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特展

<p class="ql-block">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俗称“华博”,因为“华博”是广东省第一个以国内外华侨华人文物为内容的综合性华侨华人博物馆。 馆藏文物大概包括以新宁铁路、早期五邑地区建筑、各式出国口供簿(纸)、华侨书信、银信(侨批)、五邑海外社团、筹款抗日、航空救国、各类华侨证照及华侨融入当地社会生活过程的实物、史料。通过展示2000多件精品文物,将五邑华侨一个多世纪以来与命运抗争及其与时代俱进的步伐展现在世人面前。</p><p class="ql-block">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该馆固定陈列为“根在侨乡”江门华侨华人历史展,参观展线约1200米,展出展品约1200件(套),由“序厅”“远赴重洋”“拼搏海外”“融通中外”“推翻帝制”“铸就丰碑”“追求光明”“中华儿女大团结”“结束厅”等九个部分组成,展示了江门籍华侨华人史迹。</p> <p class="ql-block">  江门全市人口420万人,而祖籍江门五邑的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将近400万,有海内海外“两个江门”的美誉。江门五邑华侨华人遍布美国、加拿大和西欧、东南亚等107个国家和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在江门捐资赠物、兴办公益事业达60多亿港币,兴办侨资企业3000多家,投资总额超过100亿美元。在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内。整个展览分为金山寻梦、海外创业、碧血丹心、侨乡崛起、侨乡新篇、华人之光等6个部分,把华侨文物与历史故事巧妙地展示在世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的特展《考古巨擘——梁思永先生诞辰120周年特展》。</p><p class="ql-block"> 梁思永(1904年11月13日~1954年4月2日),广东新会人,梁启超次子,出生于澳门(一说日本横滨、一说上海)。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二年(1923年),梁思永自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毕业赴美留学,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民国十九年(1930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国,参加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梁思永对中国田野考古走上科学的轨道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先后主持和参加新石器时代的昂昂溪遗址、城子崖遗址和两城镇遗址,安阳殷墟和侯家庄商王陵区,以及后冈遗址等重要发掘。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获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50年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在病床上主持日常工作,为该所的建立和考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被誉为“中国接受西方正规考古学训练之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梁思永通过后冈遗址的发掘第一次从地层学上判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通过挖掘侯家庄商王陵区揭示出商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残酷状况。他最早对龙山文化作综合性论述,通过对龙山文化的面貌和特征的初步概括,预见到该文化将能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类型。并探讨了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密切关系。</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考古十兄弟”。1928年至1937年的殷墟考古发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具有现代考古学意义上的科学发掘之一,"考古十兄弟"就是在这近十年的科学考古中,在梁思永等指导下成长起来的第一批考古才俊,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志趣相投、关系亲密,在殷墟发掘期间按年龄和资历排序,分别是:老大李景聃、老二石璋如、老三李光宇、老四刘耀、老五尹焕章、老六祁延霈、老七胡厚宣、老八王湘、老九高去寻、老十潘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十兄弟在长沙告别,再未聚首。</p> <p class="ql-block">  梁思永对中国现代考古学所作的杰出贡献,通过他的工作和论著,已为人所共知。同时,他也是中国现代考古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像已故的石璋如、刘耀等都在历次殷墟发掘中受到梁思永的熏陶和培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永在病榻上主持考古研究所日常工作的同时,还毅然组织和领导青年干部的培训学习工作。从治学方法到思想修养无所不包,为我国考古人才的培养、考古事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城子崖史前遗址黑陶鼎,炊煮器,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城子崖史前遗址黑陶罐,盛器,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城子崖史前遗址黑陶罐,盛器,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城子崖史前遗址黑陶鼎,炊煮器,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城子崖史前遗址红陶鬹(gui),酒水器、烧水器、礼器,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昂昂溪史前遗址陶片,昂昂溪文化(距今7360±85~4690±80年),昂昂溪遗址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昂昂溪史前遗址石器,昂昂溪文化(距今7360±85~4690±80年),昂昂溪遗址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图昂昂溪史前遗址骨器,昂昂溪文化(距今7360±85~4690±80年),昂昂溪遗址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城子崖史前遗址黑陶双耳晷(lei),盛水器,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城子崖史前遗址黑陶鬲(li),炊煮器,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城子崖史前遗址黑陶甗(yan),炊器,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昂昂溪史前遗址陶片,昂昂溪文化(距今7360±85~4690±80年),昂昂溪遗址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昂昂溪史前遗址骨器,昂昂溪文化(距今7360±85~4690±80年),昂昂溪遗址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昂昂溪史前遗址石器,昂昂溪文化(距今7360±85~4690±80年),昂昂溪遗址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梁启超私章石。</p> <p class="ql-block">  晋代陶访(安志敏赠送给导师梁思永</p><p class="ql-block">家人的一种古代储酒器具),梁柏有女士 捐赠。</p> <p class="ql-block">  1904年11月13日,梁思永出生于澳门,后随父亲梁启超流亡日本,就读于华侨兴办的同文学校。1913年随家人返回祖国。梁思永一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离不开家学渊源。梁启超作为"百科全书式"全才型学者,对所有子女的教育皆倾注大量心血,最终他的九个子女皆学有所长,个个成才。特别是在梁思永的成长与求学道路上,梁启超可谓尽心尽力,积极为他的学术事业开辟道路。</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梁启超及其子女照片。</p><p class="ql-block"> 大哥:梁思成(1901~1972年),著名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p><p class="ql-block"> 三弟:梁思忠(1907~1932年),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p><p class="ql-block"> 四弟:梁思达(1912~2001年),经济学家,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p><p class="ql-block"> 五弟:梁思礼(1924~2016年),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梁思永先生与其父亲梁启超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在北平协和医院病逝,当时梁思永仍在美读书。12月,梁思永在美国完成了他的另一篇力作《远东考古学上的若干问题》。此文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载于《美国人类学家》杂志上。梁思永在这篇文章中将亚洲东部地区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分为南西伯利亚群、华北群和印度群,指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及有待解决的间题,认为没有必要照搬西欧的考古方式,如果东亚有新的文化顺序,也不足为奇。他的预言后来被考古发现所证实。关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他将其分为中国和蒙古的北方群、印度支那的南方群和日本与朝鲜的外围群,并指出它们的特征与有待解决的问题。梁思永在文中着重提出了研究方法的间题,一个是叠压地层的问题,第二是分区研究的必要性。前者在后来研究后冈遗址时用于揭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殷商文化的文化顺序,后者应用于分区研究龙山文化。这篇文章是中国近代考古研究工作者对以上研究方法的最早的论述。也是中国考古工作者对大范围内进行对比研究的第一篇论著。</p> <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九年(1930年)夏天,梁思永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国参加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同年秋季,他到黑龙江参加了昂昂溪遗址的发掘。梁思永在《昂昂溪史前遗址》这篇报告中详细报导了发掘经过,阐明了其文化的基本面貌,他在对细石器的概念的分类标准方面为后来的研究树立了典范,另外,他在昂昂溪所得的材料是数百处细石器文化遗址中几乎唯一的墓葬材料。</p><p class="ql-block"> 然后转道通辽进入热河调查新石器时代遗址。前后38天,行程千里以上,采集到大量的陶片和石器。这是国内学者最初接触以细石器为代表的遗址,并且首次进行了科学发掘,在断代上树立了重要的标尺。同时还对细石器(当时称为幺石器)的概念和分类标准有所创新,为后来的研究树立了典范。原计划在这些新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由于不久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梁思永只好中断了在东北的考古工作。</p><p class="ql-block"> 梁思永青梅竹马的妻子李福曼为了梁思永的学术事业更是无私奉献,默默付出。1932年,梁思永因艰苦的田野工作环境患上急性肋膜炎,卧病两年,至1934年逐渐恢复,但未能完全康复。1941年,梁思永在四川李庄期间因肺结核发作,在未来的岁月中需常年卧床,李福曼便几十年如一日伺候床前,不仅是梁思永的"柴米夫人",更是他的"家庭医生"、"特别护士"、"业务秘书",梁思永的事业中浸润着李福曼的全部心血。他们之间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感人故事一直被梁家人所称赞。</p> <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年(1931年)春,梁思永参加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和后冈的发掘工作。在殷墟第四次考古中,作为最早的受过系统科学考古训练的梁思永,带来了最先进的考古学理论和方法。梁思永在殷墟第四次考古中,主持了后冈遗址的发掘工作。在正式发掘工作开始的前两天,梁思永与吴金鼎到后冈进行最后一次调查,确立了挖掘方案:即从后冈最高处起,向东西南北挖掘出纵横交叉的两道沟。这一方案的确定,使得此次发掘可以尽可能全面地探视全冈遗址的大概内容。</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年(1931年)4月16日~5月12日,梁思永、吴金鼎、尹达对后冈进行了第一次发掘,由于受当地局势的影响,挖掘工作被迫停止。随着殷墟的第五次发掘,同年11月10日~12月4日,对后冈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这两次发掘共开探坑45个,面积共601平方米。秋,梁思永参加山东历城(今济南章丘)龙山镇城子崖的第二次发掘工作,接着又回到后冈继续春季的未了工作。</p> <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初至12月底,第十次发掘在候家庄西北冈挖掘大小墓葬36座。3月15日~6月15日,第十一次发掘在候家庄西北冈挖掘大小墓葬400多座,获得不少殉葬品。同年,他主笔的《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出版,这是中国首次出版的大型田野考古报告集。</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9月5日~12月16日,第十二次发掘掘墓百余座。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9月—12月,第十四次发掘在小屯村得字甲2片和一些铜器、玉器。</p> <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思永跟随史语所撤退到长沙,后经桂林入昆明,最后到达四川李庄。这时已经患上严重肺结核的梁思永,拖着病体,对侯家庄的发掘记录作了初步整理工作,并完成了发掘报告的初稿。</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梁思永在“第六次太平洋学术会议”上提交的论文中,全面总结了龙山文化,该成果一直影响到目前对龙山文化类型的进一步划分。</p> <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以后,梁思永在重庆施行手术截去了几根肋骨,使有病的左肺萎缩下来,然后到北京休养。</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梁思永与其兄梁思成(建筑学家)同时获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p> <p class="ql-block">  1949年北京解放,梁思永放弃七八年来的蛰居休养生活,毅然出来为人民的考古事业服务。1950年8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他以虚弱的身体积极主持所里的常务工作,如制订长远规划、指导田野和室内研究,并热心扶掖后进。</p><p class="ql-block"> 1954年4月2日,长期带病坚持工作的梁思永心脏病发作,经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50岁。</p> <p class="ql-block">  李济:“梁思永先生,中国一位最杰出的考古学家,已经把他全部的生命贡献于这一件事了。”</p><p class="ql-block"> 夏鼐:“梁先生确是野外考古的头等人才,不仅工作技术方面是头等,更重要的是那种负责的精神,能照顾到全局,同时又不遗漏细节。小屯殷墟发掘工作的头几年,参加的人都是没有受过正式的田野考古训练的。大家都在暗中摸索,想由尝试和错误中获取经验和教训。梁先生参加工作后,才加以整顿,面目一新。他费大力来改进田野考古技术,拟定各种记录表格,组织室内整理工作,训练年轻人员,使一切都渐入正轨。”</p><p class="ql-block"> 张忠培:“梁思永先生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位‘巨星’,是中国考古学最重要的一位奠基人,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事业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梁柏有:父亲还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宝贵财富就是敢于创新。父亲不走前人走过的路,在工作中创造性地把地层学应用于考古工作中。在发掘昂昂溪遗址时,他事先对东北带的史前考古已有清楚的认识。到达这里之后,他调查分析了这里的地理人文环境,考察的4个沙冈、挖掘的8个坑都经过了选择,其大小、深度、土层、出土遗物等都有详细记录,这次发掘为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奠定了田野考古的基础,而现在考古发掘工作仍然延续着这个方法。父亲无愧于成为那个时代杰出的科学工作者。他对事业的执着、热爱以及敢于创新的意识,对于现在年轻一代人来说依然是应该继承下来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  梁启超勤于治学,对子女的学问大事亦是十分关心,时时处处留心,以为他们寻找并争取可供实践的机会。比如当他得知瑞典著名学者要组织一个团体前往新疆考古,他便立刻想到了正在美国学习考古的梁思永,他认为如果梁思永能够加入考古队锻炼,对他将来的学问研究必会十分有益。于是,他便连去了几封信,告诉梁思永这一消息,但是因为梁思永还未放假,且期间考古队的行程方案又有了一些变化,梁思永赶上大部队的可能性很小,最终也没成行。作为父亲的梁启超,为了儿子实践学习,不愿意放过任何机会的良苦用心,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 2013年开始,梁柏有以80多岁的高龄,开始“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但凡与梁思永有关的文献、资料、照片通通收纳其中。《思文永在——我的父亲考古学家梁思永》全书25万字,插图200幅,包括梁思永各个时期的工作与生活留影、学习笔记、考古标本、往来信函等,在以女儿的口吻追述其生平事迹的同时,亦收录多位国内考古界知名人士的回忆文章,以及梁氏家族成员的怀念文字。</p> <p class="ql-block">  展厅。</p><p class="ql-block"> 梁思永的一生,是为中国考古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他没有辜负父亲梁启超的厚望,为中国考古学贡献了全部的智慧和心血。回顾梁思永短暂而又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促使我们缅怀和学习一位考古学家永恒的风范、不朽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弘扬和传承先辈优良传统,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此次特展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上海大学教授徐坚对展览的大力支持和提出的宝贵意见。</p> <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永结束多年蛰居生活,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考古建设事业中。1950年5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他虽身体虚弱,不能从事田野考古,却是有力的学术带头人,在积极主持所里的具体工作,制定长远规划,指导田野工作和室内研究的同时,还热心扶掖后进,先后举办四期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支持并参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成立,极其注重中国考古人才的培养……以病弱之躯为新中国的考古发展及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直至生命最后一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真爱和平!</p> <p class="ql-block">  “根在侨乡”是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的宗旨。</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中庭的碉楼元素。</p> <p class="ql-block">  饮冰室指梁启超故居书斋。书斋“饮冰室”为浅灰色两层洋楼,建于1924年。首层为其书房,二楼做卧室和会客。梁启超后期著述均于此完成。</p><p class="ql-block"> “饮冰室”是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专为其设计,造型别致典雅。建筑面积949.5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饮冰”一词源於《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呀。</p><p class="ql-block"> 梁启超最是疼爱这个小儿子,认为他今后能成就一番大业。梁思礼获得了哥哥姐姐们都没有的特权,那就是进入父亲的书斋饮冰室。在这里,梁思礼不仅能阅读到浩如烟海的藏书,还能欣赏许多五彩斑斓、生动有趣的明信片。</p><p class="ql-block"> 尽管梁思礼年纪尚小,但他也感受到了家庭的变化。梁启超本是个不染纤尘的文人,不好钱财,撒手而去之后并没有给家中留下多少积蓄。妻子为了维持生计,养活家中几个孩子,只能将房子变卖,好不容易才把他们拉扯大。</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1924年饮冰室屋顶方砖(MCT),该方砖为2024年饮冰室修缮时首次发现,MCT为义品砖窑厂简称( Manufacture Céramique de Tientsin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里另一个特展就是《苍穹大业赤子心——梁思礼院士百年诞辰纪念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梁思礼(1924年8月24日~2016年4月14日),梁启超之子,导弹控制专家,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194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学士学位;</p><p class="ql-block"> 1947年获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p><p class="ql-block"> 1949年获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 1950年任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p><p class="ql-block">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 2016年4月14日逝世。</p><p class="ql-block"> 梁思礼曾领导和参加多种导弹、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研制、试验。他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中首次采用新技术,为向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导弹试验作出重要贡献。他对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辟论述,成为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航天CAD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中国老教授科教兴国奖等。其代表作品有《梁思礼文集》《向太空长征》等。</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梁启超的九个子女照片他们分别是:</p><p class="ql-block"> ‌1、梁思顺‌(1893~1966),长女,诗词研究专家,自幼爱好诗词和音乐,编有《艺蘅馆词选》,是研究梁启超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 2、梁思成‌(1901~1972),长子,著名建筑学家,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中央研究院院士,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p><p class="ql-block">‌ 3、梁思永‌(1904~1954),次子,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之一,对龙山文化的研究有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4、‌梁思忠‌(1907~1932),三子,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参与淞沪抗战,因病早逝。</p><p class="ql-block"> 5、梁思庄‌(1908~1986),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国现代图书馆学的重要奠基人。 </p><p class="ql-block">‌ 6、梁思达‌(1912~2001),四子,经济学家,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深耕经济领域。</p><p class="ql-block">‌ 7、梁思懿‌(1914~1988),三女,著名社会活动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贡献卓著。</p><p class="ql-block">‌ 8、梁思宁‌(1916~2006),四女,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投身革命,成为新四军女战士。</p><p class="ql-block"> 9、‌梁思礼‌(1924~2016),五子,火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对导弹控制系统研制有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梁启超的教子经强调立志和兴趣,反对填鸭式教育,注重培养子女兴趣和独立性,强调过程而非结果,注重与子女沟通。</p><p class="ql-block"> 梁启超在中国现代教育发展中贡献显著,创办北京师范大学,提出先进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层次丰富性和全面性,推动新式教育发展。梁启超在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创办过程中。他不仅是北师大的先贤名师,还在其建立和发展中做出了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  梁启超有两位夫人,分别是原配李蕙仙‌和‌王桂荃‌,她们在梁启超的生活和事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p><p class="ql-block"> 李蕙仙(1869年1924年)出生于直隶固安县(今河北省固安县),是清代礼部尚书李端棻的堂妹,出身官宦世家。她自幼熟读诗书,擅长琴棋书画,被誉为才女。</p><p class="ql-block">‌ 1889年,李端棻将堂妹李蕙仙许配给梁启超,两人于1891年结婚。李蕙仙比梁启超大4岁,为梁启超育有三个孩子,婚后她全力支持梁启超的事业,包括参与维新运动和创办《时务报》等。</p><p class="ql-block">‌ 李蕙仙不仅是梁启超的贤内助,还曾担任中国第一所女子学堂的校长,成为中国首位女学校长。她为梁启超抄录文章,是其著作的第一位读者,对梁启超的学术成就贡献巨大。</p><p class="ql-block">‌ 李蕙仙与梁启超共同经历了清末民初的政治动荡,始终给予丈夫支持和安慰。她于1924年病逝于北京。</p><p class="ql-block"> 王桂荃(1886年~1968年)原名王来喜,四川人,幼年丧父,曾多次被转卖为丫鬟。后成为李蕙仙的贴身使女,并于1903年在李蕙仙的主张下与梁启超结婚。</p><p class="ql-block">‌ 王桂荃与梁启超的婚姻是李蕙仙主动安排的,目的是为梁家延续香火。她为梁启超生下六个孩子,包括梁思永、梁思忠等。</p><p class="ql-block">‌ 王桂荃在梁家中地位特殊,虽未被正式称为“夫人”,但她对梁家子女照顾有加,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她被称为“娘”,而李蕙仙则被称为“妈”。</p><p class="ql-block">‌ 王桂荃于1968年因肠癌逝世。1995年,梁氏后人为她在梁启超墓园种下一棵“母亲树”,以纪念她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35年,梁思礼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抗战爆发后转入耀华中学。</p><p class="ql-block"> 1941年,梁思礼毕业于耀华中学。1941年高中毕业后,随三姐梁思懿赴美留学。</p><p class="ql-block"> 1943年,梁思礼申请获得美国租借法案中对留美中国学生的生活津贴,于是转入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主修无线电,以后又学自动控制,曾获得Sigmakai,Tau Beta Pi,Eta Kappa Nu等多个荣誉学会的金钥匙。由于日美宣战失去与家庭的联系经济来源断绝,大学生活相当清苦。梁思礼曾到餐馆洗碗、当侍者,担任游泳场救生员,实验员等。在普渡大学期间,梁思礼仅用两年的时间就修完3年的课程,并于1945年取得了该校的学士学位。随后,他又获得了辛辛那提大学(cincinnati)硕士(1947年)和博士学位(1949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回国后,梁思礼被安排在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和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所从事技术工作,并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12年科学远景规划”起草工作,负责起草中国运载火箭研制的长远规则。</p><p class="ql-block"> 1956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钱学森院长手下的十个室主任之一。1956年是梁思礼一生中一个新的起点。那年春,他参加了党中央、国务院主持的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制定工作,参加起草“喷气技术”(即导弹与火箭)部分。</p><p class="ql-block"> 1956年9月,梁思礼作为技术骨干被调入正在筹建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梁思礼被任命为自动控制研究室主任。</p> <p class="ql-block">  梁思礼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五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p><p class="ql-block"> 梁思礼的青少年岁月,深深烙印在了天津这片土地上。自五岁起,他便在天津的培植小学里吸吮着知识的清泉,随后又在南开中学茁壮成长,直至抗日战争的烽火迫使他转入耀华中学继续学业。这段从5岁至17岁的宝贵时光,见证了梁思礼从孩童到青年的蜕变,也奠定了他未来辉煌人生的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  1956年11月,梁思礼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1958年,第五研究院与炮兵共同组建P-2导弹教导大队。由苏联专家讲授P-2导弹的原理和操作、使用、维护技术。梁思礼被任命为技术副大队长。</p><p class="ql-block"> 1959年,五院开始仿制P-2导弹。梁思礼作为控制系统技术负责人之一,担任驻厂工作组组长,负责控制系统的仿制和技术人员培训工作。</p><p class="ql-block"> 1960年,梁思礼作为控制系统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液体地地导弹的研制,并于1964年取得成功。</p><p class="ql-block"> 1965年,“老五院”集体脱军装转业,变成第七机械工业部。同年制定了“八年四弹”规划,即1965-1972年8年内研制出中近程导弹、中程、中远程、洲际导弹4个型号的战略导弹。梁思礼被任命为上述中近程导弹改进型号的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与同事一起研制成功导弹全惯性制导系统,并先后参加和领导13发弹的飞行鉴定试验。</p> <p class="ql-block">  1966年,梁思礼主持远程液体地地导弹控制系统的研究和方案制定工作。随后被任命为该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负责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但刚起步不久,“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严重冲击了上述型号的研制工作。梁思礼在这场风暴中受到了“批判”、“靠边站”等不公正待遇。老母亲被折磨致死,家被抄,但在事业面前,他仍不计个人职务名位,强忍丧母的悲痛,坚持开展科研工作,在逆境中和各种干扰下努力使研制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同年10月份,梁思礼参加了导弹核武器的飞行试验。这一年,他还在国防科委召集的各国防工业部门的领导干部大会上介绍了如何组织高技术大型工程中的系统综合经验(即所说的工程系统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  1971年9月10日,梁思礼主持研制的弹载数字计算机参加了中国东风五号洲际导弹的首飞试验,一举获得成功。</p><p class="ql-block"> 1976年至1978年期间,梁思礼曾同时担任长征三号控制系统技术负责人。在确定长征三号控制系统方案中起到技术领导和具体指导作用。</p><p class="ql-block"> 1978年,梁思礼又集中力量研制远程导弹和长征二号的工作,并参加了上述型号多次飞行试验和1980年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直至定型,装备部队。</p><p class="ql-block"> 1981年,梁思礼被任命为第七机械工业部总工程师。同年被任命为通用测试设备(CAMAC系统)总工程师,负责航天部通用计算机自动化测试系统的研制工作。这一项目经过4年努力,取得成功。</p> <p class="ql-block">  1983年,梁思礼任航天部总工程师、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这一年他赴美就CAD/CAM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专题考察,并写了《美国技术改革的主要领域---CAD的现状》考察报告。在航天部第一次CAD研讨会上作报告,提出在航天部开展CAD/CAM工作的必要性和发展道路。</p><p class="ql-block"> 1988年,梁思礼作为国防科工委组织的“核武器和空间裁军研究组”的成员,开始进行核战略导弹和外空武器裁军的研究工作。</p><p class="ql-block"> 1980年,梁思礼参加了向太平洋发射远程火箭的飞行试验。</p><p class="ql-block"> 1987年,梁思礼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 1989年,梁思礼出任航空航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  1989年,梁思礼作为中国代表参加联合国在苏联召开的防止以外核发射研讨会。</p><p class="ql-block"> 1991年9月,梁思礼作为中国代表参加北京召开的第41届“普格瓦什”科学与世界事务年会,并围绕“争取和平安全与发展”的主题作了小组发言。</p><p class="ql-block"> 1993年,梁思礼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 1994年,梁思礼当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1999年10月1日,建国50周年庆典阅兵式在北京举行,梁思礼受邀参加观礼。</p><p class="ql-block"> 2016年4月14日10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发唁电,对梁思礼同志逝世深表哀悼,向梁思礼同志的亲属表示慰问。</p> <p class="ql-block">  1941年,梁思礼毕业于耀华中学,高中毕业后,随姐姐梁思懿赴美留学。八年间,怀揣着"工业救国"理想的梁思礼先后获得美国电机工程学士学位、无线电工程与自动控制硕士和博士学位。梁思礼在海外求学期间始终牢记父亲"毕业后回来替祖国服务,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责任"的教诲。1949年,梁思礼完成在美国的全部学业,义无反顾地第一时间归国,积极投身于祖国的科研建设。1956年,梁思礼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邮轮从上海出发,经马尼拉、东京、夏威夷最后到达旧金山。 乘坐邮轮的时间很长,到旧金山大约要三个星期。船到美国后,梁思礼辗转到了明尼苏达州的嘉尔顿学院。可是,刚刚安顿下来仅半个月,太平洋战争就爆发了。战争中断了梁思礼与中国国内的一切联系,不仅不能和母亲通信,母亲想寄钱给他也不可能了。从此,17岁的梁思礼过起了在海外独自拼搏的留学生活,当穷学生整整八年。这段经历,磨练了他在困境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p><p class="ql-block"> 梁思礼带着母亲东平西凑的四百多美元,踏上了求学的道路。在美国期间,梁思礼过得并不轻松,白天他要去上课、做研究,晚上为了维持生计,他还要去学校食堂刷盘子、打扫卫生。空闲的时候,他还会去附近工厂的流水线上打工。</p> <p class="ql-block">  在中、近程战略导弹的设计中,梁思礼曾领导和参加研制成功具有中国特点的捷联惯性制导系统,开辟了战略导弹“惯导化”的道路。他亲自领导和参加多种导弹、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的研制、试验及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在“长征二号”的研制中,决定首次采用平台计算机方案,首次在弹上使用集成电路化的计算机。主持研制成功卫星、导弹计算机自动测量控制系统。对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辟的论点,成为航天质量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他是航天CAD技术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梁启超51岁得子梁思礼。思礼长得酷似父亲,被亲昵地称为“老白鼻”(英语Baby的谐音)。梁启超生前曾许了个愿,60岁后不再从事社会活动,要专心致志地教育孩子,可惜他56岁便撒手人寰。梁思礼说:“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但他遗传给我一个很好的毛坯,他的爱国思想通过我的母亲及他的遗著使我一生受益。”</p> <p class="ql-block">  梁思礼于1924年8月24日出生在北京,很受梁启超的宠爱,1927年,梁启超在给海外孩子的信中说:“每天老白鼻总来搅局几次,是我最好的休息。”梁思礼是梁启超最大的精神安慰。1927年1月2日,梁启超在给海外孩子们的信中写道:“老白鼻一天一天越得人爱,非常聪明,又非常听话,每天总要逗我笑几场。他读了十几首唐诗,天天教老郭(保姆)念,刚才他来告诉我说:‘老郭真笨,我教他少小离家,他不会念,念成乡音无改把猫摔。’他一面念说一面抱着小猫就把那猫摔地下,惹得哄堂大笑。”</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我的记忆中,我只是觉得父亲很疼爱我,当时我年纪很小,认识的字不多,很多事情也是后来看到父亲书信集的时候了解到的。”梁思礼说,也正是梁启超的这些记述,让梁思礼院士能够追忆更多在饮冰室的时光。在梁启超的笔下,梁思礼小时很灵巧,两岁时,梁启超只要一要香烟,梁思礼就会把抽烟的一套用具送到父亲面前,每次都让梁启超非常高兴。</p> <p class="ql-block">  梁启超在给海外孩子们的信中,经常用大量的笔墨非常细致地形容老白鼻。最有趣的是梁启超有一滑稽作品寄给梁思顺(梁启超女儿),用滑稽的话语把梁思礼小时候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昨日好稀奇,迸出门牙四个,刚把来函撕吃(事实),却正襟危坐。一双小眼碧澄澄,望着阿图和,肚里打何主意,问亲家知么。”诗中“刚把来函撕吃”说的是思礼长新牙见什么都咬,借来磨他的新牙。在另一件作品中,梁启超用梁思礼的口气写了封感谢信:“谢你好衣裳,穿著合身真巧。那肯赤条条地,叫瞻儿取笑。爹爹替我掉斯文,我莫名其妙。我的话儿多著,两亲家心照。”“谢你的衣裳”是谢谢梁思顺从国外寄给思礼的新衣服。“那肯赤条条地,教瞻儿取笑”,瞻儿是梁思顺的长子周同轼的小名,他比思礼年龄大得多,但论起来却是梁思礼的晚辈。“梁思礼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备感亲切。</p> <p class="ql-block">  梁思礼有着非常乐观、积极的心态,不论遇到什么颠簸和风浪。</p><p class="ql-block"> 1974年,50岁的梁思礼从北京下放到河南正阳“五七”干校劳动,干校分配他当“猪倌”。</p><p class="ql-block"> 按说一个搞导弹的知识分子被派去养猪,这是对人才的极大荒废。但是梁思礼从积极方面想,觉得这是对自己的照顾,此举正好逃离“文革”是非之地,精神上反倒落得轻松和愉快。</p><p class="ql-block"> 生性乐观的他,养起猪来也别有一番意趣。每天梁思礼戴上套袖,穿上围裙,打猪草、拌猪食、清猪圈,干得高高兴兴。梁思礼喂养的猪一听见他“啰啰啰”端来猪食的呼唤,都争抢着扒上圈墙。看着肥头大耳、干干净净的“八戒”军团,梁思礼很有成就感,还特地和它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展厅。</p><p class="ql-block"> 晚年,梁思礼先生作为中国航天工程学的带头人之一,依然活跃在一线,倡导航天CAD技术,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2016年,91岁的梁思礼与世长辞,可以说这是我国航天领域的一个重大损失。</p><p class="ql-block"> 一生筚路蓝缕、默默无闻,梁思礼先生六十七年含辛茹苦,带领中国航天事业走出阴霾,见证了祖国从千疮百孔到国富民强的伟大历程。梁思礼先生就像火种一样,照亮了无数有志青年的人生之路。</p> <p class="ql-block">  梁思礼和所有的中国“驯火人”一样,站在历史耀眼处的暗面。近处,找不到他们的名字,设计图纸上没有他们的名字,他们是戈壁滩上被漫天风沙遮蔽着的群像背影,他们的名字被封印在打着“绝密”标签的文件袋里。远处,他们的名字,被一笔一笔刻在历史坐标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圆了国人的飞天梦,而作为参与神五飞天工程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院士则是圆了父亲梁启超的科技梦。梁思礼的血管里流着父亲的血,一生报国,虽屡经磨难,但矢志不改,为国家、民族争得了荣耀。同父亲一样,梁思礼一直把国家这个大“家”放在第一位,作为儿女,无论面临怎样的境遇,对这个“家”,他始终不离不弃。</p> <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24日,梁思礼院士百年诞辰纪念展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运用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工作成果,展览详细介绍梁思礼院士的生平事迹,通过近三百件手稿、档案、书信、图片、证书等珍贵资料,生动展现他的一生;展览展示梁思礼院士在火箭、导弹控制系统领域作出的贡献,体现在中国航天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中,也体现了梁思礼院士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展览深入挖掘梁思礼院士的家国情怀和人格风范,通过展示他的格言、书信手稿等珍贵资料,让参观者深刻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  谁掌握了太空,谁就掌握了未来,航天事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得益于无数爱国科学家夜以继日的辛苦研究。</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梁思礼与航天员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  梁思礼的科研成就有:</p><p class="ql-block"> 研制成功具有中国特色的捷联惯导系统,开辟战略导弹“惯导化”道路,研制地地战略导弹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任型号副总设计师,首次采用惯性平台计算机方案:任航天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系统总设计师,实现地面测试设备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是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软件工程化的倡导者。</p> <p class="ql-block">  梁思礼携家人回到新会梁启超故居。</p> <p class="ql-block">  梁思礼与夫人麦秀琼。</p><p class="ql-block"> 麦秀琼(参加革命后改名为赵菁)1928年春出生在广东南雄城里一个书香之家。她的祖父麦彝宪曾于清朝末期考中秀才,后来又接受了西方教育,之后他胸怀建立民主国家的理想跟随孙中山参加过推翻满清统治的革命斗争。她的父亲麦友德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后进入教育界、新闻界工作,他继承了父辈救国报国的遗志,在抗日战争时期,以笔为剑,在广州、香港的报纸、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抗日救国的文章,不顾个人安危,努力唤醒民众,呼吁大家与日寇抗争到底。</p><p class="ql-block"> 麦秀琼的童年少年时代跟随家人在广州、香港度过。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他们一家人被迫几度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现实、父辈先人救亡图存的未尽遗志都促使她较早就跟随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麦秀琼和梁思礼结婚几十年,他们从未吵过架。</p> <p class="ql-block">  梁思礼,一生充满了奉献与牺牲,他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不断前行。他的贡献不仅在于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更在于他为国家、为人民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p><p class="ql-block"> 梁思礼,以他的影响力,丰富了航天文化,带动了一批航天队伍,很多年轻人在他的感召下,以国为重、放眼全球、立足新高,铸就着航天事业生机勃勃的新辉煌。</p><p class="ql-block"> 梁思礼,始终把自己的一举一动绑定在爱国报国的"责任"和"担当"上。责任承载着能力,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才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担当是一种承受,有了担当的勇气,才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不断超越自身的努力。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史册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