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保存至今的惟一一座义和团坛口遗址——吕祖堂

弘弘姥爷—杨林(3602787)

<p class="ql-block">拍摄 弘弘姥爷—杨林</p><p class="ql-block">制作 弘弘姥爷—杨林</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3602787)</p> <p class="ql-block">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位于天津市红桥区原如意庵大街何家胡同18号(现芥园道与怡和路交口)。始建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改建为吕祖堂,成为津门道教名观,因供奉“纯阳吕祖”(吕洞宾)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乾隆、道光、咸丰和民国年间曾多次修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建筑群由山门、前殿、后殿、西侧殿(五仙堂)等组成,是国内惟一保存完好的义和团坛口。</p><p class="ql-block">1982年2月23日,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门口的石狮</p> <p class="ql-block">周边开阔的庭院</p> <p class="ql-block">庭院内,矗立着反映义和团的群雕</p> <p class="ql-block">基座上篆刻着周总理对义和团的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一九00年的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他们的英勇斗争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p><p class="ql-block">-—周恩来</p> <p class="ql-block">历史风貌建筑简介</p><p class="ql-block">吕祖堂始建于1433年(明宣德八年),后经多次重修,为供奉道教神仙吕洞宾的庙宇。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乾字团首领曹福田在此设立总坛。原址于1985年修复,辟为天津义和团纪念馆,是全国保存至今的惟一一座义和团坛口遗址。该建筑为中国传统寺庙建筑形式,砖木结构平房,多坡屋顶,青砖墙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建筑格局</p><p class="ql-block">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后殿和五仙堂,占地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前殿主要供奉吕洞宾,后殿供奉北斗元君,两侧有药王和药圣,西侧五仙堂供奉道教北五祖。是国内惟一保存完好的义和团坛口。</p> <p class="ql-block">前殿原是供奉吕洞宾的大殿。吕洞宾的像在“文革”期间被毁,1992年重塑了吕洞宾和他的两个弟子济小塘、柳树精的像,主要介绍吕祖堂的历史沿革、道教知识和八仙简历,并陈设了钟鼓和幔帐,恢复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时的旧貌。</p> <p class="ql-block">道法自然匾额</p> <p class="ql-block">纯正大道接引万灵登岸道</p> <p class="ql-block">阳昭德理阐释千文扬德音</p> <p class="ql-block">钟</p> <p class="ql-block">鼓</p> <p class="ql-block">大殿左侧</p> <p class="ql-block">大殿右侧</p> <p class="ql-block">在前院右侧的回廊还集列了碑刻十余方,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碑林。</p> <p class="ql-block">吕祖堂重修碑记</p><p class="ql-block">吕祖堂始建于明宣德八年(1433),经过康熙五十八年(1719)、乾隆六十年(1795)、道光十九年(1839)、民国九年(1920)及1985年五次维修。其沿革历史为,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乾字团首领曹福田在吕祖堂设“总坛口”,</p><p class="ql-block">1906年在此设“多诚局”,1917年天津闹洪水时期在此设定“临时灾民收容所”,后改作“三合号”煤铺:1962年被天津市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修建曾公祠碑记</p><p class="ql-block">此碑征集自南运河北路原曾公祠内,碑额已佚,碑文楷书。内容源自清同治十三年(1874)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为曾国藩在天津修建祠堂而撰写的奏折,及同治帝的朱批。此碑中记录了一品顶戴曾国藩在直隶及天津任时的政绩,如“清狱讼,减徭役,劝农桑,严锅夥之刑,去盐务之弊”等,“有裨于国计民生”,以及天津乡绅联名吁请为其建祠之事。由河间兵备道丁寿昌、天津府知府马绳武著文,天津县知县任尔会录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创建街公所修庙兴学碑记</p><p class="ql-block">在原双忠庙大街(十五幼儿国内),1985年征集,碑立于民国十八年(1929).碑文楷书。内容记载了创建街公所的情况及街公所为维修双忠庙,保护古迹、兴办学堂的公益事迹。双忠庙的命名是因将关羽与岳飞同祀于一庙的缘故,据碑文记载,此庙在明嘉靖二年(1523)重建,可知此庙始建的时间会更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重修募安寺碑记</p><p class="ql-block">此碑原坐落于三官庙大街(金华桥小学内)1982年征集,立碑时间不详,碑方首,浮雕云纹,额篆“万古流芳”四字,碑文楷书。碑文内容记载了募安寺始建的历史,及人们保寺捐资修葺的情况。由江朝宗撰文,冯恕书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毗卢室重修碑记</p><p class="ql-block">此碑出原坐落于毗卢室大街(十二幼儿园内),1981年征集,立碑于民国十六年(1927)碑方首,浮雕山云纹,额篆“万古流芳”四字,碑文楷书。毗卢室是供奉“毗卢遮那佛(法身佛)”的寺院,碑文内容记载了直隶陆军被服厂赵廷如捐资,井发起募集重修配殿、围墙的功绩。由章忒陈撰文,八闽甘眠羊书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碑出土自估衣街原北门东中学(山西会馆旧址)内,于1981年征集,为山西同乡会于消道光九年(1829)立,碑颖、碑座已佚,碑文楷书。碑文记载了山西同乡会于嘉庆十三年(1808)修建总成会馆及道光九年维修后段楼院的经过,并回顾了嘉庆十二年(1807)落成前段楼,道光七年(1827)动工修建后段楼的情况,以及当时的建筑布局,如:宫门、箭道、游廊、戏楼以及毗邻的公所等。碑文中记述“馆以会名义取诸萃盖公地也而系之山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总成会馆后段楼院碑记</p><p class="ql-block">此碑出土自估衣街原北门东中学(山西会馆旧址)内,于1981年征集,为山西同乡会于清道光九年(1829)立,碑额、碑座已佚,碑文楷书。碑文记载了山西同乡会于嘉庆十三年(1808)修建总成会馆及道光九年维修后段楼院的经过,并回顾了嘉庆十二年(1807)落成前段楼,道光七年(1827)动工修建后段楼的情况,以及当时的建筑布局,如:宫门、箭道、游廊、戏楼以及毗邻的公所等。碑文中记述“馆以会名义取诸萃盖公地也而系之山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碑出土自估衣街原北门东中学(山西会馆旧址)内,于1981年征集,为山西同乡会所立,立碑时间不详,碑文楷书。山西会馆初建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地址在河东杂粮店街,清嘉庆十二年(1807)又在锅店街建一处山西会馆,会馆的前门开在锅店街,后门在侯家后。馆内分前后两个殿和春秋楼戏台,另有正、偏院各一道。在后殿供奉关羽偶像,以示关羽为晋人,又重义气之意。碑文记载了修建春秋大楼时,各商号、官家及个人的捐银情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布施号 名银数碑记</p><p class="ql-block">建修春秋大楼捐过</p><p class="ql-block">此碑出土自估衣街原北门东中学(山西会馆旧址)内,于1981年征集,为山西同乡会所立,立碑时间不详,碑文楷书。山西会馆初建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地址在河东杂粮店街,清嘉庆十二年(1807)又在锅店街建一处山西会馆,会馆的前门开在锅店街,后门在侯家后。馆内分前后两个殿和春秋楼戏台,另有正、偏院各一道。在后殿供奉关羽偶像,以示关羽为晋人,又重义气之意。碑文记载了修建春秋大楼时,各商号、官家及个人的捐银情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福箴堂旧址</p><p class="ql-block">该碑在铃铛阁中学旁丁字胡同1号原王家祠堂东墙上,2008年3月8日装修房屋时发现,同年3月21日征集入馆,立碑时间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为福箴堂王文运、王文通、王文达、王希舜为外祖母焦太安人恭立的碑记。立碑人王文通等亦即道光十九年(1839)曾经维修过吕祖堂,并留下了“吕祖堂重修碑记”的王氏兄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碑出土于小伙巷粮店街(济宁会馆旧址内),1989年征集,为山东同乡会所立,立碑具体时间不详。碑文楷书,记载的是当年助洋情况。</p><p class="ql-block">福箴堂旧址</p><p class="ql-block">此碑出主于小伙巷粮店街(济宁会馆旧址内),1989年征集,为山东同乡会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立。碑文楷书,记载的是当年捐银情况。</p> <p class="ql-block">此碑出土于小伙巷粮店街(济宁会馆旧址内),1989年征集,为山东同乡会所立,立碑具体时间不详。碑文楷书,记载的是当年助洋情况。</p><p class="ql-block">福箴堂旧址</p><p class="ql-block">此碑出主于小伙巷粮店街(济宁会馆旧址内),1989年征集,为山东同乡会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立。碑文楷书,记载的是当年捐银情况。</p> <p class="ql-block">吕祖堂重修碑记</p><p class="ql-block">此碑出土自南头窑大街何家胡同18号(吕祖堂内).1985年维修吕祖堂时在西廊墙壁发现,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立,现为卧墙碑,嵌于廊壁,碑文楷书。碑文记载了由王文运、王文通、王希舜、王文达等发起.先后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乾隆六十年(1795)的修缮情况,同时记载了吕祖堂在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后殿堂的建筑布局情况。</p><p class="ql-block">此碑出土于小伙巷粮店街(济宁会馆旧址内),1989年征集,为山东同乡会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立。碑文楷书,记载的是当年捐银情况。</p> <p class="ql-block">济宁会馆助洋碑记</p><p class="ql-block">此碑出土于小伙巷粮店街(济宁会馆旧址内),1989年征集,为山东同乡会所立,立碑具体时间不详。碑文楷书,记载的是当年助洋情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霍元甲</p> <p class="ql-block">怀庆会馆石砝码</p><p class="ql-block">该石砝码位于原小伙巷曲店街26号(怀庆会馆旧址内),1989年征集,为怀庆会馆称量药材重量所用。石础码上刻有“光绪六年四月立”及“怀帮公砝”字样,两尊砝码分别标明200斤和150斤。据史料记载,津门大侠霍元甲曾寓居怀庆药栈,并用此石砝码健身习武。</p> <p class="ql-block">园内的石狮</p> <p class="ql-block">后殿</p><p class="ql-block">后殿原是供奉北斗元君、药王和药圣的大殿,重新维修后,主要陈列《全国义和团运动史》展。通过大量照片、文献、图表和文物,介绍了义和团运动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尤其对义和团运动在天津的斗争情况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仙堂</p><p class="ql-block">五仙堂陈列厅在西小院北侧,这里原是供奉道教北五祖的大殿,均按义和团运动时期的景况进行了复原陈列。屋内家具和陈设均以黄布作围靠,1985年制作完成的四位义和团首领曹福田、张德成、林黑儿和刘呈祥塑像分列屋内,并再现了他们当年拜坛议事的场景。在五仙堂前方的西小院内还有一座义和团群塑像,是一尊红灯照女战士和三尊义和团战士英勇战斗的雄姿。6</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义和团昌祖堂坛口遗址简介</p><p class="ql-block">时代:一九OO年 </p><p class="ql-block">地址:天津市</p><p class="ql-block">吕祖堂位于天津市红桥区芥园道与怡华路交口,原是供奉昌洞宾的道观,一九零零年四月义和团乾字团著名首领之一曹福田,由静海来到天津选定吕祖堂作为基地建立总坛口,并利用这里的场院练团,以后刘呈祥、林黑儿和独流镇一天下第一团。首领张德成也常在这里聚会,吕祖堂坛口是天津义和团的重要活动遗址。</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