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灵丘小地面,汉代才有了可以记载县名儿。不如人家繁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现在的名儿了。赵国的裤衩钱币上就有繁峙。山西的其它的地界儿,还有不少地方仍然保留着战国的地名。譬如:襄垣、离石~~~外省有邯郸(甘丹)等。其实,灵丘县在战国以前也是有明确记载的地名儿的。只是各路大仙没有考证出来罢了。县志甭去指望,文史资料上多数也是在玩儿这个无影传。《史记》中载,灵丘县在战国及以前的名字只有一个字:“种”。种地的“种”。那时候的灵丘盆地生活着的是鲜虞、山绒(无绞丝旁)。因为此时还没汉人这说法。汉人是汉朝建立之后的事儿。“种”地上生活的人,民风骠悍,骁通善战。代地的五空山出产红色的玛瑙。是一种富贵人家用来装饰打扮的饰品。有身份的的会佩戴赤红色的玛瑙饰物。 </p><p class="ql-block"> 灵丘县在中古时期风景幽美。遍地山林。到了春夏时节则山花遍野。因而有古籍上记载说:“灵丘丈人善养蜂”。林子大,自然就有了各种野生动植物。各种鹿类、熊。药材中人参等等,都有分布。灵丘县还分布过一些地质性的偃塞湖。知名的有现在桃花溶洞(上沙湖)偃塞湖。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偃塞湖自然消失了。只留下来一个个与湖泊有关的地名。如上沙湖、下沙湖、沙湖岭、白沙口。等等。在灵丘盆地,由由太行山断裂的原因,盆地内在各个时期都有、或残存有面积多寡不一的地质构造型湖泊。2012年春夏之季,县城内大规模改造下水道系统。这是一个考察古代水文和地层的好时机。经过我的实地调察,弄清清了在中古的唐代前后,在今天的县商业局院内及周边地区,仍然是滨河湖泊地貌。在现今的交电公司前、万人大楼前,均出现过河蚌壳遗存。古老的唐河河道,从现今的县城大街上穿城而过。当然,那时的城址还是在后北城一带。 </p><p class="ql-block"> 灵丘盆地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颇多。比较知名的有固城村后的灰疙瘩梁(夏代至南北朝)、南水芦村南台地、东驼水村北、黑龙河村南、韩家房村附近、三山小王庄村附近、孤山后小川东山坡的商代更前的新时石器时代、门头西庄村后、胡沟白道地等。更久远的古人类遗迹出现在雕窠(刁泉)附近的山上。山西省文物局旧石器研究所派员,在现今铜矿附近偏南的山上采集过旧石器。距今大约有一百多万年左右。在县城内,也有史前遗物分布。其中最古老的遗存是新石器时代偏早期的打制石器。如石质箭头之类。本地苟庄村出产的火山玛瑙则很早就被远古人类用来制作各种石器。进入到新石器时期偏晚期的时代,各种石器则是就地取材。燧石类、蛇纹石类、石灰岩类、细片麻花岗岩类,均有制作石器的例子。在中古以及以后各个时期,各种磨制类石器,依然是居民们日常生活的之中的必需器物。</p><p class="ql-block"> 古建筑类,现在可能考察到的,或者说曾经经过考察的古代建筑遗存并不多见。门头西庄村的战国古城遗址弥足珍贵。在战国古城内的偏西北部位,出现过一处大型的殿宇类遗址。该遗址呈现东西走向。瓦当属于半瓦当类。有些瓦当的品种与河北省中山国博物馆收藏的基本上类似或者一致。当然也有圆瓦当等。该处遗址的最晚下限在东汉时期。再晚则只有居民点存在了。中古时期,西庄村遗址偏背还有冶炼遗址等。</p><p class="ql-block"> 县城内最早的的古建筑遗址在现今机械厂以南,旧国营饭店一带。该处地下出现过精细黑陶通板瓦之类。这些通板瓦的尺寸颇大。其表面经过了精细的打磨。并涂刷了黑色涂料。而在偏东的城东大约二百多米处,则有一处南北朝到唐代的大型砖瓦窑遗址。大量的建筑用砖瓦就是在这里生产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县城文化大楼附近,在明代以前是灵丘县的中心区域。这其中地层叠压堆积最为丰富的地区是在现今的联通公司大楼到供销楼(万人楼)一带。明代天启年大地震之后,以上的格局基本上不再存在。所以也甭想从县志上得到相关的一鳞半爪。</p> <p class="ql-block"> 灵丘县今治(县城所在地)是何时从故城挪了的?为什么要挪?其实灵丘盆地最大的居民点是经过许多次挪移的。但是目前的县城所在地,可能是在南北朝时期定点的。彼时,盆地内的水文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古时期,沿盆地周边而居的各个聚落点,由于水文条件的变化,不得不沿着盆地周边各层级的阶地向下方河岸边进行转移。其中目前所发现海拔最高的聚落地点是地孤山丘小川东山台地上。现在有些人对古人为何要在这么高的地点安家,甚至是烧制陶器,有些疑惑不解。但是如果结合远古水文与地质条件的巨大变化来进行考虑,便可以理解了。聪明的古代人日常生活是逐水而居的。水高则居高,水低则居低。所以灵丘盆地最早的居民聚落就是在孤山后小川到胡沟白道地这一带。随着水文地质的巨大变化,稍后便迁居到现今的西庄村战国古城到固城村东北灰疙瘩梁一带了。再后来,由于冶炼有色金属的条件需要,先是在现今的县城唐河北岸(今五州仓储超市以南,农机公司家属楼以及南城壕一带)建立起冶炼点。之后继续扩大至北部。</p><p class="ql-block"> 有确凿无疑的证据表明,灵丘在北宋时期是有过铸钱炉的。铸钱炉的具体地点大致在上、下北罗村一带。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下北罗村出土了一批北宋末的大观通宝折十和崇宁通宝折十钱。县文物保管所派员到代销社以废铜的价钱回收了几斤。本人亲眼见过这些古钱。其均为经过任何流通。有的钱边尚保留铸口小尾巴。这就是灵县曾经有过铸钱炉的佐证。</p><p class="ql-block"> 此外,在上野(冶)窝一带也可能有过大规模的有色金属冶炼活动。其实灵丘的许多地名都与有色金属冶炼相关。譬如银厂、烟云崖、三楼(炉)、中野(冶)窝、下(冶)野窝、小彦(冶)、料眼~~~等等。</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现在的灵丘县城所在地,就是古代人因为冶炼活动而迁徙定居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灵丘县城内,在南北朝到唐代乃至以后的中古时期,西至现今的农业银行,东至原机械厂交电公司,这一带拥有大量的殿宇类建筑。除了县机械厂南面的唐代建筑之外,在今天的联通公司老槐树一带,唐宋元明均有大型建筑物。这一带地下埋藏有大量的砖币类和建筑构件。除了有普通的灰陶构件之外,还有蓝色、绿色的琉璃瓦类构件。这些构件有龙形、瑞兽、花卉等等。明代末年的天启大地震,县城以内全部建筑物圮塌无存。所以这一带由于建筑物的倒塌,里面的各类木质家具也就地掩埋。重现天日的时候,木质家具已经全部无存。只能从一些铜质饰件如铺首、合页等物品,考证它们的存在。有清一代,直至民国,灵丘县城以万人大楼附近的十字街为中心,各个时期的生活遗物相互叠压,层次分明。从四五千年以前的史前时期,一直到民国,均有遗存信息之分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