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葛振东个人像和《梨痕》一书封底图片来源于葛振东老师</p><p class="ql-block">文和编辑制作田砚林</p> <p class="ql-block">葛振东</p> <p class="ql-block">梨痕封底</p> <p class="ql-block">当"园丁"的作家</p><p class="ql-block"> ——葛振东及《犁痕》印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田砚林</p><p class="ql-block"> 朋友传来消息,说葛振东的第一部新作《犁痕》出版了。还未 来得及向振东讨要,不料振东签字后已托雨竹送往我的手里,心里很是高兴。我与葛振东虽说彼此不是很熟悉,但我们是老乡。一起吃过 几次饭,因为我也曾经执教18年,有共同语言。所以,我深知在潜 心教学的同时,利用闲暇时间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苦衷和不易。这就是当"园丁"的作家。这些人,一面执教, 一面为文,其中的艰辛、苦衷,是可想而知的。葛振东正是一位当"园丁"的作家。这部《犁痕》,是他的第一部集子。几十年的稿子被别人弄丢了,就凭"穷"和"苦"这两个字,他把自己搞得很累,活得很不轻松,连生命也险些被夺走。从整部集子的文字里看出来,葛振东对此既无怨,又无恨。有时候,自己觉得实在疲惫不堪,也有过斗争,有过动摇,想"回心转意",不要和自己"过不去",但办不到,于是又鼓起勇气,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前面那片泛绿吐翠的芳草地。因为,他从自己的经历中, 从别人的境遇中,悟出了一条人生哲理,这就是:甘与苦共蒂,忧与乐同根。穷和苦是什么?穷和苦是一种感觉,一种磨练,更是一 种幸福,一种享受,一种境界。葛振东一边教学,一边写作,半教半文,自得其乐。这种人古今中外皆有之。只不过历史将我们推进信息时代,他却不管生活节奏快了,纵向横向交往多了;他懂得“欲要成其事,功夫在其外”的事实。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作为一名教师往往打破上班下班的界限,没有了八小时内外的区别。因此,常听一些教师发出“人老三辈不要当孩儿王”之无可奈何的抱怨。葛振东也是一样。不要说家务,就是教学代班任务,每天不知有多少事需要他去处理。读罢他的《矢志教育甘为人梯》一文,你就会对他多一份理解,多一 份同情。好在他有一颗平常平和平淡之心,不焦不躁,像春蚕一样,默默吐自己的丝,织自己的茧,躺病床也好,不能尽孝葬父也好,给学生补课也好,参加教育教学研讨会也好,他只像一只勤奋的蜜蜂,抓紧分分秒秒的时间,采集、酝酿、提炼、创造,生怕光阴从身边溜过。《观"黄河壶口瀑布"》、《游"圆明园"感怀》、《登黄山感赋》等篇篇美文,就是这样酿造出来的,既甜了自己,也甜了别人。正因为人们的感情与思绪,是异常的丰盈和充满着变化的,所以无论在多么平凡和普通的生活中间,就不能不呈现出种种纷纭复杂的状态和真情来。像作者的这一篇《永远的缅怀》,细腻地描写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奶奶。她生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经历了三次婚姻,两次最为不幸。她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悲惨的 一生,但她是将真挚爱心奉献给别人的一生。她一生善良厚道,甘于吃苦,乐于助人,把一片爱心洒向毫无血缘的儿孙和周围的人。 作者在字里行间告诉我们,人应该充满浓厚的爱心,为了维护每一 个家庭幸福而健康地存在下去,没有血缘之间的爱,照样能建立起美满幸福的家庭。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已经有多少人唱出贤哲,在苦苦地思考着这个异常艰涩的谜语。不知道振东先生在今后的散文创作中间,再能写出比它更为蕴涵深邃的篇章吗?葛振东在《犁痕》里,充满感情地述说着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支撑点,虽然他还没有饱尝过官场、 商场、情场丰富复杂的生活阅历,却也是多么尽情地抒写着对祖国、教育和学生以及故乡的爱。他的好多篇章都写得朴实纯真,洋溢出一股委婉动人的情愫,诸如《山村炊烟》、《读余杰》、《知史爱国振兴中华》、《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严"和"爱”》等篇,让人在读后留下鲜明的印象。又是一个春天了,今非昔比,振东老乡正荡着教育和文学的双 桨,遨游在人生的浩翰水面上,我默默地祝福他乘风破浪早达彼岸。</p><p class="ql-block">(原载于2005年5月11日《陕西广播电视报》)</p> <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人田砚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