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刺史韩愈

三国演义

<p class="ql-block">‌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著有《昌黎文集》,谥号文公,也称韩文公,唐朝中期政治家、诗人,文学家,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提倡破骈入散,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代表作有《师说》《进学解》《杂说》等。作为唐宋八大家的首位,韩愈的散文自成一体,对后世影响颇巨。而韩愈的诗文自然得体,描景叙志,比如初中课本收录的韩诗,如今读来耐人寻味,如《早春呈十八员外之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后两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有人喜欢长安灞柳,韩愈反而喜爱小草,仔细品颇有禅意。</p> <p class="ql-block">以前对于韩愈的政绩,关注较少,近日神游潮汕,才知道韩愈在任潮州刺史的功绩,有《韩侍郎纪念馆》,对韩愈的功绩读来,也令人啧啧赞叹。</p><p class="ql-block">特别是在潮州的政绩,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大张旗鼓恭迎佛骨,引发了京师的佞佛狂潮。众人皆醉我独醒,满朝文武只有五十一岁的刑部侍郎韩愈上了道措辞严厉的《论佛骨表》,对唐宪宗佞佛极力谏阻。由于逆揭“龙鳞”,几乎招致死罪。幸亏众臣求情,免其死罪,将他贬到离长安七千六百里外的潮州任刺史。</p><p class="ql-block">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记叙了遭贬潮州的感受,因为在唐代,广东岭南是荒蛮之地,官员遭贬大多客死他乡。所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知道他的侄孙韩湘子来潮州,说是看望,倒不如是送终而来,韩愈已经做好了客死他乡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历经三个多月行程,韩愈一到潮州,以改客死他乡的悲观,面对当时的环境,有所作为,一个月后发起驱鳄除害活动,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特别重视教育兴官学,起到教化众生的作用,韩愈的劝学效果,在牌坊街耸立的众多潮州学子的功德牌坊中得以证明。七个月后,终于获准回京,而韩愈在任潮州刺史短短七个月之间,因治水兴农、祛除鳄害、重振州学的历史功绩,载入史册,也让潮州人民记住这位好官。</p> <p class="ql-block">从古城出发,跨过广济桥,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笔架山,山上岩石层叠,苍松翠柏,浓荫蔽日,沿中峰石阶直上山腰,庄严静肃的韩文公祠便耸立在眼前,如今成为纪念韩愈的胜地。</p> <p class="ql-block">韩愈在作品《进学解》开篇就点题: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如今读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凡是成大业者,都是勤奋好学之人,而所集大成者,莫不是善于独自思考的开宗明义之师,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具有同样深刻的人生哲理。</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韩愈在潮州的功绩,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潮州通判陈尧佐于金山麓辟建“韩吏部祠”,及至元祜五年(公元1090年),知州王涤徙到州南七里,苏轼题写了著名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记》,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此评价遂成天下定论。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太守丁允元因“东山为韩公登临之地,手植橡木尤存”,故将韩祠迁于今址,有允元亭为证。</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韩愈,当地将流经此地的河流“鳄溪”改名为韩江,将笔架山改名韩山,固有潮州山水俱姓韩之说。</p><p class="ql-block">而横跨韩江的广济桥‌(也称湘子桥),则与另一位韩氏有关。传说中,湘子桥是由八仙之一的韩愈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共同建造的。当时,韩愈决定建造一座桥梁,韩湘子施展仙法,从远方搬运巨石;广济和尚则组织工匠施工。起初因江心水流喘急无论如何难以合拢,后在仙人的指点下,在江心放置了十八只梭船,用铁索连接,形成了独特的江心浮桥部分,终于完成了这座大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独特之处在于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位列中国四大古桥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韩愈在潮州刺史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佐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