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雨脚落声微 柳岸斜风带客归

隆瀟鋒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宋徽宗 《梨花》</i></p> <p class="ql-block">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亦为春天的第四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春分的“分”有两个含义,一是“季节平分”,传统以立春到立夏之间为春季,而春分日正处于两个节气之中,正好平分了春季;另一含义是“昼夜平分”,在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意思是:春分之后,昼夜长短几乎均分。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因为这个节令正好将春日的时间一分为二,因此被华夏先民称作春分。</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 邹一桂《梨花夜月图》</i></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祖先通过一年中对春,夏,秋冬四季时间的准确划分,制定出二十四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似乎没有立春那么热闹,但在气象学上,它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与秋分、冬至、夏至一起构成四大节点。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亦即“两至、两分”,是中国先民最先确立的四个节气,也是非常重要的四个节气,古人选择在节气日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即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夏至祭地和冬至祭天,以此来顺天应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清《御定授时通考》中有关“春分”的内容</span></p> <p class="ql-block">万物生长靠太阳,古人最迷信的天体是太阳,中国的太阳崇拜历史久远。春分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轮替的重要始点,也是“阳气上升、阴气下降”的关键节点,故上古时期有朝日夕月之礼,春分“祭日”与秋分“祭月”应对。人们感恩太阳的光辉普照,在春分要举行祭祀太阳的盛大仪式。自周代起,此习俗历代沿袭,目的是在春耕开始之际,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农事丰收。《礼记》就记载有“祭日于坛”,周朝天子在春分日早上要到祭坛祭日。所以,春分“祭日”从秦汉至明清都是“国礼”之一,北京城东的日坛就是天子祭日的所在。清《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春分祭日,秋风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因为日月祭祀是“国之大典”,所以老百姓不能随便祭祀。</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明 陆治《梨花写生图》</i></p> <p class="ql-block">春分时节,也是野菜生长茂盛的时期。萧放说,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春分去野外挖野菜的习俗。在宋代,挖野菜是全民性的风俗活动◇连皇帝和皇后也会参加,因此花朝节也有"挑菜节"的别称。在当时人的观念中,"挑"有"猜"和"挖"的意思。据《武林旧事》记载,每年二月初二,南宋皇宫中都要举办"挑菜宴",实际就是猜野菜名的游戏。宫女太监备下一批木斛,在里面堆上湿土,将挖来的各种野菜一棵一棵插在其中,每斛插一棵。再找来一批绸布,剪成长条,写上野菜名,卷起来,对应着压在插野菜的斛底。参加挑菜宴的人很多,皇后、皇子、皇女、嫔妃、太监、高等宫女都有资格参加。见着一种野菜,猜它的名字,之后抽出卷起的绸布条,与其上的野菜名比照,猜对了就会有赏赐。</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明 陆治 王谷祥《海棠玉兰图》</i></p> <p class="ql-block">春分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古人找出三种代表性自然现象,作为“春分”至“清明”这15天的物候特征,谓之“春分三候”。《逸周书·时训解》称:“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明 陈栝 《海棠》</i></p> <p class="ql-block">一候玄鸟至。玄鸟,燕也,高诱曰:“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也。”燕子是春分来,秋分去的候鸟,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天气变暖去年往南方过冬的燕子又飞回北方。</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 华嵒 《海棠禽兔图》</i></p> <p class="ql-block">二候雷乃发声。雷者阳之声,阴阳相薄为雷。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至此,四阳渐盛,犹有阴焉,则相薄乃发声矣;雷是春天阳气生发的声音,阳气在奋力冲破阴气的阻扰,隆隆有声。</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宋 马远《画梨花山鸟》</i></p> <p class="ql-block">三候始电。电,阳光也;四阳盛长,值气泄时而光生焉。故《历解》曰:"凡声,阳也;光,亦阳也。"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其光乃发,故开始闪电。电闪雷鸣,春雨不再潇潇,已是落花知多少了。</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近现代 陈师曾《梨花图》</i></p> <p class="ql-block">古代民间有春分“竖鸡子”“食汤圆”等习俗,为什么要吃汤圆呢?说是“粘雀子嘴”,祈庄稼免遭麻雀破坏,实际上鸡蛋和汤圆与太阳有相似的形状,隐含祭日风俗。从春分节气的传统意涵来说,“春分竖蛋”的依据大概有二:一是取春分的平衡之意;二是系早期太阳崇拜的文化遗存与演变,古代有关太阳崇拜的文献记载和图案,多将太阳与神鸟联系在一起,同时,太阳外形与蛋黄颇有些相似,因此“春分竖蛋”或许是这“太阳崇拜”遗俗的衍生物,将蛋竖立起来,代表着获得了太阳的能量。其实如果你对二十四节气都了解的话,一定会有所发现,大多数的节令都会涉及到祭祖和农耕。祭祖、农耕很好的诠释了华夏民族对土地的浓浓深情和祖先信仰。</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清 恽寿平 《画花卉 之木兰》</i></p> <p class="ql-block">春分还是是长养的时令。“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古人特别看重春分,皆由昼夜等长现象而来。在儒道家看来,春分与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最为“平衡”的两个节气,古人称为“中”或“和”。春分后,古人的生活节奏也得调整,正式进入“春季模式”。汉代《易纬·乾凿度》称:“方此之时,天地交,万物通,所以顺四时,法天地之道。”意思是说,春分到来后,应适应自然,跟着时序走。</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吴昌硕《花卉四屏》</i></p> <p class="ql-block">“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春分是一个多彩有趣的节气,更是一个生机盎然的节气,象征着中国人“天道均平”的理想,孕育着迈向“春华”的喜悦与冀望。最是一年好时节,人间最美春分后。春分在雨水、惊蛰节气之后,时和气清,冷暖宜人,这个时节,草长花开,莺歌燕舞,春光明媚,温暖宜人。来雨渐渐地不再是“沾衣欲湿”的雨,而风更多的是“吹面不寒”的风。“燕子初归风不定,桃花欲动雨频来”。春分过后,意味着春天最美的时候到来了。驻步在播布希望的田间,沐浴日光洒落的阳和,方知春生美好,万事可期。</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元 王渊 《海棠山鸟》</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