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这段时间,我看过不少有关运动锻炼方面的体会文章,很有一番感触。于是便将搜集到的素材,用我的文字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得是流动的水不会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这句传承千年的智慧箴言,正在我们身边上演新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常想起邻居家的张大爷,这位退休工程师每天清晨都雷打不动绕着小区快走,二十年如一日。他告诉我,去年体检时,七十岁的他骨密度相当于五十岁中年人,就连医生都惊叹他堪比“钢铁侠”。而隔壁刚满三十岁的程序员小王,每天通勤一公里都要开着车,周末就瘫在沙发上打游戏,最近查出患脂肪肝时,医生开的处方竟是:“每天走满八千步”。</p><p class="ql-block">现代便利生活,正将我们推向危险的舒适圈。公司楼下每天中午的外卖大军蔚为壮观,上班族为省几步路宁愿支付八元配送费;从地铁口到写字楼五百米的距离,早高峰时,还在为不能及时赶到单位而焦躁不安。某次团建登山,平时坐惯办公室的同事走到半山腰就气喘如牛,反而是保洁阿姨李姐背着物资健步如飞,她说:“每天打扫二十层楼,这点山道算个啥?”</p><p class="ql-block">但是,改变正在发生。李明,一位在都市中打拼的年轻人,每天面对着电脑屏幕,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让他时常感到身体僵硬和疲惫。为了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他决定将健身纳入日常生活之中。每天下班后,他都会换上轻便的运动装备跑步回家,耗时五十分钟,上班亦是如此;九五后的小林把微信步数当作游戏来闯关,带动整个部门开启“步数PK”。还有我们经常见到的场景,小区广场舞队伍里,出现年轻白领的身影;周末的星海广场步行道上,亲子骑行家庭成了靓丽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这些变化让我想起孔老夫子,他率弟子周游列国时,安步当车,以行旅修身养性。如今在深圳,每天有六十万人选择骑行通勤;上海陆家嘴的白领们流行“午间楼梯挑战”;北京胡同里的老大爷们组团刷长安街骑行记录。这些现代版的“安步当车”,正在重构都市人的生活图谱。</p><p class="ql-block">上个月同学聚会,曾经二百斤的“宅神”老杨惊艳亮相——他通过每天骑行送女儿上学,半年减掉四十斤。他说:“现在送完孩子,再顺道拐去菜市场,老婆说我这叫‘一站式’健身。”这让我想起中医教授说的:“现代人不是缺药,而是缺动;不是少吃,而是少劳。”</p><p class="ql-block">真正的养生从来不在保温杯里,而在脚步丈量过的户外。当外卖骑手在楼宇间穿梭时,我们何不把取餐变成散步?当电梯排起长龙时,何不给自己下达“五层以下徒步令”?那些被智能设备省下的体力劳动,正需要我们主动找回来。</p> <p class="ql-block">从今天开始,让身体重新成为生活的刻度尺:用脚步丈量到早餐店的距离,用骑行感受城市的心跳,在晾晒衣物时顺便拉伸肩颈,在亲手做饭中活动活动筋骨。毕竟,生命最美的状态,当如山涧清泉,永远保持流动的欢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图片来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