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东四,位于北京东城区中部,元代称十字街,明朝在街的东西南北四面各建一座四柱三楼式牌楼,因为在皇城之东,故简称东四,牌楼于1954年拆除。</p><p class="ql-block"> 明朝年间,以东四牌楼为基点,往西叫作猪市大街,早已经不存在了。东部自南向北,也就是现在的东四北大街,顺序排列着十四条东西走向的胡同,被称为东四头条、二条......一直到十四条。</p> <p class="ql-block">【1917年,东四路口南大市街牌楼(美国西德尼·甘博摄)】</p> 东四头条 <p class="ql-block"> 东四头条西起东四北大街,原来东段在延福宫后身,后转南北向。 多少年来,头条胡同里住过很多名人。</p> <p class="ql-block"> 头条1号院是社科院宿舍,当年钱钟书、杨绛、卞之琳、余冠英等人都在此居住过。杨绛在《我们仨》中提到:“一九五九年文学所迁入城内旧海军大院。这年五月,我家迁居东四头条一号文研所宿舍。房子比以前更小,只一间宽大的办公室,分隔为五小间。一家三口加一个阿姨居然都住下,还有一间做客厅,一间堆放箱笼什物。”</p><p class="ql-block">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现代文学作家卞之琳也曾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茅盾曾在东四头条胡同5号,解放前这里曾是北京协和华语学校的中国研究院,专为外国传教士和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开设。1974年茅盾搬到了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p> <p class="ql-block"> 东四头条19号是已故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晚年居住过的地方。</p> 东四二条 <p class="ql-block"> 东四二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称为思诚坊的二条胡同。清朝时期,这里属于正白旗,1949年后,正式命名为东四二条。</p> <p class="ql-block"> 传说中,东四二条的大部分地区(据说是11、13、15号)都是傅恒儿子福康安的官邸所在地。现在这一片是居民住宅小楼。</p> <p class="ql-block"> 东四北大街的永安堂药店,是创办于明代的老字号,曾与同仁堂齐名。早年永安堂销售的药品全是自制的,药厂就设在东四头条21号院。</p> 东四三条 <p class="ql-block"> 东四三条胡同,自打元世祖忽必烈的时候就得名了,至今已有750年历史。清朝胡同里的住户只是“三府一家”。</p><p class="ql-block"> 胡同东口是阿拜府。阿拜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三子,追封镇国公。由于当年军功不显赫,所以所授爵位不高,府邸面积不大。</p><p class="ql-block"> 紧邻阿拜府邸的是车林巴布(成吉思汗第二十九世孙)王府,这是以最后的主人称谓的,先前的主人是成吉思汗第二十四世孙桑斋多尔济。</p><p class="ql-block"> 车王府西墙是一条通道,通道西侧为仓韩家。仓韩家没有爵位,是为皇家管理附近几座仓库的。是肥差,但地位低下,住房不能紧挨着王爷府。所以在车王府与仓韩家之间辟一条通道,以示尊卑。</p> <p class="ql-block"> 三条胡同35号,从外面看去,生活气息浓郁,门楼宽大却有些破旧,想必里面也是个大杂院,住了许多住户。这里的前身便是赫赫有名的车郡王府,岁月更迭,院子里的市井烟火气息使得它亘久绵长。</p> <p class="ql-block"> 东四三条67号,是清朝格格的完颜立童的府邸,<span style="font-size:18px;">完颜立童</span>汉名叫王敏彤。她出身名门、家世显赫,父亲是完颜立贤、军机大臣完颜崇厚之孙,母亲是爱新觉罗毓朗的嫡长女爱新觉罗恒慧,还是末代皇后婉容的表妹。这位命途多舛的晚清格格一生未嫁,孑然一身孤独终老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三条65号,原来的25、26号,一代名伶孟小冬曾住。</p> 东四四条 <p class="ql-block"> 这条胡同在1949年后被正式命名为东四四条。1965年,东、西水车胡同被并入其中。近两年,胡同路面更新、建筑立面改造,打造东城胡同“国风静巷”。胡同并不宽,但也是名人辈出,吴祖光新凤霞、廖沫沙都曾在这里住过。</p> <p class="ql-block"> 四条胡同西口的这座小楼看上去老旧,却分外显眼,匾额上题着“恒昌瑞记”,它是一家民国照相馆,还卖洋货。试想当年,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四牌楼下,也是会很时髦抢眼的。</span></p> <p class="ql-block"> 四条83号,是原来宝泉局东作厂,清朝铸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再向东,就来到了东四胡同博物馆。这是一座中规中矩的三进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 门房的廊下停了一辆老式28自行车。好有年代感的自行车,想想小时候,姥爷就把我放在他自行车的横梁上,带着我到处去玩。</p> <p class="ql-block"> 大门正对面玻璃影壁墙映入眼帘,上面雕刻着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寓意“五福捧寿”。它的右手边是一道月亮门,寓意“月影”,穿过月影门,便到了宁静的四合院中心。</p> <p class="ql-block"> 印象瓦舍艺术空间将四合院核心建筑元素“瓦片”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表现出了古今交融的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 二进院的不锈钢艺术品“星天”与传统小院相映成趣,旁边是安静的图书馆,休息纳凉都是好所在。</p> <p class="ql-block"> 一座四合院,一隅四九城。“京味儿”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石榴树,大鱼缸,晒暖的猫咪,鸽哨声声,仿佛把人带回到那个宁静祥和的老北平。</p> 东四五条 <p class="ql-block"> 东四五条三号是裕谦故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道光皇帝下诏“对英宣战”,命裕谦为钦差大臣,力主抗英的裕谦亲临阵前指挥,誓死守城。九月初四,镇海被攻破,裕谦投水殉国,是鸦片战争死难者中官阶最高的朝臣。死后谥“靖节”,入昭忠祠。</p> 东四六条 <p class="ql-block"> 东四六条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至东四北大街,南面与月牙胡同、流水巷、育芳胡同相连,北面与月光胡同、南板桥胡同、德华里、石桥胡同相通。</p> <p class="ql-block"> 据说东四六条6号院整修门楼时,在砖雕门额上发现了4个难以辨认的奇字。解放后郭沫若前来为新主人祝贺乔迁之喜时,曾饶有兴趣地观看过这4个字,但是精通甲骨文的郭老当时也未能得出定论。后来有人说或许这4个“奇字”是“厚德载福”的意思吧。</p> <p class="ql-block"> 6号院发现“奇字”后,被媒体广泛报道为民国总统徐世昌故居,但徐世昌的侄孙徐延冲先生在《名人与故居》书中讲述到,徐世昌故居为铁营胡同3号,现在的东四六条甲44号,是166中学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老北京有“东富西贵”的说法,在东城东四六条的胡同里,崇礼宅可称得上“东城之冠”,它的奢华程度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崇礼是慈禧太后宠臣,官至大学士。他虽然官运平平,但曾任粤海关监督,宦囊充裕,他的府邸广亮大门,仅次于王府,十分气派,外墙上还有拴马的凹槽。</p><p class="ql-block"> 1949年,华北大学进京接管了这所宅院。1950年10月3日,华北大学与华北革命大学合并成立中国人民大学,这里继续是人民大学校部,直到1957年迁往西郊。</p> 东四七条 <p class="ql-block"> 在这条胡同中,77号和79号院落曾是清辅国公载灿的宅邸。载灿是愉郡王的后代,而愉郡王正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五个儿子。这些宅邸最初是由雍正皇帝赏赐给载灿的。民国时期,其中一个院落被山西军阀阎锡山以重金购得,成为了他在北京的别馆。后来,这里还曾作为山西大学的临时校舍。</p> <p class="ql-block"> 61号是乾隆年间“超勇公”海兰察府邸。</p> 东四八条 <p class="ql-block"> 八条111号朱启钤故居。他是中国近代的政治家、实业家、古建筑学家,他主持的北京中轴线建筑改造和利用工程彰显着他对这座,彰显着他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与贡献。他将自己收藏的56件文物捐献给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八条71号是叶圣陶故居。临街的小如意门楼,砖雕精细完好。3间正房坐北朝南,正房院内的4棵树——北屋两边各是一棵海棠。与海棠相对,南边院门两旁,一棵白丁香,一棵黑枣树。叶圣陶的孙女说,“爷爷在这里住了40年,他最爱这两棵海棠”。</p> 东四九条 <p class="ql-block"> 东四九条小学校址,原是清代皇族谟贝子的府邸,曾有一座精美的花园。1924年,梅兰芳拍摄电影《黛玉葬花》时,借用过这座花园拍摄外景。现在花园已成学校操场,但还存有一座当年的凉亭。</p> 东四十条 <p class="ql-block"> 到了东四十条,昔日的胡同已经变为车辆川流不息的平安大街。虽然时代变迁,但这条街背后的底蕴犹在,它依然能焕发东四老街区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 在东四十条桥西南角的新保利大厦后身,是有名的南新仓。</p><p class="ql-block"> 南新仓是明清两代于北京内城设置的一处专贮漕粮的官仓,俗称东门仓,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是依托元代北太仓旧基改建而成。随京杭大运河通漕,南方各省北上的漕船能够直抵北京周边甚至城区之内,于指定的码头、泊口清卸漕粮,再分批陆运、纳入官仓储存。</p><p class="ql-block"> 明清两代的京城发展迅速、粮食需求日益增长,明朝鼎盛时期,仓场内曾有仓廒一百八十座。</p> <p class="ql-block"> 闹市中一座老旧洋楼立在斜阳中,这里就是位于平安大街张自忠路(原东四十条)西侧的建筑——民国时期的“陆军部”、“海军部”,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执政府屠杀人民群众造成的惨案也是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往西一座小院落,则是欧阳予倩故居。</p> <p class="ql-block"> 再往西,是清朝和敬公主府。</p> 东四十一条 <p class="ql-block"> 东四十条今昔焕颜,胡同变通途,一条平安大街把东四十四条胡同分成了南北两片,南面的头条到九条,北面十一条到十四条。</p> <p class="ql-block"> 从平安大街往北,第一条胡同就是东四十一条。明朝时东段为“钞纸胡同”,西段为“十一条胡同”。清乾隆时,钞纸胡同改称“抄手胡同”;宣统时,抄手胡同和十一条胡同合并,统称“十一条胡同”。建国后,定名为“东四十一条”。</p><p class="ql-block"> 因为旧时这条胡同是南新仓至紫禁城的皇家粮道,所以与东四其他胡同相比,路面比较宽,而且禁止种植树木。</p> <p class="ql-block"> 胡同里许多院门前都有门墩,不管房子院落新旧,一看门墩都是早先留下的。</p> <p class="ql-block"> 东四十一条47号门前的匾额上,镌着“广和成”三个字,早先这是一家老字号粮店。 这里是京城有名气的一家粮号。小两号大历史,据说日本侵华期间,这里也没有大米白面,那时的老北京人都吃玉米皮、糠皮混合而成的“混合面”,就像老舍先生《四世同堂》里描绘的那样。</p> <p class="ql-block"> 十一条里也住过许多名人,比如作家王蒙、戏曲演员刘喜奎、影视演员舒耀瑄。39号院曾是《中国青年报》和《中国少年报》宿舍。</p> 东四十二条 <p class="ql-block"> 十二条东口,有一座造型奇特的房屋,那就是门楼胡同的李家当铺。这座当铺像是用砖石垒成的方盒子,没有任何装饰,一排窗户也离地很高,门框系巨石砌筑,整体很像是个城堡,因此旧称“李家炮台”。当铺门口的石匾题刻着“泰和别馆”,昔日主人或许是江西泰和县人。</p> 东四十三条 <p class="ql-block"> 十三条东段,以前称慧照寺胡同,因有明代古庙慧照寺而得名。清代《日下旧闻考》记述,慧照寺是1481年在明朝永宁伯谭广故宅上建成的。谭广是明初六朝元老,在朱棣起兵夺取皇位的“靖难之役”中屡建奇功,曾参与北京城建都工程。</p><p class="ql-block"> 十三条西段,明代旧称汪家胡同,清代住过高官汪由敦。汪由敦是杭州人,考中进士后,历任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等要职,是著名的书法家,曾为乾隆皇帝代笔写过许多诗文。</p> 东四十四条 <p class="ql-block"> 曾听过一个笑话,外地人看到“东四十四条”的路牌,不知道是“东——四十四条” 还是“东四——十四条”。中国语言博大精深,了解历史渊源才会精准使用。</p> <p class="ql-block"> 东四十四条在1965年改名前,东段称五显庙,西段称船板胡同。十四条西段的农贸市场,原是北京袜厂的厂房,在旁边有几座老房子,是清朝末代肃亲王府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 北京的胡同如同一部七拐八拐的“志书”,记录了北京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游走其中,仿佛能够穿越回那个古老的时代,感受到那种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