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地坑院

贵哥

<p class="ql-block">昵称:贵哥</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548935</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地坑院-咱家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4年10月18日,我们来到了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营村,去探访那神秘的“陕州地坑院”。“</span><b style="font-size:20px;">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b><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说这里是中国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誉为“</span><b style="font-size:20px;">地平线下古村落,人类穴居活化石</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来猎奇是大众的一种心理,我们当然也不免俗。人类逐渐把自己的居住空间,从简陋的洞穴发展为有水有电有WiFi的完美居所,绝对是在建筑领域里花样玩得最多的物种。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早就所闻地坑院比较稀奇,好奇之心,引来今日终得一观,也算是对新奇事物或新奇现象的一种心理状态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抵达陕州地坑院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开阔的广场,旁边是古色古香的景区大门。朱红色的大门庄重而典雅,门上的“陕州地坑院”几个大字苍劲有力,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悠久的历史。据传,地坑院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还保留着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的地坑院。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就是打通了22座地坑院形成的民俗文化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区设计的路线是直接进入地坑院,我觉得那样有碍观瞻,形不成整体印象,必须先到路面走一走,才能对地坑院有个印象。走进景区,站在地平线上,但见地面上一个个规整的方形大坑,只能俯瞰,平视确实只见树木郁郁葱葱,不见房屋的踪影,真正体会到了“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直觉得陕北的窑洞,已经是人类在居住场所上,对大自然最好的利用了,就地取材,冬暖夏凉,一切似乎看起来那么完美。直到我在河南看到了类似于窑洞,却比窑洞利用更为极致的居住场所时地坑院时,我再一次被我们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所折服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沿着阶梯慢慢走进地坑院,一股沁凉的气息扑面而来,与外面的炎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地坑院的窑洞内光线有些昏暗,但却充满了古朴的气息。窑洞内的陈设简单而质朴,老式的桌椅、土炕、灶台等,仿佛在诉说着过去人们的生活。墙壁上张贴的年画、照片等,也为这里增添了一份浓厚的生活氛围。看着这些充满岁月痕迹的物品,我的思绪仿佛穿越回了过去,看到了人们在这里辛勤劳作、安居乐业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区内的地坑院相互打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建筑群。每个地坑院都有不同的主题,有的展示陕州的历史文化,有的展示地坑院的营造技艺,还有的展示当地的民俗风情。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地坑院的营造技艺更是让人惊叹,从选址、挖坑到凿洞、装饰,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心血。工匠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打造出了一个个坚固耐用、冬暖夏凉的地下居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俗风情展示的地坑院则充满了欢声笑语,这里有精彩的民俗表演,如锣鼓书、木偶戏、皮影戏等。演员们精湛的技艺和投入的表演,让我感受到了陕州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锣鼓书的激昂节奏、木偶戏的生动形象、皮影戏的精美画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一些地坑院内展示了当地的传统婚俗,喜庆的装饰和逼真的场景,让人仿佛穿越回了过去的婚礼现场。新人们穿着传统的服饰,举行着庄重的仪式,让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漫步在景区内,我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所折服。地坑院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与大地融为一体,冬暖夏凉,坚固耐用,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保存完好。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地坑院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记载着古人的智慧和生活的印记。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站在地坑院里,感受那一幅温馨的农家小院画卷。清爽明快,干净整洁扑面而来。蓝天白云在窑顶上流淌,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传了进来,时不时一片树叶旋转飘进窑里,外面耀眼的风景就这样装进了自家院子,一种不言而喻的乡愁味弥漫在地坑院的每个角落,让人情意难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得不说,在农村居住建筑中,地坑院一骑绝尘。它沿袭四千多年的营造技艺,“</span><b style="font-size:20px;">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b><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后划出窑顶、出入口、天心和窑洞四部分。环环相扣,处处相连,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它的建造,蕴含着中国传统的阴阳八卦,表达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趋利避害,因势利导,让人折服,赞叹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边走边想,人类从原始洞穴居住时代,找个不憋屈的山洞作为避难的居所,便是内心最大的满足。到了茅屋时代,从高山走向平原是生活方式的变化。砖瓦房时代,人们开始讲究南北朝向、冬暖夏凉。 多层时代,只有“贵族”,才能住得上楼上楼下两层的房子。高层时代,住的高还是挺有面子的,毕竟这是奋斗成果的体现。而到了科技住宅时代,让自然与健康并存。由此可见,从古至今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是人类永恒的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地坑院这个由崖式窑洞发展而来的“天井院落”,这个中国黄土塬区特有的一种下沉式窑洞民居形式,我突然觉得似乎越传统越现代,这种古代人穴居方式的遗存,似乎还有着现代人不易觉察的存在必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们可以在地坑院上面绿化美化,耕耘粮食,在地坑院里居住生话,不是更集约、更环保?在土地越来越金贵的时代,说不是地坑院又是一个新的选择和出路,我天马行空的想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慨,离开了这个神奇的地方。陕州地坑院之旅,将成为我记忆中一段难忘的经历。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时常想起这里,想起这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这里,感受地坑院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陕州地坑岁月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沧桑未改旧风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土窑无语凝思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千古风情一眼收。</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