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

月儿弯弯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南端,居于苍山之下,洱海之滨,中心位置位于北纬25°41′26″ ,东经100°9′45″,古城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北城楼,又称“安远楼”。北城门又称“安远门”、“三塔门”,始建于1382年,是古城四座城门之一。城楼的屋顶采用了中国宫室建筑中较高等级的重檐歇山式,保留了明朝时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位于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带的迎风区,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具有如下气候特点:寒暑适中,气候温和,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坝区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1℃,最热月平均气温20.1℃,最冷月平均气温8.7℃,气温年较差平均为11.4℃,日较差达11.6~13.1℃。</p><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日照较多,冬春季节天气晴朗,日照时数较多,夏秋季节阴雨天多,日照时数较少。</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位于洱海断陷盆地,地表多为洪积冲积物所覆盖,由西向东缓缓倾斜,为平均海拔约在不到2000米左右的冲积湖积平原,大理古城的地形为东低西高。</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东西宽约1000余米,南北长约2000余米,南北纵向有三条大街,东西向有五六条小巷。城内房屋皆土木结构瓦顶民居,街道大多由青石板铺设而成。大多数街道有引自苍山的清泉水流淌。</p><p class="ql-block">古城方圆十二里,建有四座城门楼以及四座角楼。城墙四面设有四道城门,即东门洱海门(又称通海门),南门双鹤门(又称承恩门),西门苍山门,北门三塔门(又称安远门)。城外有护城河。清代多次重修,城内保持着典型的棋盘式结构,南北城门对称,城内街道纵横交错,有“九街十八巷”之称。</p> <p class="ql-block">城池的布局为棋盘式,南北城门相互对称,而东西城门相错,南北有三条街,东西有六条街构成了大理城主要道路格局。城市的中心偏西,南北轴线不居中,形成了西重东轻的城市布局。而东西城门相错,是采用了白族建筑中的“东西南北不取中正”的原则。</p> <p class="ql-block">城内建筑风格统一、尺度合宜、市容古朴。街道四周街街流水,户户养花。街巷中的一些老宅,花木扶疏,“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城内依然保存着大量的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寺庙、书院、教堂等古建筑点缀其间,如蒋公祠,杜文秀帅府遗迹,天主教堂等古迹。</p> <p class="ql-block">洋人街,原名“护国路”,为纪念民国初云南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起兵护国而得名。“护国路”呈东(西走向,全长1200米,宽7米,青石板铺面。其中最繁华的是中段,全长185.6米,是中国最早最知名的洋人街之一。</p> <p class="ql-block">五华楼最早是南诏王的国宾馆,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大理时,曾经驻兵楼前。明朝初年,五华楼在战乱中被烧毁。明洪武年间,重修大理古城时,在五华楼旧址上修了钟鼓楼,其规模格局已远不如南诏的五华楼</p> <p class="ql-block">南城楼称双鹤楼又称承恩楼。南城门是古城四门之首,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为古城最古老雄伟的建筑,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标志。古城墙四面各长约1500米、高6米、厚达12米。城门上“大理”二字是郭沫若1961年游览大理时亲笔所提,“大理”是国号,意为“大治大理,富国兴邦”之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