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石积仔(永泰地方话)</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石头上面这一片都是吊石苣苔,它是一根一根的,因为它的生长习性,决定这种植株长得不大,茎长大概30厘米左右,叶片有很短的柄或者是无柄,叶片厚,革质,这形种植物它的叶片变化非常的大,叶片两面光滑,叶柄上面常被短伏毛。花序有花;花序梗纤细,无毛;苞片披针状线形,花梗无毛。花萼无毛或疏被短伏毛;裂片狭三角形或线状三角形。花冠白色带淡紫色条纹或淡紫色,雄蕊无毛,花丝狭线形,退化雄蕊无毛,花盘杯状,蒴果线形,种子纺锤形,7-10月开花。吊石苣苔在云南东部、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江苏南部、安徽、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陕西南部等地都有野生生长的,常生长在海拔300-2000米的丘陵或山地林中或阴处石崖上或树上。吊石苣苔还是一味药用价值比较高的。中草药整草可以入药,在我们这边,都喜欢把它整颗采回来炖汤喝。吊石苣苔全草可以入药,味苦,性平。有清热利湿,祛痰止咳,活血调经,消肿止痛的功能。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吊石苣苔用于肺热咳嗽,吐血,崩漏带下,痢疾,小儿疳积,风湿疼痛,跌打损伤等。用量6~15g;外用适量。应用:1.肺热咳嗽:吊石苣苔、青鱼胆草各15g,水煎服。2.风湿关节痛:吊石苣苔、桑寄生各15g,水煎服。3.钩端螺旋体病:吊石苣苔、金钱草各15g,水煎服。4.腰痛:吊石苣苔、杜仲各9g,水煎服。农村的小伙伴们,你们在山里有见到过这种吊石苣苔吗?你还知道它的别的价值与作用吗?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言分享,</p> <p class="ql-block">被称为“软肝草”的石上莲却有着治疗乙肝的独特效果。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石上莲,让大家了解、认识,并能合理使用。石上莲是苦苣苔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大叶石上莲、大花石上莲等,还被人们称以“软肝草”。石上莲株形小,根状茎10厘米左右,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顶端钝或圆形,基部浅心形。一般8月开花,10月结果。石上莲是一种植物类中药材,以全草入药,其味酸、微涩,性凉,具有清热除湿、利水软坚和消肿止痛的功效。石上莲是肝胆疾病良药,是肝硬化,肝腹水患者的主治用药,人们称之为“软肝草”。用石上莲治疗疾病期间,要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还可以根据身体的状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对病情恢复有一定好处。如果患者在用药期间需要同时服用其他药物,需要咨询专业的医生,切勿自行使用,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p> <p class="ql-block">伏石蕨</p><p class="ql-block">又叫飞龙鳞、石耳垂、石瓜子、瓜子莲、猫龙草、镜面草等等,还有是我们客家人口中的石拔里,叫法不一样,一个地方一个方言不同,它在全国各地都有生长,生长能力很强,一般生长在海拔700-15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岩石上或树干上,还有是田头田埂上,河边石缝边,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它喜温暖、湿润和明亮的散射光线,能具有抗旱能力,干旱时其肉质叶会干缩,条件适合时又会恢复饱满。伏石蕨是水龙骨科、伏石蕨属小型附生蕨类植物。伏石蕨的根状茎纤细,长而横走,淡绿色的叶片疏生鳞片粗筛孔,两侧不规则分叉,给人有一种清新而脱俗的感觉,它的叶子有两种形状,一种是叶片近球圆形或卵圆形,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另一种是育叶狭缩成舌状或狭披针形,叶脉网状,内藏小脉单一。孢子囊群线形,位于主脉与叶边之间,幻小时还有盾状隔丝覆盖,而显得精致而有序。伏石蕨为水龙骨科植物的全草,其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伏石蕨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够清除体内热毒,适用于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伏石蕨性寒,具有凉血止血的功效,适用于咳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出血症状。其实伏石蕨在农村它是中草药植物,它还是老一辈人口中的治疗风湿痛还有是骨头有点问题的中草药来的,能消肿通经的作用,记得小时候,常听到老人谁的腿脚不方便啦,都会去采摘一些伏石蕨来熬水,拿来泡泡,有很好的效果,或者是采摘回来,捣碎来敷。伏石蕨嫩茎的时候是很好摘断的,如果是老茎,它是很难折断的,如果是用手是折不断,一定要用到工具才能折断,说到是蕨植物,倒不如说是攀缘植物,一般在深山老林的大树上就能见到它身影。伏石蕨也有人当花卉来栽培种植,因它耐旱,又是全绿植物,像有些人的小院是有做假山,小竹林,还有是鱼池那些,就可以用伏石蕨来装饰一下。伏石蕨在高速公路两旁,有斜山帔就能见到它身影,耐旱,耐寒,能防止泥土流失,也是绿化植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