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风光掠影-【伊斯坦布尔·历史古迹】

适得其乐

伊斯坦布尔是公元前7世纪由希腊人开始初建,至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当时称拜占庭。公元324年,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从罗马迁都于此,改名君士坦丁堡。1453年成为奥斯曼帝国首都,习惯上称为伊斯坦布尔。岁月沧桑,朝代更迭,留下了很多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div> “伊斯坦布尔历史区”于1985年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遗产。该“历史区”位于伊斯坦布尔的老城区,区域内历史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其中最为著名、且建筑面积最大的三处古迹分别是:圣索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和托普卡珀宫。此外,还有一些单体建筑,它们共同构成了“伊斯坦布尔历史区”的世遗景点。</div><div> 本章将介绍除托普卡珀宫之外我们所看到的其他历史古迹。(托普卡珀宫将在后面有专文介绍。)这些世遗景点都围绕在古城区的中心地带,它曾经是拜占庭帝国的竞技场,或称古罗马竞技场。</div> <b><font color="#ed2308">蓝色清真寺</font></b>,本名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是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她是土耳其的国家清真寺,坐落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旧市街中心。清真寺建造于奥斯曼帝国苏丹艾哈迈德一世的统治时期的1609年,是一座典型的拜占庭风格的建筑。 巨大的园顶周围有六根宣礼塔,宣礼塔的数量决定清真寺的地位,在蓝色清真寺在兴建时,老苏丹曾下令要建“黄金”的宣礼塔,但没想到“黄金”和“六根”发音相近,建筑师误听,结果六根43米直指蓝天的宣礼塔就这样建成了(据说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六塔清真寺)。但当年只有伊斯兰圣城麦加的清真寺才能拥有六根尖塔,此举触怒了麦加,于是苏丹很识趣的派人将麦加的清真寺又加了一个宣礼塔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蓝色清真寺是世界十大奇景之一。建造蓝色清真寺没有使用一根钉子,而且历经数次地震却未倒坍。清真寺大穹顶直径达27.5米,另外还有4个附属穹顶及30个点缀穹顶。260个小窗。 伊斯兰教徒们可以从正门进入,非伊斯兰教徒的观光客则只能由侧门进入。 人们须要脱鞋进入殿堂, 蓝色清真寺可同时容纳5000人祈祷的寺内大殿,铺满了当年伊索匹亚朝贡给奥斯曼帝国的数百块手工地毯,据导游介绍已经使用了几百年。 清真寺得名于清真寺内墙壁伊兹尼克蓝磁砖的光彩。 <b><font color="#ed2308">圣索菲亚大教堂</font></b>坐落在蓝色清真寺对面。建成于公元537年,至今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作,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 在17世纪圣彼得大教堂完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 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有利加强教堂内部采光效果。 圣索非亚大教堂经历过数次重修,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在教堂外修建了4座宣礼塔,将这座千年历史的大教堂改为清真寺。 1935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后,将它改为博物馆。 前面介绍了两处建筑面积很大的世遗景点,下面再介绍几座古代单体建筑。在苏丹阿合麦特旧址内有三个纪念碑伫立在那儿。他们分别是:埃及方尖碑、罗马方尖碑和青铜蛇纹柱。每个碑(柱)都有一段与战争和历史相交织的故事。这三个古迹位于广场中央一条近乎东西向的轴线上。<div><br> <b><font color="#ed2308">埃及方尖碑</font></b>是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在位时为纪念他的胜利而修建的石碑,碑上刻有当时的象形文字,原来竖立在埃及卢克索的卡尔纳克神庙。</div> 公元390年,罗马帝国狄奥多西一世大帝将它运到正在建设的新首都、当时称为君士坦丁堡的伊斯坦布尔,竖立在帝国竞技场的中轴线上,幷举行了隆重的竖碑仪式。 这块方尖碑已存在近3500年,仍然保存完好。原石碑32米多,为方便运输,居然截去了一段,现只有20米。 这座方尖碑碑体安放在一个高约3米的基座上。基座的底部是白色大理石,四周有浮雕,虽经风雨侵袭,但浮雕中人物的生动神态仍依稀可辨。浮雕描绘的是狄奥多西一世及其家人在御花园中的活动。 东面浮雕是他坐在包厢,准备给赛马获胜者佩戴桂冠;<br> <br> 南面浮雕是他和家人在观看赛马;<br><br> 西面浮雕是他接受降敌的朝贡;<br> <br> 北面浮雕是他主持竖碑仪式; <b><font color="#ed2308">罗马方尖碑</font></b>,在埃及方尖碑的附近还有一座石碑,叫君士坦丁石碑,又名罗马方尖碑。这是君士坦丁七世为纪念祖父贝斯雷奥斯于公元十世纪建造的。 石碑高32米,原来碑身上有青铜浮雕,拉丁人入侵君士坦丁堡时毁坏了青铜浮雕。 <b><font color="#ed2308"> 青铜蛇纹柱碑</font></b>,位于在两个方碑中间,原本是古希腊各城邦联军庆祝战胜波斯大军,于公元前5世纪所建造的。蛇柱由相互缠绕的三条蛇构成,可以说是最古老的希腊时代纪念碑。 此碑是君士坦丁大帝从希腊搬来的,现在土耳其保存的只剩蛇身,蛇头收存于大英博物馆。 <b><font color="#ed2308">德国喷泉亭</font></b>,是一座奥斯曼式的建筑,是1898年由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访问奥斯曼帝国时送给苏丹的外交礼物。 饮水亭外的八角面上分别有八个水龙头。 绿色圆顶里边的穹顶金碧辉煌,图案色彩斑斓。 <b><font color="#ed2308"> 苏丹艾哈迈德三世喷泉亭</font></b>建于1728年,位于伊斯坦布尔两座最重要的历史建筑—托普卡帕宫和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入口之间,受西方建筑影响,喷泉亭充满巴洛克风格。 喷泉亭背面。 门上的浮雕作品。 <b><font color="#ed2308">加拉太塔</font></b>是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一个著名地标,它是一座中世纪石塔 ,始建于507年,高62米,耸立在金角湾上。加拉太塔不仅是伊斯坦布尔的重要建筑,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象征。 加拉太塔是拜占庭皇帝阿纳斯塔修斯在507年修建的灯塔,最初用木头建造,后来在十字军东征时被焚毁,直至1348年由热那亚人用石料重建复生。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塔还曾身兼数职:警卫塔、监狱、天文台。从加拉太塔上可以鸟瞰伊斯坦布尔部分城市。 <b><font color="#ed2308">苏莱曼清真寺</font></b>耸立在金角湾南岸,是由奥斯曼帝国最昌盛的苏莱曼王朝君主一苏莱曼大帝修造的伊斯兰清真寺,历时7年建造,在1557年竣工。 主殿上的巨大穹顶直径26.5米,高达53米。苏莱曼清真寺是融合了罗马、波斯和伊斯兰的建筑风格,是土耳其顶级建筑师米玛尔尔·希南的杰作。 苏莱曼清真寺的设计师锡南,是土耳其第一建筑大师。苏莱曼一世聘用他为宫廷建筑总监。 锡南一生修建了79座清真寺、34座宫殿、55所学校、19座陵墓、33所公共浴室、16幢住宅、7所伊斯兰教经学院、12家商队客栈和18个殡仪馆。 苏莱曼大帝和妻子的陵墓就位于苏莱曼清真寺内,而锡南的墓就在旁边。 <b><font color="#ed2308">耶尼清真寺</font></b>,“耶尼”意为“新”,故也被称为新清真寺、苏丹皇太后清真寺,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艾米诺努区,加拉塔桥南端,濒临金角湾。 它是伊斯坦布尔最著名的景点之一。虽然别称为新清真寺,然而却真的并不“新”,已有超过400年的历史了。于1597年开始动工,中途历尽风雨,最终在1663年完成。 在布局上,耶尼清真寺与蓝色清真寺、苏莱曼清真寺相似,一个主穹顶围绕着很多半圆顶,并有着高耸的两座拜塔, <b><font color="#ed2308">瓦伦斯渡槽</font></b>(亦称高架送水渠),是世界上最著名十大渡槽之一。据说它是由罗马皇帝瓦伦斯于公元378年建造的,故有此名。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它被用来将贝尔格莱德森林及其周围水源的水输送到旧宫殿和托普卡帕宫。 该渡槽建成时长1公里,其中有800米(一说921米)的长度一直保存至今。横跨在宽阔的阿塔图尔克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