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路上的大湾村

霞光照九洲

<p class="ql-block">  春风拂过大别山,玉兰花开沁山乡。3月8日,应几位朋友相约,一同来到位于大别山腹地金寨县大湾村。这里漫山遍野玉兰花竞相绽放,沁人心脾,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或许人们是冲着响彻江淮大地的大湾村而来吧!</p> <p class="ql-block">  金寨这片红色土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发源地之一。境内先后爆发了立夏节、六霍起义等重要事件,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在战争年代,金寨有10万儿女为国捐躯,走出了洪学智、皮定钧等59位开国将军,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金寨不仅在革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还在地理和文化上有着独特的魅力。金寨县总面积3919平方公里,下辖23个乡镇和1个开发区,常住人口49万。金寨县是安徽省面积最大、山库区人口最多的县。金寨的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多个4A和5A景区,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此外,金寨县还在脱贫攻坚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于2020年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p> <p class="ql-block">  我们跟随讲解员小江来到大湾村,他说:2016年4月24日,总书记视察安徽,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专门来到我们大湾村,调研扶贫工作情况。总书记深情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8年过去了,大湾村交上了一份怎样的答卷呢?请叔叔、阿姨随我来了解大湾村这些年的变化历程——追梦路上的大湾村。</p> <p class="ql-block">  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也是集老区、库区、山区为一体的国家级重点贫困县。2011年,被确定为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全县有71个重点贫困村,大湾村就曾是其中最贫困的山村之一。大湾村地处金寨县花石乡西南部,总面积25.6平方公里,共有37个村民组,1032户,3778人。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42户707人,贫困发生率20.6%。</p> <p class="ql-block">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金寨先后爆发了立夏节、六霍两大起义,组建了12支主力红军队伍,是红四方面军主要发源地、鄂豫皖根据地中心区。花石大湾,同样也曾是大别山革命活动的重要区域。这个庄子里的汪家祖屋曾经就是六安六区14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1938年4月,中共安徽省工委在六安成立,6月,从六安迁至这里的汪家宗祠,中共安徽省工委书记彭康等同志就居住在这里。直至1939年1月,撤销安徽省工委、成立鄂豫皖边区党委。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金寨牺牲的10万英雄儿女中,有名字记载的烈士有11000多人,在这份名录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大湾村就有65名有名有姓的革命先烈。徐德英是我们金寨县第一支红军队伍——红32师的红色宣传员,17岁时就担任商城二区苏维埃主席。抗战时期,金寨地区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抗日武装力量,活动在这里的帽顶山游击队就是当时一支骁勇善战的抗日武装力量。汪能佐是我们大湾村的战斗英雄,他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荣获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p> <p class="ql-block">  1951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后,国家成立了治淮工作委员会,仅在我们金寨境内就先后修建了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为了降伏洪水猛兽、保证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金寨的麻埠、流波、金家寨三大经济重镇沉入水底,10万亩良田,14万亩经济林被淹,10万移民迁入深山,今日淮河安澜的背后是数以万计库区百姓的无私奉献。这一份份移民补偿单,就是当年金寨人民为根治淮河水患、牺牲家园的历史见证。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大湾村陆续接收移民217户、555人。为了保护青山绿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金寨县还相继组织实施了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在这些工作中,全县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工作者和劳动劳模。陈焕友是全国一等林业劳动模范,也是我们大湾村人。他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在三年时间里,种植杉树500多亩,建立起了帽顶山林场。大湾村现拥有山场面积4万亩,其中国家公益林2.6万亩,退耕还林500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①重温总书记的关怀 </b></p><p class="ql-block"> 老区人民的生活怎么样?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于心。2016年4月24日下午,总书记来到了大湾村走访村民,他亲切地同干部群众一起,共商脱贫攻坚大计。总书记不辞辛苦,接连走访了五户农户,嘘寒问暖、关心倍至,从最细微处了解百姓的衣食住行、医疗保障、饮水安全及生产生活情况。在村民陈泽申家中,总书记还专门召开了精准脱贫座谈会,他对乡亲们说,在地方工作时,他一直抓老区建设,同老区很有感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脱贫攻坚,是总书记心底最深的牵挂。他亲力亲为制定帮扶政策,作为大国领袖,常常翻山越岭、体察民情,与百姓促膝长谈。不管是年轻时的情怀,还是在不同领导岗位上的不遗余力,摆脱贫困一直是他的孜孜追求,总书记对扶贫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这份坚守在大湾村得到了全面而又具体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②重温总书记的关怀</b></p><p class="ql-block"> 2016年4月24日下午,雨后初霁,安徽省花石乡大湾村,在村民陈泽申的小院里,习近平总书记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习近平详细询问了陈泽申孩子的学习情况。他说,要做好教育扶贫,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教育跟不上世世代代落后,学一技之长才能有更好保障。习近平强调,打好扶贫攻坚战,要采取稳定脱贫措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把扶贫工作锲而不舍抓下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③重温总书记的关怀</b></p><p class="ql-block"> 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如同春风雨露滋润着大湾村的广大群众。各级领导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对大湾村的发展予以了高度关注。李锦斌书记数次亲临大湾村调研指导,李国英省长多次来村开展扶贫调研。在各级、各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倾力帮扶下,大湾村发展的动力更强了,奔向小康的劲头更足了。党的十九大代表、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曾经向总书记郑重承诺: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这不仅是余静的心声,也是金寨县全体帮扶干部的共同心声。余静带领帮扶干部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倾注全部心血帮助农户脱贫,通过抓党建促脱贫,不仅做大了种植业,做实了养殖业,还发展了旅游业。</p> <p class="ql-block">△大湾村陈泽申旧居  </p><p class="ql-block"> 如今大湾村,道路通畅了,环境变美了,还成为了安徽省第一个5G村。2019年4月24日,在安徽创新馆,李锦斌书记通过5G视频连线大湾村,与乡亲们进行高清视频通话。通过采取“专业合作社+大户+贫困户”的模式,引导群众发展茶叶、金丝黄菊、山羊、黄牛、灵芝等特色产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让红色遗址、绿色山水交相辉映,慕名而来的游客赞不绝口。红岭公路,十里漂流都是大湾村的特色景点。很多贫困群众迁入了新房,加入了经济合作社,2018年,大湾村实现了期盼已久的“整村出列”。陈泽申大叔比以前更忙了,他现在一人身兼多职,不仅是山羊大户,是带学徒的炒茶老师傅,还当起了村里的红色宣讲员,许多游客问陈大叔: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中国梦,你的梦想是什么?陈大叔说:全天下的贫困户都不再是贫困户,这就是我的梦想。2019年陈大叔被评为全县“十佳脱贫之星”。金寨县也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p> <p class="ql-block">△大湾村陈泽申</p> <p class="ql-block">  各级干部牢记总书记殷殷重托,压实目标责任,坚持精准扶贫,昔日贫困乡村,今日幸福小镇。现在的大湾村到处是一派崭新气象:绿水青山中,红色遗址熠熠生辉,特色民宿窗明几净,观摩游客络绎不绝;茶园花海中,高山瓜片叶美味香、仙草灵芝收益喜人,疫落花开,满目生机;幸福生活中,党建引领、干群同心,山上种茶、家中迎客。</p><p class="ql-block">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奋斗路上,金寨人民牢记总书记的教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重要论述,特别是视察安徽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攻城拔寨的勇气,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大湾村的巨变不仅是金寨精准脱贫的缩影,也是中国脱贫攻坚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生动实践。大湾之路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和五大发展理念的真理伟力,反映了老区人民奉献奋斗精神和时代的伟大变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了中国对世界减贫事业作出的不朽贡献。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筑梦路上,大湾村将继续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4日 池州<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杏花村</span></p>