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踏入镇江金山的那一刻,尘世的喧嚣仿佛瞬间被隔绝在外,一股庄严肃穆又充满历史韵味的气息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 从远处眺望,金山寺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的建筑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与金山浑然一体,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走进寺内,古木参天,香烟缭绕,那缭绕的烟雾仿佛将现实与佛国的界限模糊了,让人心生敬畏,也不自觉地沉静下来。</p><p class="ql-block"> 寺内的大雄宝殿,庄严肃穆,殿内供奉的佛像慈悲祥和,静静地俯视着众生。在这里,看到了善男信女虔诚朝拜的身影,他们的眼神中,是对信仰的执着与敬畏,这份虔诚深深触动了游客。信仰,原来可以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它能给予人们内心的安宁与慰藉,支撑着人们在起起落落的生活中坚守自我。</p><p class="ql-block"> 金山寺的每一处角落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法海洞、白龙洞等传说景点,虽带着神话色彩,却也让金山寺多了几分神秘。这些故事历经岁月的打磨,口口相传,成为了金山寺独特的文化符号,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的魅力。先辈们用故事赋予山川建筑以灵魂,让后人在游览中不仅能欣赏美景,更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p><p class="ql-block"> 站在金山之巅,俯瞰着周边的山水风光,金山寺与山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使人们意识到,金山寺不仅仅是一座佛教圣地,更是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典范。它使我们懂得,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世界的丰富,珍惜自然赋予的一切,守护好我们的文化瑰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金山原是长江中的一个岛屿,唐杜光庭文曰“万川东注,一岛中立”;宋沈括诗云“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清冷士嵋则称“江光浮岛屿,潭影浸楼台”。直至19世纪70年代,金山才逐渐与南岸相连。金山以绮丽著称,寺宇金碧辉煌,鳞次栉比,一塔耸立峰巅,直指云天,无论近观远眺,总见寺而不见山,向来有“金山寺裹山”的说法,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承德避暑山庄的“天宇咸畅”,以及扬州瘦西湖的“小金山“等都借鉴了这种“山被寺裹”、“塔拔山高”的建筑艺术。 </p> <p class="ql-block"> 金山山名甚多,晋代因其孤立江心,名为“泽心”;东晋淝水一战,囚氐人于此,遂改称“氐俘”;又因其形若碧玉浮水,南北朝时有“浮玉”美名;唐时相传法海和尚掘土得金,故称“金山”;宋初又曾名“紫金山”,真宗时改名“龙游山”,等等。</p><p class="ql-block"> 金山,雄峙在镇江市区西北的长江南岸,山势巍峨,风景优美,有“江南诸胜之最”的美誉。金山寺依山而建,从山脚到山顶,殿宇楼堂幢幢相衔,阶梯成叠,长廊蜿蜒,台阁相接,把整个山密密地包裹起来。远望金山寺,只见金碧辉煌的寺庙建筑群和高耸入云的慈寿塔,看不见山,故有“金山寺裹山”之称。与焦山定慧寺“焦山山裹寺”形成鲜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山建寺一千七百年</p> <p class="ql-block"> 镇江金山寺,原名泽心寺,亦称龙游寺,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部,山高44米,周长520米,是扬子江中岛屿,有江心一朵芙蓉之美称。是国家5A级景区。金山寺依山而建,地形灵活多变,分层筑台,殿宇参差,幢幢相衔,栉比相接,层层叠叠,将整座金山密密包裹,山寺浑然一体。</p><p class="ql-block">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1130年梁红玉击鼓战金山大破金兵,清康熙皇帝赐字江天禅寺。金山寺201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金山寺是中国南禅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佛教禅宗的重要修行场所。</p><p class="ql-block"> 金山寺为禅宗之正宗,中国所有的寺庙山门都是坐南朝北,唯有镇江的金山寺朝西,朝向西方极乐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香炉鼓鼓的肚子上刻着“江天禅寺”,香炉的两边卧着两只威武吉祥的石狮子,石狮子的背后是张开的两堵黄墙。石牌坊的后面便是天王殿,天王殿黄墙上开着三个拱门,拱门将赵朴初题写的“东晋古刹”四字一一隔开,硕大无朋的黑字依门挺立,格外醒目。牌坊、黄墙、殿堂仿佛一个整体,排列有序、布局合理、色彩协调,让千年古刹的古朴与醇香氤氲缭绕,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清代古建筑,明正统年间建,清同治八年重建。中间供奉的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背后是佛门的护法神韦驮,两侧是四大天王。“文革”中四大天王像被全部砸毁,后来修复。</p> <p class="ql-block"> 始建于东晋晋明帝时期(298-325年),是中国佛教禅宗名寺,唐僧的出家之地,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金山寺即指此,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寺。金山寺打破寺院坐北朝南,分三路的布局,依山就势,大门西开(朝向西方极乐世界),正对江流,各色建筑散布其上,风格奇特。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迦兰殿、祖师殿、画藏楼、镇江楼、观澜堂、永安堂、海岳楼等。山高44米,从山脚到山顶,只见有房屋,不见有山,金山由此获得了“寺里山”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 晋明帝时期(298-325年),寺庙始建。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年),在寺内设水月道场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雄跨东南二百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郑板桥题写的匾额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 慈寿塔矗立于金山的西北峰,塔高30米,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齐梁,宋哲宗元符末年,宰相曾布在金山寺超荐其母,在南北半山各建一塔,一名“荐慈塔”、另一名“荐寿塔”。明初,双塔倒坍。双塔倒坍后,在光绪年间重建现塔,适逢慈禧60寿辰,取名慈寿塔。此塔玲珑、秀丽、挺拔。塔为砖木结构,八面七级,内有旋式木梯,外有栏杆相倚,面面有景,层层风光各异。若游人登塔凭栏眺望,江天市廛,尽收眼底。慈寿塔高约36米,砖木结构,七级八面,矗立于数重楼台殿宇之上,为金山标志。最早的慈寿塔建于南朝齐梁时期,原为两座,南北对立,后倒塌。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年)修复,重建后成为一座八角七层塔。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写金山诗为:“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明隆庆三年(1569年),明了禅师重修;如今的慈寿塔,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 慈寿塔外花墙上,刻有“天地同庚”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清代光绪年间湖南一位八岁儿童李远安所写。</p> <p class="ql-block"> “千古雄关” 四个字整体上高度概括了镇江金山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既体现了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又突出了其雄伟险峻的地理特征和战略意义。</p> <p class="ql-block"> 在慈寿塔旁边,位于金山最高处的江天一览亭(也称“留云亭”、“吞海亭”)是一石柱凉亭。亭中石碑是300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亲来到处于大江之中的金山寺游览时留下的古迹。 据传康熙在执笔就书时,“江天一”一气呵成,而“览”竟想不起来。却又不肯“不耻下问”,只是嘴中念着“江天一览”,无从落笔。有一大臣计上心来,下跪在皇帝面前说了一声“臣今见驾”。康熙一听“臣今见”,恍然大悟,随笔写出“览”字。</p> <p class="ql-block"> 观音阁,又叫士阁,因阁中供奉观音,故有此名。其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由释如然创建,毁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兵火,后于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观音阁结构严谨,布局适当,阁中十余间殿宇错落有致,共同组成了一个院落。此阁东邻楞伽台、妙高台,西连慈寿塔、法海洞,左右相通,上下相接,形成金山寺中寺。</p> <p class="ql-block"> 金山寺大雄宝殿屋檐下有一条大字禅语“度一切苦厄” 这句话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位于山脚,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内装有两面巨大的圆形凸面镜,可摄金山全景。</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曾于1948年毁于火灾,1990年重建后的大雄宝殿既保持了原有的建筑特色,又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使大殿更加坚固庄严。</p><p class="ql-block"> 殿内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尊塑像;两边是十八罗汉像;大佛背后是巨大的海岛塑像,十方三世佛、菩萨、护法诸天隐现其间。海面上有十八尊者像,两侧侍立善财、龙女。大殿正中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大雄宝殿”金字匾额。</p> <p class="ql-block"> 芙蓉楼坐落在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滨,其原建于古镇江城内三山(日精山、月华山、寿丘山)中的月华山上。为东晋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犹存。</p><p class="ql-block">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而使芙蓉楼天下闻名,芙蓉楼因此而成为名胜古迹。如今,芙蓉楼有两处,分别在江苏镇江和湖南洪江。江苏镇江芙蓉楼和湖南洪江(黔城)芙蓉楼,都是名闻天下的芙蓉楼。这组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出为江宁(今南京市)丞时。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由江宁丞谪贬为龙标尉是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龙标为唐代县名,今湖南黔阳,治所在今湖南省黔阳县黔城镇,与《芙蓉楼送辛渐》其二中的丹阳不符,故《芙蓉楼送辛渐》所述为镇江的芙蓉楼。</p> <p class="ql-block"> 《芙蓉楼送辛渐》,这是王昌龄的代表作,把去国怀乡的人生孤独和浓得化不开的真挚友情叠加成一幅幅画卷,诗人有一颗晶莹剔透的心,对国家民族爱得深沉,对朋友兄弟爱得真切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镶嵌在文学史的画廊之上,让人缱绻留连。</p> <p class="ql-block">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位于金山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法海和尚裴头陀苦修之处。据说法海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裴休笃信佛教,便送子出家,取名法海。他尊重父意,立志向往佛学,先在江西庐山学道修禅,后从庐山顺江东下,来到镇江金山,那时山上寺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后来,他把原来盘踞岩洞中的一条白蟒斗败,驱蟒入海后便住在洞中。法海在此苦修,并开山种田、艰苦振寺,为创建金山寺历经了千辛万苦。法海是开山祖师,为了创建金山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法海端坐在洞中</p> <p class="ql-block"> 中泠泉,人称“天下第一泉”,位于金山寺旁,中泠泉亦称扬子江南零水。据说用中泠泉水沏茶,茶味清香甘洌。据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载,品泉家刘伯刍对若干名泉佳水进行品鉴,较水宜于茶者分七等,而中泠泉被评为第一,故素有“天下第一泉”之美誉,自唐迄今,其盛名不衰。</p> <p class="ql-block"> 在金山妙高台西侧的金鳌岭上,有一座七峰亭,原名叫七峰阁,相传是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在河南朱仙镇打了胜仗,突然被奸相秦桧用十二道金牌召回京都临安(杭州)。路上得到一梦,梦见“两犬对言”(即两只狗相对讲话),不知是吉是凶。路过镇江的时候,就把这梦告诉了金山寺长老道月和尚,长老劝岳飞要留意“风波”,岳飞一时未能理解。后来到了临安,果然被关进狱中,这时他才恍然大悟:“两犬对言”,正是一个“狱”字,是要遭牢狱之灾;再后来岳飞终于被害死在风波亭,又中了长老留意“风波”二字的预言。</p><p class="ql-block"> 秦桧听说镇江金山长老能未卜先知,便派爪牙何立前来捉拿,何立到了金山寺,见长老正在讲经,正要捉拿,长老却坐化了。秦桧又打听到金山寺所以能出高僧,皆因为金山的金鳌岭上七峰突出,便派人把七峰削平了。后来因为要纪念民族英雄岳飞和金山寺道月长老,便兴建了一座七峰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后人为了纪念爱国忠臣岳飞和爱国僧人道月而在此建阁,名曰七峰阁。之后屡经兴废,改建为七峰亭。现今这座阁仍旧屹立。古代名人沈括、米芾、王安石等都曾在此留下墨宝。</p><p class="ql-block"> 七峰阁在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后于同治、光绪年间都曾重建,1948年又被火烧去。解放后改建为七峰亭。现在游览金山的人,登上此亭,不但能饱览江天胜迹,而且能了解这亭的历史,引起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七峰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白龙洞</b></p> <p class="ql-block"> 《白蛇传》中“水漫金山”的故事 : 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与其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显出原形,将许仙吓死。为此,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将许仙救活。之后,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遂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触犯天条。白素贞在生下孩子后,便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数年过去,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得以团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传说此洞直通杭州西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玉带桥</b></p> <p class="ql-block"> 金山白龙洞前有座玉带桥,传说是苏东坡与金山方丈佛印打赌输了玉带,佛印如获至宝,于是就命人仿照玉带的式样建造了一座桥。</p><p class="ql-block"> 金山寺作为中国佛教的禅宗名刹,苏轼曾经11次来到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 这个典故还得从苏东岥与金山寺方丈佛印禅师打赌输了玉带还赠诗偈说起。有一天,佛印禅师说法时,苏东坡赶了过来,这时禅堂已经坐满了听者。佛印就说:“大学士来晚了,这儿没你的座位了。”苏东坡好斗禅,马上机锋相对:“那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的身体’为座好了。”禅师看到苏东坡和他论禅,就说道:“我有一问,若你回答得出,我的身体就让你当座位;若回答不出,就要把你身上的玉带输给我!”苏东坡便当场答应了。佛印禅师就问:“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哪里才是大学士的座位?”苏东坡顿时楞住了,既然色身是四大假合,空空如也,到哪里安坐去呢?于是,苏东岥便把玉带摘了,输给了佛印禅师。这段佳话至今还这方土地上流传,苏东坡留下的那条玉带,后来一直留在了金山寺,并成为镇寺之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这段典故里,看得出苏东坡这位大学士输得是心服口服,并当场做了一首诗偈送与佛印:</p><p class="ql-block">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恒沙妙法王;是故东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禅床;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p><p class="ql-block"> 佛印禅师也做了一首诗答谢回赠苏东坡:</p><p class="ql-block">石霜夺取裴休笏,三百年来众口夸;争似苏公留玉带,长和明月共无瑕。</p><p class="ql-block"> 这个典故当时轰动了镇江大地,很快被禅宗传为佳话。前来观赏“玉带”的大众是络绎不绝,佛印禅师见如此景象,看的人甚多,又恐弄坏,于是就今侍者请来石雕工匠,将典故浮雕仿照玉带的式样建造了一座桥。从此谁要再看玉带,去看桥就行了。玉带桥长十六米,桥下绿波荡漾,清澈见底,令人心爽神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苏东坡的玉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宋蔡绦的《铁围山丛谈》记载: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倾涌,俄月色如昼,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台,命(袁)绹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如今妙高台边的围墙上,正勒有苏轼的这首著名的《水调歌头》。</p><p class="ql-block">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古仙人洞</b></p> <p class="ql-block"> 古仙人洞,位于金山北侧金鳌岭下,深六点六米,依山洞筑有半亭一座。这里是道教遗存。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在这里面壁窥视江面,故而名谓“仙人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朝阳洞</b></p> <p class="ql-block"> 镇江金山的朝阳洞位于金山的“日照岩”上。因每日清晨,能迎大江日出,取名“朝阳洞”,曾是道家修炼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妙高台</b></p> <p class="ql-block"> 妙高台又称晒经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刘编《金山志》(镇江金山寺)载:“妙高台在伽蓝殿后,宋元祐僧佛印凿崖为之,高逾十丈,上有阁,一称晒经台。”又云,“妙高台江水明如镜”。妙高台东西南三面均是峭壁,云雾四合,如置仙境。金山在江中时,可以俯视四面长江,滚滚东流的江水至此,被碧玉浮江的金山迎头劈开,分为两股,向东奔腾而去,气象万千。宋代楼钥《妙高峰》诗:“一峰高出白云端,俯瞰东南千万山,试向岗头转圆石,不知何日到人间”。几经兴废,明代僧适中,清代薛书常继重建,1948年与金山寺大殿、藏经楼等同毁于火,如今的妙高台为1991年慈舟法师主持重建。</p> <p class="ql-block"> 妙高台位于大雄宝殿后山腰,宋元祐元年(1086年),寺僧佛印凿岩创建,原在山巅,几经兴废,现仅存平台,面积约190平方米。妙高台历来为中秋赏月佳处。相传几百年前一个中秋节夜晚,天宇四垂,一碧无际,江流汹涌,月色如画,苏东坡与寺僧佛印等共登妙高台赏月,东坡请著名歌手袁綯即席吟唱他为怀念弟弟所作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梁红玉曾在妙高台上击鼓督战,抵抗金兵。</p> <p class="ql-block"> 韩梁夫妇镇江抗金大战: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十余万从杭州饱掠而归,沿运河北撤到镇江。韩世忠以八千人抢先占领了京口的金山和焦山,专截金兀术的归路。金军乘勇而来,依仗兵力优势,给韩世忠下战书。韩世忠梁红玉夫妇对防务作了周密部署,毫不畏惧,一仗从夜半直战到天明,战果辉煌:缴获千艘战船,还俘获了兀术的女婿龙虎大王。打掉了嚣张气焰的金兀术,要与韩世忠谈判,“假道”过江,被严词拒绝。金兵渡江不成,只好边战边退,溯江而上,韩世忠将其逼进黄天荡。在新的战斗中,韩世忠出策令精壮士兵用铁索钩往敌方小船,金兵船只纷纷翻沉,死伤无数。金兀术一度绝望,采用了奸细献计才得以逃脱。韩梁一战功成,取得多年以来少有的抗金胜利。以后三十多年金兵不敢南侵,赵宋王朝才得以偏安江左。</p> <p class="ql-block"> 梁红玉(1102年-1135年5月7日),原籍池州(今安徽贵池),生于江苏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女词人,祖父与父亲都是当地知名的船夫。初嫁营妓 Philly,后改嫁韩世忠。建炎三年(1129年),在平定苗傅、杨么之乱中立下殊勋,被封为安国夫人、护国夫人。绍兴五年(1135年),随夫出镇楚州,后因城破自刎殉国,卒年34岁。</p> <p class="ql-block"> 韩世忠与梁红玉是南宋时期的一对著名夫妇,韩世忠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而梁红玉则是以击鼓战金山著称的女词人。</p><p class="ql-block"> 韩世忠(1089年-1151年),字良臣,原名紫云,京西北路延安府绥德军(今陕西省绥德县)人,南宋初期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忠武郎。出身贫寒,早年曾流落民间为僧,18岁起投军,英勇善战,以勇猛闻名。北宋末年,在北方抗击辽金,成为抗金名将。绍兴十年(1140年),在耦耕堂打败金军,收复建康,升任检校少师、武宁节度使、扬州知州、淮南东路安抚使。多次率军北上,收复失地,取得顺昌等战役的胜利。正是“报国千秋利,忧民万古名”。</p><p class="ql-block"> 老前辈林伯渠曾写诗赞道:“南渡江山底事传,扶危定倾赖红颜。朝端和议纷无主,江上敌骑去复还。军舰争前扬子险,英姿焕发鼓声喧。光荣一战垂青史,若个须眉愧尔贤。” </p> <p class="ql-block"> 游览镇江金山,不仅是一次探寻古迹的旅程,更是一场触动心灵的修行,无论是从历史、文化,还是从自然、心灵多个角度都会有程度不同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历史之感悟——踏入金山,就像翻开了一本厚重的史书,古老的建筑与碑刻承载着千年岁月,那些历经风雨的一砖一瓦,都在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从东晋的初创,到历代的修缮与扩建,金山寺见证了无数的兴衰变迁,它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使我们深刻领悟到时间的力量和文化传承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文化之熏陶——金山寺作为佛教圣地,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在寺内,聆听着僧人们的诵经声,看着信徒们虔诚的身影,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对人们心灵的滋养。寺中的壁画、佛像等艺术瑰宝,更是融合了宗教、艺术与历史,展现出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智慧,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敬畏与热爱。</p><p class="ql-block"> 自然与人文之交融——金山寺依山傍水,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拥有绝佳的自然风光。站在寺中,俯瞰长江,水天一色,江风拂面,让人心情舒畅。而寺内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又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和谐之美。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油然而生的是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美好,也使得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自然环境。</p><p class="ql-block"> 心灵之洗礼——在喧嚣的尘世中奔波忙碌,心灵难免疲惫。而金山寺的宁静祥和,为忙碌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嚣、沉淀心灵的空间。在这里,可以放下了世俗的烦恼,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每一次的叩拜,每一次的聆听,都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使人在浮躁的世界中寻得了片刻的宁静与安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部分史料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