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明清皇陵</p><p class="ql-block">——选自《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第二季解说词</p><p class="ql-block">(明孝陵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明朝开国皇帝朱无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寝</p><p class="ql-block">明十三陵长陵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为明十三陵的祖陵,是明成祖朱棣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寝</p><p class="ql-block">明显陵 位于湖北省免礼钟祥市,是明嘉靖皇帝新金瓶梅和母亲的合葬墓</p><p class="ql-block">清永陵 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以上四代父祖的陵寝</p><p class="ql-block">清福陵 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清太祖努人尔哈赤与其皇后的陵墓</p><p class="ql-block">清昭陵 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清太宗皇太极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寝</p><p class="ql-block">清东陵 位于河北省遵化市,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一痤皇家陵寝</p><p class="ql-block">清西陵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是清朝最后一处帝王陵墓群)</p><p class="ql-block">这些山水间壮观的建筑群分别是江苏的明孝陵,北京的明十三陵,湖北的明显陵,辽宁的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和河北的清东陵、清西陵,它们跨越5个省份,延续了600多年,组成了明清皇家陵寝这一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自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明孝陵开始,600多年来,明清两朝的所有皇陵都按照“天人合一”的理念建造。</p><p class="ql-block">建筑被青山怀抱,流水环绕,在山势和植被中若隐若现,使陵园与周围的山川形胜完美结合在一起。明朝之前,皇陵多是“以山为陵”,将陵寝主体深埋于自然山体之中,高大的封土堆即代表皇家的气势。而明清两代,皇家陵寝变为依山为陵,原本深藏于山中的陵墓变成了展露于天地之间的恢弘建筑群。每座陵寝都按照皇帝生前所居宫殿前朝后寝的布局建造了三进院落,呈现出“前方后圆”的格局,这也契合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哲学观。这一切既在昭示皇家威仪,更是祈愿江山永固。</p><p class="ql-block">祖陵,是一个陵区中最先修建的皇陵,也是自明朝伊始,祖陵神道成为了后世皇陵共用的主神道。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明十三陵承袭祖制,后来的清皇陵又延续了明制。而不同于明皇陵蜿蜒曲折的神道,清东陵在选址时好似有神来之笔。它的靠山、案山与朝山恰在一条直线上,延伸出一条6公里长的笔直的主神道。黄陵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的原则分布在两边,最终形成一幅以主神道为中轴的大气磅礴的图景。</p><p class="ql-block">后来,明朝万历皇帝的地宫被打开,数千件陪葬品重见天日,吸引着人们前来一睹大明盛世的万千气象,原本戒备森严的皇家禁地也敞开了大门,如今这里已成为游人如织的文化圣地。</p><p class="ql-block">600年沧桑历尽,世事变迁,往昔辉煌早已散失在了岁月里,只有那百年的风还回荡在这片山谷中。</p><p class="ql-block">(解说:王宇腾)</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