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追思孙先生

静群

<p class="ql-block">迎春花下的百年追思</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12日,北京的春风裹挟着料峭寒意。我们站在宋庆龄故居的萐亭前,金黄的迎春花在青砖灰瓦间摇曳生姿,几枝迟开的腊梅仍在虬枝上吐露芬芳。这棵与故居同龄的古树,见证过先生与夫人共植花木的往昔,此刻又在料峭春风中舒展着百年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纪念活动由南昌八一起义后裔、开国将帅亲属代表及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他们缓步走向宋庆龄汉白玉雕塑,几位代表发言追忆孙中山先生的事迹,随后,进入纪念活动的核心环节——《孙中山逝世百年邮简》首发仪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海宋庆龄故居的萐厅前与会人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百年前的今天,孙中山先生在铁狮子胡同5号的病榻上留下"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遗言。从医人到医国,他走出了一条注定充满荆棘的道路。在澳门镜湖医院行医时,他曾免费为穷苦百姓治病,却在目睹清廷腐败后毅然弃医。1894年檀香山兴中会的誓言,开启了他"振兴中华"的征程。十几次起义的烽烟,从广州到武昌,每一次失败都化作新的火种。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他在海外写下"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这份执着穿透历史烟云,依然振聋发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发的孙中山百年忌日邮簡,及与会人员签名</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打开邮簡的几帧副页</p> <p class="ql-block">扫描在邮簡上的二维码,可以了解到孙先生更多的历史资料。</p><p class="ql-block">小小邮簡,大有乾坤。</p> <p class="ql-block">组织者胡山部长(右一),及南昌八一起义前辈后代、开国将军后代合影</p> <p class="ql-block">全体与会人员在宋庆龄同志故居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代表们拿起首批邮简在宋庆龄汉白玉雕塑前合影,邮簡信笺上复刻着先生1924年《北上宣言》的手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训与迎春花与腊梅交织,象征着先生"以梅花之骨立世,以迎春之志开新"的精神。青年志愿者随后向到场宾客分发这份特殊的纪念信物,邮简封面"天下为公"四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宋庆龄同志雕像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迎春花旁,我仿佛看见先生手持《建国方略》的身影。从"驱除鞑虏"到"天下为公",他将三民主义的种子播撒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京的留学生集会上,他第一次喊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他强调"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临终前他仍在病床上修改《建国大纲》,用颤抖的手签署了《总理遗嘱》。这份未竟的事业,如同故居檐角的铜铃,在春风中回荡着永恒的回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庆龄故居萐厅前盛开的迎春花</p> <p class="ql-block">如今,迎春花已绽放了数个春天。我们擦拭着汉白玉雕塑基座的尘埃,发现宋庆龄夫人的目光始终深情相望,那是她与孙先生共同奋斗的方向,是翠亨村与莫利哀路交织的革命轨迹,更是"以爱为纬,以死为经"的理想国度。春风拂过雕塑的衣襟,仿佛两位伟人正与我们共话新时代的长征。 百年前,先生在协和医院的病床上说"我是一个苦力,同时也是一个苦力的工头";百年后,我们依然需要这种"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的苦力精神。当最后一位与会者在信笺签上名后,代表们鞠躬致意的身影与迎春花交织成永恒的画面——这是对历史的告慰,更是对未来的祝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居里的池塘与假山</p> <p class="ql-block">湖边的古树梅花、迎春花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