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一岁老寿星,六十六载渭中缘

子雍

<p class="ql-block">  《九十一岁老寿星,六十六载渭中缘》</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4老周父亲生日祝寿小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1959年到宝鸡市渭滨中学工作。那时的渭滨中学有宝鸡市铁路以南唯一的一栋三层楼房,是综合教学楼,站在楼顶,宝鸡市区尽收眼底。转眼六十六年过去,老渭中大院现在已变身为繁华商业区(上图图九),淹没在周围一片又一片钢筋水泥的丛林之中。</p><p class="ql-block"> 父亲说,他到渭滨中学工作,纯粹是一种意外,偶然中的偶然。那年他凤翔师范毕业,分配到了故乡凤翔县的彪角中学,但到校之后,校长指着排好的课表对他说,这个学校人满了,啥教师都不缺,你来了,实在没法安排,于是他只好又回凤师待命,不料一周以后,宝鸡市教育局缺编,向凤师要人,他和另一位同样遭遇的同学就都到了宝鸡,他进了渭中,对渭中自然生出一份感激之情,工作上也就很努力,这里的历任领导和多数同事待他也好,李金亭,薛彩映,刘长孝,张宏志,朱顺成,等等等等,这些名字,因父亲常常提起,我们也就耳熟能详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母亲及二妹、二弟、三弟等全家农转非进了市里,母亲在渭中校门口摆起了冰棍冷饮摊点,和父亲一起养育了我和两个妹妹两个弟弟,帮着我们一个个成家立业,又帮着我们带孩子,理诸事,日子越过越好,父亲这一生的命运,我们全家人的人生,早已和渭滨中学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老父亲的寿辰是农历二月十五日,2025年3月14日,星期五,正好是老父亲九十一岁生日,我们全家及从邻近赶来的亲朋好友特意到老渭中校址上的餐饮区为老人祝寿,只为那长长岁月里沉淀下来的浓浓的怀旧情意。</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在1965年前后,我五岁,父母带着我和刚刚学会走路的大妹到渭中小住。那时的校院干净空旷,上课铃声之后,就是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每到晚上,教室里透射出来的灯光给人一种十分安静的感觉,那里有一种令人非常怀念的纯真和自在。后来,我在中学、大学期间常到渭滨中学图书馆去借书,《中国历代诗歌选》,《闻一多集》,沈尹默的《书法论丛》,《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故事集》,郭沬若的《李白与杜甫》,《郭沫若书毛泽东诗词》,《岳飞书前后出师表》等书(书名也许不太准确了)就是从这个图书馆书架上借读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所学校地处火车站南广场旁,这一片是宝鸡市最繁华的商业区和金融区,渭滨区政府顶着迁址的压力坚持了几十年,直到七、八年前,终于还是挡不住汹涌而来的开发浪潮,学校迁去了渭河以南,这里就变成了以特色餐饮为主的美食区。</p><p class="ql-block"> 老周是长子,自然是父亲生日当日的主事。天下小雨,二妹家的小外甥驾车接送老人入场退场,虽说距离本就很近,但还是要恭恭敬敬,一点都不能马虎。</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父母的生日宴我们都订在旁边的国贸大酒店,那里气派大些,环境好些;今年特意选择在这里的“肖家大院”,主要是怀旧,也是因为二弟媳在这里工作,照顾一下她们的生意,况且这里的菜品量足,味正,下饭,很接地气,价格自然也要便宜很多。大妹的女儿订了个三层的大蛋糕,打开,供好,开席后不久,老板循例安排了一群美女服务员过来为老人祝寿,唱歌跳舞,乡土气息浓厚,很是热闹,然后就是为寿星加冕,晚辈们点烛,齐声高唱生日歌。</p><p class="ql-block"> 以餐饮而言,这里最有特点、卖得最好的当数“肖家卤猪蹄”,虽是凉品,但很软糯,老人一呡可受,确实不错,再如酸菜鱼片,略带酸味,很清爽,鱼片鲜嫩无刺;西府大年菜满满一盆,一层炖五花肉片下,是筋道可口的炖粉条和豆芽白菜,怀旧的况味极浓。其他如凉拌豆腐,小酥肉,烧鸡小花卷都很宜人。</p><p class="ql-block"> 在浙江工作的三弟养育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都在上学,疫情之后,生意困顿,日子过得差强人意,这次也赶了回来,兄弟姐妹五人欢聚父母身边,父母很是高兴。晚辈中,二弟的女儿研究生快毕业了,也专程从西安赶了回来。她是我父母的心头肉,从小由爷爷奶奶一手带大,感情很是深厚,是个很争气的孩子,据说已在京城谋得一份工作。老周的女儿在汉中上班,主要是她的孩子才七、八个月,无法成行,但那个小家伙很得太爷爷太奶奶喜爱,几乎时时想看视频,这次老周将手机装满了,看得父母笑逐颜开。</p><p class="ql-block"> 父母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错,这次见到,气色明显好于去年,每餐均可有一小碗面条的胃口。老年病自然也有,但精气神很好。从老家赶来的大姑八十多岁了,塬上风硬,大姑面色粗些,但身体很是硬朗;三姑和姑夫也平了八十,姑姑明显好于往年;姑夫当了一辈子教师,讲究礼数,认真、要强,只是年轻时工作得很拚,累积劳顿,这几年体质差些;好在表弟年富力强,已成为县上的部门领导,有他驾车陪同,也让人放心。舅舅家的表嫂也来了,年过七旬,身体和精神都好。</p><p class="ql-block"> 按照旧俗,每年正月,这些知己的亲戚都要走动,但鉴于老人年龄大了,行动不便,年年新年之后都选择了在父亲生日这天相见,所以,父亲的生日其实也就是亲戚朋友大聚会的日子。两事合做一事,大家皆大欢喜。二爸三爸都已离世,二爸家的堂弟到了,三爸的女儿、儿子远在郑州,打来视频电话,述说祝福,其乐融融。寿宴现场气氛热烈,冷热菜品陆续上桌,边上菜餚边拉家常,知道都还不错:或胖了,或瘦了,气色如何,饭量大小,子女,亲旧,往日邻舍景况,聊上几句,气氛满满,很是温馨,当此之时,老周自己身不由己,思前想后,恍如离世多年的祖父、祖母,以及刚走几年的舅舅、二爸、三爸、二姑也到了身边,暗自思忖,祖父祖母若在,今年已经一百二十多岁了。这样一想,感觉父母及座中老人活过一百二十多岁还是很有希望的;期待再过几年,在老父亲的百岁寿宴上大家还能欢乐相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