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青岛九中拉练

青岛黄桦

<p class="ql-block">  拉练,似乎成了很久远的关键字,无人提及了,1970年底晚秋初冬,青岛九中拉练,咱们初一年龄小,也不知道往哪儿走,跟着大部队走吧,反正有女同学挡着前面的冰凉的风,女同学们吃苦了,背上大背包,弯腰顶着北风。</p><p class="ql-block"> 关键是家里那么多兄弟姊妹,俩人挤一张床,能不能单独拿出来一套完整的被褥,当妈的操碎了心。还有行军背包的背包带,谁家会富裕到专门有这个物件,邻舍百家,亲戚朋友挨家去借。</p><p class="ql-block"> 在全校动员会上,警备区军代表展示了高年级的校友想出一个办法,把旧床单剪了,改造成背包带,想法很丰满,但还得有缝纫机才行,那年月家里有缝纫机的属于首富段位。 家里有缝纫机的赶紧在裤子殿部上砸上两块大补丁,把军绿书包带拉长,浪荡在殿部下面,算作当年的时尚。</p><p class="ql-block"> 家里有事的同学去不了,太可惜了,十一班还是出发了,别说,咱们很超前,徒步旅游从咱们开始,环保塑身,百公里两斤杠子头火烧。</p><p class="ql-block"> 一大早集合,仇老师家务孩子离不开,找来班干部千叮咛万嘱咐,站在上海路校门口朝东瞭望,一直看到大部队走远了,十送红军尔。</p><p class="ql-block"> 十一班由方老师带队,方老师也得40岁开外了,一口京韵京腔,平易近人,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端庄大方气质儒雅,像那些老区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做事正面,公正,很像电影演员张瑞芳,她老公也是警备区军人,巧合的是与驻九中军代表是一个部队,方老师也是刚送走一届70届毕业生,人缘很好。</p><p class="ql-block"> 第一天走城阳,下大雨,全军走上泥泞不堪的小路,单纯人员还能跳来跳去选择落脚处,载着全班寄养,粮草的地排车惨了,胶轮大车裹满了黏糊糊的胶泥,拉不动,往前还不知到哪儿,退不回去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原先安排了几个同学拉车,现在全班男女同学一起上手推拉,天上下雨,地上翻浆,浑身湿漉漉的,走一步也得用手抠出泥浆,真体会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了。</p><p class="ql-block"> 军代表领了先遣队坐大卡车到了小麻湾,安排食宿,天也黑了,一等不来,二等不来,大部队还在泥潭里挣扎,陷落在棘洪滩,首尾难顾。</p><p class="ql-block"> 联络员骑自行车来回带指示汇报,军代表哪儿遇上这个难题,都是些孩子,不是军队,军令如山倒,再大困难也得冲过去,男同学没长成,女同学更苦。</p><p class="ql-block"> 终于改了军令,就地宿下,临时联系公社联系生产大队,找了仓库,找学校,安排这将近一千人马。</p><p class="ql-block"> 当夜有个能避雨的地方就算烧高香了,别管有没有水泥地,潮湿的泥地铺上点草就行。</p><p class="ql-block"> 各班级打破了建制,能安排的房都安排了,实在不行了,俩人一人的地儿,挤着点。</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集体生活,半大小子很兴奋,可是躺下四处撒风透气,身子下泛冰冰,缩成一团,闭上眼也睡不着,一分一秒地苦盼天亮。</p><p class="ql-block"> 炊事班女同学更是雪上加霜,摸黑起来给大家对付一锅早饭,无非就是烧开一锅水,玉米面糊,吃硬面火烧,咸菜。</p><p class="ql-block"> 早起,冷风瑟瑟,同学们哈着气,围了大锅,吃得山珍海味,地排车上大麻袋装了硬面火烧,敞开吃,在家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自己根本有捞不着。</p><p class="ql-block"> 城阳到胶州有柏油国道,队伍行进很壮观,像《南征北战》的行军场面,校啦啦队也安排上了,宣传队头戴绿军帽,胳膊配上红卫兵红袖标,肩背十字花行军包,打竹板,唱加油歌。</p><p class="ql-block"> 傍晚来到一处村庄,天色暗下来,没有灯模模糊糊地,黄土墙,黄土砖,黄麦草的屋顶。初冬草木凋敝,庄稼都落了叶,村里到处灰突突的,屋里只有豆大的油灯,勉强看清人脸,土墙上是抽象的阴影。东西厢房里弥漫了陈年烧柴草的气味儿,土炕齐腰高,得往上爬,怪不得农村人说话,上不了炕。</p><p class="ql-block"> 来回都住在胶州营房,去时离家两天而已,住下了,因为陈斌在先遣组安排食宿,这次班里有条不紊的挨个小组被领到贫下中农基本户住下来。夜里房东还给煮水,有热水烫脚,这当时的条件,可是最好礼遇了,柴草是重要的生活资料,昨天刚下了雨,坡里,场院都淋湿了,搞点柴草多么不容易。</p><p class="ql-block">这里给先遣组点个赞,小麻湾的事儿咱就不提了。</p><p class="ql-block"> 也许昨晚太过辛苦,今天睡了热被窝,有女同学开始想家了,被窝里哭鼻子,徒步旅游也很辛苦,脚上打了泡,肩膀勒出紫血印。</p><p class="ql-block"> 基本户房东对青岛九中的行军队伍称赞有加,校风正派,学生有礼貌,知道感谢。</p><p class="ql-block"> 老乡说前两天来了一只四方区一个学校的队伍,无组织无纪律,半夜想家不睡觉闹腾,把老乡的土炕跺塌了。</p><p class="ql-block"> 第三天赤脚涉水过洋河,上午8:00出发走了1个多小时到了洋河,尽管是冬天,河水没断流,地排车得抬过去,班里干部带头脱了鞋,河水没过小腿,波浪能打到膝盖,一下去冰水扎人,小腿没了知觉,后遗症是腿部静脉曲张。</p><p class="ql-block"> 走过胶州,王台镇过夜,出王台便是山,进了胶南大部分是山区,越过小珠山,大家有点习惯行军了,开始的兴奋劲儿过了,走的沉闷,王全安边行军边讲三国演义和十八世纪,王老夫子绰号就是十八世纪臧永国钦赐,全安从小就是个人才,这在当时很前卫,需冒着政治风险。</p><p class="ql-block"> 下了山,也不知走了多远,迷迷糊糊地到了折返点张家楼,傍晚刚住下了,不知谁喊了一嗓子:“山上能看见青岛。”,原本想家的情绪在班里酝酿蔓延,表面都强撑着,谁也不说,这一嗓子,大家呼啦啦都往山上跑,踮了脚尖遥看海对面飘渺的青岛灯火,哪儿是观象山,哪儿是栈桥,兴奋地悉数,那就是家的方向,爸爸,妈妈都在的家,说着说着,忽然视线不争气地模糊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班里原来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之间不说话,一场拉练,朝夕相处耳鬓厮磨,男女隔阂开始融冰了,危难见真情,男同学帮女同学背背包,拉地排车,全部拧成一股绳,让仇老师放心,不让一位同学掉队,仿佛重走长征路的代入感。</p><p class="ql-block"> 回程营房休整,方老师在农家小院的冷土炕上,召开干部会,发展第三批红卫兵,红卫兵似乎替代了共青团,加入组织很光荣,发展条件严格,成熟一个发展一个。</p><p class="ql-block"> 十一班发展的名额比别的班少了些,为此,后来方老师被军代表在全校拉练总结会上批评是小脚老太太,步子不大,方老师伤心落了泪,感觉那位军代表与方老师的丈夫不和。</p><p class="ql-block"> 过了营房,行军队伍明显加快了,归心似箭,才是仙家寨,钢厂,板桥坊,马上过了四方北岭,水清沟,台东,到了辽宁路,应了杜甫的话,即出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人人神行太保,终于到家了。</p><p class="ql-block"> 回到熟悉的青岛九中,留青的同学也在校门口迎接,一股久别重逢的感觉,回来的人黑面黑手,风霜雪雨,大家拥抱欢呼,红军会师懋功有木有。</p><p class="ql-block"> 一场拉练,同学们成熟好多了,班里的纪律断崖式提高,秋利往那儿一杵,马上两路纵队整齐划一,鸦雀无声。</p><p class="ql-block"> 艰苦行军后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不易,要用汗水和磨难才能换来,更是为以后的人生垫了底。</p><p class="ql-block">  54年间,不管是中学毕业上山下乡做了知青,还是进了工厂做学徒,又或者是读书,直到最终的改开,生活经历了多少跌宕起伏都能把握命运,没有迷失自我,为国家为家庭做奉献,对得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