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洛阳的繁华街角,一座驿站博物馆静静伫立,它就像一位缄默的历史老人,虽被岁月尘封,却依旧散发着熠熠光辉。当我跨过那道门槛,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踏入了一条神秘的时光回廊,往昔邮驿的繁华瞬间如潮水般扑面而来。</h1> <h1> 博物馆以历史名驿——周南驿为蓝本,精心雕琢,全方位展示着洛阳邮驿文化、河洛文化和古代馆驿饮食文化。馆内收藏的各类石雕、木雕、古家具、古匾等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它们共同编织出我国第一个驿站文化专题博物馆独特的魅力,而这里同时还是一家别具韵味的文化酒店,坐落于洛龙区政和路与金城寨街交叉口。</h1> <h1> 周南驿始建于周代,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驿站。两千多年前,周公率众营建洛邑,辅佐周成王定鼎洛阳,在此制礼作乐。为传递政令、迎送诸侯,朝廷在洛邑城南营建了周南驿,它成为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温馨港湾,也是递送仪客、运输军需的关键机构。</h1> <h1>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的鼓楼造型,一辆林则徐第三次入住周南驿时乘坐过的马车静静停靠一旁,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风云故事。马车两侧,“龙头圣旨”和“祥云柱础”默默相伴,还有拴马石和上马石,仿佛在等待着昔日的骑手。鼓楼作为驿站的标志性建筑,曾经肩负站岗远眺、值更报时、传鼓报捷的重任,它见证了无数的风雨沧桑。</h1> <h1> 沿着楼梯拾级而上,我好似穿越了时空隧道。耳边似乎传来驿道急促的鼓声,极目远眺,万千景象尽收眼底。河湖之上,渔帆点点;远方高塔耸立,直插云霄;平畴之中,禾稼葱葱,绿野无边;南看通衢大道,车轮滚滚,昼夜不息。这般日新月异的景象,怎不让人心旷神怡?</h1> <h1> 走进“驻节堂”,这里曾是驿丞、州官接待各方使节、迎接四路宾客的热闹场所。进门处设“御洗”铜盆,这是驿站接待贵宾的独特礼仪,让旅途劳顿的宾客下马歇息,洗去一身疲惫。驻节堂还有丽水苑的点缀,整个建筑的装饰皆是明、清时代文物,堪称周南驿的第一大风景区。二十四孝桥、雷峰塔等石雕,图案精致剔透,令人叹为观止。屏门上方悬挂 “驻节堂” 匾额,屏门后方小桥流水环绕大厅,西南方是古色古香的万金亭,处处散发着典雅的气息。</h1> <h1> 继续拾阶而上,古朴的明清遗韵扑面而来,二楼正厅为宣政堂,又称正厅,是传室政令的重要场所,也是驿站管理中心,这里设有签房(即攒典房),摆放着笔墨纸砚,曾有无数往来的文人墨客在此泼墨挥毫,留下千古佳作。</h1> <h1> 沿着走廊前行,一间间复原的驿站房间依次展现,屋内摆放着久远的床铺、桌椅,桌上的笔墨纸砚仿佛还留着往昔驿卒匆忙书写公文的痕迹。墙壁上挂着的古代邮路图,曲折蜿蜒,连接着华夏大地的四方,让人不禁遥想当年快马加鞭、信使络绎不绝的繁忙场景。</h1> <h1> 驿丞府是古代周南驿长官办公机构,古代周南驿为水、陆两栖驿站。自明朝初年至清末,先后有 108 位官员担任过周南驿驿丞,明代首任驿丞由河南知府徐麟担任 ,他们在这里书写着驿站的历史篇章。</h1> <h1> 车马司和船舶司分管路上邮传和水路邮传,通过两京驿道和大运河,分别将周驿与全国马驿、水驿相连,构成了庞大的路上信息系统,让信息如灵动的鱼儿,在广阔的华夏大地自由穿梭。</h1> <h1> 善缘寺为官方接待机构,取“广结善缘”之意,为便利有佛教信仰之客官礼佛之需要,袅袅佛音仿佛仍在寺中回荡。</h1> <h1> 周南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最早的书院是唐代由玄宗皇帝建立的洛阳丽正书院。明代河南知府徐麟重建周南驿时,创造性地将书院与驿站融为一体,在驿站内设书院,称周南书院,让知识的火种在驿站中传递。</h1> <h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长达 3000 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周南驿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驿站之一,显得尤为珍贵。从通关文牒至信使牌,到历经风雨的驿站马车,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信息。那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方寸之间,勾勒出不同时代的风貌与故事。那一封封古代书信,字迹或工整或潦草,有的已微微泛黄,但透过那纸面,能感受到古人的情思悠悠,或报平安,或传佳音,在驿站的传递下跨越千山万水,温暖着远方的游子。</h1> <h1> 唐朝邮驿设遍全国,分为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三种,驿站设有驿舍,全国共有 1639 个驿站,人员共 20000 人,中央由兵部驾部郎中管辖,节度使下设馆驿巡官 4 人,各县由县令兼理驿事。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范阳起兵,两地相隔 3000 里,6 日后事件即传至京城,可见其效率之高。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中有证: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穿州过府,拼命运送杨贵妃的荔枝,每年不知会累死几匹马、几个可怜的驿官兵,这背后既有盛唐的繁华,也有百姓的辛酸。</h1> <h1> 宋朝驿卒由兵卒担任,规模不如唐朝。沈括的《梦溪笔谈》说:“驿传旧有步、马、急递三等,急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镶金字,日行五百里”,岳飞一日之内在前线接到的十二道金牌,即是朱漆金字牌,这些金牌背后,是历史的风云变幻。</h1> <h1> 元朝疆域辽阔,为了维持庞大的帝国,于是强化了驿站制度,时称站赤。马可波罗所著的《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合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钦使之用。驿站大房有一万余所,皆设备妍丽,其华靡情形,使人难以笔述也。”《经世大典》记载中国有站赤 1496 处,藏区共设大驿站 28 处,小站约 7 至 8 处,展现了元朝驿站的宏大与奢华。</h1> <h1> 明朝另外设立了递运所,加强了物流信息。京师设置会同馆及乌蛮驿,供予赴京公干或者朝贡人员居住。万历以后,驿站制度弊窦丛生,大小官员往来于道路时,常常任意勒索夫、马,而且公器私用,“用于私事的占十分之八”,曾经辉煌的驿站制度逐渐走向衰落,让人感慨万千。</h1> <h1> 清朝全国星罗棋布着 1785 处驿站,京师的皇华驿便是其中的“龙头老大”。军机处发出的公文,要是标着“马上飞递”,就如同给信件插上了翅膀。平常日行 300 里,一旦军情紧急,那速度瞬间飙升。400里、500里都不在话下,最夸张的时候能日行 600里,甚至800里!这“八百里加急”,信使一路风驰电掣,“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这些词,也成了紧急的代名词 。</h1> <h1> 信使牌:长约6.42厘米,宽约3.85厘米。信使,顾名思义是奉派担任使命或传达消息、递送书信的人。信使牌相当于现代邮递员的工作证,是驿卒出行的必备。</h1> <h1> 通关文牒:文牒长约62厘米、宽约48厘米,为清康熙时期官府颁发给商人的通关文书。通关文牒是官府颁发的、商人通过关卡时所需的官方文书,为研究商人的活动范围、驿道的设置和管理、商品流通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h1> <h1> 龙头圣旨: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标志。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及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颁发的诰命或敕命,圣旨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此圣旨是当时周南驿建立时所赐。</h1> <h1> 洛阳驿站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场景,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不断探寻那些被岁月掩埋的故事。</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感谢欣赏</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