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圣寺三塔

月儿弯弯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北1.5公里处,是大理国时期的皇家寺院。东临洱海,西靠苍山应乐峰,风景十分优美。三塔则是已有千年历史的遗迹,是中国5A级景点</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位于景区中轴线台阶之上,主塔又名千寻塔,始建于唐代,为密檐式方形空心砖塔,16级,高69.13米,与南北两个小塔呈三足鼎立之势。三塔的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中国南方壮丽的塔群。1978年维修时出土618件珍贵文物,有佛、菩萨、等造像及经卷、塔模、题记等</p> <p class="ql-block">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籍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p> <p class="ql-block">三塔基础构造相同,黄土地基,满堂基础。均无“地宫”。空心直壁,穹窿顶,顶层实心的作法如出一辙。塔刹形式、构造虽不同,亦仅简繁而已。北(南)塔刹加上相轮即为千寻塔的塔刹形状。中心柱以大石条稳固作法更是雷同。崇圣寺三塔及大理地区的宏圣寺塔、佛图寺塔塔檐层数,一反奇数惯例,均为偶数。南北塔10层、佛图寺12层、千寻塔、宏圣寺塔16层。塔砖规格,千寻塔大约有15种型号。北塔约有八种,除47~52厘米长大条砖外,其余规格完全一样。砖质细密、音响清脆。砖背均有细绳纹印迹,砖侧模印人名或塔形符号。人名系砖匠名字,有左光、左丑、春丑等。胶结材料有红泥和搀灰泥两种。</p> <p class="ql-block">南北二塔不但构造、外形、大部相同,做法有趣的是二塔相对而倾,南塔倾斜18°,塔尖偏心93厘米,方向西北。北塔倾斜12°,塔尖偏心90厘米,方向西南。按“旁二塔如翼内向”记载,400多年前已是倾斜之塔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