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辑:汪滔</p><p class="ql-block">解说词:由李巷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讲解员曾庆苗提供</p><p class="ql-block">拍摄:汪滔</p><p class="ql-block">文字:汪滔</p><p class="ql-block">音乐:王莉、汤非《军人本色》</p> <p class="ql-block">李巷红色遗址遗迹群位于溧水区白马镇李巷村,包括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李氏宗祠(溧水人民抗日斗争纪念馆、苏南党政军首脑机关驻地旧址)、地下交通总站(溧水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等旧址),以及陈毅、江渭清、钟国楚、梅章、李坚真等五位新四军领导人旧居等七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p><p class="ql-block">永远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红色李巷群雕</p><p class="ql-block">“红色李巷”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八届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孙晓云题写。</p> <p class="ql-block">苏南施政纲领</p><p class="ql-block">中共苏皖区委</p><p class="ql-block">1943年3月18日</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雕塑在李巷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老区人民欢迎新四军,军民鱼水亲。</p> <p class="ql-block">过了这座石桥,就是红色李巷。</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雕塑</p> <p class="ql-block">红色李巷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导视图</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雕塑</p><p class="ql-block">母亲送儿当新四军,妻子送郎上战场。</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雕塑</p> <p class="ql-block">国防教育宣传长廊</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雕塑</p><p class="ql-block">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p> <p class="ql-block">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全景</p> <p class="ql-block">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我是纪念馆的讲解员曾庆苗。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大家了解新四军所走过的那艰难而光荣的革命历程。</p><p class="ql-block">大家知道,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有一支被称为铁军的部队,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从1937年至1945年,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创建了横跨五省包括八个战略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形成了与华北八路军南北呼应的战略态势,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在1941年11月底到1943年12月份,中共苏皖区委、苏南区行政公署和新四军第十六旅旅部等苏南党政军首脑机关转移到溧水,以李巷为中心活动。李巷成为苏南抗战的重要指挥中心,被史学界称为苏南“小延安”。 </p><p class="ql-block">为了铭记新四军坚持华中抗战的丰功伟绩,弘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从2020年开始,溧水区在李巷建成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p> <p class="ql-block">进入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迎面而来的是一面面新四军组建的部队名称:赣粤边红军游击队、闽赣边红军游击队、皖浙赣边红军游击队、闽北红军游击队、浙南红军游击队、闽西红军游击队、闽东红军游击队、新四军第一支队、新四军第二支队、新四军第三支队、新四军第四支队等战旗猎猎飘扬。</p> <p class="ql-block">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p><p class="ql-block">右侧是《项英关于新四军成立一周年纪念致叶挺等电》</p><p class="ql-block">(1938年9月27日)</p> <p class="ql-block">前言</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完成集结整编,东进江南敌后</p><p class="ql-block">(1937.12---1938.6)</p> <p class="ql-block">南方红军游击队集结和军部迁移路线要图</p><p class="ql-block">(1938年2月---4月)</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1937年6-7月,国共两党开展两次合作谈判。9月,双方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在国统区出版《新华日报》。</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组织序列表</p><p class="ql-block">1937年11月12日,经中共中央同意,叶挺开始在武汉正式组建新四军军部。</p><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25日,叶挺、项英召开领导干部会议,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正式成立。为迅速完成新四军组建工作,军部同国民党当局谈判,解决了新四军各支队集中整编、干部任命、隶属关系问题,确定了红军游击队的集中整编办法、新四军的作战部署,并多方筹集款项、武器、物资。当年在这里工作和居住的新四军将领有叶挺、项英、张云逸、周子昆、曾山等。1938年1月下旬,新四军军部迁南昌,汉口军部改为新四军驻汉办事处。</p><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4日,为指挥部队迅速开赴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项英率军部大部分人员离开武汉移驻南昌,叶挺仍留在武汉处理有关事宜。1938年1月6日,项英率军部抵达南昌书院街高升巷张勋公馆。</p><p class="ql-block">新四军南昌军部的主要任务是分批赴各地传达中央指示,动员指导部队集中整编;指挥部队集结岩寺开赴前线;筹备军需物资,建立兵站。根据党中央的复电,新四军编为四个支队,其中(以湘鄂赣边、赣粤边、湘赣边、湘粤赣边及皖浙赣边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第一支队,陈毅任司令员,傅秋涛任副司令员;以(闽赣边、闽西、闽南及浙南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第二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员;以(闽北、闽东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第三支队,张云逸兼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以鄂豫皖边、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军部特务营由湘南、闽中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全军共有10个团,6200条枪,约1.03万人。</p> <p class="ql-block">东进苏南</p> <p class="ql-block">讲好李巷故事,接力棒正传到年轻人手中。28岁的90后讲解员曾庆苗,在李巷村从事讲解工作已经三年多。她想到自己刚入行时,每每讲到地下交通总站时,站长李孝廉还在世的五女儿就会坐在门口听,一坐就是一天。那时候她就坚定了想法,通过自己的讲解,让更多人知道李巷。</p><p class="ql-block">讲解员曾庆苗在给新四军后代讲解。</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曾庆苗在给新四军后代讲解。</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曾庆苗在给新四军后代讲解。</p> <p class="ql-block">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第一部分展厅。</p> <p class="ql-block">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六师(苏南)研究分会会长张晓宇在认真地观看展览。</p> <p class="ql-block">新桥会师</p><p class="ql-block">根据中央指示,新四军派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率领所属一、二两个团从岩寺出发,沿着先遣支队的路线,于6月8日,在溧水新桥与先遣支队胜利会师。</p><p class="ql-block">新桥会师的意义在于,坚决贯彻中央东进苏南的指示;正式揭开了新四军东进抗日的序幕,溧水成为东进苏南的落脚点和向东向北发展的出发点;诞生了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军事组合。</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开展游击战争,盐城重建军部</p><p class="ql-block">(1938.6---1941.11)</p><p class="ql-block">1938年6月17日,新四军先遣支队从溧水里佳山出发,在韦岗伏击日军,取得江南首战的胜利,1938年2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p><p class="ql-block">1941年11月28日,溧阳塘马战斗后,新四军16旅旅部和苏南党政领导机关转移来到李巷及周边地区,溧水成为苏南人民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p> <p class="ql-block">韦岗伏击</p><p class="ql-block">1938年6月15日,先遣支队抵达南京至镇江间的下蜀车站附近,在完成破坏铁路任务后,发现镇江至句容公路上日军汽车往来频繁,先遣支队司令员粟裕遂决定在镇江西南15千米的韦岗设伏,袭击日军运输车队。17日8时许,日军30余人,分乘5辆汽车由镇江南驶,当其进入伏击地域后,伏击部队突然发起猛烈攻击,日军措手不及,仓促应战。伏击部队奋勇冲杀,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激战半小时,毙伤其20余人,击毁汽车4辆,缴获军用品一部。</p><p class="ql-block">韦岗战斗是新四军进入苏南敌后抗战的第一战。韦岗战斗的胜利,鼓舞了苏南军民的抗日斗志,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新四军进入苏南敌后,尽管兵力和装备远远不如日军,却凭着灵活的游击战术,不断取得胜利。至1938年底,半年时间共进行战斗234次,歼灭日伪军3253人,俘日军36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气焰,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斗志。在江南站稳了脚跟。</p><p class="ql-block">陈毅手迹《韦岗首战》;</p><p class="ql-block">《韦岗战斗要图》;</p><p class="ql-block">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p><p class="ql-block">《蒋介石为表彰新四军韦岗战斗胜利致叶挺军长电》;</p><p class="ql-block">韦岗战斗旧址;</p><p class="ql-block">韦岗战斗缴获的部分战利品和粟裕题的诗。</p> <p class="ql-block">江抗东进</p><p class="ql-block">1938年10月上旬,陈毅由老二团副团长刘培善陪同,带一个特务连赶到江阴周庄定山湾江抗总部,改造梅光迪、朱松寿、承寿根三支抗日地方武装,宣布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三路。1939年5月,叶飞率第六团从茅山地区出发东进,在武进南部戴溪桥与“江抗”三路会合。第六团对外称“江抗”二路,团长叶飞改名为叶琛,副团长吴焜改名为吴克刚。</p><p class="ql-block">江抗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团结收编地方民间抗日力量,在日伪统治心脏地区,在日伪顽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坚决执行党的方针路线,不畏艰险,坚持战斗,发展壮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江南抗战的擎天巨柱。</p><p class="ql-block">左:《“江抗”总指挥部战斗序列表》</p><p class="ql-block">右:《新四军东进北上示意图》</p><p class="ql-block">下左:1939年叶飞(右三)在阳澄湖上留影</p><p class="ql-block">下中:1938年新四军东进途中</p><p class="ql-block">下右:“江抗”东进前誓师大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水西扎营</p><p class="ql-block">左:《新四军江南指挥战斗序列表》</p><p class="ql-block">右上:《项英关于第一、二支队由陈毅统一指挥致中共中央、军委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渡江北上</p><p class="ql-block">左:《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战斗序列表》</p><p class="ql-block">中:《陈毅关于江南指挥部即日渡江致军部等电》</p><p class="ql-block">右:《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黄桥镇黄桥中学工字楼》</p> <p class="ql-block">黄桥决战</p><p class="ql-block">1940年10月4日---6日,陈毅、粟裕指挥新四军7000余人,战胜了韩德勤所率89军等1.5万余人,歼灭1.1万多人。黄桥决战的胜利,打通了新四军八路军的联系,奠定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基础,同时也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p><p class="ql-block">陈毅曾慷慨赋诗歌颂这次著名的战役:“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p><p class="ql-block">左上:陈毅与粟裕率部进军黄桥</p><p class="ql-block">中:《黄桥战役要图》(1940年9月30日---10月6日)</p><p class="ql-block">右:《陈毅关于东进任务和方针致军部电》</p><p class="ql-block">下左:陈毅、粟裕到达黄桥</p><p class="ql-block">下右:黄桥战役缴获的迫击炮</p> <p class="ql-block">皖南视察</p><p class="ql-block">1939年2月23日,受中共中央委派,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新任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借回乡省亲之名,从重庆绕道桂林,抵达安徽省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p><p class="ql-block">叶挺于1939年2月初到重庆,同周恩来、叶剑英长谈后,于2月16日陪同周恩来飞抵桂林,并同抵云岭。周恩来和叶挺回云岭,主要是向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同时,力促新四军内部团结,也是周恩来此行的一项重要使命。</p><p class="ql-block">第2天, 新四军军部为周恩来的莅临举行欢迎晚会,项英在会上向大家介绍周恩来和叶挺并致欢迎辞。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向新四军指战员致以亲切慰问,并发表了题为《新阶段的新关键》的演说。</p><p class="ql-block">上:1939年3月6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在皖南新四军军部,作《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的报告;</p><p class="ql-block">下:1939年3月14日,周恩来离开新四军军部前,与新四军指战员及外国友人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上右:出席新四军第一次党代会的东南局代表:新四军后方政治部组织科科长、袁国平夫人邱一涵(左1),东南局妇委负责人章蕴(左3),东南局妇委书记李坚贞(左5),东南局副书记、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委员曾山(左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9年2月23日,受中共中央委派,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新任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借回乡省亲之名,从重庆绕道桂林,抵达安徽省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p><p class="ql-block">叶挺于1939年2月初到重庆,同周恩来、叶剑英长谈后,于2月16日陪同周恩来飞抵桂林,并同抵云岭。周恩来和叶挺回云岭,主要是向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同时,力促新四军内部团结,也是周恩来此行的一项重要使命。</p><p class="ql-block">第2天, 新四军军部为周恩来的莅临举行欢迎晚会,项英在会上向大家介绍周恩来和叶挺并致欢迎辞。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向新四军指战员致以亲切慰问,并发表了题为《新阶段的新关键》的演说。</p> <p class="ql-block">水西扎营</p><p class="ql-block">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战斗序列表</p> <p class="ql-block">李巷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第二部分展厅。</p> <p class="ql-block">白驹会师</p><p class="ql-block">1940年10月10日,八路军和新四军在盐城大丰白驹狮子口胜利会师,顺利完成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不仅打通了与华南、华北的联系,也为皖南事变之后军部在盐城迅速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左上:《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组织序列表》;</p><p class="ql-block">右上:《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目前华北、华中军事方针的指示》(1940年4月1日);</p><p class="ql-block">右下:《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八路军迅速增援新四军的指示》(1940年3月21日);</p><p class="ql-block">下左: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驻地---盐城文庙;</p><p class="ql-block">下右:新四军和八路军在白驹会师时和当地老百姓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六师(苏南)研究分会会长张晓宇在认真观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组织序列表”。</p> <p class="ql-block">皖南事变</p><p class="ql-block">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的名义,向朱德、彭德怀、叶挺发出代电(即“皓电”),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开赴黄河以北。朱德等于11月9日复电,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荒谬命令和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诬蔑,同时为顾全抗日大局,表示可以将皖南新四军移到长江以北。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所属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移,从云岭驻地出发绕道前进。1月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突遭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上官云相指挥的7个师8万多人的拦击。8日,陷入重围。众指战员在叶挺军长指挥下被迫抗击,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分散突围外,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顽军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p><p class="ql-block">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新变”,取消新四军番号,并声称要将叶挺交军事法庭审判。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这一暴行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这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p><p class="ql-block">上左:《毛泽东、朱德关于速向蒋介石交涉新四军皖南部队北移路线致周恩来、叶剑英电》(1940年12月25日);</p><p class="ql-block">上右:《关于如何救援新四军的紧急指示》(1941.1.14);</p><p class="ql-block">下:《皖南事变经过要图》(1941年1月4日---1月14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恩来题词:</p><p class="ql-block">千古奇冤</p><p class="ql-block">江南一叶</p><p class="ql-block">同室操戈</p><p class="ql-block">相煎何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江南死国难者誌哀</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卅年一月十七日夜</p><p class="ql-block">周恩来</p> <p class="ql-block">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第二部分展厅。</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p><p class="ql-block">保卫根据地,建设民主政权</p><p class="ql-block">(1941.12---1944.2)</p><p class="ql-block">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抗战进入最为艰苦的相持阶段。新四军一面武装保卫抗日根据地,一面加强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p><p class="ql-block">以李巷为指挥中心的苏南党政军,挫败了日伪军的“扫荡”、“清乡”和国民党的“摩擦”,坚持和发展了苏南阵地,使之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南翼屏障,和向东南发展的前进基地。</p> <p class="ql-block">重建军部</p><p class="ql-block">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采取了坚决的斗争政策。不仅严厉谴责国民党顽固派的罪恶阴谋,而且严正地宣布重建新四军。1941年1月20日,毛泽东发布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陈 毅 代军长</p><p class="ql-block">刘少奇 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张云逸 副军长</p><p class="ql-block">赖传珠 参谋长</p><p class="ql-block">邓子恢 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下:《新四军组织序列表》(1941年3月);</p><p class="ql-block">右上:《新四军各师整编情况图》(1941年1月---5月1日)。</p> <p class="ql-block">村民民主选举大会</p> <p class="ql-block">苏皖区委</p> <p class="ql-block">精兵简政</p><p class="ql-block">减租减息</p> <p class="ql-block">作品:《苏南行政公署联席会议》</p><p class="ql-block">尺寸:220×180CM</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2021年</p><p class="ql-block">作者:张永</p> <p class="ql-block">苏南反顽</p><p class="ql-block">火烧篱笆</p><p class="ql-block">阜宁会议</p> <p class="ql-block">营救美军飞行员</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中国战场是亚太地区盟军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美国驻华第十四航空队向中国军队提供了巨大空中支援,对日本侵略军的空中优势给予重大打击。</p><p class="ql-block">在抗战中,华中军民营救了数十名美军飞行员,还配合美军搜集重要的作战情报和气象资料,支援和配合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生产运动</p><p class="ql-block">大生产运动,指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其控制区域内发动的一场军队屯田和鼓励生产的群众运动,主要开展农业生产,兼办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党政机关、军队、学校普遍参加生产运动,逐步达到粮食、经费自给、半自给或部分自给。同时,实行公私兼顾,军民兼顾,组织劳动互助,发展经济,以改善生活和保障供给。通过这场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中共控制区域基本实现了经济自给自足。</p><p class="ql-block">1944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华中局和新四军,要求部队、机关、学校的生产,应加以切实的动员和组织,在不妨碍战斗与工作条件下,要使每个人去参加一些适合各人情况的生产劳动,为切实改善本部队本单位的生活而奋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浙军区</p><p class="ql-block">1945年1月,粟裕率领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三个团及300多名地方党政干部由苏中、淮南南下抵达浙西长兴县,与第一师第十六旅会师,两部组建成新四军苏浙军区。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未到职,由粟裕代理),刘先胜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苏浙军区共辖四个纵队,以及苏南的第一、第二军分区。5月,苏浙军区在浙西地区建立第三军分区。1945年10月,苏浙军区部队奉命北撤至苏中地区,后编入华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苏浙军区战斗序列表(一)</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苏浙军区战斗序列表(二)</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p><p class="ql-block">完成战略任务,夺取抗战胜利</p><p class="ql-block">(1944.2---1945.9)</p><p class="ql-block">1944年,新四军主动地!有计划地对日、日伪军发动攻势作战。1944年2月,苏南党政机关离开溧水向南挺进;1945年9月2日,新四军解放苏南全境,根据地连成一片,基本完成毛主席1938年5月4日提出的“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建根据地”的任务。这一时期,在坚持对日作战的同时,新四军正确处理军事斗争与根据地建设、恢复老区和发展新区、党政建设和发展经济等关系,为全面反攻奠定了强固基础。</p><p class="ql-block">至1945年8月,在八年抗战中,新四军从组建时1万余人已发展到30万余人。共歼日伪军31.7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5省的8个华中抗日根据地,面积达25.3万余平方千米,人口3420余万,有民兵、人民自卫武装96万余人。</p> <p class="ql-block">车桥战役</p><p class="ql-block">1944年3月5日,新四军第1师兼苏中军区所属部队在淮安县车桥地区(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车桥镇),对日伪军进行的进攻战役,此役采取围点打援的掏心战术,解放了淮安、宝应以东纵横二百里地区.使苏中、苏北、淮南、淮北根据地联成一片,巩固和扩大了苏中根据地,打乱了日伪“清乡”“屯垦”计划,实现了苏中形势根本转变,揭开了苏中战略反攻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宣读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自九一八事变以来,长达14年之久的反侵略战争迎来了胜利。</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朱德总司令命令,华中日军由冈村宁次直接派出代表至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天长地区接受陈毅将军的命令。</p> <p class="ql-block">日本中国战区受降仪式</p><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9日上午,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中国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p> <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p><p class="ql-block">北撤转战华东,参加解放战争</p><p class="ql-block">(1945.10---1947.1)</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为争取国内和平、民主与统一,避免内战分裂,主动将南方8个解放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北撤。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全面内战爆发,中原军区部队的胜利突围,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新四军通过一系列作战,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进攻,巩固了华北、山东和华中解放区。</p><p class="ql-block">在解放战争中,由新四军改编的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出色地完成了保卫老解放区、创建新根据地、解放华东地区的任务,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及地方部队245.79万人。</p> <p class="ql-block">奉命北撤</p><p class="ql-block">中原突围</p><p class="ql-block">中原局、中原军区请示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于6月26日主力兵分南北两路向西突围,以第一纵队第一旅向东佯动,伪装主力吸引敌人,掩护大部队跳出包围圈。</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于6月23日明确指示:“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p><p class="ql-block">中央对皮定钧的回电只有一行字:“扔掉所有包袱,火速突围,向华中靠拢!”</p><p class="ql-block">1946年6月26日,李先念率中原军区五万官兵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阴谋,最终英勇突围,开创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完成了人民解放力量的重大战略转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苏中战役</p><p class="ql-block">1946年7月13日至8月27日,粟裕、谭震林指挥刚整编就绪的华中野战军共15个团约2.5万人,在苏中同国民党军整编第83师第19旅第56、第57团及旅属山炮营等12万国民党军队作战,连续取得宣泰、皋南、海安、李堡、丁堰、如黄路、邵伯等七次战斗的胜利,歼敌5.3万余人,史称“七战七捷”。</p><p class="ql-block">苏中七战七捷在政治上、军事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它书写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篇章,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进程,表现了粟裕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宿北战役</p><p class="ql-block">1946年12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在江苏省宿迁县以北地区围歼国民党整编第69师,师长戴之奇自杀,副师长饶少伟被俘。此役,共歼灭国民党军2.1万人。宿北战役开创了解放战争以来,我军一次作战歼敌最多的纪录、我军一次作战歼敌一个整师的先例。</p><p class="ql-block">这是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会师后的第一个胜仗,初步取得了大兵团协同作战的经验。此战成为华东战区的一个转折点,华东战场从前沿逐步转为纵深,以后的歼灭战的规模也逐步扩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南战役</p><p class="ql-block">鲁南战役是继1946年12月宿北战役之后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战役历时19天,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26、第51师师部、4个旅及1个快速纵队,共5.3万余人,是新四军撤销番号前的最后一战。</p><p class="ql-block">鲁南战役开创了解放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战役歼敌数字的新纪录(5.353万);开创了解放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次作战歼敌最多的纪录(3.5万);开创了解放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次作战歼敌两个整师的纪录。挫败了国民党军进攻临沂的计划,获得了对机械化部队作战与较大规模运动战和攻坚战的经验,并为组建自己的特种兵部队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第六部分</p><p class="ql-block">华中人民长城,将帅英杰辈出</p><p class="ql-block">新四军在党的领导下,不怕牺牲,浴血征战,为民族独立和祖国解放,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造就了一大批治党、治军、治国的杰出人才和党政财文各条战线的领导骨干。从世界屋脊到东海之滨,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都驻有铁军传人。</p> <p class="ql-block">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第六部分展厅。</p> <p class="ql-block">张晓江在父亲、开国将军张强生照片前留影。</p><p class="ql-block">革命自有后来人。</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前身及改编后部队重要战役战斗一览表</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前身及改编后部队组织沿革表</p> <p class="ql-block">第七部分</p><p class="ql-block">弘扬铁军精神,永葆红色基因</p><p class="ql-block">在锋火硝烟的战争年代,新四军万千将士保家卫国,不怕流血牺牲,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锻造了伟大的铁军精神。</p><p class="ql-block">北伐战争中,以叶挺独立团为先锋的第四军攻克武昌后,“铁军”的威名传播天下。1928年4月28日,由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6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经过国共两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p> <p class="ql-block">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第七部分展厅。</p> <p class="ql-block">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石头寨村的红色李巷,先后获得全国重点乡村旅游区、江苏省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江苏省党史教育基地、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p><p class="ql-block">陈毅暂住地旧址、李坚真居住地旧址、钟国楚居住地旧址、江渭清居住地旧址……沿着青石板路步入李巷深处,多名抗战将领和党政领导人的生活痕迹,就藏在一间间青砖黑瓦的老屋里。溧水区的红色遗址,80%集中在李巷及周边地区。</p> <p class="ql-block">钟国楚旧居</p><p class="ql-block">钟国楚居住地旧址位于李巷村李子发家。建筑占地面积100 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220 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钟国楚旧居</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在抗日烽火中,挺进苏南的新四军第二支队逐渐发展壮大。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十六旅,纵横驰骋在以茅山为中心的苏皖区敌后战场,依靠党的领导和苏皖区广大人民的支持,奏出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我(钟国楚)曾任该旅旅长。</p> <p class="ql-block">钟国楚将军雕像</p><p class="ql-block">旧居内设有钟国楚将军雕像,雕像目光如炬、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钟国楚将军当年住过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旧居内设置了4 块展板,分别介绍了钟国楚的生平、在溧水的主要抗日活动及影像资料等。</p> <p class="ql-block">钟国楚戎马一生,是抗战时期在溧水战斗时间最长的新四军将领。1938 年7 月,政治处主任钟国楚所在的第二支队三团进驻溧水西部的江当溧地区,开展抗日活动。1941年10 月,四十六团政委钟国楚奉命率部恢复溧水抗日根据地。1942 年初,谭震林不再兼任十六旅旅长,由钟国楚任旅长,江渭清任政委。1943 年2 月,原二旅和十六旅合编为十六旅,王必成任旅长,江渭清任政委,钟国楚任副旅长。钟国楚参与组织指挥了溧高战役、马占寺战斗等。因为在溧水战斗时间长,钟国楚对溧水人民和这片抗战热土怀有深厚的感情,1996 年逝世后,按照他的遗愿,将其安葬在溧水中山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苏南小延安”牌楼</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战士雕塑</p> <p class="ql-block">茅棚</p> <p class="ql-block">皖南事变</p><p class="ql-block">一九四一年一月</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战士雕塑</p> <p class="ql-block">铁军汇流 新四军诞生雕塑</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战士雕塑</p> <p class="ql-block">檐棚</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战士雕塑</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战士雕塑</p> <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p><p class="ql-block">有着100 多年历史的原李氏宗祠经复建后,集苏南党政军首脑机关驻地旧址和溧水人民抗日斗争纪念馆为一体,三进三间,建筑占地面积657 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2400 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战士雕塑</p><p class="ql-block">吃菜要吃白菜心 当兵要当新四军</p> <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p><p class="ql-block">中共苏皖区委员会</p><p class="ql-block">苏南区行政公署</p><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六旅旅部</p> <p class="ql-block">李巷被史学界称为苏南的“小延安”。1941 年底至1943 年4 月,中共苏皖区委、苏南区行政公署、新四军十六旅旅部等苏南党政军首脑机关驻扎在李巷李氏宗祠,李巷成为当时新四军苏南抗战的指挥中心,无数抗战指令从这里发出,为夺取苏南抗战的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p> <p class="ql-block">李氏宗祠前的新四军战士和军马雕塑</p> <p class="ql-block">进入李氏宗祠,迎面就是“军民团结,抗战到底”八个大字。</p><p class="ql-block">从进入李巷开始,所见到的几十组新四军战士雕像,都演绎了“军民团结”的主题和“军民鱼水情”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置于李氏宗祠的溧水人民抗日斗争纪念馆,于2017 年9 月底完成布展。主要展示1938 年至1945 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四军,组织带领溧水人民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的伟大历程和光辉业绩。</p> <p class="ql-block">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六师(苏南)研究会副会长张诚在李氏宗祠(包括苏南党政军首脑机关驻地旧址和溧水人民抗日斗争纪念馆)手持当年父辈使用过的步枪。</p><p class="ql-block">照片由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馆许雯提供</p> <p class="ql-block">坚持抗战</p> <p class="ql-block">溧水人民抗日斗争纪念馆展陈内容包括溧水三大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复杂的溧水斗争形势、溧水成为苏南人民抗日斗争的中心区、苏南人民抗日斗争中心区的全面建设和溧水军民抗日斗争的胜利等五个版块,展陈面积400 平方米,涉及122 张图片资料及2万余字的文字资料。其中,有从中央档案馆查阅的毛泽东确立溧水为苏南抗战中心的三封电文的复制件。</p> <p class="ql-block">溧水人民抗日斗争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溧水县境抗日游击根据地简图</p> <p class="ql-block">溧水人民抗日斗争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1941 年底至1943 年4 月,中共苏皖区委、苏南区行政公署、新四军十六旅旅部等苏南党政军首脑机关驻扎在李巷李氏宗祠。1941 年11 月28 日,日军出动3000 余人,对新四军十六旅旅部和苏南党政领导机关驻地溧阳塘马进行大规模“扫荡”。十六旅指战员与日军激战终日,旅长罗忠毅、政委廖海涛壮烈牺牲。29 日晚,新四军十六旅旅部和苏南党政领导机关转移到溧水白马桥地区,与在李巷一带行动的四十六团团部会合,驻于李巷李氏宗祠。李巷成为苏南抗战的指挥中心。</p> <p class="ql-block">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驻扎李巷期间,组织召开了苏南民运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发布了《苏南施政纲领》等一系列政策法令,组织开展了减租减息等一系列工作,指挥了苏南反顽战役等一系列战役战斗。1943 年4 月苏南反顽战役后,苏南党政军首脑机关暂时撤离溧水。</p> <p class="ql-block">溧水人民抗日斗争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溧水人民抗日斗争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溧水人民抗日斗争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溧水人民抗日斗争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溧水人民抗日斗争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当年使用的厨房</p> <p class="ql-block">溧水人民抗日斗争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当年使用的厨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当年用过的斗笠、蓑衣。</p> <p class="ql-block">军民团结</p><p class="ql-block">抗战到底</p> <p class="ql-block">左起:红色李巷讲解员许雯、钱瑞娟、王苏炎、红色李巷讲解员曾庆苗。</p> <p class="ql-block">作者:汪滔</p><p class="ql-block">作者微信号:wt511109</p><p class="ql-block">拍摄器材:苹果11手机</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李巷村</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2年08月06日14:10---15: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