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误会,令我被分配到河南的最南端的信阳,至今在这里生活了65年……</p> <p class="ql-block"> 1960年8月底的一天,天空飘落着细雨,夏末的清晨已微露凉意,我提着姑姥姥给我买的帆布箱,背着一个薄薄的铺盖卷,与同行的数学系、中文系和其他系的同届毕业生,一起怅怅地站在开封火车站的雨棚下。这时院领导赶来送行,他们一一与同学们握手告别的同时,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同样的嘱咐:保重身体,好好工作,为母校争光。在一遍遍挥手和道别中,火车缓缓启动,把我送上了新的人生旅途。 </p><p class="ql-block"> 再见了生活了20年的故乡,再见了儿时的梦幻。再见了妈妈------当我把派遣通知书递到妈妈的手中时,妈妈看了我一眼,那眼神表露的是急切。匆匆地默读后,又看了我一眼,眼神中分明满含着忧伤。是啊,1948年哥哥离开家,此后也就回来过两次,而且来去匆匆。父亲长年工作在外,两年前刚刚因病去世。家庭经济拮据,十多年来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今一但远行,已是花甲之年的妈妈一人在家,未来的孤单、寂寥、无助,使得妈妈的心绪何以能平!</p><p class="ql-block"> “儿行千里母担忧”,在等候报到的日子里,妈妈亲手为我缝制了一件贴身的棉被心,我坐在妈妈旁边,看着老人家戴着老花镜在油灯下(家里照明的电灯瓦数太小)一针一线地劳作,对自小就能背诵的唐人孟郊的“游子吟”有了切身的理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啊。妈妈又破例为我买了一件衬衣(以往穿的衬衣都是妈妈手工做的),说:参加工作了,要穿得整齐一些。还把家中凡能兑现的糖票、点心票、肉票都买成了实物,想方设法给我做好的吃。我让妈妈留下些票证好日后慢慢用,她轻轻地叹了口气:今后星期天你不能再回家改善生活了。又说:我在家一个人的饭好做。说得我心中一阵阵酸楚-------有句老话叫做“父母在,不远游”,何况家中仅有年迈的母亲一人呢?我自责,我对自己说:你不是一个孝子。</p><p class="ql-block"> 离别的时间还是到了,我向妈妈道别,妈妈摆摆手,把脸转向了一边,没有走出房门。姑姥姥颤颤巍巍地与舅父一起送我到大门口,泪水在我的眼眶中打转,我挥一挥手,赶快转过脸去,扛起行李,拎着姑姥姥特意给我买的帆布箱,快步向街口走去------</p><p class="ql-block"> 呜---,火车沉闷的汽笛声打断了我的思路,车内的广播提醒我已是吃晚饭的时分。从地图上看,不到400公里的距离,加上在郑州转车时滞留的两个多小时,竟然走了一整天,给我的感觉是离家乡越发的远了。车窗外渐渐的暗了下来,前方点点灯光在黄昏中闪烁。信阳,这个我人生旅途的新起点就要到了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