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漫话许宗权老人的丹青梦,翰墨情(润博书画院艺术家系列报道之七)

甘肃润博书画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3月14日,周五,金城兰州迎来了入春的第一场雨。细密的雨丝如银线般悄然而至,轻柔地洒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润泽着世间万物,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春的生机与希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应许宗权先生之邀,我满怀期待前去探望。一路上,雨后清新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仿佛连风都带着几分对这次会面的期待。踏入许老屋内,只见九十五岁高龄的许老精神矍铄,面容和蔼慈祥,岁月似乎格外眷顾这位艺术大家,只在他脸上留下了些许温和的痕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许老家中,我们围坐一处,茶香袅袅,开启了一场漫长而温馨的交谈。这场跨越时光的对话,如春雨般温润人心,缓缓拉开了许老艺术人生与岁月故事的帷幕,引领我们一步步探寻他非凡的人生轨迹。此前,我特意为许老先生篆书了“艺海耆英”四字,以表我对许先生波澜壮阔艺术人生的深深赞美与崇高敬意。每一笔笔画的游走,都凝聚着我对先生艺术成就的钦佩,希望这四字能承载着我的心意,成为先生艺术生涯的一份小小见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题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唐代杜荀鹤一首《小松》,宛如一把精巧的钥匙,解锁了许宗权老人波澜壮阔、满是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大门。这短短二十八字,恰似一条无形的丝线,串联起一棵小松从被深草掩埋到参天耸立的成长历程,也精准勾勒出许宗权老人在丹青绘卷中坚守初心、走向辉煌的奋进轨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1 年,陕西城固,这个被山水田园温柔拥簇的灵秀之地,迎来了许宗权的诞生。“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 城固的山水,是大自然馈赠给他的艺术启蒙厚礼。山间潺潺溪流,仿若灵动跳跃的画笔,在广袤大地上肆意勾勒美妙线条;悠悠青山,好似天工巧成的天然画轴,尽显雄浑壮阔之姿;烂漫山花肆意绽放,宛如大自然精心研磨、调配的斑斓颜料,晕染出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幻世界。幼年许宗权,恰似诗中那株隐于深草的小松,虽暂未被众人留意,可心底已然悄悄种下了一颗热爱绘画的种子,对艺术殿堂的憧憬与向往如春日新苗,破土而出、蓬勃生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范求学的经历,无疑是许宗权艺术征途上的关键转折点。幸得叶枋樵教授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他一头扎进绘画的浩渺海洋,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养分。课堂之上,他目光锐利如鹰,不放过任何一个绘画技巧的细微之处。从最基础的握笔姿势,到变化多端的线条运用;从精妙入微的色彩调配,到独具匠心的构图布局,他皆反复揣摩、深入钻研。课后,他一头扎进临摹与创作的世界,宣纸与笔墨亲昵摩挲,每一次触碰,都像是他与艺术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谈。彼时的他,在绘画领域默默耕耘,恰似深草里的小松,拼尽全力向下扎根、努力吸收养分,一心只为来日能茁壮成长、崭露头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师范毕业后,许宗权毅然投身军旅,开启了长达三十个春秋的部队生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部队生活是一场艰苦卓绝的磨砺,不仅锤炼了他的体魄,更铸就了他严格自律的坚毅品格,为他日后在艺术道路上的探索夯下了坚实的精神根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逐梦绘画的道路,从来都是荆棘丛生、坎坷遍布。在物资极度匮乏的艰难岁月,绘画工具稀缺且价格高昂,好似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横亘在他的面前。但许宗权对绘画的热爱,犹如熊熊燃烧的烈火,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将其扑灭。“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他省吃俭用,只为换取那珍贵无比的画笔和颜料;纸张短缺时,他便以旧报纸、废弃书页当作画布,在这些简陋粗糙的载体上,尽情挥洒自己的才情与执着。他一头扎进传统绘画技法的钻研中,在历代名家的经典佳作里探寻艺术的真谛,汲取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他又敢于开拓创新,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对世间万物的细腻观察巧妙融入画作,力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开拓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艺术通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随着时光缓缓流逝,许宗权不再满足于家乡那片熟悉的山水,他毅然背起画具,踏上探寻祖国大好河山的漫漫征途。秦巴山水的雄浑险峻,让他领悟到力量与气势交织的美学真谛;黄山松云的缥缈灵动,为他的画作注入空灵悠远的诗意;陇原风情的豪迈质朴,使他的创作多了一抹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息。他无畏风雨烈日,长久伫立在山川之间,以敏锐目光捕捉光线的瞬息万变,用细腻心思观察景物的微妙形态,将这些自然之美深深镌刻在心底。回到画室后,他凭借深厚记忆与独特感悟,挥动画笔,将心中的山河万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宣纸之上。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尽管许老的作品逐渐形成独特风格,蕴含深刻内涵,但在艺术生涯早期,他恰似那棵尚未被人重视的小松,在艺术原野中默默生长,未得到广泛认可。面对外界的忽视与质疑,他没有丝毫抱怨,更未轻易气馁,而是将全部精力与热情倾注到创作之中。他始终坚信,只要坚守内心对绘画的热爱,持之以恒地提升技艺与修养,终有一日能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在日复一日的创作中,他不断融入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度思考,使得作品愈发成熟稳重,艺术风格愈发鲜明独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坚持与努力终于结出累累硕果。他的 160 多幅佳作频频亮相于省内外报刊,吸引众多艺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目光;多次成功举办个人画展,每一场都成为艺术界的盛事,观者如潮,让更多人领略到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各类书画大赛中,他屡获殊荣,作品被国内外艺术品收藏家和企业家竞相收藏。曾经那棵不被注意的 “小松”,已然成长为一棵参天 “凌云木”,在艺术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备受世人瞩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九十五岁高龄的许宗权老人,依旧精神矍铄,对绘画的热情丝毫不减当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每天清晨,他都会准时走进画室,拿起那支陪伴他一生的画笔,继续在宣纸之上描绘心中的美好世界。更值得一提的是,许老多年来在兰州老年大学任教,他怀着满腔热忱,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绘画技巧和创作经验传授给退休的老人们。在他的课堂上,那些退休老人重新寻回生活的乐趣与方向,拿起画笔,开启人生新的艺术篇章。他的教诲,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学员们的艺术之路;他的鼓励,如同温暖的春风,吹拂着每一位学员的心灵。在他的辛勤耕耘下,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他不仅用画笔书写了自己的艺术传奇,更用爱心与耐心,为无数退休老人的晚年生活增添无限乐趣与色彩,让丹青艺术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绽放光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许宗权老人的一生,是对梦想执着追求的一生。从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扬,他用坚持、热爱与不懈努力,生动诠释了梦想的强大力量。就像诗中的小松,不惧风雨的侵袭,不畏平凡的境遇,在漫长岁月的磨砺中,傲然成长为艺术天空中一棵令人敬仰的参天大树,让世人有幸见证了梦想绽放时的绚烂光芒 。(马建兴撰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