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到惠安女与蟳蜅女、湄洲女被称为福建三大渔女,当天要去的蟳埔村正是蟳埔女所在的村子。传说蟳埔女是古阿拉伯人的后裔,至今保留着人人头戴簪花围的风俗,她们梳着“粗脚头”、身着“大裾衫”、耳佩“丁香钩”,有着独特的婚庆节俗、过年节俗、喜庆节俗、祭祀仪式,其中以“半夜出嫁”的婚俗、“妈祖巡香”的祭祀仪式最为突出。不过我去蟳埔村不是奔着蟳埔女而去,主要想看那里的古建筑,蟳埔村也有独特的本土建筑景观风貌,最鲜明的特色建筑当属蟳埔村的蚵壳厝,始建于宋末元初,由牡蛎建造而成。<br> 据介绍,蟳埔村位于泉州丰泽区东南,古刺桐港畔,泉州湾晋江出海口北岸,其背倚鹧鸪山,三面临海。蟳埔村历史非常悠久,据清嘉庆年间《西山杂志》载:前埔者,蟳埔也,三十七都渡头埔之蟳尾焉。晋唐之际海滩也,宋时渐涸成陆地矣。其地指今三十六都临海埔之蟳埔也,元明之际始有村落。可见蟳埔村早已开始开发。明代曾设鹧鸪巡检司,保郡城之安全,因盛产红蟳于泉州地区故称蟳埔。蟳埔村坐落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北岸,曾是远洋商船的出发地,蟳埔女以头戴鲜花做的“簪花围”而著称,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境内有顺济宫、宁海庙、富美宫等景点。<br> 初五傍晚离开惠安洛阳桥后,我们晚上又去了晋江市区住宿。按距离计算到泉州市区住宿近些,但春节期间市区住宿费比较高,晋江市区住宿费较低些,实际这不是简单的房型差别,而是春节期间市区住宿费涨幅较大,毕竟是旺季旅游热门城市。虽然绕偏了些,但从晋江市区到蟳埔村也只有15公里,初六早上出发后,可能是从晋江方向过来的缘故,导航带我们完美地避开了村口的停车场,从村子另一边走村道进村,在巷子里左拐右拐驶入了村中,一直往前行驶到村子临海小学前,这里不少村民家门口都提供停车服务,不过停车费要30或40元,最长可停放一天。我们不打算在村中呆一天,找了一家村民谈好停4小时20元,停好车便开始在村中逛了起来。 来到路口这里有游览线路图,我们的位置在村子中间。相当于按照线路的反方向游览,前面是农贸市场,我们走巷子先去看蚵壳厝,这里最多的是摄影写真、簪花旅拍店。 蚵壳厝是这里一种传统特色建筑。即用蚵壳建造的房屋(闽南语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的蚵壳厝,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贝饰古民居, 蚵壳厝建筑的巧妙与精湛,是东南沿海甚至在内地都是绝无仅有的一种建筑形式,构成了闽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这些记载着泉州辉煌历史和“海上丝绸之路”灿烂文化的“蚵壳厝”,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和文化艺术爱好者慕名而来。 在村中蚵壳厝旁,不时遇到头戴鲜花做的“簪花围”拍照的游客,像我们这样过来看景的游客相对少些,多数是来拍写真的。蟳埔村是蚵壳厝最为集中的地方,蟳埔村蚵壳厝始建于宋末元初。蟳埔村蚵壳厝的蚵壳并非泉州原产,专家考证:此种蚵种产于非洲东海岸。 当时泉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起航,沿着闽南沿海航行到达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海岸,然后再到北岸卸货。返航的时候,如果舱内不载货就会形成空船,重心不稳则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浔埔海边。 元末明初,富裕之地泉州,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曾数度遭遇劫难,先民因无力重建新房子,就因地制宜捡些碎砖石砌成“出砖入石”的墙,再把海边的蚵壳捡来嵌饰在墙的外侧,这就是早期的蚵壳厝。<br> 蟳埔村蚵壳厝主要特色在于蚵壳、砖石砌成墙,大面积的灰白色蚵壳与花白色花岗石、红色砖构成一幅幅色彩对比强烈、富有美感的图案,那一堵堵的蚵壳如片片鱼鳞,十分好看。 蟳埔村位于晋江的入海口,海中的牡蛎,肉质美味,壳则可充当建筑材料。牡蛎当地称“蚵”或“蚝”,用它建造的房屋被称为“蚵壳厝”或“蚝壳厝”。 闽南俗话所称“千年砖,万年蚵”。沿海一带的海风带有盐分,红砖易受腐蚀,而蚵壳墙体具有不易腐蚀,不渗水,不积雨水、冬暖夏凉、隔音效果好的特点,适合海边潮湿气候环境居住,并且蚵壳厝墙体十分坚固。 据介绍,盖“蚵壳厝”是一件难度不小的手艺活。建造“蚵壳厝”时,师傅要按照主人家的意见,根据外墙的大小,处在哪一位置,用什么形式建造等进行一系列设计,然后再对蚵壳进行筛选,分出上盖、下臼,大和小,再清洗干净。 砌蚵壳需要精湛的手艺。精明老练的师傅砌得错落有致,片片如鱼鳞。在砌时,凹的一面向下,第一个叠好,另一个要叠在前一个的一半,如此这样,一个叠一个,同时要和内壁一起砌,内外交叉,避免蚵壳脱落。 “蚵壳厝”的墙壁厚度一般有36厘米,现在用条石、机砖砌的墙壁厚度大概在12厘米~24厘米。”用蚵壳盖的房子,下雨的时候,雨水不会泼进屋里,而且冬暖夏凉。 走了几条巷子,这里以蚵壳厝的房子为主,偶尔看到闽南红厝建筑,但是不多。有一些黄氏、陈氏、吴氏宗祠,特色不明显,看上去比较新,就没拍照了。 从巷子里出来,就来到了蟳埔村临海的村口,看游览图介绍这座粉红色的墙体是蚝壳厝牌坊,但只有下面部分是牡蛎壳。前面是一个舞台,时间尚早,民俗表演还没开始。 走到另一面是“蟳埔民俗文化村”,这里摆放了几个蟳埔女造型塑像,她们盘头插花髻,身着红裾衫、宽脚裤,脚踏双木屐,作为蟳埔村的文化符号,“蟳埔女”以独特的渔家造型和勤劳持家的品质而闻名。牌坊前面是丰海路,有地下通道过马路,到海边码头去。 来到蟳埔码头,海边停泊着一些小船。这里只是晋江入海口,所以海面不宽,能看到对面的楼房。蟳埔人靠海为生,以渔业为主,蟳埔码头是泉州的三大渔码头之一,可能是春节,码头上没看到打渔归来的渔船。 蟳埔码头也是一个拍照打卡点,海边有头戴簪花的游客在这里拍照,只是看过去海边滩涂泥土比较脏,也比较杂乱,不是很合适的地点。而且天色阴沉,海水看上去也是灰灰的。 从地下通道返回到村子,从牌坊另一边进去,这里是是海鲜市场,还有一些大排档。沿蟳埔路走了一段,路两边基本都是摄影写真、簪花体验店。 还是走巷子去逛逛,“海风千万里,不如花开四季簪。”感觉蟳埔村景点不多,但因“蟳埔女簪花围”特别火爆,村中到处都是簪花、摄影店铺,据介绍售卖簪花围的店家就有150余家。 “蟳埔女文化”的热潮,让蟳埔村千年来的营生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村民从渔场转战商场,从售卖鱼货转入民俗、文创、餐饮等领域。 逛到了游客驿站,有不少旅游团队在这里休息。也是奇怪了,如果说女孩来这里头戴簪花围拍照还能理解,旅游团里男女老少几十号人都来这里,喜好能相同吗? 在这里手举“长枪短炮”的摄影师也特别多,感觉泉州玩摄影的赚钱渠道更多些。据说村里的网红打卡点大都是由这些摄影师挖掘的,网上发布的大量美照带火了村子。当然这些摄影师绝大多数不是本地的,来自五湖四湖。 沿着村中的巷子慢慢逛荡,还是蛮惬意的。一边走一边欣赏充满独特风情的蟳埔女服饰和“蚵壳厝”,这些都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留下的“活化石”。 来到了蟳埔妈祖宫,蟳埔妈祖宫又称顺济宫,妈祖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航海保护神,是集无私、善良、亲切、慈爱、英勇等传统美德于一体的精神象征和女性代表。福建的妈祖宫特别多,祖庙就在不远的莆田湄洲。 蟳埔妈祖宫始建于宋代,历经多次修缮和扩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现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赐“顺济”庙额,这是妈祖首次获得朝廷的褒封。后来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36次褒封。至光绪元年,妈祖封号达64字。 整个寺庙内雕梁画栋,特别是庙前柱子的石刻特别精美,庙内供奉妈祖神像,这里是村民祈求平安、渔业丰收的场所。但现在成了庙内外已成为簪花女的旅拍打卡地。 蟳埔村的簪花习俗由来于宋元时期,泉州外商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在蟳埔村附近的云麓村开辟了私家花园,种植了西域的素韾花和含笑花等花卉,这些花卉后来流入蟳埔村,逐渐形成蟳埔女盘发插簪戴花围的习俗。看过一些蒲寿庚的资料,帝是一位善于海上贸易的“巨富商贾”,也是一个名扬遐迩的“高贵权官”。 看过妈祖宫便准备返回了,妈祖宫旁边有一颗大榕树,树枝已经伸展到路上,上面悬挂了一些彩色灯笼,在蟳埔村种植了不少榕树,而且古榕树下多有古厝。 从没走过的巷子返回,一侧的墙上装饰着大量红色花朵,形成了一道鲜艳的花墙。上方的悬挂的红色灯笼与花墙的红花相呼应,营造出浓厚的节庆氛围。蟳埔村布置了不少这样的打卡点,方便游客拍照打卡。 看到墙上“蟳埔思源水塔”,便走到另一侧去看看,这是一座圆形水塔,上有“思源水塔,临海供水站,1982年8月”字样,这座过去的水塔,现在改建成了文创基地。 看到一口田字形方井,这种设计是否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来泉州后看到不少古井,井口都比较小,不知如何下到井里去清理井中杂物。 在思源水塔还设置了发财打卡装置,有着金元宝、发个大财等打卡点。 蟳埔村簪花火爆,还是得益于影视明星效应。2023年1月有位女明星在蟳埔村拍摄大片,她头戴簪花围的造型惊艳了无数网友,成为2023年最出圈的风潮。从些带动这个原本普通的小渔村,一跃成为人们蜂拥而在的网红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