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堂,全称天主教圣若瑟堂,又称王府井教堂、八面槽教堂,原属葡萄牙耶稣教会。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4号,是耶稣会士在北京城区继南堂之后兴建的第二所教堂,也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堂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东堂毁于地震;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东堂重建;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东堂房屋毁于火灾,但教堂的主体未损;清嘉庆十二年至二十五年间(1807一1820年),东堂被责令拆除;清光绪十年(1884年),东堂重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东堂被义和团焚毁;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东堂重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6年8月21日,东堂关闭;1980年,东堂开始修复,同年12月24日,东堂恢复开放;2000年3月至9月,东堂进行全面整修,开辟教堂广场,同年9月11日,东堂恢复开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堂占地面积约1.18公顷,主体建筑坐东朝西,平面呈长方形,立面外观三层,局部四层,砖石结构,灰砖清水墙体,青石基础。正面由六根突出的壁柱将墙面切割成三部分,每部分中都有一上面呈圆拱形的门洞,装嵌着对开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层仍由壁柱分隔,两边为圆拱形窗,中间为巨大的圆形玫瑰窗。第三层是三座有拱顶的钟楼,两边稍低,中间高耸。堂顶立十字架3座,中间大,两旁小。堂内有18根圆形石柱支撑,直径0.65米,柱基础为方形,堂内两侧挂着耶稣受难等多幅油画。教堂门前广场占地8000多平方米,可供行人小憩。教堂南侧,有占也1000多平方米的一座花卉、灌木、乔木立体种植的花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堂院门,在2000年3月至9月的王府商业街改造工程中,东堂院门因超出规划红线较多,且年代久远风化损毁严重,拆除后移4米,独立于堂前广场前部,成为广场雕塑性标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堂主体位于距院门55米处的青石台基上,坐东朝西,符合天主教堂的型制规定,面阔24米,东西总长约64米,门前有宽大的平台。西立面由三部分组成,有两条水平腰线将其连为整体,底部三个半圆券式大门洞,形成大门廊,廊后为三个大门。中央大门上部,为十字形圆窗,两侧各有一半圆券式双联长窗。立面用组合式壁柱作垂直划分,为罗马柱式,每层基座、柱础、柱身、柱头及檐部齐全。正立面柱头为变形的爱奥尼式,但其他立面的壁柱为罗马塔司干式。西立面三个塔体之顶为双重鼓座,覆以肋形穹隆顶,其上各有带小穹顶的采光亭,亭上为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个立面是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风格的结合,立面檐口高约13米,屋顶高约18米,中部穹顶高约25米,十字架顶高约27.2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堂平面为巴西利卡式,直径0.65米的18根圆柱将教堂内部分为中厅与侧廊,柱间距4.2米,柱头及檐部之上立拱券,其上再覆以木屋架的坡顶。西部大门上有唱经楼,东部祭坛后有向外凸出的小圣经堂及两侧的更衣所,形成十字形。侧墙壁柱间开拱顶窄长窗,南、北墙西部开有侧门通至室外。教堂外立面为灰砖清水墙体,基座、檐部等处重点使用青石,墙面砌工考究,在总体为西方古典造型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纹样。大门正面石柱上,有楹联为”庇民大德包中外、尚父宏勋冠古今”,横额为“惠我东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谢朋友们的关注和支持,敬请提出宝贵意见!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