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陈磊·半小时漫画团队</p><p class="ql-block">✍️漫画科普类书籍</p> <p class="ql-block">一、开篇:古诗是怎样被唱出来的?</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小就与古诗词相伴,如今全民读诗热潮正盛。那么,为什么要学古诗词呢?诗词就像古代的流行歌曲,承载着时代变迁,与史书不同,它从个人视角抒发喜怒哀乐,情感更具永恒性,而且是一种高级的情感表达方式,学好古诗词还能提升个人品位。唐诗是古诗词的关键,了解古诗词发展历程对学唐诗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诗起源于劳动口号,像原始社会的《弹歌》。西周时,周公制礼乐,朝廷设采诗官,后经孔子整理成《诗经》,有风、雅、颂,多为四言诗。之后屈原开创楚辞,以《离骚》为代表,句子更长,常用“兮”字。《诗经》和《楚辞》是诗词两大起源,“国风”与“离骚”合称“风骚”,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p><p class="ql-block">汉代乐府采集民歌,诗发展为五言诗,如《孔雀东南飞》,同时出现汉赋。魏晋南北朝诗人风格各异,三曹个性突出,竹林七贤行为独特,陶渊明开创田园诗,谢灵运开创山水诗,还发展出七言诗,如曹丕《燕歌行》,但后期诗歌趋于浮夸。</p><p class="ql-block">唐朝是诗歌巅峰,节奏上格律诗定型,讲究平仄、押韵、对仗;感情上诗人们尽情抒发情感。这得益于科举制和国家命运的起伏。唐诗分初唐(初唐四杰、陈子昂等开辟新路)、盛唐(李白、杜甫等百花齐放)、中晚唐(白居易等反映国力衰弱)。</p><p class="ql-block">唐诗之后,宋词兴起。词在南北朝出现,隋唐兴起,宋代鼎盛,又称长短句,用于抒情,如白居易《忆江南》。</p> <p class="ql-block">二、初唐领路人很重要(上)</p><p class="ql-block">在唐朝以前的南北朝,人们捣鼓出格律,让诗有了格式和音调,富有美感与节奏感。然而,唐朝之前主流诗人多服务宫廷,诗歌感情空洞,内容多为宫廷奢靡生活与对皇帝的奉承。</p><p class="ql-block">直到初唐,一些诗人打破常规,推动诗歌走向巅峰。首先是王绩,他三次为官皆因酒:一次因喝酒误事被弹劾;一次为每日三斗酒的福利;还有一次为和酿酒高手做同事。其实,年轻的王绩有治国理想却无人赏识,只能买醉。他追随陶渊明,是山水田园派诗人,语言朴实,如浮华诗坛中的一股清流,是诗歌改革先驱,不过隐居生活使他对文学风气影响有限。</p><p class="ql-block">初唐四杰同样功不可没。王勃是王绩侄孙,6岁出道,16岁入沛王府。他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别友人,充满正能量。却因写《檄英王鸡》得罪皇帝被赶出王府,后又摊上官司,连累父亲被贬。途经滕王阁时,他写下《滕王阁序》 ,感慨人生却未失希望,不久后失足落水惊悸而死。杨炯少年中举却不受重用,后因亲戚造反被贬,在县令任上郁郁而终,诗中饱含建功立业的渴望。卢照邻是神童,在王府饱读藏书,因《长安古意》得罪人入狱,出狱后手足残废,跳河自尽,诗中讽刺权贵,抒发不平。骆宾王7岁写《咏鹅》,在武则天朝为官,因讽刺武则天入狱,后跟风造反失败,下落不明。</p><p class="ql-block">初唐四杰不再局限宫廷之事,书写市井、边塞生活,真情流露,扭转前朝弊病,为唐诗发展指明新方向,而在这条路上,还有一位关键人物……</p> <p class="ql-block">三、初唐领路人很重要(下)</p><p class="ql-block">唐朝以前诗歌格律虽有发展,却缺乏真情实感。初唐诗人们的努力,为唐诗崛起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陈子昂是其中关键人物。他出身富商家庭,年少时舞枪弄棒,十七八岁才立志弃武从文,还迅速通过科举。任职期间,他关心国事,曾上书劝阻武则天运唐高宗灵柩回长安,虽未被采纳,但因文才获封官职。契丹入侵时,他主动请缨,却被草包主帅武攸宜拒绝并降职。郁闷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写下《登幽州台歌》。他政治理想未实现,却在诗坛影响巨大。陈子昂认为汉魏诗的慷慨悲凉情感在晋宋之后失传,主张学习汉魏风骨,号召大家向老祖宗学习,让诗歌风气好转,影响了诸多盛唐诗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张若虚凭借《春江花月夜》成为初唐集大成者。他在历史记载甚少,却因这首诗闻名。此诗借明月照春江之景,抒发游子离愁,格律优美,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被闻一多先生高度赞扬,堪称初唐诗的一面旗帜。</p><p class="ql-block">初唐诗歌在感情与格律上共同发展,当诗歌质量提升后,唐朝科举制度中的进士科,将诗词歌赋纳入考试内容,掀起全民写诗浪潮。在诗歌自身发展和外部制度推动下,蓄势近百年的唐诗终于迎来又一个高峰。</p> <p class="ql-block">四、盛唐老大哥(一):李白的伯乐——贺知章</p><p class="ql-block">初唐诗歌改革,加上诗歌列入科举必考科目,为盛唐诗歌巅峰奠定基础。在聊盛唐诗人前,得先认识初唐大诗人贺知章,他是传承初唐诗歌文化给后人的关键人物,不仅活得久,还有诸多优点。</p><p class="ql-block">贺知章37岁高中状元,是浙江首位有记载的状元。但唐朝中进士后还需通过技能测试才能当官,他靠朋友帮忙开启公务员生涯。此后仕途顺遂,历经五十余年官场生涯,做到三品大员,主要从事文职和教育工作。</p><p class="ql-block">他是诗歌改革的主要干将,诗风清爽,没有浮夸辞藻,如《咏柳》。他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才华出众,善写诗且书法水平高。在初唐,因陈子昂、张若虚光芒耀眼,他只能做配角。</p><p class="ql-block">进入盛唐,贺知章成为诗坛老大哥。他提携后辈,与文人雅士交好,和李白的故事传为佳话。两人因爱喝酒、性格匹配、英雄惜英雄而成为莫逆之交。贺知章赏识李白才华,助其得到皇帝召见。</p><p class="ql-block">贺知章84岁退休返乡,皇帝、太子及百官送别。他写下《回乡偶书》,以独特角度描绘时光流逝与思乡之情。回乡不久逝世,李白伤心不已。</p><p class="ql-block">在诗歌从初唐转向盛唐的过程中,贺知章是重要纽带,传承初唐诗人理念。而还有另一位老大哥也发挥了同样作用,其故事且看下章分解。</p> <p class="ql-block">五、盛唐老大哥(二):官场诗坛两开花——张九龄</p><p class="ql-block">古代读书人多有治国当官的理想,实现者如贺知章,而张九龄堪称其中典范,他是盛唐最后一位名相,也是诗人里官位最高、大官里诗写得最好的。其人生可分为两大阶段:</p><p class="ql-block">1. 寻找举荐人:张九龄被称为“岭南第一人”,是广东的骄傲。他深知想成大事需傍大佬,便积极寻找举荐人,其中最具威望的是张说。张说是三次为相的开元名相,也是执掌文坛三十年的一代文宗。张说眼光独到,提拔过王湾,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被他题写到办公室,从而让王湾一举成名。张九龄很幸运,得到张说的欣赏与高度评价,一炮而红,成为张说重要参谋,张说甚至拿出家谱与他认亲。但后来张说行事不当被贬,张九龄也受连累。张说临死还向皇帝举荐张九龄。</p><p class="ql-block">2. 成为他人举荐人:张说死后,张九龄凭才干被召回,一路逆袭成为宰相。此时他如当年的张说,众多诗人想获他点评,孟浩然就写诗希望被提拔,王维也得到过他的提携。然而,张九龄遭李林甫嫉恨。唐玄宗后期贪图享乐,张九龄耿直劝谏,下棋时都不忘借棋局劝诫。而李林甫善于讨好皇帝,不断诋毁张九龄,最终张九龄被贬。被贬后的张九龄作诗天赋爆发,写出思念妻子的千古名篇,还创作《感遇十二首》,突出自己高洁品质。他曾预言安禄山谋反,可惜未被唐玄宗采纳。好在他病逝于安禄山造反前,没目睹山河破碎 。</p> <p class="ql-block">六、边塞诗派是怎么炼成的?</p><p class="ql-block">前面讲了唐诗崛起及初唐诗人,现在聊聊盛唐诗和盛唐诗人们。盛唐是唐诗巅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先来说说边塞诗派。</p><p class="ql-block"> 边塞诗源于唐朝国情。唐朝前期国力强盛,皇帝热衷开边打仗,设立节度使,他们权力极大,麾下不仅需武将,也需要文人处理行政事务,引得无数文人投身军队。唐代文人写诗一绝,走到边塞,便将边塞景色和军旅生活入诗,形成边塞诗派。</p><p class="ql-block">边塞诗内容大致分两类。边塞景色描写,有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写实的,展现壮美辽阔之景;也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般想象奇特、夸张的。军旅生活描写,涵盖神奇的日常,如“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战斗的惨烈,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有浓浓的思乡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p><p class="ql-block">边塞诗派高手如云。王翰性格叛逆,诗风豪壮又悲壮,“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尽显出征豪情与战争无奈。李颀本擅写边塞诗,却因战争惨烈成为和平主义者,诗多反战主题,甚至指名道姓骂皇帝。王之涣家在边塞旁,占创作地利,《登鹳雀楼》把北方河山写得宏伟壮丽且富含哲理,《凉州词》则暗示边塞将士思乡情,他仅存六首诗,却首首精品。</p><p class="ql-block">这些诗人虽各有特色,但都不是边塞诗派扛把子,那么扛把子究竟是谁呢?欲知后事,且听下章分解。</p> <p class="ql-block">七、边塞诗派代表(一):带刀诗人高适</p><p class="ql-block">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边塞诗派也有扛把子,他就是高适。高适堪称人生赢家,打仗在行,边塞诗更是无人能及,还因战功封侯。</p><p class="ql-block">高适的人生可分为边塞生活与安史之乱两个阶段。他出身草根,爷爷虽是开国大将高侃,但到他这辈已家境败落。不过高适年轻时爱游历,去过三次边塞。第一次出塞,他对一切都觉新鲜,写边塞风土人情,如“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写军队日常生活,像“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更以边塞战争场面的描写见长,代表作《燕歌行》,讲述好大喜功的皇帝与腐败无能将领导致战争惨败的故事,全诗层次分明、感情充沛,被评为边塞诗第一。第一次出塞回来,高适科举落榜,之后与李白、杜甫穷游,被举荐做县官,又因不适应官场辞职。第二次出塞时,他写下豁达乐观又透着自身坎坷无奈的《别董大》。第三次出塞,他投奔名将哥舒翰,备受器重。</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成为高适人生转折点。安禄山造反,打到潼关,唐玄宗派哥舒翰和高适守潼关,因玄宗错误指挥导致潼关失守。高适追上逃亡的玄宗并顶撞他。玄宗安排失误,太子李亨称帝,永王李璘也造反。新帝李亨重用高适,派他平定永王叛乱。高适仅用一年就完成任务,证明实力。安史之乱快结束时,高适当上四川节度使,后入朝做大官直至退休,从草根逆袭为朝廷栋梁 。欲知后事,且听下章分解。</p> <p class="ql-block">八、边塞诗派代表(二):七绝圣手王昌龄</p><p class="ql-block">上一章聊到边塞诗人扛把子高适,边塞诗派还有高手,如号称七绝圣手的王昌龄。他和高适风格迥异,高适爱讲故事,他则擅长将情感蕴含在写景之中。</p><p class="ql-block">王昌龄一生分为三段。早年是朋克少年,生在山西的他,同龄人考进士,他却跑去嵩山当道士,几年后腻了,便奔赴塞外。在边塞,他创作大量边塞诗,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把边塞壮丽景色、艰苦环境、惨烈战争及将士的坚强勇敢展现得淋漓尽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出塞》,场景宏大、思想深刻,成为他的代表作,在唐代七绝诗里排名第一 。30岁时,他考中进士,成为国家图书馆管理员。</p><p class="ql-block">但他因说话直得罪权贵,一贬再贬,先到南京当副市长,又被贬到广东。朋友探望时,他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思念与自身的纯净。</p><p class="ql-block">被贬期间,他遇到李白和孟浩然。拜访孟浩然时,两人喝酒致孟浩然旧病发作离世。和同样不得志的李白结为至交,李白还写诗安慰被贬湖南龙标的他。最后王昌龄辞官回老家,却在旅游路过安徽时,被嫉妒他才能的地方长官杀害。</p><p class="ql-block">王昌龄官场失意,但其边塞诗完美呈现盛唐边塞生活,注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中晚唐诗歌影响深远 。还有一位相关人物,猜猜他是谁?</p> <p class="ql-block">九、边塞诗派代表(三):戏精诗人岑参</p><p class="ql-block">上章提及的小鲜肉,正是大名鼎鼎的边塞诗人岑参,他与高适、王昌龄齐名,但其写诗风格独具特色,可用“雄奇瑰丽”概括,像个脑洞大开的戏精,把边塞风光人物描绘得奇幻壮观。</p><p class="ql-block">岑参的人生可分为三个阶段。年少时,他出身显赫,祖上出过三个宰相,却因政治斗争和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不过他极为聪慧勤奋,5岁读书,9岁写诗,为日后创作边塞名篇打下基础。20岁去长安求权贵举荐当官无果,又去北方穷游几年,之后选择奔赴边塞。</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出塞,他前往新疆跟随名将高仙芝,因前途渺茫常思念家乡,不到两年便回长安,结识李白、高适、杜甫等好友。但太平日子没过多久,他又向往边塞,再次奔赴大西北,跟随好友封常清,开启创作高峰。这期间,他创作了诸多雄奇瑰丽的诗篇,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绘了神奇壮丽的边塞风光、艰苦恶劣的军中生活,展现了唐军的勇猛和战斗的胜利;《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更是把边塞雪景写得奇伟瑰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成为千古名句 。</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时,经杜甫推荐,岑参当了给皇帝提意见的小官,却因性子直被贬到河南、四川,最终辞官发牢骚,不久在四川郁郁而终。</p> <p class="ql-block">十、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一):错失机会的孟浩然</p><p class="ql-block">此前我们讲了边塞派诗人,现在来认识山水田园派。古代文人读书大多为了当官,当不成或厌倦官场的,往往选择隐居,游山玩水、体验农家生活,所作的诗便是山水田园诗,所以这一流派和隐居关系密切。</p><p class="ql-block">李白曾写诗夸赞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一生主要在隐居、漫游和找工作这三种状态中切换。少年时,孟浩然是个好学生,名字取自孟子名言,17岁在当地考试中崭露头角。游览鹿门山后,受东汉隐士庞德公影响,他选择隐居于此,写下如《春晓》这般清新自然的诗篇。</p><p class="ql-block">孟浩然也喜欢外出漫游,仅江浙沪就去了三次,创作了《宿建德江》等作品。他性格豪爽,结交了李白、王维等一众好友,为他们写过许多送别诗。他渴望当官,给张九龄递过“求职信”,也参加过科举,却都未能如愿,还因种种意外错过多次当官机会。</p><p class="ql-block">求职失败后,孟浩然或是继续漫游,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为此时的他送行所作;或是回家隐居,描绘农家生活,如《过故人庄》。他隐居山中也不忘与朋友相聚,最终因背疽发作、饮食不忌离世,享年52岁。</p><p class="ql-block">在盛唐诗坛,孟浩然与王维并称“王孟”,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清新自然,源于隐居生活,毫无雕琢感,读来亲切;还具有水墨画般的意境美,重整体、轻细节,诗如其人,率真自然,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十一、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二):佛系诗人王维</p><p class="ql-block">王维,名“维”字“摩诘”,其山水田园诗别具一格,宛如唐诗写作指南。而这独特诗风的背后,藏着他丰富的人生经历。</p><p class="ql-block">王维出身望族太原王氏,年少时就展现出非凡才华,9岁能写诗,15岁前往长安“长漂”考试。他形象出众,才艺卓绝,备受王公贵族青睐,融入贵圈。这期间,他借《洛阳女儿行》表达当官愿望,17岁在重阳节写下思乡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还曾写诗吐槽强娶人妻的王爷。21岁(或31岁)时,王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p><p class="ql-block">但因手下犯错,王维被贬,此后他看透官场,开始佛系生活,辞官隐居、四处闲逛,在吴越之地写下《相思》送给李龟年。中年回朝后,妻子和知己的相继离世,让他更加佛系。被派往边塞慰问时,他创作了如《使至塞上》等大量边塞诗。</p><p class="ql-block">从边塞归来,王维全心投入修建“辋川别墅”,过上带薪隐居生活,创作的《辋川集》充满禅意,奠定了他在山水田园诗派的领军地位。安史之乱时,他因没及时逃走被迫任职伪政权,后因心系大唐的诗和弟弟力保而免死,继续为官,之后彻底隐居,直至61岁逝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王维的诗融合画面、声音与禅意。和孟浩然相比,诗风与人生境遇都不同;与李白、杜甫相比,他官场顺遂但处世圆滑,诗中情感不够深刻,少独白,故而有人评价他是介于李白(天才)和杜甫(地才)之间的人才。</p> <p class="ql-block">十二、不得不说的李白</p><p class="ql-block">在盛唐诗坛,边塞诗派与山水田园诗派各领风骚,可李白在后人心中,地位超然。</p><p class="ql-block">李白一生大多处于盛唐,家境优渥的他5岁随父入蜀,15岁开启游历,25岁走出四川,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堪称大师级驴友。每到一处,他都以诗记游,《渡荆门送别》描绘美景,也抒发思乡之情;思乡时,又写下妇孺皆知的《静夜思》。</p><p class="ql-block">李白一心求官,因父亲可能是商人无法参加科举,便选择被举荐。自荐写干谒信,却毫无回音;又采用隐居炒作的方式,在深山写诗并通过各种方式传播,还与大V交往,创作了大量山水诗,如《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从15岁到42岁,李白成为顶级网红,却仍未获朝廷重用,内心的愤懑融入《蜀道难》。</p><p class="ql-block">就在他几乎绝望时,唐玄宗召他入朝,李白欣喜若狂。可唐玄宗只是让他写诗娱乐,赞美盛世与杨贵妃,这让李白极为郁闷。加之遭人排挤,最终丢官,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千古名句。</p><p class="ql-block">晚年的李白继续过着潇洒的生活,《赠汪伦》便是他交友的见证。安史之乱时,他加入永王李璘麾下,却因朝廷权力斗争受牵连被发配,后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最终,李白在金陵病逝。</p><p class="ql-block">李白风格飘逸,被称为“诗仙”。他一生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人生与诗作充满矛盾,表面洒脱,实则满是落寞与不甘。但他留下的千古佳作,足以让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熠熠生辉,杜甫也曾盛赞“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p> <p class="ql-block">十三、番外篇——高考古诗词鉴赏</p><p class="ql-block">对于学生来说,了解诗人的生平还不够,掌握古诗词鉴赏技巧同样重要。下面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一道古诗鉴赏题为例,分享解题方法。</p><p class="ql-block">第一步是“使劲看”。先看标题《金陵望汉江》,金陵即南京,汉江指长江,可知诗人在南京看长江,文章大概率有写景,可能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再看作者是李白,其生平重点是生活在盛唐,渴望建功立业。了解作者生平对理解诗作很关键。</p><p class="ql-block">第二步“结合已知看”。古诗80%写景色,20%用历史典故。以《金陵望汉江》为例,判断是写景且写长江。长江特点是气势磅礴,虽诗中部分内容难理解,但可联系上下文。诗末用任公子的典故,结合李白生平,可推测表达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之情。</p><p class="ql-block">第三步“形成完整逻辑链”。规整线索,从已知推未知。结合李白生活在盛唐,可推出诗的第二个四句与长江雄伟有关,表达天下太平,“我君”表明是皇帝治理得好,进而得出自己无用武之地的结论。</p><p class="ql-block">总之,想要理解古诗,就得先了解诗人及其所处时代,做到知人论世、知诗论人 。</p> <p class="ql-block">💡名句:</p><p class="ql-block">✨诗词,其实就是古代的流行歌曲,它们记录着一个个时代的变迁,是历史的旋律。</p><p class="ql-block">✨同样是记录历史,史书是国家视角,记录的是帝王将相史,而诗歌是个人视角,记录的是个人的喜怒哀乐。比起历史的过眼云烟,诗歌这些感情是永恒的。</p><p class="ql-block">✨风:又称国风,就是各地民歌。雅:大部分是贵族音乐,比如开宴会时候的曲子。颂:特别重大的正式场合演奏的音乐,比如祭祀时用的曲子。</p><p class="ql-block">✨楚辞的代表人物就是屈原,这大概是史上第一个对作文字数要求很不满的同学。于是他就需要一种更加自由的写作形式,代表作就是《离骚》。里面的句子,就不是四个字四个字的了,字数更多,而且特别喜欢用兮这个语气词。</p><p class="ql-block">✨比如大情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讲的是两个人互相吹牛皮的故事,他们一个叫子虚,一个叫乌有,子虚乌有就是从这来的。</p><p class="ql-block">✨写诗要有真情实感,要么把观众弄笑,要么把观众弄哭,总之得有high点,没有感情的诗都是“僵诗”。</p><p class="ql-block">✨按现在的汉语,简单粗暴地理解,一二声就是平声,三四声就是仄声。平仄结合,念起来就贼带感。</p> <p class="ql-block">✨陈子昂弃武从文这就好比一个从小学混到高中的古惑仔,没成为黑社会小混混,却考上了重点大学,意不意外,惊不惊喜?</p><p class="ql-block">✨在唐朝,人们都管他叫“岭南第一人”,翻译过来就是:张九龄是广东的骄傲。现在广东人喜欢喝的凉茶都有张九龄牌的。</p><p class="ql-block">✨谪仙人的意思是:被贬下凡尘的神仙。从此李白也自称“谪仙人”。据说诗仙的美号就是这么来的。</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的李白42岁,而贺知章已经84岁了,两人的年纪几乎相差一倍,堪称超越年龄的友谊。</p><p class="ql-block">✨高适是个人生赢家,作为一个职业军人,打仗很在行;作为一个兼职诗人,边塞诗写得无人能比。</p><p class="ql-block">✨落榜的高适很淡定,开始在国内四处穷游,穷游的时候还遇到了两个好驴友:李白和杜甫。三个人玩得很开心。</p><p class="ql-block">✨王昌龄生在山西,年轻时妥妥一朋克少年,不走寻常路:同龄人忙着考进士,他偏要去嵩山当道士。</p><p class="ql-block">✨一开始王维其实是个阳光少年,结果经历得太多,不得已被佛系了。</p><p class="ql-block">✨王维多才多艺,写诗画画无所不通。对于他的诗和画,苏轼的评价最有名,说王维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p><p class="ql-block">✨王维的诗很少触及深刻的情感,说白了,他的诗有爱情、亲情、友情,但很少有独白。他总是刻意地隐藏起这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做人、写诗没有一定之规,人各有自己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好坏和对错之分。</p><p class="ql-block">✨关于李白逝世的说法有很多,比如:喝酒太多;病逝;捞月亮掉水里淹死。多数都充满极其浪漫的气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