清时代。长汀古城墙始建于唐大历四年(769年),“枕山临溪为城”,明清时期,汀州古城墙总长为4千多米,设有十座城门,它从卧龙山顶金沙寺两翼沿山势逶迤而下,东沿汀江逶迤,南沿西溪河蜿蜒,环抱全城,交汇于汀江河畔。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水”的独特格局。又恰似一串佛珠挂在观音脖子上,形成罕见的“佛挂珠”景观。</p> <p class="ql-block">但是20世纪80年代,汀州城墙仅剩1000多米,岌岌可危。最近二三十年又逐渐修复,所以我现在看到汀州的城墙多数像是新的。现在修复完好的城墙近3000米,将朝天门、五通门、惠吉门、宝珠门联结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十座城门现在还存七座,朝天门是其中之一。朝天门又名兴贤门,俗称东门。唐大历年间建,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扩建,城楼面宽17.63米,进深12.26米,高8.5米。相传明朝时,孙中山的祖先孙友松就是从朝天门走出,在朝拜妈祖后,从朝圣码头登船,举家顺汀江而下,搬迁到广东,敷衍十八代诞生民国之父孙中山。故朝天门有了紫气东来出天子的传说,又称天子门。哈哈,连离开了长汀十八代之后的子孙都能扯上关系,服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朝天门爬上城墙,城墙太新没意思,太阳又晒得厉害比较热,所以走了一小段就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在城楼上就听见城墙人声鼎沸,好像在唱戏。出得城门一看,果然,汀江边聚拢一大群人都坐在塑料方凳上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地观看演出,人群中心有演员带着耳麦歌唱的、舞蹈的、奏乐的一应俱全,热闹非凡。当然,演员和观众都清一色的老年人。唱的是戏还是客家山歌我也分不清,反正是一个字都听不懂。</p> <p class="ql-block">朝天门外有个天后宫,也就是妈祖庙。正好走得有点累了,天后宫有不少供人休息的长凳,于是进去休息一下,顺便参观天后宫。天后宫正面是高大恢宏的石牌楼,中门两边分别镶嵌着“龙凤呈样”等四块大型壁雕。门联为“天纪神力海不扬波稳渡慈航登彼岸,圣母恩德民皆乐生遍传显绩降人尸”,门楣“后德配天”上方石斗拱托起的盾额刻着“天后宫”三个金色大字。左右边门额楣分别镜刻“河清”、“海宴”。汀州天后宫始建于南宋绍定年间,原名“三圣纪宫”,宋《临汀志》载:“三圣纪宫在长汀县南富文坊,及潮州祖庙(天纪庙)。……今州县吏运盐纲必祝祷焉。天后宫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由山门、朗门、戏台、钟鼓楼、水阁楼、前殿、正殿、后殿及圣母间组成。进门后两边门中间是戏台;左、右两边分别是钟楼和鼓楼。两廊中间的空坪布局别致,前段石板墁地一尘不染。后段红花绿树交相辉映,双龟驮碎静卧左右。沿廊拾级而上的是前殿,殿前二边望柱凭栏,两厢供奉财神老爷,花公花母塑像。前殿靠天井处置放巨形供桌。据说在前殿的供桌上可上供荤菜(正殿则不能)。因为妈祖是海上女神,区别于佛,有时可供荤菜。供桌后面是天井,天井两廊玻璃框内有风、雨、雷、电等十二神将塑像,他们各执兵器威风凛凛。十二神像廊再上几级台阶便是正殿,为抬梁式建筑,跨度较大,与前殿相似,二根石柱上的缠龙初栩栩如生,双层如意斗拱承托的五凤楼与前殿五凤楼形成递进层次。妈祖塑像安放正殿中央,容颜慈祥,金线锦绣龙袍、银质镂刻凤冠霞帔,正是“戴玄冠兮出琳房,玉鸾佩兮云锦裳”,十分华贵端庄。这尊神像已有近400年历史。3600盏旋转式长年光明灯,使大殿明亮庄严。后殿叫“积庆殿”,供奉着妈祖父亲林愿、母亲王氏塑像。积庆殿右边是圣母间。锦被绣枕、龙床梳妆台、红木桌椅、油漆木地板,布置得古朴典雅,充满闺阁氛围。整座汀州天后宫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台湾台中龙天宫曾于1997年来到长汀,恭迎汀州妈祖分灵渡台供奉,并尊汀州天后宫为祖庙。天后是清康熙帝给妈祖的封号,是闻名世界的女海神。但汀州无海,为何建有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p> <p class="ql-block"> 汀州位于闽、粤、赣三省文界的山谷之中,周围丛山环绕交通极为不便。宋理宗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汀州知州李华、长汀县令宋慈,为“更运潮盐“才开辟了汀江航运,使本地盛产的土纸、药材、木材和农产品得以对外交流。但是,这条汀江却是河道狭窄迁回曲折,滩多水急船运多有不便,经常出现触礁翻船事故。“盈盈江水向南流,铁铸峭公纸作舟;三百滩头风浪恶,鹤鸽声里下潮州。”汀江上行船的人们在潮州了解到妈祖能保护海上及江河航运的安全,适合自己遇到急流险滩、风波不测时,希望安全回归的心情。于是接受了妈祖信仰并于南宋理宗嘉熙(公元1237一1240)年间,依照潮州妈祖庙的样式创建了“三圣妃宫“供奉妈祖三圣妃”,因为宋宁宗庆元四年(公元1189年)封妈祖为“灵惠助顺妃”宋宁宗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又封妈祖为“灵惠助顺显卫英烈妃”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再封妈祖为“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所以,被尊称为“三圣妃”立庙奉祀。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汀州“三圣妃宫”改为“天妃宫”。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妈祖被晋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后”汀州的“天妃宫”,随之也改为“天后宫”。每年春秋二祭。正是妈祖信仰产生的力量鼓舞下汀江航运发达,他们将大量土特产运到潮汕以至出口东南亚各国,再将盐、海产、布匹百货运回汀州,使汀江的船只出现“上三千,下八百”的繁荣局面,汀州经济快速发展成为闽粤赣客家“金三角”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人口随之骤增,宋人的诗里汀州已是“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烟锁济川桥”。而发达的汀江航运也使汀州客家人能以走向粤、台、港、澳,走向世界五大洲。但是汀州天后宫毁于“文革”的十年浩劫之中。1994年长汀县成立了“汀州天后宫文物古迹修复协会”,用了九年的功夫才依照清道光年间重建的样式,基本修复了天后宫的主要建筑。</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天后宫,继续沿东大街前行,去看八喜馆和大夫第。东大街尽头是太平桥,是一座石拱桥,这座桥梁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全长78.8米,造型典雅、古朴,翘角飞檐,犹如双龙飞渡汀江之上。2013年,长汀在“一江两岸”工程中,为太平桥两侧人行道建起了屋廊,使太平桥成为双廊桥。</p> <p class="ql-block"> 桥头有座兴贤坊,是一座木结构的亭子,沉稳坚固且精雕细刻,整个建筑如同一尊木制艺术品。亭下有不少当地居民在此休闲娱乐。兴贤坊与文庙有密切关系,各地文庙所在的街市常被称为“兴贤坊”。王安石在变法之前写过一篇题为《兴贤》的文章为后来的改革造势。宋人“兴贤”理念深入人心,轰轰烈烈地兴学办教——建文庙、办书院、兴儒学。于是,各地文庙左边或前面立“兴贤”门牌坊,成为规制,而文庙所在的街市,便被称为“兴贤坊”。全国各地涌现出许许多多以“兴贤”为名的街坊、建筑、书院等等。如,南宋《临汀志》、清代《汀州府志》记载:汀州府的武平县、宁化县都有“兴贤坊”;归化县有兴贤街,并且位置“在儒学门东”,县东还有“兴贤里”;长汀有“兴贤庄”。宋治平三年,太守刘均拓宽汀州府城,设六个门,东北门名为“兴贤”。兴贤门内外先后曾为汀州府、长汀县两级的儒学所在地。明代《八闽通志》记载,福建地区有20来个县有“兴贤坊”街市,并且位置大都“在旧儒学东”“在旧儒学南”等。同样,对文庙(儒学、府学)的地理注释为“在兴贤坊”等,如福州府学在城南兴贤坊,长乐文庙在城关十洋街兴贤坊等。而朱熹在武夷山生活、讲学数十年,讲学的地点就在兴贤书院。因此,兴贤坊往往承载着一城、一地的千年文化记忆,诚所谓“斯文在兹,文脉所系”。</p> <p class="ql-block">八喜馆的入口就在兴贤坊旁。八喜馆和大夫第是联票经营的,先参观八喜馆,然后从八喜馆的后门才能进入大夫第。</p> <p class="ql-block">八喜馆是个客家民俗馆,为三层半的传统客家跑马楼,建筑布局巧妙,采用四合院式的围屋设计,二、三楼设有回廊,游客可以沿内走廊环游一周。一楼为非遗文化表演区和历史名人书画汀州展示区,二、三楼为八喜静态展示和动态体验区,四楼涵盖数字化互动体验区,动漫与实景相融汇贯穿。</p> <p class="ql-block">门前是奔流不息的客家母亲河——汀江,宅后为长汀四大历史古街区之一的东大街,向北可见太平双廊桥长廊锁江之姿,向南可观大夫第和远处的泰安古桥飞架东西之状,是汀州古城“一江两岸”历史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馆内展示陈列内容生动有趣,包括花烛、添丁、成人、立灶、乔迁、金榜题名、寿诞、丰收等客家人生八大喜事,故名“八喜馆”。同时,还精心挑选出最具汀州客家特色的闹春田、百壶宴、刻纸龙灯、迎花灯、走古事等民俗活动介绍,展现长汀独具特色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喜馆”浓缩了汀州客家人文精华,是汀州客家人生活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 “大夫第”是古代中国高级官吏修建府邸的一种通称,一般是指文职官员的私宅,就是士大夫的门第。汀州“大夫第”原为清朝进士伊秉绶的府邸,伊秉绶是汀州宁化人,自称“伊汀州”,并师从著名书法家刘墉。现在的“大夫第”并非原来的古迹,而是投资一千万元,于2014年完成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大夫第”占地600平方米,坐西朝东,按照客家背山面水的传统布局,面朝汀江,背靠卧龙山,两层砖木结构的客家厅堂式建筑,采用中轴对称式结构。</p> <p class="ql-block">大门进入后依次为屏风、正厅、左右厢房和横房,二楼设有回廊。门楼面向东北,入户三步台阶寓意“财不外流,出门步步高升”。屋顶由1600多个斗拱组成,形如凤凰展翅,被称为“五凤楼”。</p> <p class="ql-block">“大夫第”以其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闻名,从墙角到屋顶,从大门到窗户,整座“大夫第”内汇聚了汀州客家建筑最经典、最精彩的元素,随处可见精致的木雕、石雕、砖雕和灰塑,每一处雕刻都栩栩如生。例如,窗户上的雕花演绎着诸葛亮的空城计,左右厢房的木梁上有《二十四孝》等传统故事。被前来考察的古建专家称为“八闽第一雕花楼”。</p> <p class="ql-block">府邸内还保留了众多名人题写的楹联牌匾,二楼门楣上悬挂着“秀起汀水”匾额,由清朝乾隆年间进士伊秉绶题写。正厅悬挂“居廉让间”匾额,体现了清正廉明、谦逊礼让的文化内涵。二楼有一块“极婺联辉”匾额,寓意一对70岁以上的夫妇白头偕老,共同做寿。“极”代表男寿星,“婺”代表女寿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长寿和家庭和谐的祝愿。展现了客家的儒学传统和家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从天后宫到八喜馆到大夫第,给我的印象是客家人的审美偏好繁复,层层叠叠、花花绿绿,让人眼花缭乱,好像不繁复不足以体现地位的尊贵、生活的富足和工匠营造技艺的高超。</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大夫第”,折回朝天门方向,本打算沿汀江漫步走向济川门,谁知汀江远观尚可,近前不能看,岸上水里都脏兮兮,若是夏天,估计气味和蚊虫够呛。</p> <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离开江边,走小街小巷,巷子狭窄,民居杂乱无章,也许这才是老城真正的“人间烟火”。过一戏台,继续走见到一个上写“涌金”二字的小门洞,进入“涌金门”沿乌石巷上乌石山,经三太师庙到达“云骧阁”。</p> <p class="ql-block">云骧阁始建于唐大历年间,占地面积852平方米,砖木结构,两层双檐楼阁建筑,历经多次重建和修葺。楼底大殿横额书“云骧阁”三字。庭院幽雅,树木荫蔽。两尊巨石狰狞雄踞于阁前,阁下怪石嶙峋各具其状。</p> <p class="ql-block">据《临汀志》载(云骧阁):“接龙山,瞰龙潭,恍若滕王阁,为鄞江杰观。”关于“云骧阁”的名称来历,比较有意思。云骧阁始自李唐大历,从宋代起辟为风景区。初名为“清阴”,意为树木荫翳,环境清幽。后来有人嫌这名称太阴冷,改为“集景”,意为奇石、幽洞、碧水、茂林集于一处。到宋绍兴年间,刘乔认为“集景”失之笼统而无特色,以此景区地势临江,高耸入云,若从龙潭仰首观瞻,只见飞阁临云,宛如骏马腾空,凌空追月,故改名“云骧”。后来郡守吴南老认为“云骧”仅以状命名,未体现景物清幽的特点,又改名为“双清”,意为清风清月为其特色。至绍定郡守陈映又认为“双清”太俗,不如“云骧”。于是便亲书“云骧”两字刻于石上,有定名于石不容更改之意。后来又有人认为“云骧”美中不足,“双清”含意不清,便来个调和,取名“云骧风月”。“云骧风月”是古汀州八景之一,所谓“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烟锁济川桥”即为——“云骧风月”。</p> <p class="ql-block">1929年3月中旬在红四军前委和长汀县委的领导下,在这里召开了工会农会各组织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闽西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下设军事、宣传、财政等部。这是红军下井冈山以来,在闽西、赣南成立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p> <p class="ql-block"> 下了乌石山,很快就到了济川门。济川门应该始建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位于汀州府东面,汀江西岸,南北连接古城墙,为汀州最重要的交通要道,民间相传,汀州府“十座城门九把锁”,其中济川门因属通衢大道,夜间官民通行通行频繁不宜上锁外,其余九座城门都按时关闭并上锁。济川门是唯一一座夜间不锁的城门。古汀州,夜间官民通行,都由这座城门出入。是长汀县城的标志性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但是我看眼前的济川门却很新,不像古迹的样子。看了介绍,果然!济川门见证了汀州府千年繁华景象,也历经战乱,历朝历代曾多次维护修缮,清朝曾改称“丽春门”,至民国时曾被拆除,仅留有城门墙基。现在的济川门是近年来才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网友说,汀州的夜色很美。于是我决定等到天黑看过夜景才走。从济川门沿城墙继续南行,一直走到五通桥,过江再折返。</p> <p class="ql-block">宋慈是世界法医学鼻祖,南宋期间(公元1232年)来长汀当县令,在任期间与汀州知事李华整治汀江,开辟了南向广东韩江的长途航道,改陆路运福盐为水运潮汕食盐进汀,既降低了食盐成本,解决了百姓的困难,又促进了闽粤商品流通,方便了客家人向南洋迁徙。他至今仍受到长汀人民的崇敬和怀念。2020年,长汀县政府投资一千多万元,在五通桥头建成了宋慈画舫和宋慈航线项目,在舫头树起宋慈的雕像,成为长汀又一道新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宋人在诗里说汀州是“一川远汇三溪水,千樟深围四面城”,路易·艾黎说:“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第一是湖南凤凰,第二是福建长汀。”天色渐晚,华灯初上,长汀似乎是想模仿湘西凤凰城打造汀江两岸景色,连夜色里汀江上的花船上立个美女载歌载舞都与凤凰沱江上的类似。</p> <p class="ql-block">我非常努力地去发现汀州的美。但是看来看去,说实话,汀州的确是个历史悠久古城,文化内涵深厚,又是“红军故乡”,看点不少。可是论汀江两岸风景,我不知道宋朝或者八九十年前路易·艾黎看到的汀江是什么样,至少我现在看到的汀江两岸风光无论日景夜景都比较普通,无法与湘西凤凰的沱江两岸相提并论,更比不上贵州的镇远古城。其实,汀州有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这两块招牌,文旅完全可以往这方面做深做细,何苦要做“东施”呢?</p> <p class="ql-block"> 最后回到济川门外水东街——长汀县四条历史文化街区之一。长汀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和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不仅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央苏区的文化、经济中心。依托汀江水路运输的优势,成为赣南、闽西各县物资集散地。公营工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占据了整个中央苏区的“半壁江山”,市场繁荣,商店林立。特别是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福建分行、闽西工农银行、中华贸易公司、中华纸业公司、中华织布厂、中华运输管理局福建分局等金融贸易机构相继在汀设立,为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长汀素有“红色小上海”之美誉。我们在水东街吃过据说是世界五大名鸡之一的河田鸡(呵呵,我不是吃货,也吃不出啥特别来),结束了一天的长汀漫步,打的去高铁站坐高铁返回龙岩。</p> <p class="ql-block"> 3月1日。因为龙岩回南京的高铁时间最短的一趟车也要七个多小时,嫌长,原打算中途在武夷山玩两天再回家的。韦先生去过武夷山,但我没去过。但是看天气预报,今、明两天会热如初夏,然后有雨,气温跳水会急降20度。我们出发时比较冷,穿着冬装出来的,也没带单薄的夏装,而且,连续玩了近一周心理和身体也有些疲态了,于是决定还是直接回家吧,提前结束此番早春闽西之行。我们总是这样,一般玩个把星期就想回家休整。正因为这一点,我一直都不敢称自己是“旅游爱好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3.15.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