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4年的夏天,我们来到了集安这个清凉而又干净的边境小城。可能很多人只知道集安是我国与朝鲜接壤的边境小城却不知这里还是世界文化遗产地。</span>集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汉唐时期存续705年的高句丽民族在集安繁衍生息并建都长达425年之久,传19代王,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2004年7月1日,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集安成为我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地。申报成功当时引起韩国人的抗议,所以有必要多说几句澄清一下。</p><p class="ql-block">高句丽是一个存在于公元前37年到公元668年的古代民族政权,主要活动在中国东北地区,后来扩展到朝鲜半岛。高句丽由扶余王的一个儿子高朱蒙在公元前37年建立。东汉时期,相继被汉和帝、汉灵帝击败而两度归属东汉。公元四世纪中后期至五世纪中叶,高句丽南进朝鲜半岛曾多次击败百济、新罗,称霸朝鲜半岛。南北朝时期改称“高丽”,又称“高氏高丽”,与公元十世纪建立的高丽(王氏高丽,朝鲜人的高丽)并无继承关系。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朝攻灭,其遗民被强行迁往云贵和江浙一带,当然也有部分流散于朝鲜半岛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韩国方面从2000年开始,就渴望将高句丽墓葬群申请为世界遗产,只不过一直没有被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因此,在中国申遗成功后韩国跳出来抗议。至于世界遗产委员之所以批准中国申请,多次拒绝韩国人申遗,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第一,两个政权统治疆域不同。第二,两个政权的民族成分不同。第三,王氏高丽统治者无高句丽血统。</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集安的世遗之旅首站就是风景秀美的丸都山城。丸都山城是高句丽早、中期的著名城址之一,是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后曾两次作为高句丽王都使用。据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句丽人所居"多大山深谷,无原泽",由此构成了修筑山城要塞的客观条件。</span>丸都山城与国内城(现在的集安市区)相互依附,互为都城,形成了世界王都建筑史上附合式王都的独特模式。丸都山城有门址、宫殿址、瞭望台、戍卒居住址、蓄水池、墓葬等遗迹。丸都山城防御坚固,城内却又宽敞自如,环境优美,体现人类创造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可谓古代城市中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丸都山城最初称为“尉那岩城”。西汉元始三年 (公元3年 ),高句丽迁都国内,筑“尉那岩城”。建安三年 (公元198年 ),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加固扩建尉那岩城,修筑大型宫殿,尉那岩城更名为丸都城,成为高句丽时期唯一一处以大型宫殿址为核心规划整体布局的山城王都。</p> <p class="ql-block">丸都山城是凭借自然山势的走向构筑城垣,城墙高低起伏。漫步在蜿蜒的城墙道上,实实在在体验到了古人的智慧:在山崖陡峭险峻处筑低矮城垣或不筑,山脊平缓处,高筑城垣,使城外高墙绝壁,这防御的功能大大增强。山城北高南低,形若“簸箕”,周长6947米,其中东墙、北墙西段、西墙北段保存较好,高处可达4——5米,上部筑有1米左右的女墙。</p> <p class="ql-block">瞭望台(下图)是丸都山城内作瞭望警戒用的高台建筑。尽管如今只剩下垒砌的石块,站在高台上视野开阔,近收山城,远眺国内城。现存的石堆建筑,内侧砌有两道登台石阶。长6.7米、南北宽4.5米、残高4.5米。</p> <p class="ql-block">莲花池(下图),亦称饮马湾,凭借自然山势挖掘而成,是个边长各三十多米,周长146.3米的圆角方形水池。水池石砌边墙,南墙东段、东墙南段保存较为完好,残高1.8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出土铁器、陶器、兽骨等遗物。“鲤鱼退兵”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传说公元28年,辽东太守发兵高句丽国,很快兵临国内城和丸都山城(当时叫尉那岩城)的城池脚下。辽东太守想用“围困”策略,逼高句丽王投降。可是围困了丸都山城足足有好几个月了,还是不见高句丽王出城投降。此时,辽东太守的军马粮秣都快要供应不上了。其实,丸都山城内部也马上就要粮尽水绝了。大武神王听从部下的建议,派人挑上几坛香甜的米酒,又从莲花池(饮马湾)里捞出几条鲤鱼,用荷叶包好,一同献给城外的辽东太守。辽东太守一看城内还有池塘养鱼,说明城内水源充足;能酿米酒,看来城内粮食富富有余。太守只好就坡下驴,借着高句丽王的示好,便撤回兵马返回辽东,围困终于解除了。这就是高句丽历史上著名的“鲤鱼退兵”的故事。这座小小的“莲花池”,居然延续了近两千年,还真不容易!</span></p> <p class="ql-block">丸都山城里的这些墓葬里面都是空空的,当地人告诉我们,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被日本人盗空了,东西搬光了并把墓葬都编了号。</p> <p class="ql-block">长寿王陵又称将军坟(上图和下图),<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句丽中晚期王陵。</span>长寿王是高句丽第二十代国王,在位期间,高句丽达到了全盛时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寿王陵位于高句丽王城内</span>,建于公元5世纪初,长寿王继位之时。长寿王陵是现已确认的高句丽王陵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为方坛阶梯石室墓,外观呈截尖方锥形,规模宏大,雄伟壮观,被誉为"东方金字塔"。这座1500年前陵墓的设计和建造反映了高句丽人的聪明才智,是高句丽文化的珍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介绍:长寿王陵底部近于正方形,边长31.58米,高13.1米,有七级阶坛,阶坛底部石条较大,向上逐渐变小。长寿王陵外部用1100多块精琢花岗岩石条垒砌,内部填充河卵石,自身重量产生向外张力。为抵消张力,保证其稳固,每面由重10余吨的3块巨石倚护,现存11块(后面缺少中间的一块)。同时,在每块石条的外侧边缘均凿刻顺阶坛方向的凸棱,砌筑时上层石条叠压在下层石条的凸棱内,防止石条错位。建造长寿王陵的巨大石条,均是从22公里以外的采石场运来。距今约一千六百年前,缺乏运输和起重工具,高句丽工匠运用冰上运输、滚木、填土斜坡等办法,把石条一块一块运来,又一块一块地垒砌上,需要付出极大的艰辛和努力。长寿王陵的建造,充分反映出高句丽人的聪明才智。长寿王陵石造工艺精细考究,堪称高句丽石结构陵墓的巅峰之作,亦是绝世之陵,自此以后石造陵墓不再见诸高句丽王陵。</p> <p class="ql-block">(下图)墓室从第三级阶坛筑起,墓道口开在第五级阶坛。墓室长宽各5米,高5.5米。盖顶石为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板,面积约60平方米,重约50余吨。墓室内只剩下东西排列的两座石棺床,四周均凿有凸起的边缘,一大一小,一高一矮,高大者应是长寿王的石棺床,矮小者是其妻子的石棺床。</p> <p class="ql-block">长寿王陵东北部,有1座祭台和2座陪坟(下图)。陪坟只有一座保存的较好,阶坛石室墓,墓葬高4.72米,建有两级阶坛。因规模较小,无护坟石,盖顶石为一整块岩石。<span style="font-size:18px;">形制与将军坟略同,只是规模较小,墓主人可能是长寿王的妃子或近臣。</span></p> <p class="ql-block">(下图)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碑碣,立于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碑高6.39米,四面环刻1775个汉字,可辨识1590字左右。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石碑之一,被誉为“海东第一古碑”。作为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丽考古史料,它被誉为研究高句丽历史的“活化石”。好太王碑的发现,确认了自中世纪以来为世人遗忘的高句丽文明及中心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碑文主体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了高句丽的建国神话,而后简述了好太王的生平,18岁登基,号“永乐大王”,卒于39岁(公元412年),谥号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第二部分篇幅较大,记载了好太王在位22年间,东征西讨、开疆拓土的战事和军事活动。据碑文记载,好太王在位期间曾伐百济、救新罗、败倭、征讨东夫余。第三部分铭刻了好太王的守墓烟户(即负责看守墓地之人),以及好太王的存时教言与守墓制度等,这些内容对于研究高句丽的王族丧葬制度及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高句丽灭亡后,好太王碑经历了漫长的无人问津时期,直至清光绪三年(1877年)才被人发现。光绪四五年间(1878—1879年),当地农民为方便捶拓碑文,采用将马粪涂于碑上、干后用火焚烧方式除苔藓,却将碑身烧裂,局部崩掉了一大块,碑体上形成了长长的裂痕。好太王碑遭到了第一次严重的人为破坏。后经多次捶拓和不规范修补,致使碑体文字受磨损严重,释文混乱。1907年前后,日本侵略者企图用军舰将此碑运回日本,遭到当地人民的坚决反对而未得逞。1927年,集安工商界自筹资金,为好太王碑修建碑亭。</p> <p class="ql-block">太王陵(下图),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的陵墓。好太王陵始建于公元391年,是现存高句丽时期唯一确知年代、葬者的王陵。早在光绪年间,陵墓曾出土莲花纹瓦当和文字砖。砖的侧面有模压阳文"愿太王陵安如山固如岳"。2003年清理太王陵墓域时,出土一件铭文铜铃,刻有"辛卯年,好太王,口造铃,九十六"。由此断定此墓为好太王的陵墓。墓东北360米为好太王碑。</p> <p class="ql-block">太王陵是一座大型方坛阶梯石室墓。墓高14米,底部近于正方形,边长约66米,方向近于正西。现四面贯通的阶坛可见8级,自下而上逐级内收。第一级阶坛外侧现存护坟石15块。护坟石设置的目的不仅是追求雄壮和美观,更主要的是以其重量抵消阶坛石的外张力,防止阶坛坍塌,使墓葬更为坚固。陵墓的顶部为方形平台,边长约24米。墓室修建于平台正中,平面呈长方形,长3.24米,宽2.96米,高3米。盖顶石是一整块长圆形石板,南北长6米,东西宽4.7米,厚0.6--0.9米。墓室内置一座石椁,为两坡水屋宇造型,石椁内并排两座石棺床,应为夫妻合葬墓。</p> <p class="ql-block">这个陵墓也是有点意思,沿着台阶一路上行,走到坡顶才见墓室和石棺。一般陵墓的墓室都是深埋地下,而太王陵的墓室则是在夯土顶部。前面所说的长寿王陵也是墓室在顶部,高句丽的墓葬规制有点独特。</p><p class="ql-block">在太王陵我们见到了奇怪的事,一男子趁人不注意从地上捡了块石头放进衣服口袋里。听当地人说韩国人来集安的不少,大概是来“认祖”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一块普通的石头,至于吗!</span></p> <p class="ql-block">除了建在山上的丸都山城,在山脚的平原还建有国内城,上图是国内城西门遗址的老照片。西门遗址位于国内城西城墙南部近三分之一处,是经过考古发掘确认的西城墙高句丽时期门址。门道为斜坡式,内高外低。墙面用楔形石垒砌而成,内部填充不规则形石块,现仅存基础部分(下图)。门址西侧为一处马面,突出于城门之外,与城门东侧的城墙在门前形成一个类似瓮城的空间,既预防通沟河泛滥,也突出门址的军事性防御功能。民国时期曾重新修葺西门遗址,称为"安武门"。</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千年前的“下水道”。</p> <p class="ql-block">在集安博物馆(下图)里还能看到复制的古墓壁画(不能拍照)。集安古墓壁画完成于公元 3 年至公元 427 年 , 高句丽迁都平壤之前。集安古墓壁画,由于高句丽迁都平壤、战乱和封禁,长达1500多年一直埋没在乱石荒草之中,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之后,考古工作者才对集安壁画认真清理和保护。集安古墓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除了反映生活风俗和战争场景外,还有神话传说,伏羲、女娲、神农氏、飞天、乘龙仙人、驾鹤、仙人、伎乐人、造车的奚仲、神力士等都出现在壁画上。这一现象,正好说明高句丽文化与炎黄文化一脉相承。集安古墓中的精美壁画曾多次被盗,都是盗往韩国。现在古墓壁画都封存不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2010年,韩国博物馆举办展览时,将《出行图》《玄武图》等盗取的壁画堂而皇之地挂了出来,他们公开宣传这些历史文物是韩国国宝,我方专家立刻前往辨认,确认它们是集安高句丽古墓被盗壁画,随即我们官方出面交涉,希望韩国能够归还这些被盗窃的文物,韩国文化财产厅有关负责人口头表示将会采取措施,然而自此再没有下文,直到现在,那些壁画还被他们供奉在博物馆,成为了他们口中所谓“悠久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因不能拍照,从网上截图一张。</p> <p class="ql-block">鸭绿江畔的集安是吉林省距离朝鲜首都平壤最近的县市,是通化市唯一的边境城市,与朝鲜"一市三郡"隔江相望,边境线长203.5公里,是我国对朝三大铁路口岸之一,这里有铁路国门和公路国门。我们先游览铁路国门(下图),从锈迹斑斑的铁轨可以看出这里的铁路通关已停止许久了。</p> <p class="ql-block">集安铁路“国门桥”抗美援朝第一渡。1950年10月1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支渡江部队从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渡江,奔赴朝鲜战场的行动。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入朝参战,而且在中国抗美援朝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下解放桥头堡旧址是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为掠夺中国东北的物质资源,连通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的陆路交通而修建铁路的防御设施。始建于1938年,钢筋水泥结构,主要用于鸭绿江铁路桥的监察、观望和战时防御。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飞机轰炸铁路桥时,桥头堡始终巍然挺立。</p> <p class="ql-block">之后我们游览距离铁路国门大约一千米左右,矗立在中朝集安一满浦界河公路大桥桥头的公路国门。</p> <p class="ql-block">中朝集安一满浦界河公路大桥(上图和下图)全长349米,共10孔,桥宽16.7米,荷载30吨。2011年9月朝鲜人民军工程部队开始入场作业,2012年6月大桥主桥完工,中国和朝鲜以大桥的中心为界划分主权。大桥主体工程由朝鲜全资修建,总投资约1.7亿人民币,是中朝边境唯一一座朝方主动全额投资建设的跨国大桥。</p> <p class="ql-block">鸭绿江对岸朝鲜国门及守桥士兵。这公路桥至今没有开放,大约是用来满足一下朝方的自尊心吧!我们游客可以乘电梯登上高高的口岸大楼,俯瞰边境两岸,对岸朝方哨兵严阵以待的架势,满足了一下好奇心。</p> <p class="ql-block">如今集安这个边境小城每天都有一班通往通化的绿色老火车,能让人慢悠悠的欣赏边境美景。</p> <p class="ql-block">高句丽虽然只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唐时期</span>一个存续了700多年的古代民族政权,但却在集安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曾经的辉煌让我们感受到了高句丽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