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人体上有很多经络和穴位,其中有一些穴位因其在调节脏腑、疏通经络、防治疾病上具有独特的作用,被古人称为“特定穴”。它们分布在四肢(比如肘、膝以下)、胸、腹、背、腰等部位。常见的特定穴可以分成很多类别,如“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以及“交会穴”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输穴——从手足到关节的重要通道。</b></p><p class="ql-block">简单来说,五输穴是指在四肢(肘或膝以下)的十二经脉上,每条经脉都有五个关键穴位,这五个穴位分别叫做“井”、“荥”、“输”、“经”和“合”。</p><p class="ql-block">井穴:通常位于手足的最末端,就好像水的源头,是气从内而外流出来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荥穴:大多在手指或脚趾关节前面,像水流刚开始汇聚,代表气在流动中的一个过程。</p><p class="ql-block">输穴:一般在关节之后,喻示气流正由小到大地汇入体内。</p><p class="ql-block">经穴:通常在腕或踝关节上方,象征着气流已经充分发展、流通无阻。</p><p class="ql-block">合穴:靠近肘或膝关节,正如江河汇入大海,是气汇聚并进入内脏的重要部位。</p><p class="ql-block">临床上,医生会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相应的穴位来进行针刺或按压治疗,比如井穴常用于改善神志昏迷,荥穴用于调理热病,输穴可以缓解关节疼痛,经穴多用于治疗咳嗽喘息,而合穴则常用于治疗内脏相关的疾病。古人甚至总结出根据季节变化来选用不同的穴位,比如春天多选井穴,夏天偏重荥穴,秋天注重经穴,冬天则选合穴治疗。</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原穴——脏腑原气的“落脚点”</b></p><p class="ql-block">每条经脉在靠近手腕和脚踝的地方有一个原穴。原穴可以看作是各个脏腑的原始气在经脉上停留的地方,因此当内脏出现问题时,原穴就会反映出病情。中医里常说“脏有病,原穴先知”,就是指通过观察原穴的反应,可以了解内脏的情况。临床上,针刺这些原穴能够调动人体原始的生命能量,从而帮助恢复脏腑的平衡。</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络穴——联络表里、沟通内外的重要枢纽</b></p><p class="ql-block">“络穴”是指在经络分支出来的地方设置的穴位,它的主要作用是连接人体表面与内里的经络,起到贯通内外、调和表里的作用。比如,有些络穴不仅可以治疗本经的疾病,还能同时影响到与其相关的另一条经脉的病症。所以在实际治疗中,络穴常常是配合原穴一起使用,这样可以更好地疏通气血、调节机体功能。</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郄穴——气血汇聚的检查和急症处理点</b></p><p class="ql-block">“郄穴”主要是指各条经脉在四肢肘或膝以下那些气血最容易集中的部位。每条经脉上都有一个郄穴,另外一些附属经脉也有。临床上,郄穴常用于急症治疗,比如当出现突然的疼痛或出血情况时,通过按压这些穴位能迅速缓解症状。此外,医生也可以通过触诊这些穴位,判断内脏是否有病变,因为气血在这些地方异常往往会反映出脏腑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背俞穴和募穴——内脏气机的外在反映</b></p><p class="ql-block">背部和胸腹部有两类特别的穴位,分别叫做“背俞穴”和“募穴”。</p><p class="ql-block">背俞穴:分布在背腰部,往往按照内脏的位置来排列,比如有肺俞、心俞、肝俞等。按揉这些穴位,可以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不仅用于治疗内脏疾病,还可以缓解相关的皮肤、筋骨问题。</p><p class="ql-block">募穴:主要位于胸腹部,是各脏腑气聚集的地方。比如肺的募穴叫“中府”,心的募穴是“膻中”,胃的募穴是“中脘”等。使用募穴治疗,可以直接调整脏腑的气机,改善因气滞引起的各种病症。</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八会穴和八脉交会穴——精气汇聚与经脉联络的“八大关”</b></p><p class="ql-block">“八会穴”是指八个不同部位的穴位,分别对应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不同的生命元素。比如,章门是脏之会穴,中脘是腑之会穴,膻中则是气之会穴。它们不仅在理论上说明了人体各部分如何互相联系,在实际应用上也能帮助治疗热病、内分泌失调等各种问题。</p><p class="ql-block">而“八脉交会穴”则是指通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相互交会的部位,这些穴位多分布在四肢关节以下。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同时调理多条经络,对于治疗一些全身性、系统性疾病效果显著。</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下合穴——六腑病证的治疗关键</b></p><p class="ql-block">“下合穴”又叫六腑下合穴,是专门用来治疗六腑疾病的。理论上讲,内脏病变时,六腑气机会出现问题,而这些穴位正好位于下肢上,与上肢的经穴形成对应。比如,足三里是胃经的下合穴,常用来治疗胃脘痛;另外一些穴位如下巨虚、上巨虚等,也分别对应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和胆经的功能调节。在中医里,治病讲究“治其合”,就是说要找到病变之处与经络交汇的地方进行调理,下合穴正是这一理论的具体体现。</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交会穴——多经交汇,病症互治</b></p><p class="ql-block">所谓交会穴,就是指两条或多条经脉在身体某个部位交汇在一起的穴位。由于这些穴位既属于某一条主经,又和其他经脉相通,因此在治疗时可以同时调理多个经络。比如,某些交会穴既能治本经的问题,又能改善与其他交汇经脉相关的症状。常见的例子有关元、中极、大椎等穴位,这些穴位在临床上对多种全身性或局部病症都有很好的疗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