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人说福建是中国民俗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福建民俗丰富多姿,古时有之现已消失的,福建有;外地有的福建有,外地没有的福建也有;外地变得面目全非的民俗,福建却依然保持原貌。</p><p class="ql-block"> 前些日子喝喜酒,极其难得地品尝了一种酒,领教了“活化石”的原汁原味。</p><p class="ql-block"> 这种酒,色泽浑厚,酒味淡好下口,但后劲很大,有客人就喝两杯,宴席结束出门,被风一吹,酒劲上来,整个人就醉倒了。</p><p class="ql-block"> 主人略带得意的口吻道:这就是“女儿红”。 </p><p class="ql-block"> 这家的主人,在女儿满月的时候,将几坛酒,用黄泥密封,贮藏在自家的地窖里,一直等到女儿出嫁时,才从地窖里取出,在喜宴上招待宾客。</p> <p class="ql-block"> 同桌的浙江籍客人,对“女儿红”存贮方式表示异议。他说:“女儿红”是绍兴老酒的一个品种。这种酒要埋在地下的土里,不是存放在地窖里。</p><p class="ql-block"> 一番争论,谁也说服不了谁。</p><p class="ql-block"> 女儿出嫁喝“女儿红”,是浙江绍兴独特的旧俗,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晋代。</p><p class="ql-block"> 旧时的绍兴,女儿出生后,家里就备好成双成对的酒坛,用上等糯米、酒曲和绍兴鉴湖水,精心酿制“女儿红”,灌入酒坛中,用荷叶包扎、黄泥封口。待到女儿出嫁时取出,在喜宴上饮用,或作为女儿的陪嫁。</p><p class="ql-block"> 陪嫁来的“女儿红”,不能随便饮用,必须经过岁月洗礼,夫妻恩爱,才能开坛饮用。</p> <p class="ql-block"> 清代性灵派大家袁枚盛赞“女儿红”:“犹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这种酒,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贮藏,蒸发浓缩,启封时顿时满室芬芳,香气扑鼻;入口一呡,味美醇厚。</p><p class="ql-block"> 如今,女儿出生酿酒的风俗,已在历史发展中渐渐消失,但在我们闽北,“女儿红”却意外“出土”了。</p><p class="ql-block"> 浙江籍客人理解有误,“女儿红”可以贮藏在地下,也可以贮藏地窖里,甚至嵌入夹墙中。</p><p class="ql-block"> 但在古代,“女儿红”贮藏方式却十分奇特:往水底下埋藏。</p> <p class="ql-block"> 晋人嵇含《南乡草木状》里说:“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女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宾客,谓之女酒。”也就是说,“女儿红”是取自池塘下的泥土里。</p><p class="ql-block"> 唐人房千里的《投荒杂录》也说:南方一种风俗,当女儿长到数岁时,在冬季池塘水干竭的时候,将数坛酒密封上口,埋入池塘的土里。</p><p class="ql-block"> 待到来年春天,水涨塘满,年复一年,等十几年后女儿出嫁时,抽干池水,掘土取坛,作为喜事饮用,所以叫“女酒”。</p><p class="ql-block"> 这说明,至少是唐朝以前,“女儿红”是贮藏在满池的水塘下。</p><p class="ql-block"> 不论用哪一种方法贮藏,“女儿红”的出土、开坛、宴客,芬香馥郁,飘溢着父母对出嫁女儿的不舍和眷恋,女儿奴的宠溺之情,尽在酒中,足以陶醉喜宴上的一众宾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