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习惯在<b>质疑、批判、比较、体验与思考</b>中读书,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读书非常慢的原因。</span>《古神话开篇呈异彩》仅两页内容,我读完它却需要两三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 盘古在开天地时,为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撑在天地间。“如此过了很长时间,盘古成了身长九万里的巨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读到这里,我自然想起毛主席的词句,原来典故“</span><b style="font-size:18px;">鲲鹏展翅,九万里</b><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不仅源自《庄子•逍遥游》,还与神话有着关联,可见主席他老人家的志向远大,涉猎之广。我钦佩着琢磨着。</span></p> <p class="ql-block"> 神话中说,盘古临终时,化为五座大山:“头变成泰山,脚变成华山,胸变成嵩山,左手变成<b>黄山</b>,右手变成衡山。”</p><p class="ql-block"> 这五座大山与五岳几近相同,除“黄山”外。神话源于三国时期吴国人徐整所作的《三五历纪》,这是在流传中把“恒山”误传为“黄山”了呢,还是文章作者的笔下误呢。带着问题,我查阅了中国地图,找准它们的具体位置绘图,进行比较与思考。“黄山”在神话中居盘古身体之左,而它实际的位置却居右,这是一个矛盾着的问题,居左的却是“恒山”。</p><p class="ql-block"> 根据“五岳”概念内容和它们实际的地理位置,并结合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的“<b>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b>”这句话进行综合研判,我认为文中的“黄山”很有可能是“恒山”之误。</p> <p class="ql-block"> 另外,“<b>让我们对中国文学史的匆匆巡礼,就从叙说远古神话开始吧。</b>”反复阅读导读中的这句,总觉不畅,将它改为“<b>巡礼中国文学史,就让我们从叙说远古神话开始吧。</b>”则比先前的顺畅多了。</p><p class="ql-block"> 以上所读文章是钱念孙先生的《中国文学演义》中第一章的部分内容,此书是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在这不到两页的内容里,我竟发现两处疑似<b>“错误”</b>的地方,随笔标记在此,仅为作者或有余力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参考而已。</p> <p class="ql-block"> 读书,尤其是读学术理论书籍,我从不迷信书本,总在<b>质疑、批判、比较、体验与思考</b>中阅读,这是我的习惯与原则;于我而言,这样读,却收获了不少真知,且非常凑效,只是阅读速度非常缓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类似这种方法的学习实践,民办福耀大学首任校长王树国同志,已将它正式列为大学教育课程计划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的这种读书方法,它到底有没有普适性呢,那就不得而知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