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AI之:十字路口

迟音/落棠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字路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迟 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AI(人工智能)本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二战时期,那位取向不见容于英国社会的图灵,开发出的浑身布满齿轮传动的庞然大物,就是个人工智能的密码破译系统。最后还是靠人类大脑的灵光乍现,猜中了敌方报务员间频繁重复出现的语句是常规的问候,才侥幸破译了德国人的密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战后开始有了计算机。电子管的、晶体管的吞吐着长长的穿孔带。直到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出现,才为计算机带来了质的飞跃。我是个不擅逻辑思维的人。尽管早年曾参与过数控车床的设计,后又在计算研究所工作过,但具体工作内容依旧是传统的机械工程,总与看不见摸不着的计算机格格不入。随个人电脑的出现,以及日渐人性化的使用界面,我才勉强跟上了时代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预言了后工业社会的信息爆炸、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剧烈社会变革。在普罗大众尚不知互联网为何物的年代,只有学术精英才感受得到凭借光速传播的海量信息所带来的震撼。大多数人坚信,即使有了人工智能,人类依然遥遥领先不可替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次被人工智能所惊艳,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听说IBM开发出能下国际象棋的机器人。有恃无恐的人类想:来呀,看我怎么赢你。随时间推移,人工智能的棋力见长,开始挑战一流棋手。一时双方互有胜负,引人瞩目。女子国际象棋大师谢军曾靠一步废棋,令只会按既有棋谱行棋的机器人阵脚大乱,最终赢得比赛。人们不由松了一口气,不过略施小计,原来还是咱们聪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7年5月,深蓝(Deepblue)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巴罗夫。目瞪口呆之余,人们转而寄希望于更高阶的智力游戏,围棋。20年后,AI的号角再度吹响。谷歌开发的Alphago完胜当时围棋世界的第一人柯洁。人类终于笑不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尽管AI在顶级智力游戏中完胜,但却主动与人类实现了和解。Alphago的开发者表示他们志不在此,而是测试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搭建一个怎样的平台,能否把它应用到现实世界中为社会服务。此后,象棋、围棋的职业比赛依旧照常在人类之间进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经数万年开发的大脑,参与思维活动的脑细胞却不过1%,其他99%都浑浑噩噩无所作为。即使聪明如爱因斯坦,也不过区区10%。人类曾试图保留智者的大脑以探索其中奥秘,但至今只是福尔马林中的某个标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第三次浪潮》预言的信息大爆炸,人类越来越有一种无力感。从疾病到气候,无论哪个学科领域,面对海量的信息,要想真正参透其规律和结构,即使是最聪明的大脑也举步维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返观AI,一经启动便是不眠不休,24/7百分之百地投入。仍以围棋为例,顶级棋手一生下过的棋局不过数千,而人工智能则轻易千百倍地超越。将收集到的棋谱全部消化之后,AI还开始自主学习全新的走法,令习惯了定式思维的人类棋手眼界大开。始知天外有天。AI简直就是全然人类的别人家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AI面前,人类的数千年历史如此之短,精神财富的库存如此有限,浩如烟海化作了一钟之粟。当人类有史以来的全部知识被AI宣布分类入库完毕,要做的只剩了那两首歌名:《读你》和《懂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工智能的涨潮之快,让人类有了即将灭顶的幻觉。AI或许不能像人类的智者那样去创造性思考,但其消化运用已有资源融会贯通的能力已足够恐怖。就像那些顶级围棋手在AI面前所感叹的,在我们人类所走过的各行各业的小径之外,竟然还有那么广阔的可开垦的处女地。即使AI无法比拟人类创造力或情感表达的最高峰,但却可以无限趋近。趋近到一骑绝尘,令绝大多数人类成员无法望其项背的程度。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俯瞰众生(生物)的优越感正在被点点侵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科学技术本是中性无国界,理应造福于全人类。然而,使用的目的与范围,反过来影响着它的功能与性质。如今,将人工智能的开发与应用限制在人类道德基准范围内已成当务之急。但眼前犹如军备竞赛般展开的一波波各自为政的人工智能竞赛,令人不能不对AI与人类的未来感到担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AI的学习能力还有个新词:涌现,事关能级跃迁却是一个连专家也不明所以的现象。每次的涌现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奔来,将人类再次拍在现实的沙滩上。重归宁静时留下那句“彼可取而代之”的揶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机器人应用的姗姗来迟,人类被最先取代的并非简单劳动,反倒是脑力活动。当然,形而上先于形而下本来也没什么错。只是,当有一天机器人的普及取代了人类所有身体力行的活动,我们大多数人是否将无所事事,人类是否将被划分为有用与无用。面对宝瓶中释放出的“巨灵神”,这将是一个怎样的十字路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正在把AI开发成人类无生命的延续,对我它似乎就是传说中的元宇宙。一个无法进入却可以不停索取的平行空间。面对这个唯命是从无所不能的仆人,我们似乎变成了寓言中的那位渔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人有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如果器是过于锋利的双刃剑,我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先考虑如何善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行文至此,耳边是骆宾王的千古之问: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些困了。管他AI是否也需要休息,我先关灯睡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