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大院儿

翰墨散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生产队大院儿旅游景点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生产队大院儿老图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生产队大院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文/中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2025.03.15</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时候,生产队大院儿就在我家前面,院子的西北角有一个便门,出入非常方便,有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大院儿成了我和小伙伴儿们玩耍、学习、和观察劳动生活的重要场所,因而经常光顾并留连其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院共有五间正房,两排厢房。院子长约五十米、宽约三十余米,房屋的空隙处建有土围墙。正房分别是两间粉坊、一间种子和重要物资仓库、两间饲养员起居室加泡料间兼豆腐坊。一侧厢房是草栏子和马棚,另一侧是牛棚和大件农具及杂物仓库。院子里有一块约半个篮球场大小的有木架子用于晾粉条儿的场地,有一个平时存放马牛粪的粪堆,其余空地用来放大车和走人及日常活动。大院儿在村里除了学校的操场和打粮食的场院就是最宽敞的地方了。村里有三个生产队,这样的院子有三个。我家在一队,院子在村南头,我经常去的就是这个院子。另外两个在村中间,我也去过,但去的时候很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同小伙伴儿们在大院儿里玩耍的主要项目有踢毽子、翩啪叽(PiaJi四声,一种纸叠的玩具、有的地方叫打四角)、打麻雀、捉迷藏、打扑克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踢毽子主要是在秋冬季,因为那个院子宽敞还挡风。有时也会在屋子里踢,也是因为外面有风,而那里的屋地比较宽敞,但需是屋里没人干活儿的时候。打鸟多半是在冬季,用铁夹子打,因为那里的牛棚马圈和粪堆旁鸟比较多,但也得是牲口不在圈里,院子里没人干活儿的时候,否则鸟容易被惊飞。打啪叽和捉迷藏多半是在夏季,有时也在秋季。打扑克则多半是在冬季,因为生产队的柴火管够烧,屋子里特别暖和。记得一九六六年的冬季,学校很早就不上课了,那时候我上三年级,除了跟一些大孩子闹哄着搞几天"破四旧"外,就是上山打出溜坡儿,更多的则是到生产队打扑克。那时候刚出一种小扑克,有原来的一半大,比大扑克薄、图案也是新式的,揣着挺方便。不仅是孩子之间玩儿,有时候没事儿的大人也来凑热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生产队大院儿不仅是孩子们玩耍常去的地方,也是学习的重要场所。那时候生产队订了好几份报纸(也可能是直接分发的),有《人民日报》、《吉林日报》、《江城日报》、《红色社员报》等。小学生刚刚启蒙,正是求知欲比较强的时期,认识了不少常见字,还有许多不认识的字,虽然有一些内容看不懂,但还是愿意看报纸,既巩固了书本上学的东西,又增加不少新知识。那时候老一辈的农民识字的少,每当看报的时候他们都会鼓励你;有点儿文化的人还会借机考考你;孩子之间也会有竞争,显示一下谁认识的字多。当那些旧报纸被用来糊棚糊墙的时候,就看墙上的,或仰头看棚上的,弄得眼花脖子酸也不在乎。那时候的报纸经常刋登有连环画式的内容,并配有文字,很适合小学生阅读。记得当时正是美国对越作战时期,报纸上经常刋登抗美援越的消息,有一期的连环画配文有这样一段:副大使,血满脸,下令美军要参战,漂洋过海运炮灰,批批美军登了岸…。由于经常去看报,也就额外多认了不少字(不认识的就问识字的大人),什么美国总统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都是在报纸上知道的,还学习不少时事政治等知识。上初中以后有时侯也会去大队部看报纸,大队部有一份《参考消息》,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上高中后及后来对那些多板面的长篇政论文章很感兴趣,有几篇曾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篇是《论现代京剧的语言文学艺术》,一篇是《毛主席"三个世界"划分理论解读》(大概是这样的题目),一篇是黄克诚的《全面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这些文章对我的思想、认知、情感等都产生过很大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生产队大院儿留连的日子除了玩耍、学习一些文化知识外,更多的则是观察学习人们的劳动过程,增长见识,丰富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那些劳动包括铡草、切豆饼、泡料、喂马、套车卸车、起圈垫圈、做豆腐、做粉条、纺经子、打绳子,看机器磨米面,木匠打车棚、做爬犁,甚至劁猪、骟马、穿牛鼻拘等都是观察的对象。通过观察慢慢地也看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门道,为后来参加相应的生产劳动打下了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候喂马骡驴等主要用谷草或稻草,没有铡草机之前要用人工将草铡成半寸长的碎草,便于牲口咀嚼和消化。铡草要一口铡刀,三个人配合完成,其中一个人续草(是关键人物、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两个人按刀;刀的木把上摽上个横木杆,一人握住一端,先将刀从刀床上抬起,续草人斜坐在刀床旁一头斜搭在刀床上的木板上,两手及小臂掐握住一梱草向刀根部送出,按刀的人迅速将刀按下,就这样一刀一刀的铡下去。续草的和按刀的要配合默契,续草的要将草近量靠近铡刀根部,并将草梱抱紧,勿使松散;按刀的要快速有力,不能拖泥带水,这样才铡的痛快利落,在刷、刷、刷的声音中有条不紊的进行。续草的辛苦在于半卷屈的腿,按刀的辛苦在于每按一次刀都要哈腰九十多度。过去曾有过一首描绘农业机械化、电器化的歌谣: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铡草不用乱点头。"乱点头"说的就是人工铡草时的情形。当时生产队有十几头马驴骡等,把草栏子装满大约得铡十几天,也仅够吃个八月的,之后还得接着铡。后来有了铡草机,效率就高多了。不管是用铡刀、还是用铡草机铡草,我都干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另一项观察点是看饲养员喂牲口,包括切豆饼、泡料、烀料等。豆饼是喂牲口的上好饲料,需要饲养员把它切开、泡好,有时还要同苞米采(音)子烀熟了才能拌在草里给牲口吃。切豆饼用到一个专门的小木凳和豆饼刀。木凳长条的,木板很厚、腿很矮,凳面上安有两个夹豆饼的木方子。豆饼刀类似菜刀,但比菜刀窄和长,两头带把儿。切豆饼时先把饼夹在凳子上,用木楔子挤住,人骑跨在饼上,双手握刀向下推切,将饼切成一公分左右厚的长条状。刚切时由于饼是圆的,易在凳子上滚动,只有切过几刀后,把切出来的平面倒换到下面才好切一些。那种用机器榨的钢板饼较硬,不好切,有时需要在火上烤一下,软一点再切。喂马也是需要有耐心、很讲究的活儿,每天得按早、午、晚、夜喂四遍,一遍都不能少,特别是夜里那次(马无夜草不肥)。每次喂马都得先喂干草,吃得差不多了再重新填草拌料,上工前还要饮一次井水(马只喝干净的水),填草前讲究的还得把碎草筛一下再喂,防止土块儿石子等混入。包括挑水、起粪、垫圈等都是饲养员的活儿,因此当饲养员是很辛苦的。那时候队里也养牛,但牛没有马等那么娇气,比较好喂,冬天只投两遍碎草(打场时分筛出来没铡过的乱草)或豆稳(音)子即可,只有到耕地时才喂铡过的草并拌料。牛喝脏水,饮牛时只要牵到有水的河沟塘边就行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一项耐看的劳动是纺经打绳。纺经由一个人干,打绳至少是三个人配合完成;纺经在屋里、冬季进行;打绳在春季院子里进行。那些年都是邻居的"三大爷"操持这件事儿。他打的经子均匀、光滑、粗细合适;特别是他缠的经团儿仿佛就是艺术品。每当经车框上缠的经子满了,就得导下来绕成团儿;只见他一只手掐住绳头儿,另一手拽住经子往手臂上斜插花儿式的来回缠绕,还要用一只脚控制住经车的旋转速度,不一会儿,一个中空的、篮球般大小的经团儿就缠好了。那个年代的人大都看到过供销社捆包装的纸绳团儿,那个应该是机器缠绕的,三大爷缠的经团儿几乎根那个一样精致。打绳子放纰子时把经团放在地上,从里头抽出经子头儿上挂,经子被顺利拉出,不管怎样拉扯,经团都纹丝不动,当拉到最后几层时,经团俨然一个绳编的灯笼罩,很有艺术感。打绳子主要有三样工具,一个是为经子上劲儿的带挂钩的曲柄摇把(叫什么名字记不清了)(四个或三个一组,用一块带孔的木板连在一起,用时绑在牲口棚的立柱上)。另一个是由大树杈作底,上安一个粗壮立柱,立柱上打孔,孔里穿一个带钩的铁摇把(叫什么也不记得了),还有一个木头做的"木瓜",半个哈蜜瓜样、竖向开三道槽、槽的一头汇集到尖部,大头横向开个孔用来穿木棍。打绳子时根据需要的长短和粗细,先把麻经分几股挂到架子上,然后用摇把上劲儿,待劲上差不多了,就用旧绳头等缠绕在纰子上来回撸一下,去掉里面的麻杆屑等杂物,使经子光滑起来;劲上足后就将"木瓜"放到经绳汇在一起的摇把一端,经子放在木槽里,两手握住木杆,向后稍用力,后面一人反向摇动摇把,绳子就拧在一起了,这个程序也叫"走瓜"。走瓜时前面的经子还得继续上劲儿,与走瓜的速度,摇绳的速度得协调一致,才能打出好绳子来。那时候生产队用的麻绳都是这样打出来的,包括又粗又长的刹绳,又细又长的抱绳,中等粗细和长短的套绳,手指粗细、一米多长的缰绳,中等粗细、几丈长的井绳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绳子打好后由保管员放到仓库里保存,使用时由车老板儿、饲养员、扶犁手等领出来,根据需要装到相应的器具上。因使用方式不同,绳头还得穿上铁或铜圈儿、挂钩、木棍等。连接时要把绳头破开,包住器件后按照麻花劲儿纹路交叉反插到绳子里一段才行,这个过程也叫插绳子,或插绳头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它的劳动如做豆腐、做粉条等整个流程也都经常看,可以说烂熟于心,只是没亲手操作过,但只要旁边有人指点一下,应该是上手就会干的。这两项前几年专门写过文章《老粉坊》和《做年豆腐》在美篇发表,这里不再赘述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生产队大院儿就是当时村民们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的中心,除了上工、一些劳动项目、开会等活动外,也是闲暇时一些人经常光顾闲谈讲古的地方,因此我在那里也听过许多掌故和奇闻轶事,至今想来仍很有趣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生产队这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虽然早已走进了历史,但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那段特定条件下,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生产力,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为国家后续发展积累财富、打基础等都是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的,理应被铭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铡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铡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饲养员喂牲口</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喂牲口的豆饼</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纺麻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打麻绳</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打麻绳</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生产队的老报纸</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田间休息读报的社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图片均来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