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 静 文/图/编辑制作<br>董文华 阎维文 演唱/望星空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805”战斗英勇顽强</b><b style="color: inherit;">(</b><span style="color: inherit;">2</span><b style="color: inherit;">)</b></h1> <h3 style="text-align:center;"><b>2、定下决心上报战斗方案</b></h3> <p class="ql-block"> 其实,多次派小分队出境侦察的过程,就是定下决心、制定和不断完善方案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b>最后连首长形成的决心是:</b>秘密深入越境3公里森林地带外沿的1302高地地区,实施潜伏捕俘行动,若捕俘不成功转为伏击战斗;渗入及撤离路线(略);出动兵力:全连投入此次战斗;时间:2至4天;战斗编组:前方搜索排障组、潜伏捕俘1组、潜伏捕俘2组,预备及接应组,火力支援1组,火力支援2组,医务救护组,后方警戒组,后勤保障组,指挥观察组。</p><p class="ql-block"> 经过连首长反复酝酿思考后,提交连党支部会议讨论通过,上报大队指挥组审批和指导。</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3、<span style="color: inherit;">周密细致做好各项准备</span></b></h3> 首先明确各编组的具体人员和任务。<div> 指挥组由连长赵贵峰、指导员丁兆满、师随队参谋杨绍忠、随队干事台一龙、大队指派的越语翻译、一个观察小组、一个通信报务组及一名卫生员编成。</div><div> 两个潜伏捕俘组人员,采取志愿报名与组织统筹安排相结合确定具体人员,一排长张怀德、二排长李信昌分别担任潜伏捕俘1、2组组长。</div><div> 其他各组人员根据专业和特长,由连队统一安排编组,前方搜索排障组组长由工兵排长刘景军担任,预备及接应组组长由观察排长羊劲担任,火力支援1组组长由迫击炮排排长张德明担任,火力支援2组组长由重机枪排长李沛担任,医务救护组由副指导员阎保国、军医贾振华负责,后方警戒接应组由雷达技师王俊华负责,后勤保障组由副连长李金峰负责,大本营留守组由司务长何志华、稽永宽负责。</div> 紧接着利用沙盘与相似地形结合的方法,反复推演,不断完善具体行动方案。<div> 赵贵峰连长召集相关人员按照预想方案,在沙盘上明确各组的协同动作,重点推演潜伏捕俘组、预备及接应组、火力组的协同动作,以及捕俘不成功转为伏击战斗协同动作。</div><div> 尔后,根据各组任务和整体协同要求,各捕俘组在相似地形上进行模拟演练。</div><div> 出征前一天,将预想情况在沙盘上最完善,完整地协调推演了一次。</div> <p class="ql-block"> 物资准备充分。每人配有一个战斗背囊,囊括必用品有雨衣、雨布、吊床、防潮被、绒衣绒裤等;食品有压缩饼干、蛋糕、茄子罐头、豇豆罐头、橘子罐头、袋装大米饭、方便面+小酒精炉;武器弹药有微型冲锋枪、65式冲锋枪、54式手枪、微声手枪,每人4至6枚手榴弹及其其他弹药,负重60至80斤,火力组还增加重机枪、迫击炮等。</p><p class="ql-block"> 所以,每次出境时间不宜超过4天,时间过长饮水、食品、弹药保障困难,官兵负荷也太重,行进困难。</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4、喝下出征酒壮志入虎穴</b></h3> 出征前几天,不少官兵向连党支部递交指血写下的请战书。<div> 刘志伟、王应明、胡富堂、许庆林、刘山、赵伟明、单新军、晁社伟、吴玉斌、管术百、<font color="#167efb">张国;</font>董卫建、刘希英、陈英杰、王树国、张翔、李国林、田野、申守强、刘永华、王合友、李风胜、陈勇;<font color="#167efb">李万清</font>、俞静、张宝奎、 陈留明、张恒付、吴宝山、周立民、朱元亮、陆英喜、李海平、李华元、李龙岗、马玉书、佐效军、陆银、季奎、等班长、副班长、战士踊跃报名参加最前沿的第1、2捕俘组战斗。</div><div> 排长张怀德、李新昌、羊劲等主动要求到一线指挥战斗。<br></div> <p class="ql-block"> 出发前,连指导员丁兆满对全连指战员进行了打动人心的战前动员后,组织全体参战官兵,在军旗下进行了宣誓。</p> <b>出征宣誓词:</b>“一定努力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不叫;一定发扬坚韧无比的革命精神,冲锋在前,退却在后,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一定保持崇高的革命气节,誓死不当俘虏,誓死不当叛徒。和战友们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多杀敌、多立功,争当孤胆英雄,坚决打好这一仗,让党和人民放心,使八一军旗更加鲜艳”。 宣誓结束后,连长赵贵峰组织全体官兵,共同举杯,壮志凌云,慷慨激昂,喝下出征酒,准备赴汤蹈火,深入虎穴。 <b>1986年3月7日,是农历丙寅虎年正月二十七,全国人民还沉浸在春节欢乐喜庆氛围之中,</b>我们武装侦察一连“805”伏击捕俘战斗,经过一个多月的周密准备,开始实施。<br> 按照预定方案,全连于1986年3月7日下午向境外出发,7日傍晚,各组陆续到达指定地点,两个潜伏捕俘组,利用森林植被和黄昏时分,隐蔽进入预定战斗位置。<br> 天黑前全连按预定计划,部署展开完毕。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5、顶风抗雨潜伏</b><b style="color: inherit;">两个昼夜</b></h3> 潜伏捕俘组到达指定的潜伏区域,天公不配合,至<b>3月8日2点</b>钟左右,<b>老天下起倾盆大雨,全连官兵都在风吹雨淋之中,尤其潜伏捕俘组人员在最前沿,不利于他们隐蔽潜伏,更不利于捕捉战机,似乎有点出师不利的预感。</b><div> 指挥组判断:面临狂风大雨,越军没有特殊情况不会出动。<div> <b>3月8日早晨</b>连绵大雨仍未停止,指挥组人员十分担心、十分揪心、十分焦急,也十分期待第二天雨过天晴,蓝天白云,创造良好战机。</div></div> 没有想到天公真的不作美,直到<b>3月8日中午</b>依然不停地下着雨,将近12个小时,连绵不断的雨,就像一块石头吊在指挥组每个人的心上。<div> <b> 撤留两难,决心难定。</b><div> <b>若是撤离战场,</b>前期多次冒险出境侦察以及全连官兵充分的思想准备、战术技术准备、后勤物质保障准备,都将前功尽弃。全连官兵几个月的付出,难道就让老天的连夜细雨洗刷了吗?</div><div> <b>若是不撤,</b>留下迎风斗雨坚持到底,老天的连绵阴雨究竟何时休止呢?雨不停止,当面越军能出窝吗?天晴了,敌人就一定会出动吗?若是继续等待战机,诸多不确定因素难以捉摸。</div></div> <p class="ql-block"> <b>3月8日17时左右,</b>降雨渐渐停止,雾霾逐步驱散,指挥组人员心里略有安慰,速令前方各组加强观察,密切注视敌情。</p><p class="ql-block"> 没有过多长时间,<b>第一捕俘组向指挥组报告:</b>发现一男子,身穿旧黄棉衣,腰扎草绳,背着背篼,进至他们潜伏区附近,东张西望,好像发现捕俘一组成员,恐怕暴露我们位置,走漏风声,影响全连整体行动,已用微声枪将其男子击毙,并将其尸体隐藏。</p> 这名男子究竟是什么身份?连绵雨停止不久,他单枪匹马,突然出现在我潜伏区附近,很难准确判定该男子的身份。<div> 指挥组初步判断那名男子身份可疑。</div><div> 指挥组决心:挺住不良天气和阴冷潮湿的环境,继续坚持潜伏,密切观察新动向,等待机会。</div><div> 天已接近黄昏,指挥组令前方各组沉着冷静,加强隐蔽和观察,轮换歇息。</div> <p class="ql-block"> 在敌人境内,战友们冒雨淋潜伏两天多时间,潮湿天气、饥饿和疲劳,消失了健壮肌体,这时能美美的睡上一觉,喝一口热水、抽一口香烟该有多好!但是不能呀!</p> <p class="ql-block"> <b>3月8日深夜,潜伏一组报告:“有两名捕俘手发烧39.5度、乏力、呕吐……”。</b></p><p class="ql-block"> 深更半夜,山高坡陡,荆棘丛生,视度不良,军医和卫生员无法前行。<b>指挥组电告潜伏一组:“设法自救缓解,坚持到黎明,指挥组派人前来接替和救治病员。”</b></p> <p class="ql-block"> <b>遇此突发情况,</b>我主动申请待黎明时分,带领几名战友下山,到最前沿现场处置相关情况。</p><p class="ql-block"> <b> 连长和指导员同意我带领卫生员张宝奎、通信员俞静和李万清、马玉书2名预备队员,前往捕俘一组救治病员、替换捕俘手、调整潜伏位置。</b></p> <p class="ql-block"> <b>3月9日天蒙蒙亮</b>,我同4位战友从连指挥所出发,沿着山岩峭壁,在茂密植被中穿行,经过1个多小时,十分艰难地摸到山脚下。天逐渐明亮,展现在我眼前是一片开阔地,略有起伏,有一条横穿小河沟,河沟对面有两条不同方向的小道,岔路口有很大一片杂草丛生的斜坡地。</p><p class="ql-block"><b> 我判断:</b>那里应该是潜伏组所在位置。</p> <p class="ql-block"> <b>很快与捕俘一组接上头。</b>卫生员立刻救治病员,捕俘一组组长向我简要汇报后<b>,</b>我迅速观察了周围地形和第二捕俘组潜伏位置,根据地形情况,征得第一捕俘组长意见后,<b>决定将一捕俘组调整到二捕俘组右后侧潜伏,该组成员快速转移到新的潜伏位置,由我带去的2名预备捕俘手替换发烧的战友。尔后我同卫生员、通信员护送发烧病员快速撤至山脚下。</b></p> 2023.12.10修改稿 <b>(待续)</b>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font color="#167efb">撰稿及制作人简介:宁静1978年3月入伍,先后服役于新疆军区陆军第4师11团、4师司令部、兰州军区特种大队、青河县武装部,转业至四川省达州市政府。毕业于解放军南京高级陆军学校、西安政治学院。曾参加兰州军区第八侦察大队对越侦察作战、协助当地武装力量</fon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追捕沙雅县“7.15”反革命暴狱犯等战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